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茂县黑热病流行动态和防治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医疗机构患者病历资料和网络直报疫情报告,核实后进行资料处理;了解疫区各乡镇防治措施实施情况。采用诊治患者、犬只管理、防蛉灭蛉和健康教育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结果 1990-2010年全县共发病58例,2005年以来发病呈逐年上升和扩散态势,病例主要以紧邻重疫区黑水县的雅都乡居多,占病例数的39.66%;患者以男性为主,10岁以下儿童病例占患者数的58.62%;2~5月发病占全年的51.72%;病程在6个月内的占84.48%。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家犬,阳性率为8.00%;媒介中华白蛉为优势蛉种,密度高峰在8月中、下旬。结论家犬是茂县黑热病的保虫宿主,作好犬只管理,灭犬降低家犬密度、查杀感染犬或病犬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减少白蛉与人和犬的接触机会,是切断黑热病传播环节的重要措施之一。采用加大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剂量和改进给药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复发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黑热病在四川省流行已久,危害严重。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消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控制了传播。嗣后有的疫区放松继续防治,致疫情又回升。1983年以来全省病例从未间断,疫情时有大幅度回升和局部暴发或流行。针对黑热病流行病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汶川县、理县、茂县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因素分析及防治效果评价汪少英1高斌1李国茹1吴远祥1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是以双翅吸血昆虫白蛉为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四川省的内脏利什曼病以家犬感染为主,易发于5岁以下儿童,本病易误诊、漏诊、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地震灾后黑热病疫情风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地震灾后疫区黑热病流行趋势,为制定灾后黑热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核实和处理网络直报疫情报告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病历资料;了解各受灾疫区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各疫区地震前每年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各种防治措施,发病数有所下降,但仍在高位徘徊;地震当年采取较大范围的灭犬措施和在人群集居地反复使用杀虫剂,病例数较往年有所减少;地震后次年,由于防治工作的松懈,发病数较地震当年有所增加。结论地震使疫区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灾后疫区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人群和自然与社会因素依然存在,其暴发和流行的风险犹存,仍需做好灭犬、灭蛉工作,加强对黑热病的询诊和监测,开展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的查杀和防治黑热病知识宣传,在灾后一段时间里,黑热病发生的风险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九寨沟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1年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的黑热病病例资料,并于2016年起开展黑热病主动监测工作,对相关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0-2021年九寨沟县累计报告黑热病病例45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4.6/10万。男、女性别比为2∶1;最小发病年龄为11个月,最大75岁,发病集中在0~5岁。职业分布中,散居儿童和农民居前位。全县13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前4位分别是永乐镇、永和乡、安乐乡和郭元乡。黑热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至5月为高发月份。2016-2021年6年间共检测394人,发现并确诊黑热病新病例2例;犬只阳性率为3.4%。结论 九寨沟县黑热病流行风险因素依然存在,黑热病仍在当地低度传播。当地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及时诊治患者,持续开展杀灭病犬、灭蛉、防蛉工作,防止黑热病爆发流行,巩固黑热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前黑热病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以中国CDC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黑热病病例为基础,描述和分析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三间分布及不同类型的黑热病分布特点。结果 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在中西部地区持续流行,流行范围较为集中,新疆两次出现暴发疫情,四川、甘肃省有下降趋势。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四川省(自治区),3个省份的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5.29%,且报告病例集中在3省份少数县(市)。发病主高峰期为10-11月,4月为发病小高峰。野生动物源型与犬源型、人源型黑热病病例年龄分布明显不同,野生动物源型病例主要为3岁以下儿童,发病年龄高峰为1岁以内婴幼儿,人源型与犬源型病例主要为10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为5岁年龄组儿童。结论 近年来黑热病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呈持续性、区域性流行,不同类型黑热病发病特点不同,应进一步研究其流行规律,针对不同区域的流行特点加强黑热病防治工作,控制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7.
