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脑安胶囊与阿司匹林预防卒中的效果。方法以多中心的形式,在基线调查时筛检出≥40岁、有卒中危险因素暴露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卒中高危个体4415例,以村和居委会为单位随机分为脑安胶囊组(1656例),阿司匹林50(1348例)、75mg组(1411例)。3组在指导一般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相应的干预药物,阿司匹林两组分别口服阿司匹林50、70mg,1次/d;脑安胶囊组口服脑安胶囊1~2粒/次,2次/d。平均干预16个月。随访观察卒中的发病,比较各组发病率的差异。结果脑安胶囊组,阿司匹林50、75mg组的卒中发病率分别为6.43、12.92和10.37(1000^-1·人年^-1)。脑安胶囊组卒中发病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50mg组(P=0.035),分别比阿司匹林50、75mg组下降了50.2%和38.0%。3个干预组复查时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基线水平均下降,P〈0.01。药物不良反应脑安胶囊组较阿司匹林组轻。结论脑安胶囊对卒中高危个体的干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门诊危险因素暴露者的卒中风险及脑安胶囊预防卒中的效果。方法在2005—2007年秦皇岛军工医院门诊患者中,选择具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脂代谢紊乱、肥胖和中风家族史等卒中危险因素暴露者(1500例),采用有多普勒探头和压力传感探头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进行颈动脉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和危险因素的调查,按知情同意的原则,在血流动力学积分值(CVHI)〈75分者中选择278例作为干预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脑安胶囊组132例,对照组146例),脑安胶囊组在健康教育、指导危险因素治疗等一般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口服脑安胶囊(CVHI积分值〈50分者,脑安胶囊2粒/次,2次/d,其中积分值〈25分者,睡前再加服1粒;积分值50—74分的个体,脑安胶囊1粒/次,2次/d。),对照组仅给予一般干预措施,卒中发生率每6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2年。结果1500例门诊患者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和肥胖的暴露率分别为36.7%(550/1500)、22.4%(336/1500)、19.5%(292/1500)、9.9%(148/1500)和27.6%(414/1500),血流动力学积分值〈75分者占50.7%,脑安胶囊干预组和对照组的2年卒中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3%(3/132)和7.5%(11/146),P=0.0767,脑安胶囊组干预后,CVHI≥50分者由55.6%上升到88.2%,对照组由64.38%上升至84.93%(P〈0.01)。结论医院门诊常见危险因素暴露者中,卒中风险明显升高;脑安胶囊能改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不同药物干预措施对卒中高危个体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上海社区或郊区农村筛选出的4415例,具有至少1项卒中危险暴露因素且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VHI)积分值<75分的高危个体,随机分为脑安胶囊、阿司匹林50mg和75mg组。1年后从上述3组干预对象中随机分别抽取445例、427例和381例作为评价对象,进行CVHI复查。结果:干预1年中,3组服药率达到96%以上,以脑安胶囊组依从性最好。干预1年后,3组干预对象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0.001);CVHI积分值平均水平均有显著提高,CVHI积分值高分的比例显著增高(P<0.001),提高的幅度依次为脑安胶囊组、75mg阿司匹林组和50mg阿司匹林组,3组提高到75分以上者的比例依次为44.0%、32.5%和33.3%。结论:实施干预1年后,脑安胶囊和阿司匹林均能显著改善血压水平和CVHI积分值,脑安胶囊和阿司匹林服药依从性均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人群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CVHP)综合积分,分析积分变化与卒中风险的关系.方法:在整群抽取的社区自然人群中选择10 565名年龄≥40岁的人群,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和CVHP检测,以统一的方法对CVHP进行积分,随访卒中发病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人、单个危险因素暴露、多个危险因素暴露、随访中新发卒中组,按年龄、性别分组,分别比较各组人群CVHP积分的差异和变化规律.结果:从正常人到新发卒中组4组人群中,男性CVHP积分分别为86.44±20.69、72.07±28.10、60.82±34.64和42.01±29.36,女性分别为83.95±22.19、67.97±29.73、59.91±31.34和42.64±28.00,呈逐渐降低趋势.同一年龄层上述4组人群CVHP积分及其分布均有显著差异(P<0.01).同一因素各年龄组间CVHP积分及其分布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从正常人、危险因素暴露到卒中前的高危状态,CVHP积分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积分降低与卒中风险上升密切相关,可作为卒中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竞 《心脏杂志》2005,17(3):246-248
目的:观测和分析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在门诊患者或体检人群中选择单纯高血压病患者91例,同时选择血压正常者92例(对照组),进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VHP)检测,并以统一的方法计算脑血管功能积分。比较两组间CVHP及脑血管功能积分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病组脑血流量、平均脑血流速度、最大脑血流速度、最小脑血流速度、舒张压与临界压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阻力、特性阻抗、脉搏波波速、动态阻力、临界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组和对照组的脑血管功能积分分别为81±26和94±13(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CVHP普遍呈现异常改变,脑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脑血管功能积分降低,血管阻力和阻抗等指标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问题解决理论下路径式护理联合控制性降压对正颌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EA)及血压波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该院收治的正颌手术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路径式护理组和常规组,每组各例4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控制性降压干预,路径式护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问题解决理论下路径式护理。