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辨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都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阻塞 ,使依靠这支冠状动脉供给血液的一片心肌 ,因缺血而受损伤 ,以至于坏死。心电图就呈现相应的T波、ST段以及QRS波群的显著改变。所以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绝大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显著而特异的改变 ,但也有小部分患者因为种种原因会使诊断发生一时的困难。1 前间壁及前壁侧壁心肌梗死辨伪1 .1 心室除极顺序的改变1 .1 .1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CLBBB) CLBBB时室上性激动沿右束下传心室 ,首先缓慢地通过间隔 (约 0 .0 4s)再激动左心室 ,室间隔的除极为由右向左进行 ,…  相似文献   

2.
希氏束在室间隔上方分为两大支,细而长的右束支和粗而短的左束支分别支配右室和左室。左束支又分为左前分支、左后分支以及间隔支,它们可以分别发生不同程度的传导障碍,称为束支阻滞或分支阻滞。  相似文献   

3.
QRS综合向量是由左右心室几乎同时除极共同产生。起始向量,即0.01秒向量,则是由早于右束支激动5~10ms的左束支向室间隔右侧面除极来完成的。此激动的发源点在室间隔左侧面共有三处:(1)前区:二尖瓣环下方,左前分支经过处;(2)中央区:间隔支起始处;(3)后区:左后侧间隔的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 165例IVT病人,根据心电图特征,采用心脏内"起源处"分类方法,其中右室流出道IVT 86例,平均年龄[36±12(18~56)]岁,男26例,女60例.左室间隔IVT 75例,平均年龄[26±15(16~45)]岁,男54例,女21例.左冠窦IVT 4例,年龄分别为(22、40、45、70)岁,男2例,女2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结果 右室流出道IVT男:女=1:2.3;左室间隔IVT男:女=2.6:1.左室间隔IVT发病年龄较右室流出道IVT更为年青(P<0.01).IVT发作时心电图形态:右室流出道IVT均为左束支阻滞图形,30例主要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左室间隔IVT均为右束支阻滞图形,多表现为持续性IVT,仅4例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左冠窦IVT均为不典型束支阻滞图形,额面电轴向下,3例于V3过渡为"R",1例于V2过渡为"R",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和短阵IVT.右室流出道IVT均为起搏标测消融,治疗成功率100%,4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左室间隔IVT以激动标测时最早的P电位为消融靶点,治疗成功率95%,5例复发,3例再次消融成功,2例拒绝再次手术;左冠窦IVT均为起搏标测消融成功.结论 IVT主要见于青壮年.右室流出道IVT多见于女性,而左室间隔IVT多见于男性.射频消融治疗是根治IVT的有效方法.左室间隔IVT常为持续性,主要在激动标测时消融;而右室流出道IVT和左冠窦IVT多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和室性早搏,多采用起搏标测消融.左冠窦IVT相对较为少见,当IVT呈不典型束支阻滞图形,特别是胸前导联R波在V2、V3迅速过渡时,应考虑左冠窦IVT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及电轴改变与电生理检查及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起源点之间进行对照,发现心运过速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主波向上,起源点在右室流出道,起源点与心动速过时额面QKS电轴无关;心动过速呈右束支阻滞图形,起源点与心动过速额面QRS电轴关系密切,电轴左偏直源点在左室间隔电轴右偏起源点在右室侧壁。  相似文献   

