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振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振动训练干预,持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肌力[肌力分级标准(MTT)]与肌张力[改良Ashworth法(MAS)]、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步行功能状态[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评分与步长和步速。结果 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下肢MTT、MAS以及BBS、FAC评分、步长、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改善(下肢MTT评分、BBS评分、FAC评分以及步长、步速均较训练前提高,MAS评分降低),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振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强化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降低下肢肌张力,促进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进行评定;足印步态分析法测量患者步行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BBS、FAC及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控制强化训练能进一步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节奏性听觉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以功能性电刺激行步行训练,试验组则予以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节奏性听觉刺激行步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训练2周后及训练4周后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的下肢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威斯康辛步态量表(WGS)及P-WALK平板压力测试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下肢FMA、BBS、WGS评分、步速、步长差、患侧负重比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下肢FMA、BBS、WGS评分、步速、步长差、患侧负重比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各项评定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且两组各项评定4周治疗前后变化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节奏性听觉刺激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 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三维步态分析(步速、步频、患侧支撑期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评估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BBS评分、FAC分级、步速、步频、患侧支撑期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 4.423,|Z|> 5.292, P <0.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3.748,|Z|=2.646, P <0.05)。结论 三维运动平台训练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5.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改善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减重量步行训练(BWSTT)和传统神经发育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的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0%BWS组、0%BW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入组后,30%BWS组患者予30%初始减重量加电动跑台,0%BWS组患者予无减重量加电动跑台,对照组予传统神经发育疗法训练;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5d,连续4周。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Tinetti步态评测表、步速和步长、步行距离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功能。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BBS、FAC、Tinetti、步速和步长、步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30%BWS组和0%BWS组患者BBS、FAC、Tinetti、步速和步长、步行距离均明显改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30%BWS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0%BWS组(P〈0.05);对照组患者BBS、FAC和步行距离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BWS组患者BBS、步速和步行距离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减重加电动跑台条件下,改善患者步态和步行能力的效果最佳,无减重加电动跑台次之,传统神经发育疗法的效果较慢。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悬吊辅助下不同强度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68例,随机分为核心1组和核心2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45 min,核心1组进行悬吊辅助下核心肌群强化训练15 min,核心2组进行悬吊辅助下核心肌群强化训练30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步幅、步速和患侧步长对2组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核心1组和核心2组的BBS评分、FAC分级、步幅、步速和患侧步长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核心2组效果优于核心1组(P<0.05)。 结论 悬吊辅助下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且30 min的训练强度效果优于15 min的训练。  相似文献   

7.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恢复作用。方法:51例脑卒中患者分入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PT),实验组加BWSTT。共6周,5次/周,1单元/天,30min/单元。训练前后各行1次评价。结果:训练后实验组FAC评分、FMA下肢评分、步速、步长均明显提高(P<0.05),患侧单肢支撑期明显延长,双侧支撑期明显缩短(P<0.01),而对照组仅FMA下肢评分明显提高(P<0.001)。两组间对比,仅FMA下肢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均为实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BWSTT可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增加患侧单肢支撑期,减少双侧支撑期,改善步态对称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基于反复促通疗法(RFE)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RFE的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步频、步幅、步速、患足足底压力比(PPF)和包络椭圆面积(EEA)等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LA、FAC、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LA、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FAC评级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患者EEA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及步行功能的重建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视频镜像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平衡的效果。方法 2022年1月至10月,北京博爱医院43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2)和镜像组(n=2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另外增加视频镜像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LE、FAC和BBS评分均显著改善(|t|> 6.205, P <0.001),且镜像组FMA-LE和BBS评分优于对照组(|t|> 2.164, P <0.05)。结论 结合视频镜像训练更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训练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佩戴足下垂助行仪。30 min/次,1次/d,5 d/周,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L)、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足印分析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步态。结果治疗前,两组FMA-LL评分、FAC分级、步态参数(步速、步宽、两侧步长差)均无显著性差异(t0.765,Z=0,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FAC分级和步速均有提高,两侧步长差与步宽均减小(t2.190,Z3.630,P0.05);观察组FMA评分、FAC分级、步速及两侧步长差均优于对照组(t2.030,Z=-2.560,P0.05),但两组间步宽无显著性差异(t=0.570,P0.05)。结论足下垂助行仪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同步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  相似文献   

11.
