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4):1254-1257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跨伤椎钉棒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A型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5例A型胸腰椎骨折采用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和跨伤椎钉棒固定,其中男45例,女20例,平均年龄37.50岁(23~60岁)。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植骨量,并对术前、术后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VAS评分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7.30±13.6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35.30±43.50)ml,平均经椎弓根植骨量(7.50±2.10)g。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20个月(12~2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由术前的(57.30±3.80)%恢复至术后的(90.20±6.70)%,Cobb角由术前的(24.50±2.30)°恢复至术后的(4.80±0.60)°,VAS评分由术前的(7.80±1.30)分降至术后的(1.50±0.30)分。术后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病例。[结论]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跨伤椎钉棒固定治疗A型胸腰段椎体骨折,能有效纠正后凸畸形及保留脊柱后方软组织,是一种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选择性术前栓塞骶骨肿瘤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骶骨肿瘤切除术前患者行1~6次[平均(1.45±1.01)次]肿瘤动脉栓塞。记录患者术中和术后24h出血量和与栓塞相关的并发症。单次栓塞与多次栓塞后手术切除患者的出血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54例患者在1次动脉栓塞后行肿瘤切除术;17例患者于2~6次栓塞后行肿瘤切除术。栓塞后手术患者术中和术后24h平均出血量(2457.75±1508.14)ml。单次栓塞后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平均出血量(2200.00±1350.47)ml,多次栓塞后手术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3276.47±1724.2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8,P=0.212)。骨巨细胞瘤、脊索瘤、软骨肉瘤和转移瘤患者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92,P=0.623)。结论骶骨肿瘤切除术前的动脉栓塞可有效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后路经关节突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探讨导致术后短暂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8月~2018年9月,共有29例胸椎OPLL患者在我院行后入路经关节突脊髓环形减压手术,男18例,女11例。年龄27~80岁(52.8±14.6岁);20例为孤立型,5例为连续型,4例为混合型(孤立+连续)。所有患者环形减压均为1个节段,平均椎板减压3个节段。随访30.0±11.7个月(13~50个月),利用JOA评分(11分法)分别评价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根据Harabayashi法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即刻肌力减退将患者分为肌力减退组和无肌力减退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BMI)、病程、术前JOA评分、OPLL位置和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平均动脉压和术前与术中平均动脉压差,比较两组的差异,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和文献中报道可能导致短暂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9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354min(170.7±74.1min),出血量150~3500ml(1097.9±788.7ml)。术后6例(20.7%)发生脑脊液漏;6例(20.7%)术后即刻出现肌力减退;1例肋间神经痛。术前JOA评分为5.3±2.1分(2~10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8.9±1.6分(5~11分),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16.7%~100%[(64.2±21.4)%],其中优9例,良16例,一般3例,无变化1例,优良率86.2%,末次随访无一例出现症状恶化情况。术后即刻肌力减退组与无肌力减退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前与术中平均动脉压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平均动脉压降低是导致术后短暂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危险因素(OR=1.27,P=0.026,95%CI 1.01~1.57),术中平均动脉压较术前每降低1mmHg,发生术后肌力减退的风险增加27%。结论:后入路经关节突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OPLL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将术中平均动脉压维持在与术前一致的水平可有效降低术后短暂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两组围术期参数、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Cobb角、Frankel脊髓功能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1 d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两组术后1年Cobb角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rankel脊髓功能评定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满意,相比开放手术,该术式具有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1 d疼痛轻、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合术中~(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ESC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合术中~(125)I粒子植入(研究组,n=20)或术后常规放疗(对照组,n=40)的MESCC病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神经功能预后、生存期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KP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研究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相近。研究组术后1周和1个月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KPS评分相近。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有90.0%(18/20)和75.0%(30/40)的患者具备行走能力,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0个月(95%可信区间:4.3~13.7个月)和6.6个月(95%可信区间:3.8~9.0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2/20)和15.0%(6/40),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合术中125I粒子植入治疗MESCC在短期疼痛缓解和一般体力状态改善方面,疗效优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联合术后常规放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11年12月~2014年6月收治56例伴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后路小切口微创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26例,微创组)和传统开放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30例,开放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手术切口肌肉剥离长度为7.46±2.67cm,术中出