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超敏C-反应蛋白(his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检测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并与46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CY含量分别为(11.10 ±1.60)μmol/L、(17.20±2.20)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50±1.10)μmol/L,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含量分别为(10.58±3.45)mg/L、(12.36±3.74)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25±2.00)mg/L,P<0.01.结论 HCY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Hs-CRP可能与脑梗死的大小及预后有关,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方法 对36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患者及236例体检者进行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测定并对体检有LPA增高者进行随访3~6月.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者入院时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2.04±0.7)μmol/L(正常值<2.9 μmol/L)分别为(4.12±0.65)μmol/L、(3.74±0.56)μmol/L(P<0.05),经抗血小板治疗后LPA分别平均下降至(2.06±0.91)μmol/L及(2.45±0.62)μmol/L;体检者中有LPA增高者共49例(3.54±0.36)μmol/L,随访3~6月共有3例发生脑梗死,8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LPA可以作为脑缺血性疾病发作的预警信号,为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于金三 《当代医学》2009,15(32):63-6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溶血磷脂酸(LPA)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最高(5.39±1.32)mol/L,脑梗塞组溶血磷脂酸次之(4.31±1.13)mol/L,对照组溶血磷脂酸(2.15±0.67)mol/L。结论溶血磷脂酸是体内疑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水平变化与意义。方法检测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LPA和FIB浓度,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急性脑梗死组血浆LPA含量分别为(9.86±2.98)、(8.33±2.47)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38±1.20)μmol/L(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急性脑梗死组血浆FIB含量分别为(5.29±1.12)、(5.93±1.01)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26±0.91)g/L(P<0.01)。结论LPA和FIB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并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和防治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最高(4.26±1.02) μmol/L,脑梗死组溶血磷脂酸次之(2.86±1.15) μmol/L,对照组溶血磷脂酸(1.24±0.69) μmol/L.结论:溶血磷脂酸是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总磷脂(A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脑梗死(CI),2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发病3 d内以定磷法测定血浆LAP、AP水平,并与60例体检健康者作对照。结果CI、TIA两组血浆LPA分别为(3.82±1.22)、(3.64±0.76)μmol/L,AP分别为(5.94±2.10)、(5.20±1.96)μ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1.88±0.69)μmol/L和(2.24±0.66)μmol/L。结论血浆LPA、A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时具有预警作用,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徐义  杨彬 《河北医学》2006,12(7):615-617
目的:探讨疑似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性脑梗死及脑梗死早期的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及复方丹参滴丸对血浆LPA的影响。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分离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疑似脑供血不足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8例血浆LPA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对疑似脑供血不足组和TIA组的36例患者,每日给复方丹参滴丸,1个月后复查LPA并与服药前比较。结果:疑似脑供血不足、TIA、进展性脑梗死及脑梗死早期患者的血浆LPA水平分别为(3.95±0.78)μmol/L、(5.16±0.88)μmol/L、(4.31±1.32)μmol/L、(2.98±1.04)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02±0.71)μmol/L(均P<0.05)。经复方丹参滴丸干预者1个月后复查血浆LPA为(1.96±0.91)μmol/L,与服药前(4.31±1.21)μmol/L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结论:血浆LPA水平的测定可能有助于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LPA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和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酸性磷脂酸(acidphospholipids,AP)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和预后中的临床意义,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定磷方法测定LPA及AP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TIA组(30例)、脑梗死组(30例)、进展性脑梗死组(15例)和对照组(30例),对不同组血清LPA及AP水平进行比较,并将脑梗死(脑梗死组和进展性脑梗死组)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中、重型3型,分析LPA及AP水平与病情轻重的相关性。