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与传统技术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Springer Link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2007年01月01日至2017年05月01日中关于计算机导航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纳入标准为初次TKA,且以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为实验组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排除标准为数据可疑或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通过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比较计算机导航与传统技术TKA术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最终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15篇。资料分析后显示,两种手术方法对术后股骨假体冠状位角度[MD =-0.03,95%CI(-0.60,0.53),P>0.05],股骨假体冠状位角内/外翻角度>3°[RR=0.79,95%CI(0.60,1.05),P>0.05]、术后股骨假体旋转角度>3°发生数量[RR=0.78,95%CI(0.60,1.01),P >0.05]、术后股骨假体矢状位角>3°发生数量[RR=0.82,95%CI(0.49,1.39),P=0.47]、术后胫骨假体冠状位角度[MD=-0.32,95%CI(-0.93,0.29),P>0.05]、术后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KSFS)[MD=5.26,95%CI(-1.52,12.04),P>0.05]、术中失血量[MD =-17.23,95%CI(-46.43,11.97),P>0.05]及术后并发症[RR=1.29,95%CI(0.53,3.15),P=0.58]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方面,导航组时间长于传统组[MD=13.4,95%CI(9.40,16.6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下肢机械轴角度[MD=-0.67,95%CI(-1.08,-0.25),P<0.01]、下肢机械轴内/外翻>3°发生数量[RR=0.60,95%CI(0.50,0.71),P<0.01]、术后胫骨假体冠状位内/外翻角>3°发生数量[RR=0.50,95%CI(0.28,0.90),P <0.05]、术后胫骨假体矢状位角度[MD =-1.26,95%CI(-1.80,-0.72),P<0.01]、胫骨假体矢状位角内/外翻>3°发生数量[RR=0.61,95%CI(0.44,0.83),P<0.01]、术后股骨假体矢状位角度[MD=-0.64,95%CI(-0.84,-0.44),P<0.01]、术后膝关节协会评分(KSS)[MD=1.89,95%CI(1.10,2.68),P<0.01]、术后膝关节活动度[MD=2.36,95%CI(0.79,3.93),P<0.01]的比较上,导航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的安装精确度,改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有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虽然使用导航技术增加了手术时间,但是两组在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固定平台假体(FB)与旋转平台假体(RP)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终末期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受试者选择置换假体的意愿分为FB组(共40例)和RP组(共46例)。记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等)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KSS评分、疼痛评分及髌骨评分,并摄膝关节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P组术后6 d发生脱位1例,处理后未再发生脱位,随访未发现其他严重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KSS评分、膝评分及功能评分、疼痛评分、髌骨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末次随访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正侧位X线片显示两组术后假体位置均良好,无松动,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显著增大,胫骨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末次随访组间膝关节活动度、胫骨角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RP与FB应用于TKA术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均可显著改善膝骨关节功能,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或消失,膝内外翻等畸形得到改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计算机导航定位和软组织平衡辅助与传统髓内、外定位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术后疗效,探讨计算机导航定位在关节外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应用计算机导航定位与软组织平衡辅助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77例107膝,男9例12膝,女68例95膝;年龄35~78岁,平均68岁.骨关节炎86膝,类风湿关节炎12膝,强直性脊柱炎8膝,化脓性关节炎致膝关节骨性强直1膝.同期行传统髓内、外定位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81例107膝,两组患者的原始疾病、年龄、HSS术前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术后力线、软组织平衡、并发症、膝平均出血量、膝平均手术时间.结果 手术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68°~110°,平均93°.全部病例随访3~25个月,平均16个月.导航组下肢力线误差、软组织平衡关节线角度变量、关节间隙距离分离变量都小于非导航组.导航组术中术后出血量(779.354±81.712)ml,与非导航组(786.612±82.76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83.643±12.235)min,与非导航组(64.844±11.281)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导航组HSS改良评分(93±5.6)分,与非导航组(82±4.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脂肪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各有1例感染.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用于膝关节表面置换,假体植入更精确,术后下肢力线和软组织平衡恢复更好.手术时间延长,但未增加出血量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TKA)与传统TKA的近期疗效,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TKA对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是否存在优势。方法将60例初次单侧TKA的患者随机分为导航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股骨后髁轴(PCL)、前后轴(APL)、KSS评分、WOMAC评分、Oxford评分,对比两组的术后疗效及探讨假体旋转对线。结果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术后1、2、3、6、12、24个月两组KSS评分、WOMAC评分、Oxfor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导航组PCL、APL与术前偏离的角度测量值分别为0.60°(0.40°,2.00°)、1.64°(0.30°,2.65°),传统组分别为1.22°(0.38°,2.89°)、2.03°(0.81°,2.53°);两组的PCL较术前偏离的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的APL较术前偏离的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股骨匹配假体旋转位置在1°内的比例:导航组分别为PCL70%(21例)、APL 30%(9例),传统组分别为PCL 50%(15例)、APL 17%(5例)。