1949-2004年台州市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台州市55年狂犬病疫情资料分析,为防制狂犬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狂犬病疫苗免疫者、狂犬病病例、家犬自然感染率进行监测分析。结果台州市1949-2004年狂犬病有2个发病高峰,最强年流行强度0.47/10万。发病年龄最小2岁,最大79岁。平均潜伏期73.2d。大部分病例为犬咬伤,另外有2例被家猫、1例被家鼠咬伤,78.2%未进行狂犬病疫苗预防;犬伤人群狂犬病疫苗抗体阳转率为93.7%~94.1%,血清抗体持久性较差;流行休止期外观“健康”家犬感染率为8.1%。结论台州市狂犬病疫情消长起伏,即使流行休止期仍存在动物源性传染源,犬类“管免灭”任务艰巨,需大力普及犬等动物攻击后伤口处理和免疫预防等知识。  相似文献   

8.
南坪县1979-1982年间通过灭犬,没有黑热病病例发生。1983-1992年10年共发生黑热病139例,年均发病率27.60/10万,死亡3例(病死率2.16%)。1985和1986年发病率最高(46.81/10万,56.75/10万),最低是1989年(7.87/10万)。发病冬春季节(12-5月)高(病例数构成的61.00%),符合夏季感染(白蛉季节)、冬春发病特点。男女之比为1.14:1.发病年龄主要在0-5岁之间(占61.87%)。在流行区抽查家犬403只,感染病原体阳性41只(10.17%)。家犬是该  相似文献   

9.
陈生有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166-1166,1168
[目的]了解全县22年间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寻求传染源,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984-2005年黑热病疫情资料。[结果]环县东南部属于山区型黑热病疫区;四季均有发病,以春季为高;10岁以下儿童及婴幼儿多发。男多于女;病犬为主要传染源;传播媒介以中华白蛉为主。[结论]目前流行趋势平稳,加强杀灭病犬。消灭白蛉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和消除黑热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大理州弥渡县苴力镇苴力村公所只苴上村李某某于2003年至2008年白蛉密度高峰季节的4—6月曾外出陕西省、四川省等地黑热病流行区从事打隧道野外作业,在此期间感染黑热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体重下降、脾肿大,该病例先后在四川和云南的省级和县级多家医院就诊,均被误诊和漏诊,最后就诊于大理州人民医院,并在大理州人民医院从骨髓检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培养出利什曼原虫利杜体,白/球蛋白倒置,黑热病rk39免疫诊断试纸条血清学试验阳性,病原体先后经省、国家专业机构复查鉴定,复查结果与大理州医院一致;经其它治疗无效,而抗黑热病治疗有特效。近年来全国人口流动频繁,黑热病有向非流行区扩散的趋势,在非流行区易发生误诊、漏诊,应加强黑热病防治人员培训和开展监测,避免在非流行区发生二代病例;在流行区野外作业的大型工地,对施工人员这一感染黑热病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黑热病防治的健康教育,药物喷洒灭白蛉,强调使用细孔纱门纱窗和细孔蚊帐,并督促施工单位开展落实这些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四川省炭疽疫情动态及流行因素,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疫情资料及暴发疫情现场流调报告,对疫情资料进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9年四川省共报告炭疽病例712例,发病呈现小的上升趋势,流行表现形式以常年散发伴局部地区小暴发为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主要发病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阿坝州较高(9.33/10万)、高于甘孜州(1.96/10万)和凉山州(0.46/10万),发病季节多见于夏秋季的7-9月(55.90%),发病年龄以农牧民中的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结论四川省炭疽疫情呈小上升趋势,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强对畜间的免疫和监管,卫生、畜牧部门相互配合,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四川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及宿主动物动态,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省2010年疫情资料;在监测点采用夹夜法捕鼠,将鼠肺冷冻切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结果2010年全省累计发病66例,死亡2例,发病率为0.0806/10万。主要发病地区为南充市、凉山州、成都市。各监测点共捕获鼠10种397只,总鼠密度6.94%,居民区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四川短尾购和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汉坦病毒带病毒率为0。结论监测结果未发现可能引起发病率上升或引起流行的相关因素,提示四川省今后2-3年本病可能仍将在低发状态波动,但应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四川省在霍乱防控工作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霍乱防控措施的成本效益,为今后的霍乱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四川省既往霍乱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近年来的防控经费投入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结合四川省近年来霍乱防控取得的成效,对四川省近年来霍乱防控的投入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结果 1998-2002年四川省霍乱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为3273.80万元,2003-2008年平均每年损失339.06万元,2003年以来平均每年为国家减少经济损失2934.74万元,而四川省2003-2008年平均每年投入的霍乱防控经费为68.5万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42.84。