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郁证,是由于情志拂郁,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其主要的病机是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所谓“郁”者乃滞而不通之意.正如《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寿世保元·郁证》中亦指出“夫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六郁之病见矣.”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的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音动作减少、迟缓,不愿会友。其起病缓慢,往往伴有失眠、乏力、食欲不振等。根据《景岳全书.郁证》:记载"凡五气之郁,则郁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初病而气结为滞者,宜顺宜升。久病而损及中气者,宜修宜补。然以情病者非情不解";《证治汇补.郁证》:"郁病虽多,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剖析历代医家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方法]运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对"火郁"的病因病机、"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内涵进行逐一阐述。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论述,并列举相关方剂以深化思考。[结果]火郁之症的产生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其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郁遏停滞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内经》中首载"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张仲景在《伤寒论》较完备地论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金元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或从外感,或从内伤,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结论]自《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医家对火郁之证的认识逐步深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  相似文献   

4.
“火郁发之”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在论述了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五郁理论.而“火郁发之”讲的是对于火郁的治疗原则,原指外邪侵袭人体,阻遏气机,火热不得发泄而成火郁,用发之之法进行治疗.王冰注曰:“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火郁所引发的疾病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也有论述:“火郁之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疡疿,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侬,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后世医家对“火郁发之”也有不同见解.笔者试就近10年来临床对“火郁发之”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火郁为五郁治法之一,不仅可因外感,内伤也可致郁,但凡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均可成火郁之证。其治宜"发之",即宣发、发泄,用解郁、宣泄、轻扬等方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条畅气血,使营卫通达,郁火泄越。通过分析妇科2例临床病例,阐释"火郁发之"之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6.
郁证皆在中焦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泛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自《内经》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以来,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如陈无择之情志致郁、张介宾情志之郁总由乎心,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赵献可之凡郁皆肝病等,使郁证理论得到了完善。戴思恭的“郁证皆在中焦”,其论述可谓独树一帜。丹溪创论六郁,并提出  相似文献   

7.
孙长路  张兰 《中医学报》2024,(1):149-152
亚急性甲状腺炎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痰气瘀阻等病理产物化火壅结颈前所致,加之受外感六淫邪气侵袭入里,气机运行不畅郁而化火,“郁火”贯穿整个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病过程。气滞、痰凝、血瘀是产生郁火及发病关键,临床上可见多种外感内伤因素相结合导致气血瘀滞并痰、郁、火互结于颈前而发为本病。治疗当以“火郁发之”理论为指导,一方面向上、向外宣散透发郁火;另一方面顺应郁火自上向下的传变趋势,向下、向内降泻清解郁火。亦可根据郁火成因辨其火之来源,火自外来者,应从表散;火自内生者,应从内清。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时可在清热解毒、理气祛痰、活血通滞基础上予以辛凉之品,常运用银翘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改善患者体内郁火内结的状态,从而缓解亚急性甲状腺炎因气血瘀滞并痰、郁、火互结而出现的发热、颈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8.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世金元及明清温病学家将其拓展应用于内伤杂病及温病治疗之中.“火郁”为火热之邪被郁闭于体内不可往外透发而成的病理改变,病机在于气机壅滞、升降失常;“发之”指发其郁滞,疏泄气机,使怫郁之火得以透达发越而解的治疗原则.栀子豉汤首见于《伤寒论》,由栀子和豆豉构成,共奏清宣郁热之功,用...  相似文献   

9.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病位在胃脾,与胆肝密切相关,其病因可从“六郁”而论,六郁结于中焦,有碍中焦升降运动,当升而不升,当降而不降,气机升降运动失调,脾之健运失常,肝失疏泄,胆随胃逆,肝随脾升,则BRG的临床表现随之而生.且“六郁”为病,又可相继生焉,“六郁”致病在BRG发病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证治以疏肝理气解郁法、化痰降浊解郁法、清中降逆解郁法、化瘀通络解郁法、消积导滞解郁法等.  相似文献   

10.
郁证,泛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自《内经》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以来,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如陈无择之情志致郁、张介宾情志之郁总由乎心,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赵献可之凡郁皆肝病等,使郁证理论得到了完善。戴思恭的“郁证皆在中焦”,其论述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肺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以调节全身气机。"郁者,滞而不通",气机瘀滞而致郁证。肺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决定了肺脏与六郁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六郁的发生皆可因于肺,而肺病亦可因六郁而产生。  相似文献   

12.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具有补益中气、发散火郁、调补脾胃、升举清阳等功效悟其理之所在,笔者临床应用此方多年明药物之所归,不拘泥于其原方之所治,治药物可巡之疾,明理之处,效力亦可达之。  相似文献   

