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药效组分含量测定,考察不同产地丹参的药效组分变化规律,探索各产地药材的品质特征。[方法]采用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2201)项下热浸法(稀乙醇为溶剂)测定丹参总浸出物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总丹参酮和总丹酚酸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测定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类(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的含量。[结果]各产地丹参总浸出物含量均大于50.0%;山东临沂、河南方城、四川中江丹参各药效组分含量总体水平较高;河南、河北、山西、四川部分样品中丹参酮ⅡA类含量低于0.25%,存在不合格药材;天津栽培丹参各指标成分含量均达到药典标准,具有一定质量优势。[结论]不同产地丹参药效组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丹参酮ⅡA类含量差异尤为明显,为药材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山东临沂、陕西商洛、四川中江、河南方城作为丹参道地产区是合理的;非道地产区引种栽培后的药材质量存在不合格问题,因此,丹参非道地产区的广泛引种应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黄芩商品药材中黄酮类药效组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的黄芩商品药材中黄酮类药效组分的变化规律,为药效组分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选取黄芩清热燥湿的药效组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为分析目标物,用HPLC的方法测定,数据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不同的黄芩商品药材中黄酮类药效组分分别是:河北-1为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比例为66.51-72.78∶11.82-12.82∶3.99-4.31∶1;河北-2为21.72-22.44∶4.42-4.52∶2.56-2.64∶1;甘肃为22.84-23.26∶4.68-4.95∶2.94∶1;山西-1为43.4-43.88∶17.30-17.87∶0.22-0.33∶1;山西-2为35.99-39.33∶6.94-7.61∶2.22-2.44∶1;山西-3为20.06-21.03∶5.98-6.60∶0.23-0.31∶1;内蒙-1(野生)为28.69-30.80∶5.66-6.21∶2.49-2.89∶1;内蒙-2(野生)为15.85-16.19∶3.53-3.55∶2.86-2.90∶1;内蒙-3(野生)为56.76-59.81∶11.98-12.53∶2.29-2.49∶1。结论:采用相同的样品处理方法,得出不同的黄芩商品药材其清热燥湿功能的黄酮类药效组分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效物质的不同必然导致药效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本质原因是不同黄芩商品的产地有所不同。因此建议黄芩药材质量标准中的基原应包含产地信息,且临床应用黄芩时应根据其商品信息进行剂量调整,以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我国当归不同产地的药材质量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 采集 2008 年我国各主产区传统采收期的25批次当归药材样品,采用 HPLC 法、UV 法测定当归药材中总挥发油、藁本内酯、正丁烯基酜内酯、阿魏酸、总多糖的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当归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岷归、云归、川归、窑归的多指标成分比较分析与综合评价,以甘肃产岷归质量为优;主成分分析中藁本内酯的因子载荷量最大,说明其对当归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结论 基于我国不同产地当归药材质量的分析评价,建立了较为系统、客 观的多成分类型多指标现代分析评价体系,为药材地道性科学内涵的揭示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5产区17个产地及样地半夏药材中各化学组分进行含量测定,阐明不同产地半夏的化学组分累积规律和整体质量特征。[方法] 电位滴定法测定总有机酸含量,UV-VIS法测定多糖及总生物碱含量,水溶性热浸法测定总浸出物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 基于药典指标成分琥珀酸含量(2.5 mg/g),各产地于1.06~4.31 mg/g,其中5个产地含量低于药典标准;基于生物碱类含量,在0.50~0.70 mg/g,各产地含量水平相当;各产地样品间浸出物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湖北荆州含量高达497.76 mg/g;各产地多糖类含量差异较大,甘肃产区平均含量总体较高,西和县含量为214.19 mg/g;野生半夏的浸出物、多糖类、有机酸类含量均高于栽培半夏;硫熏后半夏浸出物、多糖类、有机酸类含量均下降,生物碱类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结论] 湖北荆州、甘肃西和为半夏的优质产地,两地药材各化学组分总体水平较高;与栽培品相比,野生品半夏化学组分累积量总体水平较高;硫熏过程导致半夏各组分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5.