观察两组EA发生率、拔管时Ramsay镇静程度评分,麻醉诱导前和拔管时血压波动,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路径式护理组EA发生率为15.0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式护理组拔管时Ramsay镇静程度评分(3.49±0.71)分,低于常规组(4.06±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式护理组麻醉诱导前收缩压(121.35±12.56)mmHg,舒张压为(71.88±10.50)mmHg,常规组麻醉诱导前收缩压(123.69±11.12)mmHg,舒张压为(72.96±11.31)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式护理组拔管时收缩压为(121.82±12.17)mmHg,舒张压为(70....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强降压治疗较常规治疗能否进一步降低高血压高危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长期随诊血压变异性是否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将763例患者随机进入强化治疗组(382例)和对照组(381例)。记录第4周、3个月、6个月及此后每6个月的血压值及主要终点事件。结果在平均4.5年随访期间,强化治疗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为(133.8±6.6)/(79.7±5.5)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151.7±12.7)/(87.7±8.0)mmHg,P〈0.001]。强化治疗组随诊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标准差(SD)及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系数(C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强化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降低78%,致死和非致死性中风减少72%,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分别降低64%和82%(P均〈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最终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标准差是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强化降压治疗使血压降至132/80mmHg左右时可以显著地降低高血压高危患者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随诊的血压变异性是高血压高危患者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体力活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的影响,为防治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老年1级、2级高血压且无并发症患者256例和普通健康老年人25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人选患者血压和体力活动水平差异分为高血压低体力活动组(HL组)、高血压中体力活动组(HM组)、健康低体力活动组(NL组)和健康中体力活动组(NM组),比较各组在安静时、运动中和运动后血压的变化。结果HL组和HM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安静时、最高峰值和运动后5min均明显高于NL组和NM组相应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F=11.846、18.337、10.976,均P〈0.001;舒张压:F=13.182、11.694、11.453,均P〈0.05);HL组在安静时和运动后5min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HM组[HL组收缩压:(133.5±15.2)mmHg、(129.4±14.3)mmHg,HL组舒张压:(95.2±11.0)mmHg、(90.2±12.2)mmHg;HM组收缩压:(129.7±17.6)mmHg、(122.1±17.9)mmHg,HM组舒张压:(90.4±10.2)mmHg、(82.7±10.8)mmHg]、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幅度[(5.1±3.9)%和(5.1±4.2)%]明显低于HM组[(6.6±5.3)%和(8.2±7.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适宜和适量的运动有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提高其在运动后血压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9.
控制血压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控制血压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增大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6 h内、经CT证实血肿量为20-30 ml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5例,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为(180.3±19.2)mmHg和(100.8±17.6)mmHg。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入院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控制在(140.0±12.2)mmHg和(80.0±13.5)mmHg,对照组43例不控制血压。发病24 h后两组患者复查CT,分析控制性降压对血肿扩大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血肿扩大6例、对照组血肿扩大17例(P〈0.01),观察组治愈好转率较对照组增加(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控制血压可显著减小血肿扩大,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24h平均脉压(APP)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9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根据有无LVH分为两组:LVH组和非LVH组,再以PP≥60mmHg、PP〈60mmHg分为2个亚组。结果LVH组与非LVH组24hAPP分别为(76.3±16.5)mmHg和(56.3±10.6)mmHg,收缩压分别为(156.4±7.26)mmHg和(146.7±11.0)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舒张压分别为(92.5±5.17)mmHg和(90.2±6.2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60mmHg组LVH发生率较PP〈60mmHg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24hAPP与LVH密切相关,脉压增大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上海农村社区≥50岁人群脑血管功能状况,分析卒中危险因素对脑血流动力学指标(CVHI)的影响。