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查在诊断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中的价值。方法将31个大肠微小息肉分别行普通内镜及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杏的结果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比较,并比较2种内镜检查方法对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的诊断准确率。结果靛胭脂染色内镜对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普通内镜,D组与A组、C组比较差异有娃著性(55.2%vs12%、10%),P〈0.05;D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i55.2%(腺瘤13.8%)VS50%(腺瘤10%)],P〉0.05。结论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查可提高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当前提高结肠癌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肠镜是检出早期结肠病变的最佳手段,但早期结肠病变的形态往往缺乏特异性,尤其是平坦型和微小型病变容易漏诊.色素内镜能发现平坦型、凹陷型腺瘤和早期癌的工具,是一种简单、安全、快速、适用范围广和价廉的检查手段.目前国内外有关普通肠镜发现可疑病灶后加用靛胭脂喷洒于局部病变黏膜从而进一步判断病变性质的报道较多,而常规采用全结肠靛胭脂染色内镜在筛查早期结直肠病变中研究较少.我们针对大肠癌高危人群常规采用全结肠染色肠镜检查与普通肠镜检查,并对结肠病变检出率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富士能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结合放大内镜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普通内镜发现存在大肠黏膜可疑病灶且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共325例,行FICE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396个病变中非肿瘤性病变占13.6%(544396);各类腺瘤占76.0%(301/396),其中3例腺瘤恶变,占腺瘤的1.0%(3/301);进展期肠癌41例,占10.4%(41/301)。上述病变黏膜腺管开口类型分析显示在非肿瘤性病变中尤其增生性病变、炎性息肉绝大部分为Ⅰ、Ⅱ型腺管开口,占92.7%(38/41)。在肿瘤性病变中,管状腺瘤及管状绒毛腺瘤之腺管开口以Ⅲ。型为主,而绒毛状腺瘤则以Ⅳ型为多见。在进展期癌中,无1例外地表现为腺管开口的破坏。甚至无腺管结构。将FICE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出:FICE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7.8%(361D96)、92.6%(38/41)、99.4%(353/355)、92.6%(38/41)、99.4%(353/355):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7%(390/396)、87.8%(36/41)、98.9%(351/355)、1.12%(4/355)、12.3%(5/41);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FICE结合放大内镜可以提供清晰的大肠黏膜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可提高活检检查的准确性.与靛胭脂染色联用可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纤维结肠镜检查大肠息肉与肿瘤12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息肉与大肠癌在大肠疾病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纤维结肠镜(纤肠镜)检查息肉发现率为16.4~41.5%,大肠癌(直、结肠)发现率为6.9~10.7%。息肉与癌关系密切,25%的大肠癌同时伴有息肉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普通电子肠镜下靛胭脂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及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诊治价值。方法 对3860例肠镜检查中发现的肠腔黏膜隆起、红斑、表面粗糙不平、血管纹理消失、肠黏膜无名沟中断等可疑黏膜病灶,行镜下喷洒0.4%靛胭脂黏膜染色,对染色发现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观察病灶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病灶黏膜可随充吸气变形者及黏膜下注射液体呈抬举征阳性者行内镜黏膜切除(EMR)21例、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11例、未能行黏膜切除者行活检6例,切除病灶黏膜送病理检查。结果 发现LST病灶38侧,检出率为0.98%。其中.颗粒均一型18个(46.6%)、结节混合型10个(25.9%)、平坦隆起型7个(18.1%).假凹陷型3个(7.8%)。病变分布:直肠15个(39.5%),乙状结肠8个(21.0%),降结肠5个(13.2%),横结肠4个(10.5%),升结肠3个(7.9%).回盲部3个(7.9%)。病理检查:38例LST病灶中早期癌5例,检出率为13.2%,进展期大肠癌2例(5.2%).良性腺瘤31(81.6%)。结论 普通电子肠镜下对大肠黏膜可疑病灶靛胭脂染色能够有效发现大肠LST病灶,联合镜下黏膜切除对早期大肠癌诊断和防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纳米磁珠-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MNP-RT-PCR)技术在大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筛查与鉴别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00例高危患者(大肠癌组26例、腺瘤性息肉组148例、其他组326例),取少量粪便分别用MNP-RT-PCR技术和粪便潜血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收集上述患者中的443例患者(大肠癌组26例、腺瘤性息肉组148例、正常黏膜组269例),在肠镜下刷检病变部位或正常部位,再用MNP-RT-PCR方法检测COX-2表达量,比较三组COX-2表达的差异。