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术式选择。方法 采用五种手术方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2例,其中横突孔切开减压2例,横突孔切开减压、钩椎关节切除6例,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9例,颈椎植骨融合加钩椎关节切除2例,颈椎管扩大成形术3例。结果 随访1年-3年2个月,优9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80%。结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并非单纯由椎动脉受压所致,针对不同的原因选择手术方式,可心取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病不同外科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23例颈椎病根据术前X线片 、MRI测量出椎管狭窄程度,累及椎体节段,50例行颈前路减压、椎管扩大、椎间融合术;73例颈后路椎板减压术,其中多椎板切除减压68例,单开门5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6个月,优良率为71%。结论:颈椎病外科治疗前、后路术式对疗效无明显差异,对不同病例选用不同术式是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 0 0年 4月~ 2 0 0 0年 12月 ,我院脊柱外科共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6 2例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6 2例 ,男 4 2例 ,女 2 0例 ,年龄 31~ 70岁。病程 3~ 36个月 ,平均 14个月。发育性椎管狭窄16例 ,发育性椎管狭窄合并间盘退变以及椎体后缘骨赘 9例 ,间盘退变和 (或 )椎体后缘骨赘 2 7例 ,多节段间盘退变、黄韧带肥厚或骨化 4例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OPLL) 6例。其中合并椎间不稳定 2 3例。椎管狭窄和增生多发生在C5~ 6、C4~ 5和C6~ 7。1.2 术式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 4 4例 ,其中包括发育性…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姚馥兰,吴毅文我院自1990年2月至1993年12月,对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住院患者采用理疗、牵引和椎拿等非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66例,男27例,女39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所致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所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99年1月~2000年8月,33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男24例,女9例,年龄32~70岁,平均53岁,在MRA上观测椎动脉成像走行并测量椎动脉内径。结果;本组33例,28例椎动脉发育正常,其左侧椎动脉内径平均为4.1mm,右侧平均3.8mm。5例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左侧椎动脉1例,右侧4例。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在MRA上显示为全程均匀性纤细、狭窄,内径1.1~1.7mm,平均1.5mm,为正常椎动脉的1/3~1/4。5例患者临床症状与转颈无明显相关性,药物保守治疗可缓解症状。结论: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可表现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推动椎动脉型颈椎病辅助检查1.1 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 ,可用多普勒超声法测定椎动脉的内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4 ] 。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 ,并可作为判断疗效及预后的参数。但是 ,由于椎基动脉走行及管径大小变异较大 ,确立其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和确诊均较困难。同时 ,多普勒超声不能反映椎基动脉的管径及其丰富的侧枝循环情况 ,特别是对重度狭窄的椎动脉[5] 。因此 ,多普勒超声检查仅能作为一种参考手段。1.2 血浆内皮素的变化[6 ]长期以来多数学者认为颈椎的退变及椎动脉本身的退变是椎…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按摩疗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春生 《中国骨伤》1997,10(1):25-25
当患者感到头痛、眩晕,甚至恶心时,往往多考虑内科疾患,五官科疾患等,而忽视了颈椎疾患。基实颈椎病也是引起头痛、眩晕的最常见的一种病因。临床上,目前颈椎病一般分为脊髓型、神经根型、推动脉型、交感型等。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容易引起头痛、眩晕。其原因是由于推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引起脑供血障碍而出现头痛、眩晕、恶心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从解剖来分析,椎动脉一般来自锁骨下动脉,自该动脉发出后,第一段在颈长肌和前斜角肌之间上行,进入颈6横突孔。当前斜角肌痉挛时,亦可压迫推动脉而影响其供血。第二段自颈6至颈1的横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形态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方式与手术技巧及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665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5年。32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有眩晕、旋颈试验阳性或猝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27例视力、记忆力减退,10例伴有脊髓症状,8例伴有神经根症状,3例伴有脊髓和神经根症状。X线片示钩椎关节横向增生30例,颈椎失稳2例,椎间孔狭小8例。均行X线、CT、MRI、MRA检查,据不同病理形态及椎动脉受累的影像学特点选用了7种手术方式治疗,其中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3例,椎间植骨融合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8例,前路减压及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12例,横突孔切开、钩椎关节切除、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3例。结果:全部手术顺利完成并经12年随访,依据疗效标准,优22例,良8例,可2例,总优良率93·8%。术中2例误伤椎动脉,其中1例行缝扎,另1例骨块外包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未见明显椎动脉缺血症状。结论:对不同病因的椎动脉型颈椎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取得满意疗效。术中使用显微手术环钻,环钻直径1·31·4cm,术中要注意安全区解剖标志才能不误伤椎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形态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方式与手术技巧及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6~65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5年。32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有眩晕、旋颈试验阳性或猝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27例视力、记忆力减退,10例伴有脊髓症状,8例伴有神经根症状,3例伴有脊髓和神经根症状。