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我国除病毒性肝炎之外受害最大的病毒性传染病。目前我国除青海、台湾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发生,病死率为3%-5%。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因农民接触鼠类机会较多,我院收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80%-90%以上为农民,其首诊多为乡村基层医院。因此,基层医院早期正确的诊断、及时的治疗对该病的转归及预后至关重要。由于该病早期临床表现复杂、近年不典型病例增多、新疫区不断增多、没有特异性诊断技术、临床医生认识不足等因素,误诊误治病例逐年增多,常因此导致延误治疗甚至病情恶化。现将笔者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诊断方面的体会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肾综合征出血热目前仍为常见传染病之一。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是做到早休息、早诊断、早治疗、就地治疗。本病发热期的症状和体征传统上有“三痛、三红”的观点,即头痛、眼眶痛、腰痛;面红、颈红、胸肩部红。但随着对本病多年来的观察积累,“三痛、三红”已远不能支持和满足早期诊断的需要,并提出发热期的“五痛、五红”表现。为明确其诊断意义,现结合大量临床病例对此进行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趋势和病情特点,加强HFRS的防治工作。[方法]对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1979~2003年收治的444例HFRS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FRS病人病死率由1990年前的29.59%下降为1991年后的12.73%,总体病死率为19.14%。[结论]诊治经验主要是抓好早期诊断,避免误诊。注意早期合理治疗,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诊断水平,并给予及时治疗及降低病死率。方法对1996年3月~2002年3月50例在秦皇岛海港医院就医的门诊及住院病例症状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五期经过”的关键是休克及肾衰期的治疗。结论 “三早一就”的治疗原则及有效的对症治疗降低了临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正>肾综合征出血热长期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都制定有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指导临床医生的治疗工作,提高防治效果。治疗原则肾综合征出血热总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近在有条件的医院治疗。本病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针对各期的病理生理改变给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蔡志根 《中国校医》2012,26(9):694-695
目的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3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本地区常年均有散发,但以2~5月份为较多,占70%。以青壮年发病为主,平均年龄41.57岁。男性较女性常见;临床以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以肝、肾、血液系统损害为主,症状不典型,占73.3%。临床分期不典型,临床治疗以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对有发热、多脏器功能损害的病患应警惕该病,尽量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143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诊断体会曾力华,柳秋云(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415003)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早期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与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无论是临床工作者,还是流行病学工作者,掌握该病的早期诊断知识,对患者尽快作...  相似文献   

8.
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诊断指标探讨(附369例分析)郭榕叶顺英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早期诊断及尽早进行预防性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和缩短病程的关键。为此,对本院1973年1月至1997年7月收治的369例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并探讨早期诊断指标。1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肾综合征出血热长期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都制定有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指导临床医生的治疗工作,提高防治效果。治疗原则肾综合征出血热总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近在有条件的医院治疗。本病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针对各期的病理生理改变给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诊断与中药抗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感染早期诊断和中药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祛 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接种于Vero—E6细胞,培养后制成高效价病毒抗原片。应用酶免疫组化技术进行检测。采用中草药板兰根制剂体外作用病毒,比较不同浓度板兰根抗病毒的效果,培养后进行观察。结果 酶免疫组化技术对流行性出血热能早期、快速、特异性地诊断。板兰根具有杀病毒作用。结论 实验证明该法具有早期诊断、快速简便、特异敏感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一定浓度的板兰根在体外具有杀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1.
遵义市199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以高病死率为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市自1984年开展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监测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预测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趋势提供了依据。我们于1998年1月,选择遵义县后坝为宿主动物监测点,每月监测一次,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治疗重型及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重型及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51例(重型34例,危重型17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结果:5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透析次数共123例次,治愈23例(45.01%),好转15例(29.41%),总有效率74.51%,自动出院9例(17.65%),死亡4例(7.84%)。其中34例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治愈18例(52.94%),好转15例(44.12%),总有效33例,总有效率97.06%,自动出院1例(2.94%)。17例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5例(29.41%),自动出院8例(47.06%),死亡4例(23.53%),其中3例死于脑水肿呼吸衰竭,1例死于鼻咽部大出血呼吸道窒息。结论:血液透析治疗肾综合出血热不失为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早期应用,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对重型疗效优于危重型。  相似文献   

13.
苏联东亚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死率高达6.4~23%。本病患者的死因主要是急性心血管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破裂、惊厥、肺水肿和大出血等。本文就上述急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问题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4.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是重型、危重型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临床表现和死亡原因,病死率达50%以上。我院采用血液透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并急性肾衰8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病死率下降至137%,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2例系1...  相似文献   

15.
刘绘园 《中国公共卫生》2006,22(9):1077-1077
大连庄河市自1997年首次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至2005年4月已报告发病65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7.69%,成为本市目前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为掌握其流行特征,加强防控措施,现将我市1997~200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传染源为啮齿类动物。该病因其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工农业生产、经济开发及旅游事业的发展影响极大。云南省自1983年首次证实有肾综合征出血热以来,经多年监测...  相似文献   

17.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烈性病毒性传染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HFRS病人的预后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HFRS诊断方法如ELIS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等,尽管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但技术要求和设备要求较高,很难普及到基层医疗单位。本研究创造性地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G1G2结构蛋白与抗人红细胞单克隆抗体的2C8的Fab片段偶联,制备出既能与抗HFRSV抗体结合.又能与人红细胞结合。同时出现红细胞凝集的双功能抗原抗体结合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趋势和病情特点 ,加强HFRS的防治工作。 [方法 ]对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1979~ 2 0 0 3年收治的 44 4例HFRS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HFRS病人病死率由 1990年前的 2 9 5 9%下降为 1991年后的 12 73 % ,总体病死率为 19 14 %。 [结论 ]诊治经验主要是抓好早期诊断 ,避免误诊。注意早期合理治疗 ,预防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小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诊治经验,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7例小儿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治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痊愈55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对小儿肾综合征出血热及早诊断、合理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1995至1996年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5至1996年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赵芝雅龚震宇翁景清傅桂明姜理平为了掌握全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规律,控制本病暴发流行,根据《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预防和控制计划》和《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计划》,开展了监测工作。现将19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