13.
杨炀  刘强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10):973-976, 985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下运用“火郁发之”理论诊治心系疾病的经验体会。[方法]通过梳理“火郁发之”理论的源流发展,分析新冠疫情下心系疾病病因病机的变化特点,结合临床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病案,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从“火郁发之”角度治疗心系疾病的有效性、合理性。[结果]“火郁发之”是治疗火郁证的根本大法,以宣畅气机、透发火热为其核心。新冠肺炎疫情下,由于生活作息改变、情绪波动、气候变化等因素,人体易出现气机郁滞,进一步引起火热内郁。由于心为火脏,主火而易为火热所伤,“火郁”的病机往往导致心系患者病情起伏反复。如高血压病患者或因肝气失疏,引起相火妄动,裹挟痰湿上干清阳;心律失常患者多因气阴亏虚,心火失制,扰动心神;心力衰竭者则易出现“龙雷之火”上浮的情况。以“火郁发之”立法诊治,结合患者既有体质、病性选方用药,辅以解郁透热、宣畅气机、辛开苦降等治法,以升降散、四逆散、栀子豉汤等为代表的方剂治疗,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新冠肺炎疫情下,基于“火郁发之”理论,结合疫情下气候、情志、起居习惯等的变化特点,祛除体内瘀滞,清散郁火,宣畅气机,能有效控制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心系疾病的病情变化,这一思路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伤寒论》原文的分析来探析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火郁可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致病因素,导致邪热郁遏在里。其病机是气滞于内,阳郁于里,不能透达所致,治疗宣畅气机,透达郁阳,有火郁发之之意也。实证火郁重在祛除有形实邪,给郁火以出路,即是“火郁发之”。《伤寒论》不仅论述了气分火郁证治,还论述了血分火郁证的证治。虚证火郁可用补法治疗,例如因虚致郁可用小建中汤治疗。《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证亦可理解为中阳亏虚,虚火内郁之证。可见,发之,不限于王冰所说的:“发汗”之意,火郁发之在《伤寒论》中是指种种调动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治则。  相似文献   

15.
“火郁发之”,语出《内经》,后之贤哲,多所发明。“郁”为病理,喻闭塞之意;“发”乃治则,含透散之旨。“火郁发之”是言火热之邪郁闭于内,不可单施苦寒直折,尤当透散以发之。仲景开“火郁发之”之先河,河间以为表里诸热证皆可归于阳气怫郁,东垣独重脾胃,内伤之病皆由脾胃而始,阳气抑遏脾土,清气不得升发。余以为,阳气以动为常,以行为用,盖当今之世,工业污染,农烟似霭;人处华栋,冬如暖夏,夏似凉冬,天地交济既失;人复生息失慎,焦虑紧张,激怒愤懑,气血常悖于内,渐至郁怫生火,郁火暗生,故治必内安其心,外适天地,天地人以位,方可身安立命,远疾疢矣。故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顺气开结,引路去邪,从火之性,发火之郁。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相似文献   

16.
1 肝郁在古代文献中的有关记载1.1 肝郁与五气之郁古典医籍中与肝郁证有关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帝曰 :五运六气 ,亦复多乎 ?歧伯曰 :郁极乃发 ,得时而也。帝曰 :郁之其名 ,论之奈何 ?歧伯曰 :木郁达之 ,……”该篇内容主要论述六气司天在泉及五运值年值时的规律 ;运气运行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自然生态的促进和损害作用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1] 。而我们今天研究的肝郁证或多或少与其中涉及的五气之郁中的木郁有着某些联系。肝在五行中属木 ,肝的生理特点与木的主升主动具有内在…  相似文献   

17.
妇女之病,以“虚”“郁”为多。“虚”有脏腑阴阳气血之别,“郁”有气、火、痰、血、湿、食之异。临床所见“虚”、“郁”相比,又恒以“郁”证为多,此皆因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善怀而多郁之故。所谓“木郁”即是肝郁,肝郁即是气郁。六郁相因,气郁为首,是由肝之功能所  相似文献   

18.
脂肪肝的发生与中医肝脾肾密切相关,主要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致使湿、痰、瘀等多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而成。六郁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五郁之论,源始于《丹溪心法》六郁之称,发展于献可《医贯》相因为病。"气郁""食郁""湿郁""火郁""痰郁""血郁"之六郁,始以"气郁"为先导,交错贯穿于脂肪肝发病始终,在治疗上应以"调畅气机"为要,"顾护脾胃"为本。文章以"六郁学说"为出发点,对脂肪肝的病机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临证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经大论》,这个理论对五脏病理、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学者对“火郁发之”内涵的研究非常局限。笔者查阅、整理了与之相关的古籍文献,以期对“火郁发之”的内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火郁发之"理论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是针对火郁证提出的因势利导,引邪外出,使邪有出路,从而达到治病疗疾的治疗大法。带状疱疹急性期多因外感毒邪,或肝胆火盛与湿热博结,或脾失健运、湿邪内生,郁久化热,蕴于皮肤而致,属于火郁证范畴。依据"火郁发之"理论,结合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病因病机,提出采用具有"引气"、"发散"之功的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并通过临床案例具体阐释了"火郁发之"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