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寒热是辨别病证属性的纲领,与阴阳、表里、虚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八纲辨证。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所谓寒者热之,笔者认为即对于实寒,当虑其邪闭阳郁,辨寒热多少,辛温以散寒;对于虚寒,则针对阳气虚衰,辨脏腑归属,辛温以扶阳。  相似文献   

2.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系口腔黏膜发生小而疼痛的溃疡,具有复发性.属于中医"口疮""口疳""口糜"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少阳之复,大热将至,火气内发,上为口糜".笔者跟随导师陈大权教授随诊期间,治疗复发性口疮溃疡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赵鸣芳教授从事经方的教学和临床研究工作30余年,善于应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及疑难杂病。现将赵鸣芳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经验介绍如下。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疳"、"口疮"、"口疡"、"口糜"、"咽中疮"范畴。《黄帝内经》首先提出"口疮"、"口糜"的病名,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谓:"岁金不及,炎火及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素问·气厥论》谓:"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诸病源侯论·热病口疮候》提出其病机为"脾脏有热,冲于上焦,故口生疮也"。《外  相似文献   

4.
<正>[经典提要]《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喎证》:"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边,是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筋脉急而不调,令口喎僻也。"《医林改错·口眼喎斜辨》:"若壮盛之人,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喎斜,乃受风邪经络阻滞之症。"《景岳全书·非风》:"凡非风口眼喎斜,有寒热之辨。在经曰:‘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此经以病之寒热言筋  相似文献   

5.
<正> 口疮,病有久暂,症分虚实。新发者易图,久病者难疗。其系于心、脾、小肠、胃诸脏腑,病因病机非止一端也。《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幼幼集成》云:“口糜者,满口生疮,溃烂,乃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言本病源于心与小肠之火上蒸所致。然脾胃开窍于日,口疮也有因脾胃湿热之故耳。《医宗金鉴》卷四十二:“口糜泄泻虽云热,上下相移亦必虚,心脾开窍于舌口,小肠胃病化职失”所云极是。  相似文献   

6.
<正> 第四章八纲是伤寒和温病辨证论治的总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外感内伤疾病尤其是伤寒和温病辨证论治的总纲.其中并以阴阳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六变.如《医学心悟》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中指出:"至于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临证的治则治法大多源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1]。虽然这段文字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中医的治则治法,但是在中医临证所遇成千上万的患者中,总有一些患者的病情非常复杂,比如寒热交错,虚实相间,阴阳格拒,邪盛正衰,甚则寒热正虚邪实相兼,  相似文献   

8.
朱国强 《新中医》1996,28(7):39-40
小儿口糜验案3则朱国强清代名医陈复正在《幼幼集成·口疮证治》曰:“口糜者,满口生疮溃烂,乃膀胱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上为口糜。以导赤散去小肠之热。五苓散去膀胱之热。当于二方合服。”“小儿急欲吮乳口不能吮者,心脾有热。舌不转运。泻黄散清之”。《幼幼集成...  相似文献   

9.
寒热并用治法起源于《黄帝内经》,方剂寒热并用配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及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对此又有许多充实和创新. 1 春秋时期 寒热并用法起源于《索问·至真要大论》,《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然而病情的复杂性,又常使单用寒热不能完全满足寒热错杂之病的需要,《索问·至真要大论》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阳明之夏,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这是依据天地之气淫胜的不同、六气胜复的区别,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又曰:"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相似文献   