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TKA虽能获得更好的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但主要在后髁轴的对线上,且在术后1~24个月术后各时段3项评分上均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 2006年3月应用间隙平衡(gap balancing,GB)技术的TKA患者45例(49膝),男16例,女29例,手术时年龄52 ~ 79岁,平均62.4岁.另取同期采用测量截骨(measured resection,MR)技术的TKA患者70例(76膝)设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影像学、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8年,平均6.8年.GB组单膝手术时间、胫骨截骨量、股骨截骨量均明显低于MR组,术中股骨假体相对外上髁解剖轴内旋角度GB组大于MR组(P<0.05).TKA术后两组患者髌骨外倾角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GB组明显大于MR组.术后膝关节KSS、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KA术中应用GB技术手术时间短,截骨量少,股骨假体相对外上髁解剖轴内旋和髌骨倾斜角度较大,中期随访临床效果和MR技术无明显差异,GB技术应避免内侧软组织过度松解,预防术后屈曲失稳及髌股关节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10月~ 20l0年12 月,采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行TKA共40例(50膝)与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TKA 40例(45膝)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对比两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测量膝关节ROM、术后膝前疼痛及髌骨弹响.[结果]两组术后与术前的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及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膝关节ROM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用时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较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组平均少10 min.TC-Dynamic膝关节假体组膝前疼痛1例(1膝),髌骨弹响1例(1膝),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组膝前疼痛2例(2膝),髌骨弹向3例(3膝).两组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使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行TKA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OrthoPilot计算机红外线导航系统在合并膝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8-01—2019-01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0例合并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0例采用OrthoPilot计算机红外线导航系统辅助手术(导航组),20例采用常规髓内定位技术(常规组)。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12~36)个月。导航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常规组少,术后12个月膝关节遗忘程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摄X线片测量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股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理想状态下各角度的偏移值均4°,且导航组上述参数偏移值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红外线导航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膝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可靠,患者下肢力线矫正更满意,假体组件安装的位置更加精确,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计算机导航辅助与传统方法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的近期疗效,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应用于TKA的优势。方法将186例行TKA的骨关节炎患者(186膝)分为导航组(110膝)和非导航组(76膝)。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总引流量、术后下肢力线、术后KSS关节功能评分以及WOMAC评分。结果 18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与非导航组相比,导航组手术时间平均延长9 min,手术切口平均长了2 cm,但术后引流量更少,下肢力线偏离≥3°更少,胫骨平台后倾更接近预设值0°;以上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KSS关节功能评分和WOMAC评分导航组均优于非导航组(P 0. 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TKA能提高下肢力线的精准度,提高膝关节假体安放的准确性,近期临床效果较传统手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5月2010年10月本科行TKA术的患者107例(122膝)。使用深盘型后稳定假体62例(72膝),使用桩柱型后稳定假体45例(50膝)。对比两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测量膝关节ROM。[结果]两组术后与术前的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盘型后稳定假体组有1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经过一期骨水泥旷置,3个月行二期翻修;桩柱型膝关节假体组有1例术中发生股骨外髁骨折,术中及时发现给予螺钉内固定,1例术后7个月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给予钢板内固定术,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两种不同术式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行TKA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TKA两种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技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单膝OA终末期行单侧TKA手术患者,其中,49例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作为胫骨假体定位标志,51例采用胫骨结节中点作为胫骨假体定位标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4.21±5.34)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ROM和HSS评分均显著增加,而WOMAC评分显著减少,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中点组的ROM和HSS评分显著高于内1/3组(P0.05),而中点组WOMAC评分显著低于内1/3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假体贴服良好,无移位,无假体松动。下肢力线均得以矫正。[结论]以胫骨结节中点胫骨假体放置,术后早期效果显著优于胫骨结节中内1/3胫骨假体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