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线莲降血糖活性部位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筛选金线莲降血糖作用的活性部位。方法将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7组,另设对照组,各组给药4周后,测定大鼠血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观察胰腺组织病变程度。结果金线莲正丁醇部位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使糖尿病大鼠血清中SOD活性升高,减轻链脲佐菌素(STZ)对胰岛及胰腺细胞的损伤,减少细胞凋亡。结论金线莲的正丁醇部位是其降血糖的主要活性部位,其降血糖机制可能与提高大鼠抗氧化能力以及减轻胰岛及胰腺细胞损伤,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欣脉胶囊中筛选出降血脂的主要活性部位,建立活性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其与组方药材指纹图谱色谱峰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溶剂萃取法对欣脉胶囊的不同极性部位进行分离制备,采用腹腔注射75%蛋黄乳液的方式快速建立小鼠高血脂症模型,筛选出欣脉胶囊的活性部位;建立欣脉胶囊活性部位及各药材的指纹图谱,以色谱峰保留时间为考察指标,对复方活性部位指纹图谱色谱峰归属进行分析。结果:乙酸乙酯部位和大蒜挥发油部位的降脂作用显著(P<0.01);建立了欣脉胶囊活性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标示出28个特征峰,对特征峰进行了归属分析,确定了27个特征峰的药材归属。结论:欣脉胶囊降血脂的主要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和大蒜挥发油部位,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能较好地判别活性部位主要色谱峰与药材化学组分间的相关性,为欣脉胶囊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制山茱萸活性部位对D-半乳糖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D-半乳糖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作为考察指标,观察制山茱萸活性部位(醇沉多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石油醚萃取部位)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另取肝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病理组织学切片,结合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生化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匀浆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及ALT、AST活性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种制山茱萸活性部位干预组小鼠肝脏ALT、AST活性及MDA含量均显著降低,肝脏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肝脏病理形态学显示,模型组肝脏出现明显坏死和炎症,而制山茱萸活性部位干预组变性坏死明显减少,炎症细胞数减少,肝组织的损伤修复程度较好。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细胞损伤较为明显,小鼠肝脏细胞出现明显凋亡特征,而制山茱萸活性部位用药组未见凋亡。结论:制山茱萸多糖、正丁醇萃取部位、石油醚萃取部位均表现出保肝作用,提示三者均存在保肝活性成分,是制山茱萸保肝的物质基础所在,其保肝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及抗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油橄榄叶抗糖尿病活性部位筛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佳  卜令娜  裴栋  刘晔玮  任远  邸多隆 《中草药》2013,44(13):1807-1810
目的 筛选油橄榄叶抗糖尿病活性部位.方法 应用回流提取法和大孔吸附树脂技术,从油橄榄叶中提取6个部位(A~F).对6个部位进行α-淀粉酶抑制实验、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实验和四氧嘧啶致小鼠糖尿病模型实验,综合评价和筛选抗糖尿病活性部位.结果 C~F部位对α-淀粉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均显示明显的抑制活性,其中以D部位活性最强,且呈量效关系.C、D部位降血糖作用较明显,旦以D部位活性最显著.结论 油橄榄叶具有潜在抗糖尿病活性,其中D部位的活性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沪地龙中分离纯化抗凝血活性部位。方法以抗凝活性为筛选指标,以Sephadex G50、DEAE Cellulose-52、Sephadex LH-20等进行分离、纯化。结果从沪地龙热提取液中分离得到3个活性部位。结论地龙中存在多个不同活性的体外抗凝血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挂金灯活性部位对佐剂诱导性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足趾注射完全费氏佐剂复制大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观察挂金灯活性部位对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症的影响。结果:挂金灯活性部位高、中、低浓度组对大鼠体质量的影响相对都较轻,以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明显;挂金灯活性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均可以减轻费氏完全佐剂引发的大鼠足趾肿胀,其中高剂量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挂金灯活性部位对AA大鼠有明显的抗炎消肿作用,能减轻或减缓炎性反应,具有减轻关节肿胀、不良反应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徐燕  张正竹  梁敬钰  宛晓春 《中草药》2009,40(Z1):114-116
目的 筛选马齿苋耐缺氧的活性部位,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常压密闭耐缺氧实验进行活性部位筛选,采用多种色谱手段、理化和波谱学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结果 醇提水沉部位为马齿苋抗缺氧的活性部位,从此活性部位中分离获得10个化学成分,利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了其中5个化学成分,分别为对羟基苯乙胺、表木栓醇、β-谷甾醇、正三十烷醇、β-胡萝卜苷,其中对羟基苯乙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结论 马齿苋抗缺氧的活性部位所含多为低极性成分,从中分离获得化学成分的活性仍有待于研究。  相似文献   

8.
