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支气管动脉介入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春丽  赵文轩  代引海 《当代医学》2010,16(17):320-321
目的观察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加供血动脉栓塞综合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的中晚期肺癌患者35例,着重介绍插管技术,肺癌的血供及支气管动脉解剖及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疗效观察。结果本组原发性肺癌的血管造影中,无1例失败,24例右肺癌全由右支气管动脉供血;11例左肺癌由左支气管动脉供血9例,左右支气管共干2例。右支气管动脉多与3、4肋间动脉共干。结论采取这种治疗方法,不但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减轻痛苦,同时也提供了肺癌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理平 《四川医学》2009,30(8):1322-1323
目的提高对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治疗中晚期肺癌(BAIC)临床应用价值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BAIC的临床、介入性影像资料。结果65例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均为支气管动脉供血及伴小部分肋间动脉共干供血约占16.9%(11/65例),其中多血管型50例,少血管型15例。灌注化疗近期有效率为83.1%(54/65),无效率为16.9%(11/65)。并发症为5.1%(6/118例次)。结论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是治疗中晚期肺癌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支气管动脉解剖,提高介入放射学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水平。方法对100例中晚期肺癌,经256次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多数支气管动脉为左右各两支,共干较常见,右上及右下共干显现率较高。左右共干、肋间共干多见,左至右上、下共干少见,肺内可交叉分布。结论支气管动脉解剖学概念,根据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所见,并非为机械性解剖学概念,有极大的变异性。应提高认识,有利于介入放射学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对中晚肺癌介入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8-56岁。结果 1例右侧中心型肺癌。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分别供血,1例右上Ⅲ型肺结核,右上支气管动脉与右3—4肋间动脉分别参与供血,3例支气管扩张,均为支气管动脉供血。经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栓塞后,大咯血立即停止。结论 经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栓塞术治疗急性大咯血是新的介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少。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肺癌疗效肯定,但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较多,常给选择性介入治疗带来困难.作者就3例异位支气管动脉供血肺癌的介入治疗,浅谈体会如下. 典型病例患者,女,40岁,咳嗽,痰中带血5个月就诊.胸部平片发现右中心型肺癌,大小约4.0 cm×5.0 cm,CT示右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2000年1月5日行介入治疗,使用6 F Simmon导管,胸主动脉内未找到支气管动脉开口,仅于胸5椎体水平发现右侧肋间动脉,但无明显肿瘤血管分支.遂行后侧锁骨下动脉DSA检查,发现右侧支气管动脉起于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远端增粗、扭曲,端部连于肿瘤血管,实质期于右肺门区形成团块状染色,证实该支气管动脉系肿瘤主要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6.
肺癌的多支供血动脉造影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中晚期肺癌已被公认,该方法的关键是肿瘤供血动脉的寻找和识别。文献大都强调支气管动脉的寻找,但肺癌并非都是单独的支气管动脉供血,本组86例肺癌动脉灌注治疗中42%的病例存在着支气管肋间动脉多支供血,现总结介绍如下。l资料和方法本组86例,年龄36~79岁,中央型肺癌32例,周围型肺癌54例,共行187次插管化疗。全部病例均采用Sel(lis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用6Fcobra或直角导管,使用日本岛津SRZ200型ID00mAX线机。在寻找靶血管过程中对相应病变部位的支气管及肋间动脉分别手推60%泛影葡…  相似文献   

7.
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临床均可发生局部出血、水肿、血管栓塞、脊髓损伤等并发症 ,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化疗后出现的并发症较为常见 ,现就我院 1999年 2月— 2 0 0 0年 2月收住的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患者 40例有关情况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0例 ,经诊断均为支气管肺癌 ,其中男 2 3例 ,女 17例。鳞癌 2 3例 ,腺癌 7例 ,未分化癌 10例。 40例均采用seldinger穿刺股动脉送 5F - 6F导管入支气管动脉经造影证实后进行灌注化疗 ,本组中 3例出现穿刺部位血肿 ,经压迫15min后血肿消失。 40例患者灌注后均不同程度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综合序贯治疗中晚期支气管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00例支气管肺癌,其中腺癌34例,鳞癌60例,小细胞肺癌6例.其中Ⅱa期8例, Ⅱb期34例, Ⅲa期44例, Ⅲb期14例.全部先后给予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鱼腥草灌注, 局部放射治疗, 静脉化疗.治疗前后均作X线胸片检查对比.结果本组中晚期支气管肺癌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加放疗、静脉化疗的近期有效率为90%.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加局部放疗控制局部原发病灶较为理想, 全身静脉化疗可以预防和控制肺癌的转移.结论对于中晚期肺癌采用综合序贯疗法即支气管动脉灌注、放疗、静脉化疗三者互相交叉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摩端 《四川医学》1990,11(2):73-74
我院自1987年11月至1988年10月对15例中晚期肺癌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Selective bronchialarteriography,BAG)及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术(Selective bronchial artery infusion,BAI)和肋间动脉灌注化疗,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4例,女1例,平均年龄56.7岁。  相似文献   

10.