X线片示钩椎关节横向增生30例,颈椎失稳2例,椎间孔狭小8例。均行X线、CT、MRI、MRA检查,据不同病理形态及椎动脉受累的影像学特点选用了7种手术方式治疗,其中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3例,椎间植骨融合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8例,前路减压及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12例,横突孔切开、钩椎关节切除、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3例。结果:全部手术顺利完成并经1~2年随访,依据疗效标准,优22例,良8例,可2例,总优良率93·8%。术中2例误伤椎动脉,其中1例行缝扎,另1例骨块外包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未见明显椎动脉缺血症状。结论:对不同病因的椎动脉型颈椎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取得满意疗效。术中使用显微手术环钻,环钻直径1·3~1·4cm,术中要注意安全区解剖标志才能不误伤椎动脉。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26年,Barre和Lieou就提出颈椎病变可刺激交感神经并致椎动脉受累,所出现的症状称之为Barre-Lieou综合征。1933年Dekleyn等指出,眩晕、头晕、肢体无力、猝倒发作与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brobasilar ischemia,VBI)有关,称为“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国内先后于1984年和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目的:通过观察内皮素(endothelinET)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该病中的病理学作用和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分别对30例正常人和30例患者、20例椎动脉减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浆内皮素测定。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ET含量(119.46±58.65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34±14.33ng/l);20例手术患者术后ET含量(50.84±21.67ng/l)明显低于术前ET含量(139.34±52.56ng/l),经统计学t检验有显著性意义(P值<0.001)。结论:ET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重要体液因素之一,探讨ET抗体和特异ET受体阻滞剂将为治疗该病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MRA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用三维动态MRA无创成像技术探讨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眩晕者共76例,均行MRA椎动脉检查。结果测量出椎动脉正常值,左侧为(4.1±0.79)mm,右侧为(3.2±0.83)mm。根据MRA表现将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分为3型Ⅰ型(椎动脉受压型),Ⅱ型(椎动脉硬化型),Ⅲ型(椎动脉畸形型)。通过椎动脉MRA成像特点能够对受累椎动脉作出精确、定性诊断。对5例椎动脉Ⅰ型患者行椎动脉松解术后,MRA显示椎动脉的上述改变已改善或消失,疗效优良。结论MRA是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一重要筛检诊断工具,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结果。方法 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 (SCTA)技术 ,对 2 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 ,观察椎动脉的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椎动脉平直 ,无压迫 4例 ,其中 2例血管痉挛变细 ;椎动脉迂曲改变 ,无血管受压 5例 ;椎动脉迂曲、狭窄 ,明显受压 10例 ;畸形 1例。结论 认为S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1987年2月至1991年10月对24例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双减压椎间融合术(BIFO)。其方法是在病变侧行横突前弓及钩椎关节骨赘切除,并行病椎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后经1.5~5.2年随访,除2例恢复较慢外余皆在不同时间内康复,近远期效果满意。认为BIFO术式是既能去除椎动脉受压主要因素,又能稳定椎体,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间应用该术式治疗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其并发症。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全部患者随访3月,6月,12月,24月JOA评分平均优良率分别为:75.0%, 81.3%, 85.4%, 89.6%。结论 前后入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能彻底减压及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避免了因骨的再吸收造成椎间塌陷引起的继发神经功能损害;只要严格的掌握手术的适应证,遵循手术的操作原则,绝大多数的手术并发症均可避免发生。因此,该方法在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基础与高氧综合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流量吸氧 (高氧 )综合治疗 (HOCT)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诊断基础研究。方法 解剖观察了 6 0例成人脊柱颈段标本 ,发现 5例颈椎钩椎关节骨赘压迫椎动脉的情况与临床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作了诊断对比分析。回顾性分析了 182例HOCT临床资料。病人以高氧治疗为主 ,配合口服中西药物 ,神经阻滞、颈按摩复位、颈围领固定等措施同步综合治疗。应用椎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 (TCD)治疗前后血管情况比较。高氧综合治疗组和非高氧综合治疗 (NHOCT)对照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椎动脉在病变标本上受压迫的表现与临床MRA改变基本一致。对双椎动脉(DVA)及基底动脉 (BA)平均血流速度 (Vm)与收缩期最高峰血流速度 (Vs)平均参数作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5 )。HOCT组经 6个月~ 4年的随访 ,按分级标准分析 ,总有效率为 92 9% ,差及无效率为 7 1%。NHOCT组 (180例 )有效率为 35 4 % ,差及无效率为 6 4 6 %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TCD及MRA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无创及可靠诊断方法。椎动脉痉挛、弯曲是HOCT的适应证 ,而椎动脉受压至管腔狭窄是手术的适应证。HOCT的作用在于增加血氧含量 ,降低血液粘稠度 ,减少血小板凝聚 ,改善微循环 ,扩张血管及解除骨赘因压迫椎动脉导致痉挛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经皮椎间盘摘除术在颈椎病治疗中的适应证及疗效,在局麻下对30例颈椎病患者30个椎间盘行颈前路经皮穿刺切除术,其中C_(4-5)16例,C_(5~6)14例。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13例术前症状体征完全缓解,8例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优良率70%。表明颈前路经皮椎间盘摘除术在颈椎病治疗中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措施,严格选择适应证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