6.
杨志伟 《重庆医学》2005,34(2):269-270
目的探讨室上性心律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QRS波型与心脏疾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18例室上性心律伴室内差传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风心病、肺心病及其他少见病组的室上性心律伴差传的QRS波均呈右束支及右束支伴左前支阻滞型,而左束支及左后分支型差传仅见于冠心病组.结论左束支及左后分支型差传对冠心病的诊断有特异的价值,且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及电轴改变与电生理检查及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起源点之间关系进行对照,发现心动过速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或Ⅱ、avF)主波向上,起源点在右室流出道,起源点与心动过速时额面QKS电轴无关;心动过速呈右束支阻滞图形,起源点与心动过速额面QRS电轴关系密切,电轴左偏起源点在左室间隔,电轴右偏起源点在左室侧壁。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观察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激动顺序?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病窦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实施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间隔部起搏,每起搏部位各20例?于术后3个月,利用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分别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各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收缩达峰时间,测量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结果:右室间隔部起搏时CI?SV?LVEF均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显著增加,收缩达峰时间显著缩短且一致性好(P < 0.05)?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同步性GSCA显著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结论:右室间隔起搏接近正常的房室和心室激动顺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9.
<正> 例1:患者男,67岁,冠心病。附图A为V_5导联,窦性心律,心率约72次/min。P—R间期约0.16s,R_(1~4、7、8)皆为窦P下传的心室波,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型,R_5为室性早搏,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提示室早起源于左束支阻滞平面以下,R_6的心室波形态正常化,它是室早后长的回转周期后发生的窦P下传的心室波,此正常化QRS出现是因为在长回转周期后P波下传时,左束支已脱离不应期之故。木图诊断:窦性心律伴三位相左束支阻滞,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蝉联现象是一种较常见的心电图现象 ,常常发生于心房颤动时 ,出现于窦性心律时的蝉联现象还很少有报道 ,我们报道房早引发其后窦性心律伴伴右束支蝉联现象一例给同道讨论分析。方法和结果 病人 ,女 ,5 6岁 ,因心慌不适来医院检查 ,连续记录II导联心电图。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P波略高尖。P’3、7、11、2 8为提前出现的异位P波 ,均下传 ,P’3、2 8后为窄QRS波群 ,P’7、11后为宽QRS波群 ,P’7、11前的窦性下传P波也为宽QRS波群 ,所有宽的QRS波群均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在规律的窦性心律P -P间期为 0 .68(0 .72秒 )后出现的房早下传呈窄QRS波群 (P’3、2 8) ,继发于房早后较长代偿间期的第二个窦性P波下传呈宽QRS波群。P’ -QRS3代偿间期为0 .90秒 ,比前一个窦性周期 0 .68秒延长 0 .2 2秒 ,造成下一个窦性 (0 .66秒 )P波落于右束支不应期内而呈宽QRS。P’ -QRS11同样形成 0 .88秒的代偿周期 ,P -QRS12正常 ,但P -QRS12—P -QRS13周长又缩短为 0 .64秒 ,又一次使P14下传落入右束支不应期 ,故QRS14变宽 ,其后一系列P -QSR的QRS均为宽的 ,直至P -QRS2 1周期 ,其周长仅延长 0 .0 4秒 ,而过了不应期才正常下传。结论 该患者连续出现右束支阻滞图形的原因 ,可能为激动通过左束支下传经间隔传入右室 ,再经  相似文献   

11.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向量图诊断已屡见报道。近年来,关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因、预后均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偏移的问题更有所争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有显著的电轴左偏或右偏,分别代表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束支前分支及后分支阻滞。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时电轴偏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心脏手术后,尤其是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引起右束支阻滞日益为大家所重视。但是,对引起右束支阻滞的原因仍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术中损伤了右束支主干的近侧部,或损伤了行经节制索的右束支,有的则认为是损伤了右束支的周围支所致。因此,深入了解人心右束支主干及其周围分支的情况,对防止手术引起右束支阻滞具有重要意义。自从左束支分为左前和左后分支并建立其心电图诊断标准之后,近年来又提出了左束支间隔支的阻滞和诊断标准。随着对心室激动顺序的深入了解,右束支的周围分支应该如何分组,及其不同组损伤后的表现也引起了注意。但对右束支分支的研究甚少,且多在动物心脏上进行,为此我们观察了右束支行经节制带的一段及其周围分支的分组问题,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深入细致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左束支比右束支粗而短,由双侧冠状动脉供血,故较右束支阻滞少见。左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正常人极为罕见。约90%为冠心病、高血压或主动脉瓣疾患所引起。从年龄上看,40岁以上者占的比例较高[1]。现将笔者1998~2007年见到的18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心电图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性别与年龄180例中,男108例,女72例,年龄29~78岁,平均50岁,40岁以上者占90%。1.2诊断标准①室上性节律;②QRS波群时限≥0·12 S;③Ia、vl、V5、V6导联R波增宽,顶峰粗钝或有切迹,常有不同程度的心电轴左偏;④V1、V2导联常呈QS型…  相似文献   

14.
附图为48岁女性患者因晕厥于1984年3月17日描记的Ⅱ导联心电图。平时有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BBB)。本图开始即有连续11个 P 波下传受阻,在一次宽大畸形的室性逸搏后,有4个 P 波可下传,P-R 间期0.14秒,QRS 波呈 RBBB,说明窦性激动只能从左束支下传。可下传的 P-P 间期为0.56~0.68秒,当心率减慢,P-P 延长至0.98秒时,双侧束支均不能下传,致使连续19个 P 波受阻,心室停搏长达10.64秒,遂发作抽搐使  相似文献   

15.
意外传导是指心脏传导系统或心脏的某一位在其传导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时,出现“意外的传导改善”和在心电传导功能正常或有阻滞的情况下,出现“意外的传导加重现象”。现将16份意外传导的心电图表现分析摘要如下: 1 意外传导改善 1.1 心电图表现 高度或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室上性激动在心动周期早期的某一短时间内能下传,形成早期心室夺获,而更早或更延迟的室上性激动均被阻滞。Ⅱ°房室传导阻滞时,早期下传的室上性激动的P—R间期反较晚期下传的P—R间期为短,即短R  相似文献   