当前,肺癌的治疗手段很多,其中,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我院自1996年至2003年4月我们开展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中晚期肺癌以来。共收治32例中晚期肺癌病人。经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大剂量化疗药物63次,术后经胸片及CT复查,癌体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实践证明,该方法对中晚期肺癌治疗安全、简便、效果明显,使病人生活质量提高,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动脉的血管解剖及其在大咯血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结辉  何乾文  顾明  牟玮  李强 《西部医学》2012,24(4):766-768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的血管解剖及其在大咯血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1月~2011年12月107例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bronchial arteriography,BAG)的DSA造影及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r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SCTA)资料。结果①支气管动脉大多开口在胸主动脉平T5~T6椎体之间水平(81.3%,87/107)。②10例(9.3%)支气管动脉开口于T5~T6椎体区间以外,称为迷走支气管动脉。③右侧支气管动脉大多与右侧肋间动脉共干,称为肋间-支气管动脉干(intercostobronchial trunk,ICBT)。④起源于胸主动脉的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于右侧壁及前壁的最多,起源于胸主动脉的左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于前壁的居多。起自胸主动脉的支气管动脉与胸主动脉的下夹角多为锐角。⑤行MSCTA患者中100%可显示双肺内确切病灶,96.3%(52/54)可显示粗大迂曲的支气管动脉。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是大咯血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已作为内科治疗无效后的首选。了解熟悉支气管动脉的解剖,为介入手术提供可视化解剖基础,从而为介入手术的成功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操作方便快捷的肋间动脉血运重建方法,总结分析行胸腹主动脉全程置换术的患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0年21例胸腹主动脉全程置换术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45±8)岁。手术中对主动脉壁进行修剪,利用主动脉后侧壁缝制肋间动脉共同通道,再以直径8 mm人造血管两端分别与肋间动脉共同通道和胸主动脉人造血管行端侧吻合,重建全部肋间动脉血运供应。结果:2例术后死亡。其余19例未发生脊髓缺血并发症。所有的病人随访6-12个月,未发现肢体运动和感觉缺失症状。CT血管造影(CTA)未提示假性动脉瘤形成,肋间动脉共同通道通畅,肋间动脉共同通道未发生异常扩大。结论:利用主动脉后侧壁,缝制肋间动脉共同通道,重建肋间动脉血运,操作方便快捷,有效减少术中脊髓缺血时间,术后能提供脊髓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腹壁下动脉进行观测,为临床应用腹壁下动脉于移植术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50具成人尸体标上解剖观测腹壁下动脉的起点、行程、位置、长度、外径、分支及营养范围。结果:腹壁下动脉起始处外径:左侧2.81±0.72mm,右侧2.82±0.56mm;与腹直肌外缘相交处外径:左侧2.40±0.32mm,右侧2.39±0.68mm;全长:左侧14.85±2.08cm,右侧14.83±2.14cm;起点距体表:左侧1.36±0.87cm,右侧1.37±0.79cm;血供面积单侧平均19.86cm×7.35cm。结论:腹壁下动脉的外径和长度足以用于临床移植术中。腹壁下动脉的解剖结构复杂多样,在临床操作中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4.
后髓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和脊髓血管病显微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未离断的脊髓标本上解剖观察后髓动脉的起源、分布特点,以及后外侧动脉的位置与形态。结果:后髓动脉分布均匀,主要出现于第3~11肋间动脉,其中以第9肋间动脉最多29支。相邻两后髓动脉多相距1~2个节段动脉。在脊髓胸腰部可见后髓动脉呈典型的“发卡”样折曲。脊髓后外侧动脉由后髓动脉的升、降支吻合而成,它位于后根附着处的前方。结论:后髓动脉数量多,分布均匀,这些特点有助于脊髓血管造影时对后髓动脉的辨认和将其与前髓动脉相区别。脊髓后外侧动脉是位于后根附着处前方的两条连续管道  相似文献   

15.
