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化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新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中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洪松森 《校园心理》2012,(5):334-335
<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社会的很多生活方式,现代人也似乎都习惯了过一"网"情深的生活,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广大中学生,面对网络世界,他们有极高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是网民中数量上升最快的一个群体。对学校教育而言,网络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给学生  相似文献   

3.
李云珍 《校园心理》2011,9(2):106-107
<正>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化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新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中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为中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加广阔的空间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许多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少地区和部门已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首先从“网络成瘾”的定义与症状表现入手,对网络成瘾进行初步介绍;其次,从互联网的特性、中学生个体人格特质及支持系统三方面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来探究中学生网络成癌的成因,最后,从青少年自身及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初探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及干预。通过对以往的研究情况的分析,以便能提出更为行之有效的对策及干预办法,将有助于中学生及早摆脱网络成瘾,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5.
防治中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发展给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正是因为它神奇的魅力,使求知欲旺盛、好奇心极强、追求时尚极快的中学生对它趋之若鹜。然而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以及中学生所独有的心理发展特点,网络也给中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予以高度重视。 孤独、抑郁 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尤其是虚拟世界的平等感和随意性令中学生流连忘返,有的学生控制不住  相似文献   

6.
临汾市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汾市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癌现状,探索导致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成因。方法随机抽取临汾市襄汾县某中学初一、初二共400名学生为对象,以自行设计的“个人资料调查表”、上海师范大学郭颖所编制的“中学生网络戍瘾量表”和“教师访谈”半结构提纲为工具,进行集中测试和访谈。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396份。临汾市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发生率为7.33%,男生高于女生(6.57%,0.76%);初一年级学生与二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发生率呈递增趋势(7.32%,7.53%)。结论年级、性别、家庭环境、上网的内容等是影响中学生网络成癌的主要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网络依赖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依赖的人口学变量及发展特点。方法初一到高三的212名中学生,使用《人口学变量和互联网使用状况问卷》和《中学生网络依赖问卷》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结果①中学生上网主要在家里和网吧,上网主要是看电影、听音乐和与熟悉的人聊天。②中学生的网络依赖存在年级差异。初一学生的网络依赖水平处于整个中学阶段的最低点,初一到初二急剧上升,初二到高三的网络依赖水平总体稳定。③中学生的网络依赖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④不同网络经验中学生的网络依赖存在差异,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越长,他们的网络依赖水平就越高。结论中学生的网络依赖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此外,网络经验是影响中学生网络依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目的:探讨中学生具体生活事件和抑郁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抑郁量表对55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除个别生活事件项目外,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多数项目均与中学生抑郁呈显著正相关;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回归分析表明,学习负担重,受人歧视冷遇,不喜欢上学,家庭经济困难,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升学压力,被盗或丢失东西,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受批评或处分,生活习惯明显变化,恋爱不顺利或失恋,被罚款等12类生活事件进入了对抑郁的回归方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较大。结论:中学生生活事件与其抑郁存在广泛的正相关关系。12项生活事件对中学生抑郁有较大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有限自制力理论的视角下考察中学生的生活事件、自我控制与现实、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控制能力问卷、青少年自评量表与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对453名中学生施测。结果:1现实偏差行为(t=2.20,P0.05)和网络偏差行为(t=3.32,P0.01)得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2生活事件、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现实与网络偏差行为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生活事件可以通过自我控制能力影响现实和网络偏差行为。结论:自我控制能力在生活事件对现实和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网络成瘾调查及原因和防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昆明市中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以了解昆明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危害性,从心理学角度剖析网络成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方法 以昆明市随机抽取的8所中学的高中和初中生为调查对象,以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和《网络成瘾测验(Internet Addiction Test)自评量表》为工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昆明市中学生可能有,以及已经有网络成瘾问题者的总阳性率为5.29%,其中高中生的问题更为严重,阳性率已经高达8.92%。讨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网络本身的特性与个体人格特质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宽松的学习环境、加强素质教育和给予心理治疗、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寻向机制等是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河南省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主观幸福感水平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对河南省138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①河南省中学生普遍运动量不足,其中女生运动量严重不足,乡镇女生尤甚;②河南省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中等偏上,男生在生活满意感、情感平衡两维度的平均分高于女生,城市中学生在生活满意感、情感平衡两个维度的平均分高于乡镇中学生;③体育锻炼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运动时间与运动频次对生活满意度有良好的预测作用,运动时间还对情感平衡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结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提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探究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量表》,以271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自我伤害行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1)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一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高于初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中的网络过激行为的生源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农村中学生网络过激行为高于城镇中学生;(2)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次数的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中生自我伤害次数高于初中生;(3)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伤害行为呈正相关(P<0.01);(4)中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网络色情行为、网络欺骗行为均对自我伤害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应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进行教育与指导,加强中学生网络使用规范与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降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对7所中学6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量表的测试。结果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总检出率为6.36%。文科理科、不同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惠网络成瘾学生的个性更为内向,情绪趋向不稳定。结论网络成瘾的产生既有自身的心理因素。也有外界的环境因素,其危害很大。  相似文献   