结果 LPA水平在进展性脑梗死组最高(5.52±1.15)μmol/L,TIA组次之LPA(4.23±1.12)μmol/L,脑梗死组LPA水平较低(2.88±1.05)μmol/L,对照组最低LPA(1.22±0.67)μmol/L,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P进展性脑梗死组最高(6.14±2.10)μmol/L,脑梗死组次之(5.74±2.10)μmol/L,TIA组(3.20±1.96)μmol/L和对照组(2.24±1.06)μmol/L(P〈0.05);脑梗死按神经功能缺损3型间LPA及AP水平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A是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尤其是进展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LPA及AP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类型有关,与病情轻重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评估脑梗死诊断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及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8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LPA水平差异。研究组患者分别给予阿司匹林25mg/d(A组),75mg/d(B组)、200mg/d(C组),观察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患者LPA水平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6,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A、B、C组LP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B、C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9、8.874,P〈0.05),A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6.P〉0.05)。三组治疗后LPA水平及3个月内脑缺血内发作次数C组最少,B组次之,A组最多,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49、8.021,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明显升高,高剂量阿司匹林可明显减少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及脑缺血发作次数: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后能否降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 方法 选取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测定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浆LPA的水平,另选年龄匹配的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层析技术结合改良无机磷定量方法 测定LPA含量. 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血浆LPA含量(4.06±1.03)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56±1.46)μmol/L(P<0.01).服用阿司匹林(75 mg,1次/d)1个月后缺血性脑病患者血浆中LPA含量显著降低. 结论 阿司匹林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LPA含量,这可能是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脂蛋白(a)[Lp(a)]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辰溪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住院治疗的IVCD患者92例,包括脑血栓形成(CT)3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9例、脑动脉硬化(CA)32例,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Hcy和Lp(a)水平并进行比较。比较有无梗死灶的TIA患者血清Hey和Lp(a)水平,分析ICVD患者血清Hcy和[Lp(a)]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组IVCD患者血清Hey[cT组:(22.8±10.5)μmol/L;TIA组:(21.1±9.3)μmol/L;CA组:(18.3±8.6)μmol/L;对照组:(12.2±5.1)la,mol/L]与Lp(a)[cT组:(331.5±127.6)mg/L;TIA组:(258.3±97.7)mg/L;cA组:(226.5±80.3)mg/L;对照组:(137.0±61.9)mg/L]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TIA患者伴有梗死灶者血清Hey和Lp(a)的水平均高于无梗死灶者(P〈0.05)。ICVD患者血清Hcy和Lp(a)水平无相关(P〉0.05)。结论:ICVD患者血清Hcy、Lp(a)水平显著升高,测定ICVD患者血清Hcy和Lp(a)水平可以指导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极性相似总磷脂(AP)及椎动脉峰时的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石家庄市第八医院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分为脑梗死组(110例)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10例),并选取同时期在门诊进行体检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检测AP,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作椎动脉峰时测定。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TIA组的AP的检测阳性率(93.6%、96.3%、90.9%)及椎动脉峰时延长的阳性率(94.5%、90.9%、98.1%)显著高于对照组(55.0%、35.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脑梗死组和TIA组两组间AP的阳性率及椎动脉峰时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病组的AP、椎动脉峰时检测分别为(6.54±1.88)U、(0.163±0.013)s,与对照组[(5.82±1.03)U、(0.148±0.016)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与AP及椎动脉峰时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杨国东 《中原医刊》2009,(22):11-1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8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及同期同年龄纽体检健康者6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发病后1、2、5、7、14d血清MMP-9的浓度,与健康组比较。结果患者组MMP-9血清浓度发病后1、2、5、7、14d分别是(272±128)μg/L、(395±157)μg/L、(378±140)μg/L、(307±127)μg/L、(236±112)μg/L,与对照纽(149±110)μ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发病后2d水平升高明显,后持续5d左右;并且大梗死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中和小梗死组,血清MMP-9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和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血清MMP-9水平明显增高,且其增高程度能够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程度提供定量信息,为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CI)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与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并分析影响认知功能障碍和血浆Hcy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脑梗死后MCI患者76例(MCI组),同期收集单纯脑梗死患者45例(CI组),并设健康对照35例(对照组)。