在30具成年尸体眩,对左侧第八,九,十肋间后动脉及冠状动态的后降支和边缘支进行了观测。观测结果:第八,九,十肋间后动脉后降支在房室交点下方1cm处平均外径为2.5mm,2.7mm,2.8mm,与冠状动脉后降支(2.5mm)较为接近;到边缘支起 处的平均外径为2.6mm,2.8mm,2.6mm,边缘支(2.1mm)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椎前部的解剖学及其起源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解剖学和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资料和参考。方法在114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椎动脉椎前部的起源、形态、行程和起始部外径。结果正常起源型:左侧89.47%、右侧100%起于锁骨下动脉。异常起源型均出现于左侧,占5.29%(12/227例),其中主要起于主动脉弓(83.34%):起点在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之间者占75%;起点在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后方者占8.33%;起点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外动脉者分别占8.33%,后者与枕动脉共干,而且起源和行程独特。左侧椎动脉外径41±0.09mm,右侧39±0.1mm。结论由于胚胎发育的关系,椎动脉起源异常主要发生在左侧,而且以起于主动脉弓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对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 BA)进行影像解剖分型,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4年7月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动脉期CT增强扫描患者146例。使用轴位与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技术对BA进行分析。结果 146例中,共发现BA 360支,大多起于胸5-6水平,总变异58支(16.11%,58/360)。右侧BA185支,左侧BA175支,显示9种类型,最为常见的是R1L1(50.00%,73/146),其次是R1L2(18.49%,27/146)、R2L1(16.44%,24/146)两种类型。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与动脉期增强扫描技术可清晰显示BA,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特别对介入放射医师快速准确的实施BA介入术提供准确、清晰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右腋下小纵切口行各种心脏手术经验。方法:经右腋下腋中线第3肋间至腋前线第6肋间纵行切口开胸。行房间隔缺损修补7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49例,肺动脉瓣狭窄成形16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8例,左房黏液瘤切除3例,二尖瓣置换手术3例。其中38例房间隔缺损,11例室间隔缺损,2例左房黏液瘤,6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是在不停跳体外循环下进行的。结果:全组无死亡,1例下腔静脉破裂,1例肋间血管出血,2例肺不张,气胸、右胸腔积液各3例,1例VSD术后出现残余漏,经处理均痊愈出院。结论:常见的心脏疾患采用右腋下小纵切口可以替代正中切口,具有切口隐蔽,不破坏胸廓完整性,防止术后鸡胸,消除成年后心理障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临床提供有关腋动脉分支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甲醛固定处理的正常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4,女6),解剖、观察腋动脉分支的起点及数目。结果胸上动脉(ST)起自腋动脉第1段者占85%,胸肩峰动脉(TA)起自第1、2段者,分别占5%和95%,胸外侧动脉(LT)主要起自第2段,占68 33%,肩胛下动脉(S)主要起自第2、3段,分别占23 33%和65%,旋肱前动脉(AH)主要起自第3段,占83 33%,旋肱后动脉(PH)直接起自第3段者为38 33%,主要与肩胛下动脉共干(41 67% ),右侧桡动脉(RR)起自第2段者1例,占1 67%,胸背动脉(TD)和肱深动脉(DB)起自第3段,分别占3 33%。结论腋动脉的分支大多为6支,也有9支者;胸肩峰动脉起点及出现率最恒定,胸外侧动脉发出部位最不恒定,可发自胸肩峰动脉,肩胛下动脉和胸背动脉。旋肱后动脉大多与肩胛下动脉共干。  相似文献   

20.
彭湘洪  康松涛  吴坤  陈剑  过江  张学峰 《西部医学》2012,24(1):56-57,60
目的探讨全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eic surgery,VATS)手术行肺叶切除的安全性和对早期肺癌的疗效。方法连续完成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35例,其中原发周围性肺癌28例,良性肿瘤7例。胸腔镜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7肋间,第一操作孔(主操作孔)位于腋前第3肋间2.5~3cm(上、中叶)或第4肋间(下叶)、第二操作孔肩胛线与腋后线之间第9肋间1.5~2cm;不用胸撑开器。施行右肺上叶切除10例,右肺中叶切除2例,右肺下叶切除5例,左肺上叶切除10例,左肺下叶切除8例。恶性肿瘤同时施行标准淋巴结清扫。结果并发右下肺炎1例,右肺中叶肺不张1例,均经保守治疗而痊愈。无二次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1~15个月,1例术后12个月发生远处转移。结论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早期疗效肯定,行肺叶切除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