筛选黔产石韦药材排石作用的活性部位并对活性部位进行研究探讨药效化合物。采用1%乙二醇和2%氯化铵喂饲法诱导的大鼠肾结石模型,观察黔产石韦药材不同极性部位排石的作用,检测各组大鼠尿液中尿钙、尿草酸的含量,肾组织中肾钙、肾草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肾组织中结晶沉积或结石形成的情况及血清中的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基于LC-MS技术对活性部位的提取物进行分析推断药效化合物。黔产石韦药材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组均能降低肾草酸和肾钙离子浓度,升高尿草酸和尿钙量,对大鼠肾结石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均能显著升高肾组织SOD,CAT活性,且还能明显减少MDA;基于LC-MS分析得出石油醚,二氯甲烷部位的化合物中咖啡因、柠檬酸和酒石酸具有排石作用。黔产石韦的石油醚部位和二氯甲烷部位均为中剂量组具有较好的防治结石作用,其机制与抗氧化、减少草酸钙结晶沉积、促进草酸钙结晶排出有关,且咖啡因、酒石酸和柠檬酸具有排石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5,(8)
目的:考察退热止痛散解热镇痛活性部位对明胶崩解迟缓的影响。方法:将退热止痛散解热镇痛活性部位与胶皮进行接触,以崩解值为指标,于特定时间进行测定,通过方差分析,观察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结果:以花生油为对照,退热止痛散解热镇痛活性部位与明胶接触后,出现无崩解现象,经花生油混合稀释后,明胶能崩解,但与时间和环境温度直接相关,时间越长、环境温度越高,则明胶崩解时间越长。结论:退热止痛散解热镇痛活性部位能明显影响明胶的崩解度,延长其崩解时间,在将其制备成软胶囊剂之前应对该活性部位进行包封处理。  相似文献   

10.
刺五加抗疲劳活性部位中刺五加苷B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刺五加抗疲劳活性部位中刺五加苷B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小鼠负重游泳实验,确定刺五加粗提物的抗疲劳活性部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对活性部位分离纯化,并对分离所得化合物进行理化性质研究和结构鉴定;含量测定中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为Diamonsil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醋酸(10∶90∶0.01),流速1.0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344 nm。结果:从刺五加抗疲劳活性部位As1中分离得到一化合物,鉴定为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B的线性范围为 0.104~20.8 μg,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7.68%,RSD 1.4%(n=6)。结论:从刺五加抗疲劳活性部位As1中分离得到含量较高的刺五加苷B,作为质量控制的指标成分,并建立了刺五加抗疲劳活性部位中刺五加苷B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荨麻抗风湿活性部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荨麻抗风湿活性部位,为荨麻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萃取法制备不同极性的溶剂部位(石油醚部位、乙醚部位、醋酸乙酯部位、水溶性部位),小鼠急性耳廓肿法、棉球肉芽肿法筛选抗炎活性部位;小鼠热板法、醋酸扭体法筛选镇痛活性部位。结果醋酸乙酯部位具有显明的抗炎和镇痛活性,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急性耳廓肿、小鼠棉球肉芽肿及热板、冰醋酸所致小鼠疼痛。结论醋酸乙酯部位为荨麻抗风湿活性部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退热止痛散解热镇痛活性部位对明胶崩解迟缓的影响。方法:将退热止痛散解热镇痛活性部位与胶皮进行接触,以崩解值为指标,于特定时间进行测定,通过方差分析,观察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结果:以花生油为对照,退热止痛散解热镇痛活性部位与明胶接触后,出现无崩解现象,经花生油混合稀释后,明胶能崩解,但与时间和环境温度直接相关,时间越长、环境温度越高,则明胶崩解时间越长。结论:退热止痛散解热镇痛活性部位能明显影响明胶的崩解度,延长其崩解时间,在将其制备成软胶囊剂之前应对该活性部位进行包封处理。  相似文献   

13.