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8年4-12月抽取上海奉贤区某农村社区50~74岁的人群,检测CVHI,并调查卒中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观察所研究人群的CVHI分布特征,并分析卒中危险因素对CVHI综合积分值(分值越低脑血管功能损害越严重)的影响。结果纳入调查且资料完整的调查对象为8350人(男3585人,女4765人)。①在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的指标中,双侧颈总动脉的平均血流量,最大、最小及平均血流速度,舒张压与临界压的差值,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而外周阻力、特性阻抗、脉搏波速、动态阻力、临界压的数值则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②无卒中危险因素、单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因素(血脂异常、肥胖、卒中家族史3种因素中至少有1种)者的CVHI综合积分值分别为92±15、79±25、69±32、76±28、77±28、77±27(F=164.475,P〈0.01);脑血流动力学异常者(CVHI〈75分)分别占10.1%、30.1%、45.5%、37.7%、33.8%及32.7%。结论上海农村社区≥50岁人群的脑血管功能损害受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功能损害最严重,并且年龄越大脑血管功能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剂量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同时或不同时给药对杓型高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杓型高血压患者272例(收缩压< 180 mm Hg,舒张压91~109 mm Hg),年龄>45岁,男性179例,女性93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不同时给药组,135例)晨服替米沙坦40 mg和氢氯噻嗪10 mg,晚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Ⅱ组(同时给药组,137例)以上三种药物均晨服(剂量同Ⅰ组).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治疗8周后,Ⅰ组和Ⅱ组的24h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128.64± 12.76)mm Hg/(82.46±7.18)mm Hg比(144.36±15.86)mm Hg/(92.34±7.86)mm Hg,P<0.01,(127.54±13.06)mm Hg/(81.92±7.28)mm Hg比(143.68±15.58)mm Hg/(92.52±7.64)mm Hg,P<0.01],两组间降低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134.28 ±13.36)mm Hg/(82.76±6.84)mm Hg比(116.42±12.14)mm Hg/(70.18±6.28)mm Hg,P<0.01,(134.46±13.58)mm Hg/(82.48±6.72)mm Hg比(118.18±12.18)mm Hg/(71.82±6.86)mm Hg,P<0.01],降低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治疗后收缩压昼夜差值高于治疗前[(21.10±4.88)mm Hg比(17.32±4.26)mm Hg,P<0.05];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Ⅰ组收缩压昼夜差值高于Ⅱ组[(21.10±4.88)mm Hg和(18.04±4.26)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杓型高血压患者,小剂量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和氢氯噻嗪无论同时或不同时给药均能有效地控制24h、日间和夜间血压,而同时一次给药患者的依从性会更好,还能减少深杓型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特征及其与30 d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登记2008年1月-2010年6月入院的老年卒中患者275例,其中脑梗死202例,脑出血73例.连续记录入院后7d的血压,在发病30d时评价预后.按照急性期7d内平均收缩压(120~139、140~159、160~179、180~199、>200 mm Hg)和舒张压(<69、70~79、80~89、90~99、>100 mm Hg)水平分别分为5个亚组,比较入院时和30 d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 ①275例患者中,有66例预后差,其中脑出血组22例,脑梗死组4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两组急性期7d内不同平均收缩压的30d预后差者的5个亚组预后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期7 d内,不同平均舒张压水平的30 d预后差者,5个亚组比较,除70~79 mm Hg与80~89 mm H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亚组之间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平均收缩血压在160~179mmHg者,mRS(中位数2)和NIHSS(中位数7)评分较低,相应30d改善显著(mRS中位数差值为2,NIHSS中位数差值为4);平均舒张压>100 mm Hg,提示预后差,mRS和NIHSS评分30d改善的比较,不同舒张压亚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平均舒张压在70~90mmHg范围内,往往预后较好;腩梗死组在70mm Hg以下者,预后最好.结论 老年卒中患者急性期7 d内平均收缩压在160~179mm Hg之间,30 d的预后较好;急性期平均舒张血压不能预测病情的严重程度,但可反映30 d预后转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糖尿病(T2DM )合并脑梗死(CI)患者应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低分子肝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0例T2DM合并CI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奥扎格雷组,各50例,均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三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分)、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PT、APTT、Fb)、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随访1年的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率的差异。结果:奥扎格雷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20.0%比62.0%、60.0%, P均<0.01),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氯吡格雷组的 NDS评分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和奥扎格雷组[(8.1±2.0)分比(16.2±3.4)分、(15.4±2.9)分, P均<0.05],阿司匹林组和奥扎格雷组无显著差异(P均>0.05)。