检测入选对象的Hcy水平、C-反应蛋白(CRP)、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血肌酐(Scr)、血尿酸(UA)等指标。结果 FA、VitB12、UA均为Hcy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74、0.86、0.53,P〈0.05)。MCI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为(17.65±5.6)μmol/L,明显高于CI组的(10.75±3.5)μmol/L和对照组的(6.23±1.1)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cy水平对预测脑卒中患者是否发生MCI有一定的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为0.758~0.89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血浆CRP、UA、LDL-C、FA、VitB12、Hcy均是老年脑梗死后MCI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65、1.25、1.11、1.40、0.84、0.98、3.58,P〈0.05或P〈0.01)。结论老年脑梗死后MCI形成有多种影响因素,其中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e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v)、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2周后脑梗死组Hey、hs—CRP的变化情况。结果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ey为(16.43±3.88)μmol/L,hs—CRP为(4.28±0.27)mg/L,130名健康对照组患者的Hey为(7.32±1.21)μmol/L,hs—CRP为(1.12±0.34)mg/L,病例组的Hey、Hs—CRP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入院时Hcy为(17.34_+3.89)umol/L,hs—CRP为(3.61±0.35)mg/L,治疗2周后,病例组Hcy为(11.96±4.02)μmol/L,hs—CRP为(1.24±0.52)mg/L,上述治疗前后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测与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幽门螺杆菌(H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60例)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60例),检测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胃镜下取胃组织检测Hp,对Hp阳性者检测cagA基因。结果:冠心病组的Hp感染率(55%vs 30%,χ2=0.67,P〈0.01)及Hp阳性患者的细胞毒性相关基因(cagA)基因检出率(60.6%vs 27.8%,χ2=5.01,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Hp阳性患者血浆HCY水平[(19.60±3.11)μmol/L]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14.80±4.60)μmol/L](t=4.82,P〈0.001);cagA基因型患者血浆HCY水平[(22.61±4.98)μmol/L]显著高于非cagA基因型患者[(17.10±3.41)μmol/L](t=3.48,P〈0.001)。cagA基因型患者血浆CRP水平[(4.98±2.02)mg/L]显著高于非cagA基因型患者[(2.06±1.00)mg/L](t=2.355,P〈0.05)。结论:cagA基因型Hp感染,可增高血浆HCY和CRP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年龄i〉90岁的超高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ICCVD)患者的血清铁水平及血清铁对该人群ICCVD发生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5例,≥90岁的超高龄ICCV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铁水平,取同期48例年龄≥90岁的超高龄无ICCVD病史者作对照组,比较ICCVD组及对照组血清铁水平,用ROC曲线,评价血清铁对ICCVD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超高龄患者共123例的总血清铁浓度为(10.09±0.61)μmol/L,ICCVD组、对照组血清铁浓度分别为(11.50±5.85)和(7.67±6.40)μ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铁对CHD的诊断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0.06),有一定的诊断价值(P〈0.05),其中,当取血清铁浓度为10.30μmol/L时,诊断价值最高(敏感性0.51、特异性0.81、Youden指数为0.32)。结论:年龄≥90岁的超高龄ICCVD患者血清铁水平虽与非ICCVD患者组间有显著差异,但以血清铁水平来判断ICCVD发生率的诊断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糖尿病患者脑血管意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区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意外患者66例为脑血管意外组,选择同时期治疗的2型糖尿病未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的患者66例为单纯糖尿病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6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三组的空腹血糖(FP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及hs-CRP浓度情况。结果①脑血管意外组、单纯糖尿病组FPG值[(8.53±2.03)、(8.62±1.35)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值[(13.89±2.27)、(14.19±1.86)mmol/L]均高于对照组[(4.01±1.10)、(6.17±1.7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意外组、单纯糖尿病组之间FPG值、2 h P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组间hs-CRP水平及异常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73,χ2=4.730,P〈0.05);其中脑血管意外组hs-CRP水平[(12.58±3.53)μg/mL]高于单纯糖尿病组[(4.87±1.94)mg/L]及对照组[(2.03±0.7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对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意外具有明显的预测价值,可作为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