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匹多莫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53例IM患儿和20名健康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将53例IM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和干预治疗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处理,IM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予以比较。结果1与健康组比较,IM患儿CD3+、CD8+淋巴细胞上升明显(P<0.01),CD4+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降低明显(P<0.01);2匹多莫德治疗两周后,CD3+、CD8+淋巴细胞比例降低,CD4+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3两组IM患儿的热程、咽峡炎缓解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住院日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匹多莫德能改善IM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且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任淑红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0):1805-1807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症状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IM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给予对照组患儿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给予观察组患儿匹多莫德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CD3~+、CD4~+/CD8~+、CD8~+、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咽峡炎缓解时间、退热时间及颈部肿大淋巴结缓解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IgG、IgA及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CD3~+和CD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IgG、IgA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3~+和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匹多莫德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有助于控制IM患儿的临床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1993~1998年共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6例,现将临床表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4例,女32例。年龄1~12岁,其中≤1岁12例,≥3岁24例,7~12岁30例。1.2 临床表现1.2.1 症状 发热65例(98.5%),腋温37.5~38℃8例,38~38.5℃14例,38.5℃以上43例。呼吸道感染症状48例(72.7%),其中6例有严重的咳嗽气喘,咽痛60例(92.3%)。惊厥14例(21.3%),其中有6例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颈部包块18例(27.3%),腹痛15例(22.7%),黄疸5例(7.3%),鼻衄4例(6.1%)。1.2.2 体征 咽峡炎66例(100%),扁桃体有渗出物30例(45.5%)。颈部淋巴结肿…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5.
我院儿科于2000年6月~2005年10月间共诊治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由于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故易造成误诊。现将2000年9月-2006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以及时诊断。方法:收集35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岁小儿发病率最高,占74.3%;发热为最常见的症状,其次为咽峡炎和淋巴结炎;末梢血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100%,其高峰在病程第5~7天,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率66.7%。结论:对持续发热同时伴有咽峡炎或淋巴结炎的患儿及时动态的末梢血异淋检查能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本病至自限性经过,预后良好,干扰素治疗无缩短热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娅  黄嘉莉  陈玲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0):1434-143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近年来较为多见的一种儿童感染性疾病。但由于疾病早期症状多变,血象改变特异性差,故常被误诊,现将我科收治的80例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80例中,男55例,女25例,≤2岁,23例,2~6岁40例,≥6岁17例,从发病至就诊最早2d,最晚7d,平均住院天数11d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免疫异常性疾病。年长儿症状较重,较典型,而幼儿多为轻症,不典型,甚至为隐性感染,易于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82~1989年收治的7例分析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7例,男4例,女3例。发病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4岁8个月,其中<1岁2例,~2岁2例~5岁3例。7年无大流行,但四季均有散在发病,以秋末冬初较多见。7例均有发热,其中高热3例,中度发热4例,最高达40℃,均为不规则热型。7例均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腭疹、假膜、溃疡各1例。肝大5例(71.4%),主要以轻、中度肿大为主,最大肋下6cm。脾大5例(71.4%),轻度  相似文献   