结果 MNP-RT-PCR法筛查大肠癌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74.5%,筛查腺瘤性息肉的灵敏度为71.8%,特异度76.3%;粪便潜血筛查大肠癌的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63.7%,筛查腺瘤性息肉的灵敏度为42.6%,特异度为64.2%。大肠癌组肠镜刷检样本中COX-2表达量显著高于腺瘤性息肉组和正常黏膜组(P均<0.05),腺瘤性息肉组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P<0.05)。结论对大肠癌和腺瘤性息肉患者筛查,MNP-RT-PCR技术优于粪便潜血;应用MNP-RT-PCR技术检测肠镜刷检样本中COX-2表达量,对鉴别大肠癌、腺瘤性息肉和大肠正常黏膜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i-Scan模式在右半结肠息肉样病变检出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以2015年1月至12月间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常规观察右半结肠后,分别采用白光模式(白光组,93例)及i-Scan模式(i-Scan组,96例)再次观察右半结肠,比较两组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的检出情况。 结果 两次检查i-Scan组人均息肉检出数显著多于白光组(1.469比1.011,P=0.028),第2次退镜多检出息肉的患者多于白光组[37.5%(36/96)比22.6%(21/93),P=0.025],能够检出更多直径<5 mm的息肉[84.0%(42/50)比58.3%(14/24),P=0.016]。i-Scan组人均腺瘤检出数量多于白光组(0.979比0.624,P=0.039),第2次退镜多检出腺瘤的患者多于白光组[24.0%(23/96)比11.8%(11/93),P=0.030],两组多检出腺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can组与白光组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61.5%(59/96)、48.4%(45/93)(P=0.071),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7.9%(46/96)、35.5%(33/93)(P=0.083)。 结论 内镜i-Scan模式可增加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的检出,并提高多发息肉及腺瘤患者息肉样病变的检出及小息肉(直径<5 mm)的检出。  相似文献   

8.
结肠癌的结肠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星  徐富星 《胃肠病学》2001,6(4):237-238
自临床开展大肠镜检查和息肉摘除术以来,早期大肠癌的发现迅速增多[1]。以Morson的腺瘤-癌因果关系学说解释大肠癌的发生已得到公认,即大部分大肠癌由腺瘤或经过一定的腺瘤期演变而来,所以在过去几十年中,所发现的早期大肠癌内镜下表现均为隆起型,或在隆起的基础上有凹陷表现,病理上均有腺瘤组织存在。近年随着内镜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内镜下染色、扩大内镜、超声内镜和内镜下粘膜切除(EMR)等技术的应用,日本发现了许多<1cm甚至<0.5cm的微小癌病灶,内镜下呈单纯平坦(oa)或单纯凹陷(Dc)的…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大肠息肉与大肠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解老年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临床特点,更好地预防老年人大肠肿瘤的发生和早期诊断大肠癌,对248例老年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临床及病理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检出率分别为33.3%和23.3%,并有以下特点:(1)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是老年人便血的主要原因,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三者的便血率依次增高;(2)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息肉检出率,且腺瘤性息肉占73.8%;(3)多发性息肉比例较高,并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占80.7%,且多发生于不同的肠段;(4)老年人大肠癌低恶性程度者多;(5)大肠腺瘤性息肉常与大肠癌并存,二者多发生于不同肠段。因此,我们认为便血是老年人大肠镜检查的有力指征;大肠镜检查时不应满足于远端大肠病变的诊断,应尽可能检查全大肠;对老年人大肠息肉,尤其是多发性息肉及直径大于1.0cm者应积极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锯齿状腺瘤(SA)的内镜特征和癌胚抗原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8年7月在消化内镜室检出的SA患者27例(SA组),另选择同期检出的进展期结直肠腺癌(ACC)患者共26例(ACC组)。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后用0.4%靛胭脂溶液进行喷洒染色并判断息肉的腺管开口,采用活检钳钳咬、高频电切除术、EMR等方法摘除息肉,对大肠癌等病灶则采用活检钳钳咬组织。上述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常规检查和腺体组织癌胚抗原(CE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SA组锯齿状腺瘤47枚,其它类型息肉27枚。SA形态以隆起亚蒂型多见,2枚最大径≥10mm,45枚最大径在3~8mm。SA腺管开口较常见到Ⅱ型pit与ⅢL型pit的混合表现,Ⅱ型pit也占一定比例,好发部位均在左半结肠。SA的腺瘤性腺体CEA阳性表达明显强于其增生性腺体CEA阳性表达(P〈0.01)。