不同产地黄芩药材中黄芩多糖、浸出物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不同产地黄芩的糖类成分、浸出物等进行含量测定,为科学制定黄芩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黄芩糖类成分的含量;采用《中国药典》方法对黄芩的浸出物、灰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测得黄芩药材中总糖为(16.30±0.27)%~(55.14±2.41)%,水溶性浸出物为(32.42±0.60)%~(58.14±2.28)%,醇溶性浸出物为(40.54±0.59)%~(59.72±0.33)%,总灰分为(3.83±0.02)%~(9.12±0.12)%。结论:黄芩多糖、浸出物含量可作为控制黄芩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该文主要对辽宁地区火绒草药材及其生长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评价研究,为建立火绒草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7个地区火绒草样本及土壤进行测定。采用电感藕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原子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对药材中及产地土壤中铅、砷、汞、镉、铜进行测定。结果:辽宁省本溪、鞍山、大连产地以及河北产地火绒草药材铅元素含量超出标准,多数产地火绒草药材中镉元素含量超出标准;土壤中只有汞元素含量超出标准。结论:火绒草重金属含量基本达到《药用植物及制剂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相应要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也能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但部分产地野生火绒草中铅与镉重金属含量超出标准,这与药材的生长环境、采收加工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应选择生长环境中铅与镉含量较低的地区进行药材的采摘或规范化种植与加工。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黄芩中6种主要黄酮类化学成分(野黄芩苷、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和千层纸素A)的含量,为全面评价黄芩药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山西运城、山西平顺、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生长年限分别为1年、2年、3年共12批黄芩样品,黄芩药材粉末经乙醇(每次20 min)超声提取...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河北道地药材热河黄芩的HPLC指纹图谱,并与不同产地黄芩药材指纹特征相比较,为科学评价与有效控制黄芩质量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了热河黄芩等11个不同产地黄芩样品。色谱条件:C18柱,乙腈-0.25%磷酸-四氢呋喃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4nm,体积流量1.0mL/min,柱温30℃。结果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对不同产地药材进行了相似度比较。结论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法能简便、快速地鉴别和区分不同来源的黄芩药材,为全面控制黄芩药材的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产地粉防己药材中主要生物碱含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粉防己药材中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的含量差异,探讨产地对于药材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配合紫外检测器,运用外标标准曲线法测定样品液中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的含量,并换算出药材中折算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为Kromasil-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冰醋酸(40∶30∶30∶1)(每100 mL含十二烷基磺酸钠0.41 g),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25μL。结果准确测定出各产地药材中2种生物碱的含量,通过比较,发现不同产地粉防己中生物碱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该定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且产地因素对于粉防己药材品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不同产地的黄芩野生药材与黄芩栽培药材质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性状鉴别、薄层色谱、含量测定对黄芩野生药材与黄芩栽培药材进行对比检识。结果:黄芩亘货药材黄芩苷含量比较,野生内蒙古产地〉野生山西产地〉野生陕西产地〉栽培内蒙古产地;黄芩饮片黄芩苷含量比较,野生内蒙古产地〉栽培内蒙古产地。结论:黄芩栽培药材可替代黄芩野生药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不同产地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研究,并对HPLC指纹图谱结果进行聚类分析,以探讨产地对甘草药材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以甘草药材所含活性成分为分析对象,选择适宜的HPLC条件,建立了甘草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考察。以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5个活性成分峰面积的标准化结果对17批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有较好的重现性,不同产地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黄酮的量存在较大差别。结论甘草活性成分的积累与产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黑素生成过程中黄芩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中药黄芩对B16F小鼠黑素瘤细胞增殖、黑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小鼠B16F黑素瘤细胞株 ,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 ;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 ;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结果 :在浓度为 0 .0 1~ 1.0 g·L-1时 ,黄芩可浓度依赖性促进B16F细胞增殖 ,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 ,以 1.0 g·L-1为最佳。结论 :黄芩可促进细胞增殖 ,激活酪氨酸酶活性 ,提高黑素含量 ,从而为黄芩治疗白癜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白芍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了白芍药材的HPLC的指纹图谱,收集了不同批次的47批样品进行测定,并使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指纹图谱进行了模式识别研究。 结果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样品分为药材和饮片两类。 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白芍质量控制及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黄芩为大宗常用中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良好开发前景。通过对野生黄芩与栽培黄芩进行生药学比较,对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及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比较,旨在对黄芩的质量评价及GAP标准化种植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对黄芩药材做性状比较、组织比较、粉末比较、理化鉴别比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黄芩苷含量的测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进行了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栽培黄芩和野生黄芩因为生长环境的差异在性状上产生了一定的变异;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基本一致;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栽培黄芩大于野生黄芩;无机元素Mn、Zn、K的含量,野生黄芩大于栽培黄芩。[结论]栽培黄芩可作为黄芩商品的来源代替野生黄芩。  相似文献   

15.