三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g)指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阿司匹林和奥扎格雷比较,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改善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服用缬沙坦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pressurevariability,BPV)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20例轻一中度高血压患者分成3组,分别为日间口服缬沙坦组、夜间口服缬沙坦组、日间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以动态血压变异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比较3个月后3种治疗方案对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结果3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降低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控制BPV方面,日间口服缬沙坦组的BPV改善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夜间口服缬沙坦组[收缩压变异性:(11±3)mmHg眠(15±4)nlmHg(1mmHg=0.133kPa),P〈0.05;舒张压变异性:(7±2)mmHgVS.(10±4)mmHg,P〈0.05]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收缩压变异性:(10±3)mmHgIJS.(16±3)mmHg,P〈0.05;舒张压变异性:(6±2)mmHgVS.(11±2)mmHg,P〈0.05]的24h动态血压变异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苯磺酸氨氯地平组在改善BPV方面仍优于夜间口服缬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日间服药相比,夜间服用缬沙坦能更有效改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剂量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同时与不同时给药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38例,男性86例,女性52例.入选者收缩压(SBP)<180 mm Hg,舒张压(DBP)91~109 mm Hg,年龄>45岁,24 h动态血压监测(ABDM)具有MBPS现象.随机分为2组:Ⅰ组(不同时给药组,70例)晨服替米沙坦40 mg和氢氯噻嗪10 mg,晚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Ⅱ组(同时给药组,68例)以上三种药物均晨服.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ABPM监测.结果 治疗8周后,Ⅰ组和Ⅱ组的24h SBP/DBP均较治疗前分别降低17.34/10.26 mm Hg和16.64/10.42 mm Hg,日间SBP/DBP分别降低15.48/9.86 mm Hg和17.36/10.28 mm H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间降低幅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夜间SBP/DBP分别降低21.52/11.22 mm Hg和15.82/10.14 mm H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Ⅰ组治疗后降低幅度较Ⅱ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清晨收缩压差值(MSBPD)Ⅰ组分别为(37.26±10.34)mm Hg和(23.14±7.82)mm Hg,治疗后显著降低(P<0.01);Ⅱ组分别为(37.48±10.32)mm Hg和(29.34±8.46)mmHg,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晨峰高血压患者,小剂量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无论同时还是不同时给药均能有效控制24h、日间和夜间血压;而不同时给药治疗夜间血压优于同时给药,尤其控制MBPS现象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有氧踏车运动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大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ISH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A组(52例)给予常规治疗;B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有氧踏车运动,每周3次,每次30 min.疗程均为20周.检测试验前后收缩压、舒张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 20周干预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收缩压[(145.76±11.52)mm Hg比(165.54±13.87)mm Hg,(141.16±7.69)mm Hg比(162.81±13.26)mm Hg]、舒张压[(65.87±7.20)mm Hg比(72.71±8.16)mm Hg,(67.98±8.21)mm Hg比(71.48±9.18)mmHg]均明显下降,baPWV[(1641.46±119.38)mm/s比(1690.71±124.65)mm/s,(1593.76±112.21)mm/s比(1671.48±138.72)mm/s]减慢,P均<0.05.与A组对比,B组的收缩压[(141.16±7.69)mm Hg比(145.76±11.52)mmHg]、baPWV[(1593.76±112.21)mm/s比(1641.46±119.38)mm/s]下降更明显,P均<0.05.结论 有氧踏车运动能够改善老年ISH患者的动脉僵硬度,并有助于其血压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有出血性卒中病史的老年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金属裸支架(BMS)植入术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按1: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日100mg,氯吡格雷日75mg(1个月)。治疗组加用西洛他唑日200mg(6个月)。6~9个月后冠脉造影(CA)随访。结果9个月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CA随访结果,最小管腔直径(MLD)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15±0.57mmvs1.81±0.36mm,P〈0.05)。管腔晚期丢失(0.71±0.19mmvs1.28±0.33mm)、再狭窄率(RR,13.8%73537%)、靶病变重建率(TLR,13.3%VS34.5%),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冠脉病变参考血管直径≥3.0mm且病变长度≤20mm、合并出血性卒中史的老年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可考虑用BMS;并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6个月西洛他唑,有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趋势,增加随访期的MLD、减少BMS术后RR和TLR,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