李文立  何小英 《新医学》2014,(4):262-265
目的:观察在社区康复训练中运用渐进式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普通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渐进式核心肌群训练。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并用足印步态分析比较两组训练前后步行能力康复效果的差异。结果治疗10周后,两组均获一定疗效。实验组FAC评分为3.37±0.25,高于对照组的3.14±0.44(P<0.05);实验组BBS评分为38.23±2.37,高于对照组的35.45±1.41(P<0.05);两组步长、步宽、步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社区康复训练中运用渐进式核心肌群训练对恢复脑卒中患者步行稳定性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协同患侧下肢强制性负重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tDCS组、强制组和协同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tDCS组加阳极tDCS,强制组加患侧下肢强制性负重训练,协同组加入tDCS协同患侧下肢强制性负重训练,共8周。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urke倾斜量表(BL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3组BBS、FMA-LE、BLS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均改善(|t|> 1.452, P <0.05),协同组各项指标均最优(|F|> 1.827, P <0.05)。结论 tDCS协同患侧下肢强制性负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的影响,以探索纠正偏瘫足下垂步态的科学方法。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步行训练,实验组接受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辅助步行训练,以上治疗均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4周。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左右步长差,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步速、左右步长差及下肢FMA积分、FAC分级、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治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步行训练,2组每天每次治疗30 min,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三维步态参数(左右步长差、步速)、功能性步行分级(FAC)、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左右步长差、步速、FAC分级、下肢FMA评分及MB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步行功能,且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4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每日1次,每次20min,每周训练5d,连续训练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FMA)、步行能力(FAC)、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的FMA、FAC、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FMA为(28.12±5.23)分,FAC为(3.92±0.86)级,健侧平均步长为(0.52±0.06)m,患侧平均步长为(0.53±0.05)m,健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为(51.73±1.33)%,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为(48.26±1.33)%,6min步行距离为(373.78±23.46)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利用水中步行运动系统对1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训练,20 min/d,5/周,共训练4周。治疗前后利用平衡测试仪评定健侧下肢负重时间、患侧下肢负重时间、睁眼及闭眼时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重心移动面积、重心X轴及Y轴偏移、稳定极限范围及到达目标总时间。并比较水中步行距离及最大步速的变化。结果经过4周的训练,患者水中行走距离、最大步速、健肢及患肢负重时间显著提高(P<0.001);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和重心移动面积显著减小(P<0.001);稳定极限范围显著扩大(P<0.001);到达目标总时间明显缩短(P<0.01);重心X轴及Y轴偏移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佩戴步态诱发功能电刺激仪的步态训练,每次20min,每周5次,持续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步态训练后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宋达  陈兰  陈煜  赵薇薇  王彤 《中国康复》2021,36(10):589-593
目的:观察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平衡及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普通主被动踏车训练,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平衡仪评估患者的本体感觉;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的平衡功能;采用三维步态评估患者的步行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ATE、Time以及步宽的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数值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BBS评分、步长、步速、健侧时间摆动占比以及下肢各关节最大活动角度的数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数值更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患侧下肢ATE差值与步宽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步长差值、步速差值、健侧摆动时间占比差值、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屈伸角度差值均呈负相关(P<0.05);患者Time差值与步宽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步长差值、步速差值、健侧摆动时间占比差值、患侧髋关节/踝关节屈伸角度差值均呈低度负相关(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本体感觉,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以及步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下肢康复训练, 机器人组则进行外骨骼辅助下肢运动训练, 每日训练40 min, 每周训练6 d, 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并采用坐站转移任务时, 双下肢股直肌和胫前肌的健侧与患侧积分肌电值(iEMG)比值来评估2组患者患侧肌肉的激活情况和双侧肌肉激活对称性。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的FAC分级和FMA-LE、BBS、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机器人组治疗后的FAC分级为(1.63±0.72)级, 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 2组患者的股直肌和胫前肌健侧与患侧的iEMG比值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化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平衡训练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负重率生物反馈下强化患侧下肢负重的训练方法。以上平衡训练两组均进行30min/d,6d/周,共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功能性前伸测试(MFRT)评定平衡与步行功能。结果:6周治疗后,两组的BBS和MFR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TUGT较治疗前缩短(P<0.01);观察组的BBS、TUGT和MFRT值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P<0.05)。结论:在常规平衡训练基础上,负重率反馈下强化患侧下肢负重的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