16.
吴桂平  刘少稳等 《海南医学》2002,13(12):168-168
目的:蝉联现象是一种较常见的心电图现象,常常发生于心房颤动时,出现于窦性心律时的蝉联现象还很少有报道,我们报道房早引发其后窦性心律伴伴右束支蝉联现象一例给同道讨论分析。方法和结果:病人,女,56岁,因心慌不适来医院检查,连续记录Ⅱ导联心电图。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波略高尖。P'3、7、11、28为提前出现的异位P波,均下传,P’3、28后为窄QRS波群,P’7、11后为宽QRS波群,P’7、11前的窦性下传P波也为宽QRS波群,所有宽的QRS波群均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在规律的窦性心律P-P间期为0.68(0.72秒)后出现的房早下传呈窄QRS波群(P’3、18),继发于房早后较长代偿间期的第二个窦性P波下传呈宽QRS波群。P’-QRS3代偿间其为0.90秒,比前一个窦性周期0.68秒延长0.22秒,造成下一个窦性(0.66秒)P波落于右束支不应期内而呈宽QRS。P’-QRS11同样形成0.88秒的代偿周期,P-QRS12正常,但P-QRS12-P-QRS13周长又缩短为0.64秒,又一次使P14下传落入右束支不应期,故QRS14变宽,其后一系列P-QSR的QRS均为宽的,直至P-QRS21周期,其周长仅延长0.04秒,而过了不应期才正常下传。结论:该患者连续出现右束支阻滞图形的原因,可能为激动通过左束支下传经间隔传入右室,再经右束支末稍递传形成一系列隐匿传导所致,俗为蝉联。蝉联现象发生的条件是早搏、心率加快,退出的条件是心率减慢,本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符合这一条件。此患者的右束支阻滞图形均出现于早搏的代偿间期之后,与此代偿间期引起的右束支不应期延长有关。  相似文献   

17.
1 一般资料 患者,男,41岁,体检发现心脏杂音8个月入院.查体:发育正常,口唇、肢端无紫绀,SPO296%; ABP 118/65mmHg,心界扩大,HR 73bpm,律齐,胸骨左缘第2~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粗糙杂音,P2减弱.胸片示:心影增大,肺血稍多.心脏彩超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嵴下型)并双腔右心室,右室流出道肌性狭窄,流速410 cm/s;室缺为左向右分流,宽约13 mm;估测肺动脉收缩压为36 mmHg.CTA示:左、右冠脉开口正常,右冠增粗走形弯曲;左前降之短小,由右冠发出,绕行于肺动脉根部前方.见图1.室间隔缺损,宽约11 mm.心电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病史中无胸闷、气促等不适,心功能为I级.入院诊断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并双腔右心室,右室流出道狭窄.完善术前准备后在本院行"室缺修补、双腔右室矫治并右室流出道疏通术".  相似文献   

18.
刘旭 《海南医学》2002,13(12):109-10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频率一般在 130— 2 30次 /分 ,QRS波宽大畸形 ,伴或不伴有室房分离 ,根据起源部位主要分为左室特发性室速和右室特发性室速。1 特发性左室室速 (ILVT)大多数特发性左室室速呈右束支阻滞形态 ,电轴左偏 .根据胸前导联QRS形态 ,肢导联QRS电轴及胸 ,肢导联的特征形态改变 ,基本上可准确定位室速起源点。1.1 起源左室间隔面室速QRS形态呈右束支阻滞形态 ,QRS波宽度较窄 (0 .11— 0 .14 ) ,肢导联QRS电轴左偏或极度右偏 ,80 %以上ILVT起源于这一部位。在RAO30投照体位下将心尖…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5 4岁。临床诊断 :高血压心脏病。心电图示 :心房纤颤。QRS波群呈 3种形态 ,室上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当R -R间期 <0 72s时 ,QRS呈左束支传导阻滞 ;R -R间期达 1 4 4s时 ,QRS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诊断 :心房颤动伴 3相左束支传导阻滞及 4相右束支传导阻滞。2 讨  论3相及 4相束支传导阻滞均为频率依赖性束支传导阻滞。前者在心率增快时出现束支传导阻滞而当心率减慢时束支阻滞现象消失 ,为快频率依赖性束支传导阻滞 - 3相阻滞 ;后者为心率减慢时出现束支传导阻滞 ,而当…  相似文献   

20.
希氏束为房室结的延续,其在室间隔肌部的顶端开始分为左右束支。希氏束主干穿透中心纤维体延伸为左束支,走行于无冠窦和右冠窦交界的下方,其分支呈带状外观分布于心内膜下。右束支较为细长,走行于节制索上。临床研究发现,希浦系统起搏对于房颤伴心衰、心肌病伴左束支传导阻滞等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对心室起搏依赖的患者进行希浦系统起搏也能保持良好的心室同步性。文章从希浦系统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对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