结论SA是一种独特的大肠腺瘤类型,其瘤细胞已有较强合成CEA能力,具备一定的恶变潜能,临床医师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及中青年人大肠中不同肠段的息肉检出率与腺瘤检出率之间的关系,为个体内镜医师改善不同肠段的结肠镜检查效率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9名个体内镜医师2013年1月~2013年6月共进行的2 419例结肠镜检查及病理资料,其中老年组(≥60岁)453例,中青年人组(〈60岁)1 966例;按照不同年龄、不同肠段分别计算9名内镜医师平均息肉检出率和腺瘤检出率,并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r)比较息肉检出率与腺瘤检出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组平均息肉、腺瘤检出率(53.9%、30.1%)均高于中青年组平均息肉、腺瘤检出率(38.5%、19.5%)。与右半结肠比较,中青年组左半结肠各肠段的息肉检出率与腺瘤检出率更具良好的相关性。老年组回盲部(r=0.66,P〈0.05)、乙状结肠(r=0.77,P〈0.05)及直肠(r=0.47,P〈0.05)的息肉检出率与腺瘤检出率相关性较低;老年组左半结肠的腺瘤检出率(21.8%)与近端结肠(20.3%)无明显差别。[结论]我们应该提高对大肠不同肠段息肉、腺瘤检出率的关注程度;应适当放宽老年人进行结肠镜检查的适应证,提倡老年人尽量进行结肠镜检查,减少腺瘤性息肉癌变的机会,并加强老年人结肠镜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双流算法开发的新型息肉检测系统在结肠镜检查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回顾性纳入2023年3月至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在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aided detection,CADe)系统辅助下行结肠镜检查的833例受试者为试验组,2022年3月至6月在同一操作间接受常规结肠镜检查的770例受试者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是腺瘤检出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数和息肉检出数。结果 试验组腺瘤检出率[29.3%(244/833)比21.7%(167/770),χ2=12.133,P<0.001]和息肉检出率[47.9%(399/833)比37.9%(292/770),χ2=16.241, 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5 mm的腺瘤[23.5%(196/833)比16.1%(124/770),χ2=13.808,P<0.001]和平坦型腺瘤[15.1%(126/833)比7.3%(56/770), χ2=24.519, P<0.001],试验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每例腺瘤检出数[0(0,1)枚比0(0,1)枚,Z=-3.698,P<0.001]和每例息肉检出数[0(0,1)枚比0(0,1)枚,Z=-4.424,P<0.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无CADe系统辅助相比,CADe系统显著提高低年资医师腺瘤检出率[29.5%(167/566)比18.9%(89/472), χ2=15.709, P<0.001]和息肉检出率[47.3%(268/566)比33.3%(157/472),χ2=21.123,P<0.001];在高年资医师中,有无CADe系统辅助的腺瘤检出率[28.8%(77/267)比26.2%(78/298),χ2=0.502,P=0.479] 和息肉检出率[49.1%(131/267)比45.3%(135/298),χ2=0.800,P=0.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De系统可显著提高腺瘤和息肉的检出率,尤其对于微小和平坦型病变检出具有明显优势。低年资医师相较于高年资医师使用CADe系统的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经结肠镜检出的158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20例进行1-6年(平均4.5年)的结肠镜随访,并与青中年组的437例患者相对照。结果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检出率、癌变率分别为30.0%及23.4%,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的10.2%及6.9%(P<0.01),随年龄增长检出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但升结肠的癌变率(37.5%)明显高于左半结肠(14.3%,P<0.05),且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及升结肠的癌变率也显著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部位(P<0.01);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多,占77.6%,也明显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病理类型(P<0.01)。37例癌变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56.9%)显著高于管状腺瘤(3.4%,P<0.01)。息肉体积大(>2cm)、基底宽、数量多,癌变率高。腺瘤性息肉经内镜下摘除者其癌变率明显低于未摘除者(P<0.01)。结论 老年人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是其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老年人应尽量行全结肠检查,检出大肠息肉者应尽可能首选肠镜下摘除,定期随访,减少癌变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根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对传统白光内镜、醋酸靛胭脂染色内镜及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鄂州医院消化内科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拟行内镜检查,HP阴性(于6个月前成功根治)和HP阳性(近6个月未曾行HP根治治疗)者纳入研究,按普通“白光-醋酸靛胭脂染色-窄带光成像放大”流程行内镜检查,在最终经组织学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的患者中,连续收集HP阴性(于6个月前成功根治)和HP阳性(近6个月未曾行HP根治治疗)患者各120例,分别纳入HP成功根治组和未行HP根治组。