结论四川省采取的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防控策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四川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及宿主动物动态,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省2007-2009年疫情资料;在监测点采用夹夜法捕鼠,将鼠肺冷冻切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结果 2007-2009年全省累计发病284例,死亡2例,主要发病地区为凉山州、南充市、广安市和达州市;在凉山州盐源县、达州市开江县和南充市3个监测点共捕获鼠10种2046只,总鼠密度10.29%,居民区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四川短尾鼩和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汉坦病毒带病毒率为2.22%。结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仍是四川省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盐源县为家鼠型出血热疫区,四川省的其他发病地区为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监测结果提示四川省今后2~3年本病可能仍将在低发状态波动,今后应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四川省大骨节病病情现状和消长趋势,为大骨节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18年在23个、11个和13个病区县开展大骨节病病情监测工作,监测覆盖全省32个病区县,每个县抽取5个病区乡(不足5个者全部抽取),在每个病区乡抽取3个病区村作为调查点(不足3个者全部抽取),对调查村全部7~12岁儿童进行临床检查和右手正位X线检查,按照《大骨节病诊断》标准(WS/T207-2010)进行临床和X线诊断,统计检出率。结果2016-2018年,全省临床I度及以上患者检出率均为0,平均X线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6%、0.12%和0;以县为单位统计的X线阳性检出率为0%~0.55%,以村为单位统计的X线阳性率为0%~2.94%(1/34);X线阳性均为干骺端改变。结论四川省大骨节病病区儿童病情均保持消除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江苏赴川卫生防疫队通过开展灾后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并被国家卫生部和人力资源部评为先进集体。早期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尤其是健康教育工作是卫生保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四川省噬菌体6型霍乱的流行及病原学特征,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1998—2001年省噬菌体6型霍乱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专题调查、实验室检验鉴定结果以及各地霍乱防治工作总结等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和实验室结果分析。结果1998—2008四川省出现首例噬菌体6型霍乱病例,1998—2001年累计报告6b型霍乱2239例,死亡100例。6b型霍乱年平均发病率为0.66/10万,病死率为4.47%。疫情波及全省5个市(州)的20个县(区)。分子生物学试验:噬茵体分型6型菌株与同期流行的1型菌株完全一致,具有流行株的分子特征。结论噬菌体6型霍乱菌株具有引起霍乱流行的能力,且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我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及影响人员素质的相关因素,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调查表对全省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有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进行普查。结果: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现有省市县3级疾控机构共202个,疾控人员共11144人,本科以上、大专、中专学历分别占10.06%,32.30%,40.02%,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分别占6.32%,33.08%,39.55%,从事流病、检验、后勤及其他分别占58.44%,13.09%,28.46%,有学历人员中,69.89%通过全日制教育获得学历。结论:我省疾控队伍结构不合理、疾控人员整体素质和能力普遍偏低、相应配套管理措施不健全。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艾滋病疫情严重,2017年以凉山州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贫攻坚行动为突破口,全省打响了艾滋病防治攻坚战。经过努力,凉山州艾防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一阶段行动目标圆满完成。四川省明确防治策略,创新构建“三线一网底”艾滋病防治体系,聚焦感染者发现、抗病毒治疗、预防母婴传播等核心措施,提供技术指导,狠抓工作落实。全省HIV感染者发现率不断提高,治疗覆盖和成功率大幅提升,预防母婴传播效果显著,注射吸毒和输血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重点地区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基本遏制。攻坚行动中,四川省探索总结出一系列艾滋病防治有效举措和经验,为全国艾防工作提供了良好借鉴,也为持续深入推进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