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绪芬 《吉林医学》2012,(27):5976-597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剖宫产产妇2 5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积极的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有12例(0.81%)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达96.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系统的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以100例剖宫产产妇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DVT、肿胀、疼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PLT)水平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水平升高,观察组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50/50),高于对照组92.00%(46/50)(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可降低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DVT的发生,改善患者凝血状态,促进血液循环,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汝州市中医院住院的足月剖宫产产妇6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剖宫产术后的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附加早期的护理干预。对比术后10 d内两组产妇下肢疼痛、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在术后护理10 d内,观察组产妇下肢疼痛、肿胀、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产妇发生1例肺栓塞,观察组产妇未发现肺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按照是否在围手术期未实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将行剖宫产分娩的722例产妇分为观察组401例和对照组321例,对照组产妇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科室制订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产妇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DVT形成,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徐晶 《中外医疗》2021,40(1):140-142,158
目的 总结并探讨剖宫产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该院实施剖宫产的产妇展开研究,方便选取2016年2月—2019年9月间144例产妇为研究样本,参考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2例.对照组在围手术期间予以常规性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加强LEDVT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  相似文献   

6.
李飞斐  卫晋瑞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2):1507-150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深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1 140例剖宫产产妇实施术前宣教取得产妇配合,术后给予系统早期肢体活动等。结果经采取有效措施,1138例康复出院,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1例治愈,1例并发肺栓塞死亡。结论产前及早加强孕妇健康教育,取得其配合;术后2 h内即进行系列被动运动,6 h后鼓励产妇逐步床上屈膝自主运动,术后1 d下床活动等措施可促进血液循环,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邝旭环 《当代医学》2012,(34):113-114
目的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降低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严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运用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对我院2011年1619例剖宫产患者实施风险管理,通过培养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评估能力,增强抗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及预案,把好环节质量关,持续改进护理服务,有效预防风险.结果1619例剖宫产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后,未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未发生肺栓塞.结论对剖宫产术后者实施风险管理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提高孕产妇生活质量,为孕产妇提供优质、安全、有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何静 《吉林医学》2011,(20):4249-4249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55%发生于分娩或手术后3周内[1]。术后一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严重者还会致残,甚至发生肺梗死而危及生命,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越来越受到妇产科医护人员的重视。早期下床活动可有效预防DVT发生,而手术应激、术后强迫体位、输液及各种引流管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方法将2007年2月~2009年9月本院收治的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足月孕妇26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38例,按传统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护理;实验组1342例,在常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后1周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双侧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下肢肿胀、疼痛6例(0.45%),肺栓塞1例(0.075%),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2例(1.64%),下肢肿胀、疼痛17例(1.27%),肺栓塞8例(0.60%),两组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剖宫产产妇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并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9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产妇采取临床基础护理措施,实验组产妇基于对照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出院前CDI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及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优势(P<0.05);实验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4.17%),对照组10例(20.83%),二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孕妇积极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对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及改善患者心理、生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秀梅  侯娜 《吉林医学》2014,(12):2648-264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针对43例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护理分析,总结预防方法及治疗过程的护理措施。结果:8例临床治愈,5例失访。结论:对剖宫产患者早期合理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年1—6月119例剖宫产的产妇术中术后采取多种护理措施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结果经过精心的护理,无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论对剖宫产的产妇加强术中术后的护理可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08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9例的护理经验。结果经1个疗程后治愈7例,2个疗程后治愈2例,所有患者出院时疼痛肿胀消退,皮肤颜色正常,静脉通畅,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减少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剖宫产术后新护理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新护理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 192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新术后护理体位,n=96)和对照组(传统术后护理体位,n=96)两组,采用李克特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并观察两组产妇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舒适程度良好率、泌乳正常率、恶露排泄量及子宫收缩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 vs 6.2%)、舒适程度良好率(87.5%vs 33.3%)、恶露排泄量[(84±16)ml vs(98±19)ml]及子宫收缩情况[(2.0±0.5)cm vs(1.0±0.5)c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术后护理体位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安全可行,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156-163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收集血栓形成高危险的剖宫产孕妇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医护一体化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满意度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在整个过程中定期检测血浆D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及炎症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2(interleukin 2)和白介素6(interleukin 6)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12.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二聚体和FDP产前两组无明显差异,产后观察组与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两者IL-2水平的变化无差异,IL-6、CRP相比对照组(96.7±17.6、55.6±11)明显高于观察组(10.6±5、50.3±2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DVT形成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法将400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系统的护理干预.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组6例病案发生DVT,对照组是18例发生DVT,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患者通过有效护理干预,可降低和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6月该院剖宫产术者3 943例,针对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对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7例患者,予以心理疏导、饮食护理、体位护理,在抗凝溶栓治疗时加强病情观察,恢复期加强康复锻炼.结果 7例患...  相似文献   

18.
宋晓丽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978-397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剖宫产手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产妇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通过心理护理、主动运动、被动运动等护理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相似文献   

19.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也是外科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院行剖官产手术930例,发生深静脉血栓10例,现将护理报道如下。我院自1995年1月-2003年12月,共行剖宫产手术930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年龄在26-37岁,平  相似文献   

20.
深静脉血栓栓塞是剖宫产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血流缓慢、内皮损伤、高凝状态是剖宫产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术后对高危患者的筛查、预防可以有效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对于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可以减少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