对2组早期胃癌的白光内镜、醋酸靛胭脂染色内镜、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检出率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间病例医院来源构成(χ2=2.637, P=0.104)、患者性别构成(χ2=0.074, P=0.785)、患者平均年龄(t=0.582, P=0.561)、病变形态构成(χ2=0.179, P=0.91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普通白光内镜、醋酸靛胭脂染色内镜、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的早期胃癌检出率,HP成功根治组中分别为75.0%(80/120)、57.5%(69/120)、90.0%(108/120),未行HP根治组中分别为81.7%(98/120)、93.3%(112/120)、98.3%(118/120)。HP成功根治组早期胃癌的普通白光内镜检出率(χ2=7.046, P=0.008)、醋酸靛胭脂染色内镜检出率(χ2=41.554, P<0.001)、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检出率(χ2=7.585, P=0.006)均明显低于未行HP根治组。HP成功根治组中,醋酸靛胭脂染色内镜的早期胃癌检出率最低,低于普通白光内镜(χ2=2.142, P=0.143)及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χ2=32.736, P<0.001),而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的早期胃癌检出率最高,高于普通白光内镜(χ2=19.247, P<0.001)。结论 根治HP后早期胃癌的普通白光内镜、醋酸靛胭脂染色内镜和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诊断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对醋酸靛胭脂染色内镜的影响更为明显。上述3种内镜检查方法中,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的诊断效能最高,适合于根治HP后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高清放大胃镜联合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及靛胭脂染色(ME-NBI联合靛胭脂染色)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行普通胃镜检查发现黏膜糜烂、僵硬、红晕或褪色,皱襞变平、凹陷及聚集,溃疡边界不规则等可疑病灶的437例患者,采用ME-NBI联合靛胭脂染色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及镜下诊断,并于病变区取活检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检验该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并比较其与普通胃镜检查诊断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结果]纳入病例中有61例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早期胃癌,经普通内镜检查及ME-NBI联合靛胭脂染色诊断为早期胃癌的病例数分别为116例、79例。普通胃镜检查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55.74%、78.19%、22.81%、44.26%。ME-NBI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1.8%、93.88%、6.12%、8.2%。两者与病理诊断进行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分别为0.246、0.763(P0.05)。两者的检出率分别为7.78%、12.815%(P0.05)。[结论]高清放大胃镜联合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及靛胭脂染色能够明显提高早期胃癌的镜下检出率,与病理诊断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内镜下白醋联合靛胭脂染色与单纯靛胭脂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情况。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行常规胃镜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共计160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染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靛胭脂染色,联合染色组采用白醋联合靛胭脂染色。观察2组的染色情况,比较2种染色方法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阳性检出率。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2种染色方法的诊断准确率。观察2种染色方法对于病灶边缘和黏膜微结构形态显示的清晰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染色组的早期胃癌检出率和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26,P=0.311;χ2=1.441,P=0.230)。单纯靛胭脂染色和白醋联合靛胭脂染色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均较高,Kappa值分别为0.723和0.741,单纯靛胭脂染色和白醋联合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率分别为97.50%(78/80)和98.75%(79/80),诊断癌前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95.00%(76/80)和98.75%(79/80)。在对病...  相似文献   

17.