10.
周涛  吴艳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32):83-87
目的 评价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fious mononucleosis,IM)的有效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等数据库,将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回顾性队列研究(试验组使用更昔洛韦,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纳入研究,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4月。采用改良杰达德(Jadad)评定量表对RCT进行质量评分;根据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纳入文献的总有效率、总热程、退热时间、咽峡炎恢复时间、淋巴结恢复时间、肝脾恢复时间、异型淋巴细胞<10%时间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试验组511例,对照组516例。Meta分析显示,更昔洛韦可以缩短IM的总热程(P=0.009)及脾脏肿大时间(P=0.004)。在有效性(P=0.580)、咽峡炎恢复时间(合并分析P=0.020,亚组分析P>0.05)、肝脏肿大恢复时间(P=0.080)、淋巴结肿大时间(P=0.110)等结局指标上无明显差异,在退热时间及异型淋巴细胞下降时间上亚组分析之间结论不一致。结论 更昔洛韦不能明显改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疾病严重程度、临床症状、缩短病程,不建议常规推荐使用抗病毒,但可能对某种情况或感染分选下的IM具有治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 ,2 4岁 ,高热、全身皮疹伴乏力 1wk余 ,于 1999- 0 8- 18收入院。 1wk前患者因咽痛、颌下淋巴结肿大伴高热服用磺胺类药 ,出现双上肢微痒及红疹 ,当地医院以“药疹”予钙剂、青霉素等治疗 1wk ,咽痛及淋巴结肿大无缓解 ,高热达 41℃伴乏力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 ,转入我院既往体弱 ,个人史及家族史均 (- ) ,否认青霉素、磺胺药及其它药物过敏史。体检 :T :40 2℃ ,P :90次 /min ,R :2 8次 /min ,BP :14 7/ 8 0kPa ,精神差 ,消瘦外观 ,抬入病房。双侧颌下、耳后、腋窝、腹股沟淋巴结均肿大 ,压痛 ( ) ,咽红 ,高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4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童,临床特点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高,EB病毒外壳抗原IgA抗体阳性,应用阿昔洛韦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所有患儿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由Epstein—Barr病毒(EBV)所致的一种传染病,临床呈急性或亚急性病程,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呈多样性。1999年1月-2003年6月我院收治IM患儿86例,现就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朱君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9):2658-2658
目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和血液学表现。方法:回顾性的对150例儿童传单的分析。结果:儿童传单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结论:传单可以引起多种血液学改变。  相似文献   

15.
芝敏  陈春花 《吉林医学》2005,26(2):218-21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发病率较高,但因其临床表现多样,有较多的并发症,易引起误诊、误治,导致严重后果。现将本院2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于儿意及青少年,老人及婴幼儿亦偶有发生,是由EB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亚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传播途径主要由鼻咽腔通过飞沫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临床表现多样,发热(96.7%)、咽峡炎(79.3%)、淋巴结肿大(70.7%)、肝大(56.5%)、脾大(52.2%)、皮疹(18.5%)、眼睑浮肿(44.6%)、鼻塞(22.8%)以及呼吸、循环、泌尿、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10%占63.0%,3~9%占20.7%),EB病毒衣壳抗原IgM(VCA-IgM)阳性(84.8%).结论 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病例多,易误诊、漏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重视,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VCA-IgM阳性有助确诊.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儿童常见传染病。本病临床症状多种多样,除发热、咽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为其主要特征,嗜异凝集试验反应及EB—DNA阳性对本病的诊断有价值[1]。现将我院1997~2001年明确诊断IM的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11例,女9例,年龄1.6~12岁,其中<4岁5例,~7岁6例,~12岁9例。1.2 IM的诊断标准[2] ①发热;②扁桃体炎;③淋巴结肿大(主要为后颈部);④肝功能异常;⑤血液学的特异所见,即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50%,异型淋巴细胞≥10%,异种血球凝集试验阳性(Paul-Bunnell反应在112倍以上或Monspot试验阳性);⑥可有肝脾肿大、皮疹、血沉增快、EBV—VC抗体(胞浆抗体)>1:160,凡具备以上5项者,IM诊断成立。  相似文献   

19.
1988~1999年我院儿科共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23例,临床分析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年龄2~14岁,其中2~3岁5例,3~7岁10例,7~14 岁8例.男17例,女6例. 1.2 症状和体征可有发热、咽痛、咳嗽、头痛、呕吐、颈部淋巴结肿大、腹痛、腹泻、关节肿痛等.其中发热最为多见,共有20例,发热持续1周以上有14例,发热2周以上有7例,其中1例反复发热达半年.其他较为常见的症状为咳嗽7例,呕吐5例,头痛、腹痛各3例,发现颈部肿物3例.体检可发现咽充血,扁桃体红肿或有渗出物,淋巴结或肝脾肿大.部分病例有皮疹.本组淋巴结肿大19例,其中颈部淋巴结肿大17例.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包括颈部、颌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6例,肝肿大11例,脾肿大6例.皮疹3例,分别为红色斑丘疹、出血点、粟粒样皮疹各1例.咽充血17例,扁桃体红肿,有渗出物3例.  相似文献   

20.
<正>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脑炎在儿科比较少见。我院在95年收治3例,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外,并出现极度嗜睡,乏力,一过性脑瘫,脑积液异常,脑电图异常等。现报告如下: 例1,女,(53/12)岁。发热5天,伴轻咳,呕吐入院。查体:体温38.5℃,神清,精神状态差,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颈部无抵抗,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