血量为271.54±125.53ml,术后引流量为74.50±73.58ml,输血比例为9/26,术后住院时间为19.19±10.66d,术后1周伤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为2.54±0.65分,术后止痛药使用比例为11/26;开放组分别为12.17±4.38cm,536.67±453.52ml,310.97±209.65ml,19/30,31.17±26.92d,3.60±0.77分和21/30,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222.88±64.41min)与开放组(190.83±83.19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微创组手术前、后矢状面Cobb角为10.51°±16.12°、0.70°±12.97°,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为(52.27±8.34)%、(86.64±12.80)%,矢状面指数为14.63°±10.29°、7.43°±6.79°,伤椎楔变角为13.45°±7.40°、4.07°±4.81°;开放组分别为15.04°±9.84°、2.96°±9.84°,(48.58±11.48)%、(86.63±9.76)%,20.67°±17.58°、7.38°±5.63°,14.16°±6.77°、4.26°±4.39°,两组术后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影像学指标改善程度(术后-术前)相当(P0.05)。后期随访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伴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具有与传统开放手术同样的效果,且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伤口疼痛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219-2224
[目的]探讨带拉力螺钉的后路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2013年10月本院经后路钉棒系统行C_2/C_3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资料,其中采用带拉力螺钉的颈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试验组)26例,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照组)2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采用X线片和CT扫描观察手术前后两骨折复位、愈合情况,用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和颈部疼痛VAS评分比较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3.8±23.7)min和(119.5±47.3)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79.9±128.2)ml和(216.7±137.2)ml;透视次数分别为(11.5±2.6)次和(14.9±4.5)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椎弓根螺钉置入顺利,无神经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48个月,两组植骨融合满意,脊髓损伤者Frankel分级均有1~2级的改善。VAS评分改善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8%±20%和72%±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_2/C_3成角矫正率分别为83%±10%和73%±17%;移位矫正率分别为87%±15%和7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拉力螺钉的后路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可获得与普通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相似临床疗效,但前者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射线透视次数,骨折复位更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微创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施行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化脓性腰椎间隙感染20例23个节段,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8~67岁,平均54.9岁。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临床症状改善及并发症,测量相关影像学指标以评估矢状位平衡改善、局部后凸畸形纠正、间接减压指标特点以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1~56个月,平均18.9个月。单节段平均手术时间(279.6±73.9)min,出血量(241.3±70.1)mL,术后平均卧床(4.4±2.8)d。末次随访腰部VAS评分(0.65±0.49)分、ODI评分(9.30±1.63)%,均显著低于术前的(6.60±1.05)分和(77.65±9.41)%(P0.05)。腰椎前凸角增加6.12°(14.7%)(P0.05),腰椎矢状位平衡得到有效改善;局部后凸Cobb角减少1.99°(-21.6%)(P0.05),后凸畸形得到纠正。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椎管中央矢状径等间接减压指标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植骨均获融合,术后临床恢复良好,无感染复发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对于选择合适的化脓性腰椎间隙感染病例,微创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病灶清除彻底、脊柱稳定性好,术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指标均显著改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成人腰椎间隙感染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5):1347-1352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在6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年龄5268岁,平均61.3岁),30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3例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差异。术前、术后随访时分别采用ODI和VAS评分进行相关功能评价。随访时间最少为2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下肢痛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无明显差异。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组患者的腰背痛VAS评分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组(P<0.01),并且其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者。[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有较好的效果。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下腰痛效果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前者术中创伤较少,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保留了竖脊肌、棘突、棘间和棘上韧带,并对这些脊柱后部结构元素进行解剖重建,起到了维持术后腰椎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动脉栓塞对骨盆肿瘤手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供血动脉栓塞对骨盆肿瘤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组16例,脊索瘤7例,骨巨细胞瘤3例,骨转移瘤3例,骨肉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术前1d行肿瘤血管造影并用明胶海绵进行供血动脉栓塞。与对照组(结扎双侧髂内动脉骨盆肿瘤切除术)比较,观察其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各种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骨盆肿瘤切除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与结扎双侧髂内动脉比较,除术中出血量外(P〉0.05),手术、住院、术后下床及伤口愈合时间在统计学上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而且结扎双侧髂内动脉可能对患者的性功能、排便功能等存在着不良的影响。[结论]肿瘤供血动脉栓塞骨盆肿瘤切除术可大大缩短手术、住院、术后下床、伤口愈合时间,且能更好地保护盆腔内外各组织器官的血运,从而避免其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