14.
心理危机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本文以上海市嘉定区53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学生生活事件量表》,对中学生的心理危机源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危机源主要有学习、丧失、关系、师生、意外、暴力和家庭,中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存在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中美两国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比较分析中美两国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方法:采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对872名中、美两国的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中国中学生的朋友、学校和一般生活满意度高于美国中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2)中国7、8、9三个年级学生的学校和一般生活满意度均高于美国同年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3)美国男生生活环境的满意度高于中国男生,中国男生的自我满意度高于美国男生,美国女生的自我满意度高于中国女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4)中、美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都在各自国家内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年级差异。均表现为7年级学生在存在差异维度上的满意度高于本国其他年级的学生;(5)中、美中学生的生活满意都在各自国家内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差异,两国均表现为女生在存在差异维度上的满意度高于本国男生。结论:中美两国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社会生态理论为基础,了解湖南省中学生受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多水平影响因素。方法:于2018年4~7月在湖南省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合计纳入7142名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结合中文版Olweus儿童欺凌问卷和班级感知环境问卷而设计的自制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结果:湖南省中学生受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17.9%,传统欺凌占17.7%,网络欺凌占2.9%,同时遭受传统和网络欺凌的发生率为2.7%。三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男生、非完整家庭学生、贫困家庭学生、经常玩暴力游戏学生、农村地区学校学生是中学生受校园欺凌的危险因素,班级中学生感知班级环境得分越高和学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中学生受校园欺凌的保护因素。结论:应以男生、非完整家庭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和经常玩暴力游戏学生为重点监护对象,全方位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营造和谐友好的班级氛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环境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选取一所重点中学和一所普通中学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252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同学施测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FES-CV)以及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结果: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家庭的组织性与知识性与中学生网络成瘾呈负相关;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家庭的矛盾性与控制性与中学生网络成瘾呈正相关。结论:父母的温暖理解,生活有规划,知识性高的家庭能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矛盾,过分控制的家庭会增加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138名汉族和127名纳西族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中学生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民族差异和性别差异及其两者的交互作用。结果①在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方面,汉族与纳西族中学生都是以学习压力为主,其它应激事件为辅,按应激强度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在应封方式方面,都是以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消极的应对方式为辅,个体应对方式的使用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②在学习压力.丧失、健康适应等三种生活事件方面,纳西族中学生的应激水平显著高于汉族中学生;而在其它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上均无显着的民族差异。③中学生的应激事件和应对方式总体上无显着的性别差异,但男生受惩罚的应激强度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了求助的应对方式。④在所有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和性别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人格的角度探讨农村中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便对中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进行有效干预。方法:通过采用网络自我控制能力量表和小五人格学生问卷对188名农村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的网络自我控制能力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t=-14.53,P0.001);中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及3个维度在性别都有显著差异(t=4.67,P0.001);不同家庭类型对中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及3个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t=4.60,P0.001);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中学生的网络自我控制能力要显著低于父母均在家和父母有一人在家的中学生(F=13.32,P0.001);中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与外向型、开放型和情绪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6,0.23,0.17;P0.05)。结论:农村中学生的网络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需要引起关注;女生的网络自我控制能力低于男生;家庭类型及父母外出打工情况均会影响中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外向性、开放性、情绪性高的中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更高。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综合干预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目的:探讨心理疗法在中学生网络成瘾症(intem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为主的心理治疗对23例中学生IAD患者进行系统治疗,采用网络成瘾量表、SCL-90量表、SDS抑郁量表进行治疗前后评价。结果:治疗后,网络成瘾量表、SCL-90量表、SDS量表总分及大部分因子得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为主的心理疗法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