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钢板和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部皮肤损伤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6月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踝部皮肤有损伤的Pilon骨折患者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5~61(39.6±0.2)岁;采用后外侧为主的手术入路使用钢板固定,并辅助使用空心钉三维固定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踝部伤口及受伤时软组织挫擦伤愈合情况,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足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患者手术伤口及皮肤挤压擦伤均愈合。按照Burwell-Charnley标准,解剖复位22例,不满意2例,差1例。AOFAS踝-足评分为90.2±7.5,结果优20例,良3例,可2例。结论:后外侧入路钢板和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部皮肤损伤Pilon骨折可以完全避开前内侧损伤的皮肤及软组织,骨折固定牢固,有效地避免了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坏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Klammer Ⅲ型后侧Pilon骨折的改良入路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4月,采用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21例。后外侧切口位于腓骨远端后缘与跟腱之间中线,在腓骨肌与 长屈肌腱之间分离,显露后侧柱;将切口前外侧分离全层筋膜皮瓣向前外侧牵拉,可显露腓骨远端。改良后内侧切口沿胫骨远端内侧后缘,在胫后肌腱与胫骨之间分离,肌腱血管神经束全部向外侧牵拉,显露内侧柱。[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5.2±1.5)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浅表感染,通过换药后顺利愈合。末次随访VAS评分(1.9±0.2)分;AOFAS踝-后足评分(86.0±1.4)分。影像方面,18例骨折获得解剖复位,3例关节面移位1~2 mm。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俯卧位下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复位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前内侧手术入路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38例闭合性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采用踝关节改良前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23~76岁,平均(48.0±11.7)岁。左侧19例,右侧19例。分析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8例患者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为(17.58±6.82)个月。37例切口甲级愈合,1例(2.6%)出现浅表切口皮缘坏死,术后无感染、无延迟愈合或骨折不愈合。术中失血量(99.87±53.28)mL,手术时间(134.39±26.11)min。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评价标准评价,优32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97.4%;末次随访踝关节AOFAS评分(93.66±3.76)分,其中优30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7.4%。结论踝关节改良前内侧入路是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对骨折周围软组织干扰小,疗效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187-2189
[目的]探讨经前内侧联合内踝截骨入路内固定治疗Sneppen V型距骨体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8年6月诊治的18例Sneppen V型距骨体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2例,年龄平均(37.83±6.12)岁,均采用经前内侧联合内踝截骨入路内固定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86±1.41)个月,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62±1.64)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74.83±14.44)分,术后整体优良率为72.22%;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距骨缺血性坏死2例,距下关节炎2例,同时累及胫距关节及距下关节炎1例。[结论]经前内侧联合内踝截骨入路内固定治疗Sneppen V型距骨体骨折,手术视野显露充分、利于精确复位和坚强固定,能有效降低距骨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92例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患者。记录切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踝关节活动度、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4(15.52±3.7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无骨折畸形愈合、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骨痂形成时间7~10(8.48±0.88)周;骨折愈合时间10~16(12.85±1.30)周;完全负重行走时间14~16(15.30±0.72)周。术后6个月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91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背伸25°~30°(27.53°±1.79°),跖屈45°~50°(47.35°±1.78°);92例行走均正常且完全无痛,1例跑步时有轻度疼痛;90例下蹲活动正常,2例轻度受限;91例已恢复至伤前运动和劳动能力,1例未恢复。结论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42例三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12~18周。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均能完全负重行走,踝关节背伸20°~28°、跖屈40°~48°;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35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92.8%。结论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术中操作方便,视野清楚,便于骨折的复位与固定,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和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67例患者。其中,35例采用后外侧入路,32例采用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AOFAS评分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但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显示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可提供更好的术野范围,对后Pilon骨折进行直视下复位,可减少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提高复位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AO/OTA C型Pilon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笔者自2012-08—2015-06采用改良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26例Pilon骨折,观察手术时间、切口并发症、骨折复位满意度等指标。结果本组均获平均18.4(12~23)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平均108(84~132)min。术后发生3例切口延迟愈合,经换药后愈合;骨折解剖复位16例,复位可8例,差2例,优良率92.3%。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8.4(11.2~25.6)周,未发生内固定失效及骨不连等并发症;末次随访踝关节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83.6(69.4~97.8)分;优10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4.6%。结论改良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AO/OTA C型Pilon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切口并发症少、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7月—2020年6月,本科采用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29例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2~123 min,平均(85.2±18.7) min,术中出血量30~80 ml,平均(47.4±23.8) ml,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所有病例均获随访15~34个月,平均(20.1±3.5)个月。随术后时间延长,AOFAS评分、VAS评分和踝关节活动度均逐渐改善(P<0.05)。影像显示骨折复位质量,优24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0%。骨折愈合时间11~15周。末次随访时,3例踝关节退变评级为1级,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松动。[结论]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骨折端显露充分,利于骨折复位及固定,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辅助的内侧入路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内侧入路辅助扩大的外侧入路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33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男27例,女6例;年龄18 ~62岁,平均36岁.左足15例,右足18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Ⅲ型27例,Ⅳ型6例,其中伴有腰椎骨折4例,pilon骨折1例,髋臼骨折1例.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测量跟骨Bǒhler角和Gissane角,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切口均获期一期愈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Bǒhler角与Gissane角均得到矫正,AOFAS评分提高,术后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辅助的内侧入路是扩大外侧入路的有益补充,可以在直视下对骨折跟骨内侧壁进行满意的复位并提高内固定置入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