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138-2141
[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不稳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采用改良经椎间孔减压腰椎体间单枚CAGE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68例腰椎不稳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术后1年的影像学融合情况。[结果]本组获随访15~36个月,患者术后3、6个月及1年的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根据JOA评估标准,术后1年的临床改善程度达优54例,良9例,可5例,平均改善率82.5%。术后1年随访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均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结论]改良TLIF在保证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简化了手术操作环节,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保留了更多后方稳定结构,有效降低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风险,是治疗腰椎不稳伴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腰椎管狭窄的减压治疗是一个疗效满意的手术,可提高伤残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否在椎管减压的同时考虑融合治疗,仍存在较多争议。  相似文献   

3.
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郭立新  常青  马远征  张国伟 《中国骨伤》2002,15(10):587-589
目的 评估椎板切除后外侧融合术,椎板切除椎间融合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复杂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术后近,中期疗效。方法 有21例患者接受椎板切除后外侧融合术,22例患者接受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进行Oswestry疗效评定和腰椎影像学观察。结果 术后1年疗效优良率后外侧融合组为81.0%。椎间融合固定组为81.8%。术后1年两组疗效优良率无显著差别。术后4年疗效优良率后外侧融合组为72.2%,椎间融合组为78.9%。术后4后外侧融合组疗效下降显著,椎间融合组疗效下降不显著,结论 椎板切除椎间融合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椎板切除后外侧融合术治疗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近期疗效均满意,椎板切除后外侧融合组术后中期疗效下降,其腰椎不稳定和腰椎管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对比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  相似文献   

5.
王坤  梅伟 《骨科》2019,10(3):248-252,256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是导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见腰椎病的病因之一,又称腰椎椎管狭窄综合征。LSS的主要表现为休息或者蹬自行车时没有不适症状,而在步行或站立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出现腰部酸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不适,只有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才能继续行走,即间歇性跛行。LSS是渐进性发展的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展,患病者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LSS治疗方法众多,如中医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椎管减压术、椎间融合术等。此文通过检索文献资料,对LSS的治疗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改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n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传统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使用改良PLIF术和传统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各5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改良PLIF术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8~72岁,平均55.5岁。传统PLIF术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7~70岁,平均53.0岁。结果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的效果。术后随访12~50个月,平均26.5个月。改良PLIF组和传统PLIF组JOA评分术前分别为(6.5±1.3)分、(6.5±1.2)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12.6±2.3)分、(12.4±2.1)分;末次随访分别为(13.1±1.7)分、(13.2±1.6)分。手术前与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与末次随访之间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术前分别为(7.9±1.6)分、(7.8±1.6)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2.5±1.2)分、(2.5±1.1)分;末次随访分别为(1.2±0.1)分、(1.2±0.2)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之间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之间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日无差异性,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差异性。影像学检查内固定均无松动和折断,椎间融合良好。2例改良PLIF术病例和3例传统PLIF术病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引流治愈。结论改良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获得传统PLIF术相同的临床效果,但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8.
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效果,评价其手术耐受性。方法:对57例年龄大于70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前伴发疾病、术后全身和局部并发症及其处理进行总结,对45例获得6~58个月随访的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29分法对术前和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计算改善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出现的全身并发症包括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脑梗塞等,局部并发症有脑脊液漏和伤口积液。45例患者随访时的平均改善率为60.2%,手术疗效不佳的患者占8.9%。病程在2年之内者与病程大于2年者的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术前评分在10分之内者与大于10分者的改善率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严格控制伴发疾病,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减压融合手术与传统减压手术治疗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27例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减压组60例采用单纯椎板间开窗减压术,减压融合组67例采用椎板切除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JOA评分和VAS评分情况。结果 12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年。JOA评分:减压组术前为13.46分±1.85分,术后2年为23.86分±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压融合组术前为13.72分±1.69分,术后2年为24.60分±1.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改善率减压组为66.92%±8.03%,减压融合组为71.20%±7.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VAS评分:减压组为3.85分±1.05分,减压融合组为2.26分±1.54分,减压融合组低于减压组(P0.05)。椎间隙高度:减压组术前为6.4 mm±2.6 mm,术后2年为5.3 mm±1.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压融合组术前为6.2 mm±2.9 mm,术后2年为7.1 mm±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程度:减压组术前为16.3%±5.2%,术后2年为15.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压融合组术前为17.3%±4.9%,术后2年为12.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压融合手术与单纯减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早期疗效相当,但术后2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较单纯减压手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对腰椎管狭窄症较理想的手术方法,自1995年3月~1999年3月,我们在棘间入路法[1]的基础上,将整块切除的棘突—韧带复合组织原位回植,我们称之为改良棘间入路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58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38~67岁,平均52.