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医“治未病”理论源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源流进行了探讨,认为先秦文化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思想根源;《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一词,并形成了治未病的基本理论框架;后世医家对此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4.
运用传统文献整理方法,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加以梳理,探讨其理论历史源流和发展,认为秦汉时期初现雏形,隋唐时期渐进发展,宋金元时期趋于完善,明清时期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5.
6.
中医情志理论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医情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先秦文化为中医情志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黄帝内经》构筑了中医情志理论基本框架;后世医家对中医情志理论不断给予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9.
对"女子以血为本"理论的形成源流进行了探析,认为该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时期是理论的萌芽时期;秦汉时期已具雏形;两晋隋唐时期,妇科迅速发展,研究更为深入;随着临床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宋代《妇人大全良方》明确提出了"女子以血为本"的学术思想;随后的医家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丰富了此理论,临床疗效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整理现代中医文献中有关臁疮四畔辨证的内容,建立臁疮四畔证型。方法收集有关臁疮辨证的现代文献,基于四畔辨证的角度,应用Access软件建立臁疮四畔辨证文献数据库,应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挖掘臁疮四畔辨证的内容及规律。结果通过对臁疮四畔辨证条文进行频数统计获得臁疮四畔辨证的常见证素,通过对常见证素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臁疮四畔证候归纳为湿热蕴结证、瘀血内阻证、气血亏虚夹瘀证3个证型。结论现代中医文献中隐含了大量臁疮四畔辨证的内容。建立臁疮四畔证型对臁疮辨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萧淑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3):177-177
络脉系统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络脉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络脉病变是多种内伤杂病和外感重症发生、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络脉学说肇始于《内经》。《内经》对络脉的生理特点、病理变化以及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等内容已有较完备的记载,奠定了络脉学说 相似文献
14.
吴永贵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11):1-3
傣医"四塔"理论与中医的"五脏"学说,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上,尽管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概念不同,分类不同,但有着相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从傣医"四塔"理论的分析,可以为我们更好地解读中医的"五脏"学说提供方法论的借鉴。1傣医的"四塔"理论"四塔"是"塔都档细"的简称。"塔"是音译,指界、元素、要 相似文献
15.
16.
早于《神农本草经》的《五十二病方》已有味的记载。《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学说阐发人体生理、病理及治则等,并对药物性质进行归纳,把五味与五脏、五色、五臭等相配属。《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正式定名药的“四气”、“五味”,明确提出“药有酸、成、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记栽温性药有95种,热性药1种,寒性药125种,平性药123种;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