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介入治疗方法用于颈源性头痛患者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各48例。参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方式,试验组在参照组治疗前提下同时开展微创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差异。结果试验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颈源性头痛患者微创介入治疗,可明显提高镇痛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4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自1996年起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因颈椎病变引起的头痛48例,取得显著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颈源性头痛诊断依据为1988年2月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头痛分类和诊断标准,选择我院疼痛门诊中颈椎病病人并发头痛者为研究对象。病人总数48例,男25例,女23例。病史1个月~12年,平均3年,年龄40~57岁,平均49岁。所有病例均局限于一侧颈枕痛或枕顶痛,同时伴有酸、胀不适感。其中疼痛放射至前额、眼眶者10例。治疗后随访半年~2年,平均10个月。治疗方法采用前侧入路穿刺法(李仲廉主编:临床疼痛…  相似文献   

3.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正>1983年Sjaastad等介绍了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syndrome,CeH),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颈源性头痛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到1990年,术语"颈源性头痛"已被国际头痛研究会所承认并认定颈源性头痛为继发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疼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可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应用止痛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口服加巴喷丁,0.3 mg,每日3次,盐酸替扎尼定,2 mg,每日3次,共计4周。实验组除口服上述药物外,采用高频超声实时引导穿刺阻滞星状神经节,每周1次,共4次。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程度评分,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8.68±0.76及8.60±0.81,两组间无差异。治疗后分别为3.63±2.70和5.10±2.75,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实验组VAS评分更低,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55%;对照组显效率为12.5%、有效率为42.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口服加巴喷丁、盐酸替扎尼定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与银质针疗法综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病例80例,①有效的SGB,1~2次/d,左右交替,所有病例均进行20—30次SGB;②应用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疗法,压痛区定点选择在枕颈后部枕骨下缘至C2-T2椎棘突间肌群,同时应用银质针自动导热温控巡检仪进行温针加热,此疗法进行1—2个疗程。治疗过程中二者同步进行。结果本组80例,治愈55例,有效2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75%。达到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SGB与银质针疗法二者结合治疗颈源性头痛,充分发挥其综合效应,疗效确切可靠,是颈源性头痛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度洛西汀治疗伴有失眠的颈源性头痛(CEH)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疼痛科收治的伴有失眠的颈源性头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均接受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1次/周,共4次。观察组除星状神经节阻滞外,加口服度洛西汀。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临床疗效评估判定疼痛治疗效果,睡眠质量(Sleep Quality,QS)评分判定失眠是否改善,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VAS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间临床疗效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间Q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度洛西汀可以有效减轻疼痛,改善失眠,联合治疗效果更佳,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2006年1月~2008年10月在门诊就诊的颈源性头痛(CEH)患者60例,均符合CEH诊断标准,男23例,女27例;年龄20-59岁,平均(45.7±8.3)岁;病程3d~3年;临床表现以头痛为主;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头痛。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各3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云  王黎  张珍  彭力 《中国康复》2006,21(4):227-228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和C2横突旁注射疗法对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96例分别采用C2横突局部注射36例(A组)、星状神经节阻滞36例(B组)及单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胶囊24例(C组).治疗前后采用McGill疼痛评分量表评定患者疼痛程度.结果:治疗3周后,A、B组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均优于C组(P<0.05).结论:C2横突旁局部注射与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疗作用相近,对颈源性头痛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颈2横突和二者联合阻滞三种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按照国际诊断颈源性头痛(CEH)的标准,选择74例头痛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行外周神经(枕大、枕小或耳大神经)阻滞(25例)、颈2横突注射(24例)和二者的联合治疗(25例),各组使用剂量相等的二丙酸倍他米松与倍他米松磷酸钠(得宝松)1ml与甲钴胺(弥可保注射液)0.5mg溶于0.4%利多卡因,每个穿刺点注射3ml,隔周注射1次,共治疗2次。