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6年8个月,平均3年5个月。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病例分别经CT、MRI、脊髓造影等检查,病变部位:L4~525例,L5~S119例,L4~S18例,L3~54例,L3~S12例。单纯椎管狭窄41例,合并椎间盘突出17例。1.3 手术方法 采用后正中切口,保持棘…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与单纯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LSS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90例采用经皮内窥镜下TLIF治疗(内窥镜组),其余90例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对照组)。记录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计算疗效优良率。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1.26±1.35)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内窥镜组切口更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SF-36各维度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内窥镜下TLIF和椎板切除术治疗LSS均可获得良好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腿痛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经皮内窥镜下TLIF具有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等优点,临床中可依据患者情况和意愿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734-1738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本科行显微内窥镜下椎间融合患者129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59例采用经典入路,70例采用改良入路。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近期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经典入路组术中2例出现硬脊膜撕裂,经头低脚高位1周左右愈合;2例神经根损伤术后出现一过性腓骨长短肌肌力下降,经对症神经营养治疗2~4周左右恢复正常,1例切口延期愈合,总并发症发生率11.86%。改良入路组出现1例一过性腓骨长短肌肌力下降,经对症神经营养治疗2周左右恢复正常,总并发症发生率1.4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显著优于经典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24~48个月,平均(30.50±15.25)个月。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两组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两组融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129例患者均末见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或断裂。[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的疗效.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DLSS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0例,采用经皮内窥镜下TLIF治疗)、B组(20例,采用传统开放TLIF治疗).记录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后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单纯腰椎不稳的手术创伤、并发症及术后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2006年2月~2009年7月收治的单纯腰椎不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LIF组(110例)、TLIF组(108例)。术前评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术中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1个月。手术时间:PLIF组为(125.6±45)min,TLIF组为(124.9±44)min(P>0.05);失血量:PLIF组为(1 000±450)ml,TLIF组为(995±405)ml(P>0.05);术中并发症:PLIF组为3例,TLIF组为0例(P<0.05);术后优良率:PLIF组为93.6%,TLIF组为94.4%(P>0.05);术后融合率:PLIF组为96.4%,TLIF组为98.1%(P>0.05);JOA评分:PLIF组为14.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和传统后入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伴有腰椎不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Mi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10年3月163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单节段MiTLIF和内固定治疗。男61例,女102例;年龄37~72岁,平均51.6岁。退变性腰椎滑脱97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66例;Ⅰ度滑脱135例,Ⅱ度28例;L3滑脱7例,L4 86例,L5 70例。采用经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入路,可扩张工作通道置于关节突上,行MiTLIF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将163例患者按时间顺序依次分为A组(第1~55例)、B组(第56~110例)和C组(第111~163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X线暴露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临床效果,腰椎薄层CT扫描重建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163例术中出血100~750ml,平均330ml;术后出血10~175ml,平均57ml;手术时间83~230min,平均145min;术中X线暴露时间27~126s,平均59s。B组术中出血量和X线暴露时间与A组比较及C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与A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C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暴露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与B组比较亦明显减少(P<0.05)。7例术中硬膜囊撕裂,其中A组4例,B组2例,C组1例,均在术后第2天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术后5d内脑脊液漏停止。4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根损害表现,均为A组病例,通过内窥镜下减压和神经根松解后神经根损害症状消失。91例患者获得10~47个月随访,平均24.5个月。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6.8±2.4分、1.5±0.6分和0.8±0.4分,术后3d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ODI评分分别为39.4±5.1分和11.3±2.6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为96.7%(88/91)。结论:采用单节段MiTLIF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Ⅰ度、Ⅱ度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通道下改良微创TLIF与非通道下传统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患者中,24例采用经通道下改良微创TLIF(改良微创组),26例采用传统TLIF(对照组),比较2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及改善率。结果 50例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末次随访时2组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JOA评分及改善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通道下改良微创TLIF与非通道下传统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前者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残留腰痛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资料与手术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6月经TLIF手术治疗的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TLIF方法通过一侧椎间孔抵达椎间盘间隙摘除椎间盘,处理椎间隙后置入椎间融合器。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为4.5d。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皮缘坏死,经清创缝合后愈合;1例患者出现健侧神经根牵拉伤,门诊随访4个月后恢复;其余患者均获得6~36个月随访,平均18.3个月。采用改良MaeNab标准评价随诊结果显示优良率达到92.3%。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显示优良率达到92.24%。结论TLIF手术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活动能力快、术后并发症少及疗效好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