调心方活性部位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诱发LTP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调心方活性部位A对大鼠海马脑片诱发长时程增强(LTP)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大鼠海马脑片CA1区诱发群峰电位(PS),然后施以100Hz,100串的强直刺激诱发LTP。结果:调心方活性部位A对大鼠海马脑片正常PS的形状、幅度无影响,提示并不影响海马的基础突触传递。给予强直刺激后,高浓度活性部位A可以明显增大LTP幅度,提示具有促进和维持LTP的作用。结论:调心方活性部位A可能是调心方促进和维持大鼠海马脑片诱发LTP的有效成分之一,对LTP的促进作用也是调心方活性部位A益智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鉴定“退热止痛散”解热镇痛活性部位的成分组成,探讨其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手段,对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和分子蒸馏联用技术(SFE - MD),以经典药效为考察指标筛选得到的该复方的解热镇痛活性部位,进行成分分析与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从该复方的活性部位中检出32个组分,鉴定出19个组分,占全部的59.375%,其中主要成分为肉桂醛(48.00%).结论 退热止痛散活性部位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为肉桂醛与乙酰对氨苯乙醚,为基于该活性部位的下一步新药研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乌蕨活性部位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分析其体内入血成分。方法:采用UPLC-Q-TOF-MS/MS技术,通过对比浸膏、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的图谱差异,解析乌蕨活性部位浸膏经大鼠灌胃后血清中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结果:从血清中鉴定了30个吸收入血成分,其中3个为原型成分,27个为代谢产物。结论:该研究较为全面的阐释了乌蕨抗炎活性部位在大鼠血中的移行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陈旧性脑梗死患者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例,其中合并脑梗死组41例,非合并脑梗死组32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及常规生化检查。结果 2组一般临床资料、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脑梗死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低于非合并脑梗死组(P=0.003);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r=0.370,P<0.01)。结论老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较低,推测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老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应重视该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柚寄生抗炎作用的活性部位。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冰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扩张法对柚寄生萃取部位进行抗炎作用研究,筛选出其抗炎作用的活性部位。结果:柚寄生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正丁醇萃取部位均对小鼠耳廓肿胀以及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或P<0.05)。结论:柚寄生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正丁醇萃取部位是其抗炎作用的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合欢皮的抗炎活性部位。方法:以巴豆油引起小鼠耳肿胀模型做为抗炎筛选模型,同时,在LC-MS-MS分析的导向下,寻找合欢皮抗炎活性部位。结果:合欢皮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AJ-B)是主要活性部位。该部位进一步分离后的木脂素苷类部位(AJ-B-1)显示出明显的抗炎活性,并在5~20 mg·kg-1时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LC-MS-MS导向与活性评价导向分离相结合,有助于较快和更理性地进行中药活性部位和成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紫芝液体深层发酵液的抗肿瘤活性部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国红  杨义芳  金隽迪 《中草药》2008,39(6):876-880
目的 寻找紫芝液体深层发酵液的最佳抗肿瘤活性方法.方法 采用液体深层发酵得到菌丝体,利用小鼠移植肿瘤模型追踪测试抗肿瘤活性,导向得到最佳抗肿瘤活性部位,并用苯酚-硫酸法测得其总多糖质量分数;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其还原糖质量分数,并对活性部位进行体外的细胞毒试验.结果 紫芝液体深层发酵液的最佳抗肿瘤活性部位为胞内水提醇沉得到沉淀的水溶部分(样品B)含多糖88.4%,含还原糖3.15%,该部分不含蛋白质;在ig给药剂量为40.5mg/kg时,该活性部位对H22肝癌小鼠的抑瘤率为63.94%,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抑瘤率为58.32%;该活性部位对A549、LoVo、CEM、QGY-7703等4种人肿瘤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60、29.28、45.06、37.38μg/mL.结论 紫芝液体深层发酵液的最佳抗肿瘤活性部位为胞内水提醇沉物可溶于水部分,对小鼠移植肿瘤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体外细胞毒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20.
美洲大蠊提取物中抗衰老活性部位抗氧化活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美洲大蠊抗衰老活性部位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初步分析.方法 采用体外化学模拟体系研究了美洲大蠊抗衰老3个活性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以及对3个部位的还原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 美洲大蠊抗衰老活性总提物、抗衰老活性部位Ⅰ、抗衰老活性部位Ⅱ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EC50分别为0.086 25,31.15和4.904 mg·ml-1;总还原力的EC50分别为1.316,38.65和7.598 mg·ml-1;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EC50值分别为0.032 62,5.665和2.913 mg·ml-1;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EC50值分别为4.357,9.255和13.44 mg·ml-1.结论 美洲大蠊抗衰老不同有效部位都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各自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能力,其对自由基的清除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