结果:在治疗后第2周、1个月和3个月的随访中,各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每周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有随时间推移效果降低的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治疗前外周、颈2和联合组NRS7.38±2.09、6.98±2.18和7.66±1.91相比,治疗后2周时3组的相应NRS为2.38±2.99、3.63±3.62、2.82±2.84;1个月时为3.70±3.32、4.42±3.28、3.32±3.10;3个月时为4.08±2.75、4.85±3.25、4.08±2.75。治疗前后3组颈部活动度(ROM)明显改善,组间区分不明显,但颈项僵硬主观缓解感后两组好于前者(P<0.05)。治疗后即刻在颈2阻滞和联合组出现3例头晕,观察期内3例出现激素副作用。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颈2横突注射和二者的联合治疗对于缓解CEH的疼痛程度和颈项僵硬均有显著的疗效,但外周神经阻滞操作更为简单、安全,在三种方法中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由于颈源性头痛病因较多,准确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镇痛效应。方法:选择2003-08/2004-06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痛症门诊治疗,符合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患者27例。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体征应用不同的方法:药物治疗、痛点阻滞、手法治疗、小针刀、星状神经节和硬膜外阻滞,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视觉镇痛评分,0分为最低分.10分为最高分,治疗后随访半年,按照治疗前后月头痛天数和头痛强度(视觉镇痛评分)的改变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纳入27例患者,3例未能按要求完成治疗,2例治疗后半年内未能随访到,进入结果分析22例,随访率81%(22/27)。患者治疗后视觉镇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9&;#177;1.7),(6.7&;#177;3.8)分,P&;lt;0.001】。治疗后头痛月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3.5&;#177;1.5),(11.1&;#177;4.3)d/月(P&;lt;0.001)】。结论: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个体化方法治疗,使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减少了68%,视觉镇痛评分降低了57%,说明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石丽宏  邓海峰 《中国康复》2008,23(2):111-11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30例,均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有顶枕部疼痛伴颈部僵硬不适加颈椎旁神经阻滞,颞部疼痛或闷胀不适加耳颞神经阻滞.结果:治疗4次后,30例患者头痛完全缓解15例、好转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2±1.6与8.0±1.0,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并配合局部针对性处理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由于颈源性头痛病因较多,准确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镇痛效应。方法:选择2003-08/2004-06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痛症门诊治疗,符合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患者27例。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体征应用不同的方法:药物治疗、痛点阻滞、手法治疗、小针刀、星状神经节和硬膜外阻滞,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视觉镇痛评分,0分为最低分,10分为最高分,治疗后随访半年,按照治疗前后月头痛天数和头痛强度(视觉镇痛评分)的改变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纳入27例患者,3例未能按要求完成治疗,2例治疗后半年内未能随访到,进入结果分析22例,随访率81%(22/27)。患者治疗后视觉镇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9±1.7),(6.7±3.8)分,P<0.001]。治疗后头痛月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3.5±1.5),(11.1±4.3)d/月(P<0.001)]。结论: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个体化方法治疗,使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减少了68%,视觉镇痛评分降低了57%,说明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三种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仅行手法治疗、仅行双侧星状神经节半导体激光照射及综合治疗方法对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05/2005—03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58例。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疼痛评分方面均差异不显著。随机分为3组:①手法治疗组19例,按压痛点轻重程度行颈椎定点伸引手法,每隔四五天一次,一般两三次。②激光照射组18例,行双侧星状神经节半导体激光照射,1次/d,单侧9min(一侧一侧的照射),5次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仅治疗1个疗程。(端合治疗组21例,先用激光照射5次,再用手法治疗。根据目测类比评分法(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进行疼痛评价。对3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的疼痛评分。结果:5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即刻进行比较:综合治疗组比手法治疗组、激光照射组显著降低(0.83&;#177;0.07,2.74&;#177;0.14,2.93&;#177;0.19,t=17.88,15.55,P〈0.05)。②治疗1个月后进行比较:综合治疗组比手法治疗组、激光照射组显著降低(0.91&;#177;0.10,3.18&;#177;0.16,3.85&;#177;0.18,t=21.91,227.16,P〈0.05)。结论:综合治疗组比仅行手法治疗、仅行双侧星状神经节半导体激光照射组有效。  相似文献   

14.