黄芩对三种主要致龋菌生长、产酸及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黄芩对致龋菌生长、产酸及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探讨黄芩是否能有效调节口腔菌群生态平衡。方法 首先测定黄芩对三种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再以低于 MIC的 4个浓度配制含药的 TPY液体培养基 ,测定黄芩对上述三种细菌产酸及产生水不溶性多糖能力的影响。结果 黄芩对上述三种细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芩还能够有效抑制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产生水不溶性葡聚糖。结论 上述结果提示 ,黄芩有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天然防龋药物 ,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黄芩对牙髓卟啉单胞菌生长、形态影响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黄芩治疗牙髓根尖周病的机制。方法:采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黄芩对牙髓卟啉单胞菌生长的影响;用扫描电镜观察黄芩对牙髓卟啉单胞菌形态的影响。结果:黄芩对牙髓卟啉单胞菌具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1mg/ml;黄芩使菌体体积增大,最终菌体溶解。结论:黄芩对牙髓卟啉单胞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新鲜丹参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合理评价鲜丹参药材品质。方法采用LTQ-Orbitrap XL高分辨质谱仪测定全国7个不同产地新鲜丹参中5个丹酚酸类和12个丹参酮类成分。在此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最小二乘法分析(PLS)。结果同一产地新鲜丹参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基本一致,不同产地新鲜丹参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湖北产区丹参的丹酚酸类成分含量最高,四川和河南产区丹参的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成分含量最高;PCA和PLS分析显示,大部分活性成分的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产地特异性。结论不同产地新鲜丹参质量差异显著并具有较显著的产地特异性,以新鲜丹参药材作为品质评价材料,是现今基于干药材为品质评价原料研究方法的有益补充,为更全面综合的评价丹参及其他中药材探索了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独活中香豆素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独活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C18 色谱柱(4.6 mm × 250 mm, 5 μm),以水-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2 mL/min,柱温25 ℃,检测波长330 nm。结果 建立了独活药材香豆素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特征指纹图,标定了15个共有色谱峰,采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所收集的15批样品进行指纹图谱模式识别研究,对6个共有峰借助对照品进行了指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质谱技术并结合文献报道对其余9个共有峰进行了初步归属。15批独活药材的相似度结果为0.797~0.979。运用聚类分析,15批独活药材可大致聚成5类。结论 该法所建立的独活药材香豆素类成分指纹图谱特征性强,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陕西省不同产地秦艽的质量差异,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探讨药材质量和其遗传基础的关系。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区秦艽药材中的指标成分,进行HPLC指纹图谱分析,计算并比较相似度。依据指纹图谱中的共有峰特征,对不同药材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对药材中提取的总DNA进行RAPD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聚类。结果 陕西省不同产区秦艽药材的质量具有一定的差异,不同产区秦艽药材也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样性。陕西省不同产区的秦艽药材质量变异与遗传多样性之间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表现出与产地的相关性。结论 产地对陕西秦艽药材质量的影响更为重要,提示道地秦艽质量的形成可能属于生境主导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