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证病名首见于明代《医学正传》,其主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临床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善哭易怒、心疑恐惧咽中如有异物等表现为特征的类病证,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情志三郁证治》载:“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悲则气消,忧则气沉,必伤脾肺”。所以脾脏在郁证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从脾论治郁证当可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郁证论治     
凡属情志所伤,气机郁滞,运化失司,精气闭结而致的各种证候都称郁证。笔者临床常用药物结合心理治疗,疗效颇好。今举数例于后:[例1]孙某某,男,48岁,长征航校教师,1980年10月21日初诊。数日前爱子失踪,焦急而致昏厥,醒后即神情呆滞,反应迟顿,谵语,时时悲伤哭泣不能自止,数日来整夜不寐,夜间常自行外出,不能自归。行动不稳,如酒醉状。由其家人、同事搀扶,强迫前来就诊。症见:面色青白,少神,表情淡漠,口中念念有声而不知所云,倾刻呆滞不语,问之不答理,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弦微数。辨证为情志所伤,肝气郁滞,气郁血瘀,心失所养,神失所藏,郁证是也…  相似文献   

3.
郁证概述     
郁证临床常见,多以情志变化为主兼见其他症状,其病多涉及五脏,导致脏腑气机运行紊乱,日久虚实错杂,给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郁证概述     
郁证是中医门诊工作中经常见到的病种。这种病症一经缠身,就会潜在地、逐步加重地摧残着人体,夺走固有的健康,带来复杂的病变,经久不愈,严重地影响智力和体力,因而也就影响到革命和生产。  相似文献   

5.
<正> 所谓郁证,是指五志过激,七情所伤,气机逆滞所引起的病证。气为无形之体,无处不至,何处郁滞,则何处经络壅遏,旋易出现病证。故此类患者,述证多奇异寡闻,表现亦罕见多变,常使医者困惑失措,无从下手,或求治于西医,借用现代设备检查,又多无异常发现,或告以无病,或冠以神经官能性疾病。然病苦  相似文献   

6.
7.
研究了近5年来有关心悸的中医文献资料,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其发病机制进行阐述,归纳心悸病中医辨治六大法:辛甘温补振心阳、疏肝调血畅心脉、补气健脾稳心悸、调肺振心缓悸动、南北通调和阴阳、息风稳心止悸动,并总结具体选方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郁证与阳气亏虚的机理相关关系,以及郁证用阳性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总结。提出:郁证从阳论治有临床显著疗效,有现代实验研究理论支持,总结得郁证从阳论治是临床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值得继续研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中医药论治郁证从“六郁”“肝郁”等方面论述者较多,而论五脏之郁者较少.郁证与五脏有密切的关系,五脏气血阴阳失调分别可致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脏郁证的临床表现虽各有特点,治法也各有所别,但总不离“宣郁疏通”之法,再根据五脏特点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0.
郁证有因郁而致病者,亦有因病而致郁者。肾之本脏功能失调或他脏气血阴阳失衡累及于肾,或先天禀赋不足,体质偏颇,皆可导致肾虚。亦有因心阳不足导致肾水上逆者。现代研究表明,许多补肾药对古籍中未曾定为郁证的其他疾病所伴有的行为、精神、情志症状有改善作用。目前,从肾论治郁证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肿瘤、痴呆、消渴、头痛、健忘等伴随的抑郁症仍缺乏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9):815-816
张志远先生根据朱震亨、戴思恭等古代先贤对郁证的认识,结合自身临床用药经验,针对郁证的4种不同证型: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心脾气虚、气虚血瘀,创立了七叶汤、大解丹、卧倒汤、复正丹等4首验方,并总结了治疗郁证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2.
从分类归属和辨证论治的角度,对张景岳论治郁证理论及临床经验进行探析,总结其论治郁证的创新及贡献,进而阐述其医学思想在论治抑郁证中的体现与发挥.  相似文献   

13.
郁证又有郁结之称。郁是郁滞不通,结是结聚而不得发越之意。此证临床较为常见,现综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教科书,参以己见,概述如下,供青年同道临证时参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属五气之郁,后世合称五郁。《丹溪心法》载有气郁、血郁、湿郁、热郁、痰郁、食郁等,合称六郁。《景岳全书》提出情志之郁,遂有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等名称。《赤水玄珠·郁证门》提出五脏本气自郁,载有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胆郁等名称,其中以肝气郁结最为常见。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至脏腑不和,心脾两虚,阴虚和血虚等多种病证。所以,它的范围比较广泛,即所谓“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如《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提升,抑郁、焦虑等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此类疾病属于中医“郁证”范畴。广义郁证范围较广,包括五脏之郁与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等,狭义郁证主要指由于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症状。王新志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对狭义郁证有较深刻的认识,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本病“六化、九的、十二状”的症状规律,认为基本病机为肝郁气滞,涉及脾、心、肾三脏,并将疾病过程分为肝期、肝脾期、心肝期、肝肾期4期,概括了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5.
广义的郁病主要是《内经》所发五运六气皆可致郁,狭义的郁证指七情所致的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导致的一类病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历代医家对郁证病理阐述及论治较为详尽,但从表论治郁证较为少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探讨了郁证从表论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源流《素问·至真要欠论》说:“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月贲)都”的证状表现包括喘息和痞闷,本病的临床所见,往往互相影响。严重的痞闷必兼轻度的喘息,而喘息之甚者,也必感觉痞闷,虽然喘息有属肾气不纳,痞闷有属脾阳不运,肝气不调,但总与肺有直接的关系。《全匮要略》中记载了火气郁肺、水饮郁肺、痰浊壅肺三个典型病例,病机多在肺脏,所以都出现(月贲)郁的症状。《伤寒论》的水、火、痰郁证治散见  相似文献   

17.
郁证从脾分期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证之提法,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是《内经》运气医学论述中“胜、复、郁、发”四大病证之一。而明代以后则逐渐把情志之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我们现在讨论的郁证,亦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易怒易哭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根据郁证之临床表现特点,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病、抑郁症、焦虑症,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在郁证论治中,由于受“肝主情志,肝主气机”的中医理论的影响,故一直以来郁证论治多“从肝入手而兼顾心脾”。…  相似文献   

18.
郁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之一。"郁"在中医文献中既是一个病机概念,也是一个病证概念。郁证发病因于七情而根于肝阳不足等脏腑虚弱,其临床表现亦常符合肝阳不足之机,故临床治疗郁证非疏肝解郁、宣畅气机为独一法门,对于肝阳不足证,常可以温法治之,即可从温肝阳论治郁证。  相似文献   

19.
张宁 《新中医》1991,(9):17-19
董建华教授,乃当代著名的中医专家,精研古训,学术渊博,积有五十余年的丰富临床经验。临证之时,思路深细,治法精当,尤其在诊治一些临床常见病、疑难病时,选方用药每有独到之处,屡收效验。  相似文献   

20.
著名中医张海岑研究员根据长期临床实践从理论上深入发挥了前人郁病三变(肝气、肝火、肝风)之说,并提出了各证的治则及自拟方。对郁证证治很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