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98 3年Sjaastad首先提出了颈源性头痛 (cer vicogenicheadache ,CEH )一词。 1990年国际头痛委员会 (HIS)根据Sjaastad提出CEH诊断标准 ,HIS分类委员会又颁布了CEH的分类标准 ,该诊断已经临床得到正式承认[1] 。从 1998年 2月 2 0 0 0年6月 ,对我院疼痛门诊 87例CEH患者 ,分别用神经阻滞或经皮中频电刺激进行对照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按照Sjaastad诊断标准确定了我院门诊 87例CEH患者 ,男 4 0例 ,女 4 7例。年龄 2 766 4 5 .3±11.8,X±S 岁。病史 4天…  相似文献   

15.
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将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先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再于患侧枕部和上颈部最多见最敏感的3个压痛点行小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B组为对照组,只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每次治疗后、1个月疼痛指标和3个月、6个月后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明显疗效,但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较仅行手法治疗、仅行双侧星状神经节半导体激光照射及综合治疗方法对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05/2005-03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58例。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疼痛评分方面均差异不显著。随机分为3组:①手法治疗组19例,按压痛点轻重程度行颈椎定点伸引手法,每隔四五天一次,一般两三次。②激光照射组18例,行双侧星状神经节半导体激光照射,1次/d,单侧9min(一侧一侧的照射),5次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仅治疗1个疗程。③综合治疗组21例,先用激光照射5次,再用手法治疗。根据目测类比评分法(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进行疼痛评价。对3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的疼痛评分。结果:5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即刻进行比较:综合治疗组比手法治疗组、激光照射组显著降低(0.83±0.07,2.74±0.14,2.93±0.19,t=17.88,15.55,P<0.05)。②治疗1个月后进行比较:综合治疗组比手法治疗组、激光照射组显著降低(0.91±0.10,3.18±0.16,3.85±0.18,t=21.91,227.16,P<0.05)。结论:综合治疗组比仅行手法治疗、仅行双侧星状神经节半导体激光照射组有效。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颈源性头痛的神经阻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指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或双侧反复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颈椎旁神经阻滞可做为其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之一。笔者近期将此方法用于患颈源性头痛的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神经阻滞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对颈源性头痛患者30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伴颈椎旁神经或耳颞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每周头痛发作次数、服用止痛药物与睡眠改善例数。结果治疗前后VAS评分改善(P〈0.05),治疗后头痛完全缓解15例,好转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疗后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缩短(P〈0.05);治疗前服用止痛药物28例,治疗后2周12例,4周4例(P〈0.05);睡眠不佳治疗前29例,治疗后2周13例,4周为4例(P〈0.05)。结论神经阻滞是治疗颈源性头痛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n=20例;B,n=20例),A组接受颈2椎旁阻滞治疗,B组接受手法复位联合颈2椎旁阻滞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患者的轻、中度头痛天数、剧烈头痛的发作次数及服药剂量。结果:A组接受治疗后1—2个月、3—4个月,患者的每月轻、中度头痛天数、剧烈头痛发作次数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的剂量分别为:2.5±1.1d、1.0±0.30次、200±50mg/d和7.6±3.5d、1.6±0.4次、860±80mg/d均较治疗前2个月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后1—2个月、3—4个月的数据分别为:2.3±1.0d、1.2±0.45次、300±75mg/d和3.7±2.3d、1.0±0.33次、350±100mg/d,较治疗前2个月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后3—4个月,患者每月头痛天数、剧烈头痛发作次数及口服NSAID的剂量均较A组:7.6±3.5d、1.6±0.4次和860±80mg/d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颈椎旁阻滞,但其远期疗效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疼痛科诊治的CEH病人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外周神经阻滞治疗,治疗组采用外周神经阻滞联合口服度洛西汀。治疗前后两组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睡眠质量(quality of sleep,QS)评分进行疼痛程度评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和Q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VAS和Q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度洛西汀联合外周神经阻滞可以有效改善CEH,联合治疗疗效优于单一治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