10.
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可单独发病,亦可伴随在其他疾病之中。由于其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本病中医多称为口疮、口疡、口疳、口破,古籍中对该病论述较多,如《素问·气变变大论》记载有:"岁金不及,炎人乃行,......民病口疮".《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少阳司天,火气下临......嚏衄鼻窒口疡......"。笔者随梁贻俊教授临证治疗该病甚多,均以"火"辨治,寻经用药,皆获提效.兹分述如下。l"火"为发病之本当辨出实口腔溃疡之病机主要责之于"火"。而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多为脏腑积热而成,虚火多由久病阴伤…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继承和创新了《内经》的寒热理论,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旨,根据六经病证的特点和寒热多寡的不同,辨证配伍用药,构建了寒热辨治的基本规范和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2.
药物四气即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分别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及《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四气用药基本原则。古今名方中,寒热药相互配伍者甚多,故就寒热药配伍的意义作一探讨,认为寒热药相伍具有协调阴阳、分治寒热、制性存用、反佐药用4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中医称之为"口疮"、"口疳"、"口破"等,其特点是口腔黏膜、牙龈、舌体或咽喉部长期反复出现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溃烂,局部灼痛,甚者影响患者咀嚼进食及说话,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根据《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时一定要注意疾病发病之本,辨明寒热虚实,对症下药,才能提高疗效.笔者临床观察发现,人们对复发性口腔溃疡选用中成药治疗时,多用清热泻火解毒等一派寒凉之品,妄损人体正气,往往效果不理想,甚至使病情更加缠绵.而实际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多本虚标实,以虚火型居多,因此有进行简单分型,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1、八纲辨证首先当辨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可作为八纲之总纲,用来概括表里、虚实、寒热: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金匮·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篇对小便不利的辨证论治颇为周样,治法方药变化多端,现作初步归纳如下。一、辨明寒热虚实,治分温清补泻小便不利虽病位在肾和膀胱,属膀胱气化不利,与肾、肺、脾、肝、三焦的水液运行,吸收排泄,通调蒸化功能失司有关,但其病机还有寒热虚实之异,因此治有温清补泻之别。《景岳全书·癃闭》:“凡癃闭之证,其因有四,最当辨其虚实”。《诸病源候论·淋病候》云:“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固也”淋与癃,皆以小便不利为主证,可谓言之中的。《金匮》云“风湿相搏,骨节疼痛……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  相似文献   

16.
<正>复发性口疮系口腔黏膜发生小而疼痛的溃疡,具有复发性。尤以中青年人为多。临床上比较多见。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外因以热毒为主;内因多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劳倦所致。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口疳"、"口疡"、"口疮"。《黄帝内经》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素问·气交变大论》)将口疮的病因归于为"火"。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中云:"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与口,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  相似文献   

17.
口腔溃疡属祖国医学“口疮”、“口疳”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以口舌点状溃烂、反复发作、灼热疼痛为特征。《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中指出:“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心热亦口糜,口疮多赤,……中焦气不足,虚火上泛亦口糜;服凉药不效,阴亏水泛亦口糜:内热亦口糜”。可见本病与脏腑关系密切。现将本人从脏腑论治口腔溃疡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叶天士脾胃病病机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天士在诊治脾胃病中提出“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之辨治要点.以寒热、虚实、升降、润燥4个方面,贯穿辨证用药全程,既简明扼要,又提纲挈领,笔者试加以阐述和探讨,以推广应用于临床.1寒热失调错杂互见 寒热失调是引起脾胃病的重要病理变化,病变中又可见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如《灵枢·小针解》云:“寒热不适,饮食不节,清生于肠胃.《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是心饥.脐以上皮热;……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胀痛”.故胃肠之热由六淫之邪人肠胃化热,或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李文龙 《河南中医》2011,31(10):1088-1089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系统阐述了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的辨治规律。真寒假热之证,当辨明疾病本质,治宜破阴回阳,宣通内外上下;内外寒热并见之证,当分清表里虚实,治宜外散表寒,内清里热;上下寒热错杂之证,当分清病位病性,治宜寒温同施,上下兼顾;寒热互结中焦之证,当明辨痞满虚实,治宜寒热并用,通上下交阴阳。  相似文献   

20.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关于呕吐的辨治,论述颇详,读之很受启发。今不揣愚陋,略撰心得如下: 一、病机辨寒热虚实,治疗分温清补泻呕吐虽属胃气上逆,但其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异,因此治有温清补泻之别。诚如《直指方》所说,呕吐“有胃寒,有胃热,有痰水,有宿食,有脓血,有气攻。”景岳亦云:“呕吐一症,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可谓言之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