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3月至2008年12月经普通内镜发现存在胃黏膜可疑病灶且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共56例,行NBI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对NBI、靛胭脂染色诊断的胃黏膜腺管及微血管形态的清晰程度评分进行比较。内镜检查之后对所检查部位进行靶向活检,将NBI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6例中有16例经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将NBI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出:NBI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4.6%(53/56)、93.8%(15/16)、95.0%(38/40)、5.0%(2/40)、6.3%(1/16);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1%(51/56)、87.5%(14/16)、92.5%(37/40),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7.5%(3/40)、12.5%(2/16);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BI、靛胭脂染色诊断的胃黏膜腺管及微血管形态的清晰程度评分结果对比显示:NBI与靛胭脂染色在腺管结构显示方面无明显差别,但NBI显示微血管形态明显优于靛胭脂染色。结论NBI结合放大内镜可以提供清晰的胃黏膜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可提高活检检查的准确性,与靛胭脂染色联用可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痛肠镜对大肠腺瘤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对在我院进行结肠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无痛肠镜和普通肠镜对息肉检出率及腺瘤检出率的影响。[结果]无痛肠镜组息肉检出率及腺瘤检出率均高于普通肠镜组(P=0.000)。[结论]开展无痛肠镜有利于提高腺瘤检查率,从而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常规内镜与窄带内镜(NBI)、全结肠色素内镜及全结肠醋酸喷洒对结肠病变的发现率.方法 选择2006年4月至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准备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4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其中常规内镜组61例、NBI组63例、全结肠色素内镜组54例、醋酸染色组62例.观察各组间扁平及隆起病变部位、数量,并且对各组间操作时间、患者痛苦评分及检查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在4组中,共发现233枚病变,其中扁平病变90枚(38.6%),隆起病变143枚(61.4%).扁平病变常规内镜共发现18枚(29.5%),而全结肠靛胭脂染色组发现32枚(59.3%)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隆起病变常规内镜共发现22枚(36.1%),而全结肠醋酸染色组发现55枚(88.7%)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与常规内镜相比,窄带内镜、全结肠色素内镜及全结肠醋酸喷洒染色对于结肠腺瘤及癌变的诊断数量及诊断率没有提高.与常规内镜组相比,除操作时间有所延长外,其余3组患者痛苦程度及费用都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 全结肠色素内镜及全结肠醋酸喷洒可提高结肠病变的发现率,前者可以提高扁平病变的发现率,后者可提高隆起病变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早期结肠癌经肠镜检查的准确度情况及作用价值。[方法]将自2016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结肠镜以及靛胭脂染色结肠镜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诊断早期结肠癌的准确率,诊断早期结肠癌病变部位的结果,诊断不同病理类型早期结肠癌的结果,诊断不同TNM分期结肠癌的结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诊断早期结肠癌的准确率分别为94.17%、79.17%,前者高于后者(P0.05)。研究组诊断方式诊断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癌的准确率分别为96.43%、100.00%、83.33%,相比对照组的78.57%、43.75%、41.67%较高(均P0.05)。研究组诊断方式诊断增生型、浸润型、溃疡型结肠癌的准确率分别为96.36%、91.11%、95.00%,相比对照组的85.45%、75.56%、70.00%更高(均P 0.05)。研究组诊断方式诊断TNM分期为Ⅱ期、Ⅲ期结肠癌的准确率分别为93.33%、93.18%,相比对照组的77.78%、77.27%较高(均P0.05)。[结论]靛胭脂染色结肠镜应用于早期结肠癌诊断中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癌的检查准确率,且有助于临床病理类型以及TNM分期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