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29岁,反复颈部淋巴结肿大3年余,畏寒发热1个月余入院.患者3年前曾确诊左颈部淋巴结及周围软组织结核,行抗结核治疗痊愈.1年前发现右颈部淋巴结肿大,抗结核治疗3个月无效后自行停药.1个月前突发寒颤、大汗并高热,抗结核治疗3d无效,病情进行性恶化.体格检查:体温39.7℃,脉搏134次/min,体质消瘦,中度贫血貌,皮肤巩膜黄染明显.右颈部触及大小约4 cm×4 cm包块,有压痛,左肺呼吸音稍粗,右肺腋前线以下未闻及呼吸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与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部位淋巴结大小及形态差异,并做出鉴别诊断.方法 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有明确病理诊断为DLBCL且有明确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及完整影像资料的患者46例,分别记录双侧颈部、双侧颌下、双侧腋窝、双侧锁骨上窝、双侧腹股沟、腹腔每侧最大两个淋巴结的垂直径乘积和长短径之比(L/S),将各部位垂直径乘积和L/S值按GCB和non-GCB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eny U检验,再计算出有统计学意义组的均数进行比较,并做ROC曲线尝试鉴别诊断.结果 垂直径乘积:全部组GCB型:0.88(0.31,1.00)cm2;全部组non-GCB型:0.84(0.44,1.44)cm2;颈部组GCB型:1.05 (0.47,1.13)cm2;颈部组non-GCB型:1.14(0.61,4.00)cm2;腹股沟组GCB型:(0.38±0.26)cm2;腹股沟组non-GCB型:0.72(0.44,0.98) cm2.GCB型患者和non-GCB型患者淋巴结的垂直径之积在全身(P =0.002)、双侧颈部(P =0.034)和双侧腹股沟(P =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0.490 cm2,双侧颈部0.925 cm2,双侧腹股沟0.490 em2.而双侧腋窝、双侧颌下、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值:全部组GCB型:1.91±0.71;全部组non-GCB型:2.19±0.85;腋窝组GCB型:1.79±0.22;腋窝组non-GCB型:2.28±0.77;颌下组GCB型:1.62±0.25;颌下组non-GCB型;1.90±0.55.non-GCB型患者和GCB型患者淋巴结的L/S值在全身(P=0.012)、双侧腋下(P=0.042)和双侧颌下(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1.845,双侧腋窝2.055,双侧颌下诊断显著性水平P>0.05.而双侧颈部、双侧腹肌沟、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L/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DLBCL中non-GCB型患者淋巴结普遍较GCB型患者大,主要表现在双侧颈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并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在恶性度上低于GCB型,主要表现在双侧腋窝及双侧颌下,腋窝处数据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患儿女,10岁,因左颈部无痛性结节2个月就诊.体格检查:左侧甲状腺可触及直径约3 cm包块,质硬,边界不清,随吞咽活动;双侧颈部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质硬,与周围组织粘连.甲状腺超声示:左叶内见4.6 cm×3.0 cm×3.1 cm肿块,右叶未见异常;双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左侧较大者3.5 cm× 1.5 cm,右侧较大者3.2 cm×1.9 cm.颈、胸部CT示:甲状腺左叶及峡部、左颈部及颈前胸廓入口等处见多发软组织团块影,双肺见多发散在小结节灶,考虑甲状腺癌伴多发颈部淋巴结及双肺转移.甲状腺99TcmO4-(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显像示:甲状腺左叶"冷"结节.血清甲状腺功能检查:除Tg>300.00(正常参考值1.70 ~ 55.60)μg/L外,其余指标均正常.2009年8月10日于本院外科行"甲状腺根治性切除+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 ,2 6岁。 1年前发现双侧颈部无痛性肿物 ,肿物逐渐增大 ,时有发热 ,约 37~ 39℃。近 2 0d来发高热 ,最高体温达 40℃ ,轻度憋气 ,咳嗽 ,不咳痰。查体 :双侧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的淋巴结 ,直径 1~ 3cm ,活动 ,质软 ,无触痛。双肺呼吸音低 ,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脏及腹部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 110 g/L ,白细胞 4.2× 10 9/L ,中性0 .5 6 ,血沉 42mm/h ,4次查痰找结核菌均为阴性。图 1CT增强扫描示气管前腔静脉后、血管前间隙及主动脉弓旁多个肿大的淋巴结影像学检查 :胸片示右上纵隔增宽 ,呈多弧形向肺野内突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颈部微创小切口甲状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1例甲状腺肿块使用超声刀行颈部微创小切口(2~4cm)甲状腺叶切除术.结果:2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行单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14例,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5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例.手术切口平均长度3.5cm(2~4cm),平均手术时间50 min(30~75 min),术中出血量均<10ml.术后均未出现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及手足抽搐等症状.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d(3~5d).结论:颈部微创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是可行的、安全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6.
病儿,男,1岁。双侧耳垂部进行性肿大4d伴发热、咳嗽2d ,初步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体检:体温:39 5℃脉搏:95次/min。精神萎糜,呼吸稍急促,全身皮肤无黄染,未见出血点,皮疹。巩膜无黄染,结膜苍白,双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约7cm×5cm ,质硬,边缘清楚,压痛不明显。双侧腮腺管口无充血,挤之无脓性分泌物。表浅淋巴结均扪及黄豆大小,质软,活动度可,边界清楚,其中左右耳后约各为2cm×3cm、1cm×1cm ,右枕后可触及2cm×3cm肿大淋巴结,其边界清,质硬,活动度可,颈部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散在细湿性罗音。心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一种加用高氯酸钾 (口服 )的 99Tcm-高锝酸盐(99Tcm -Tc O-4 ) /MIBI减数显像方法 ,观察诊断甲状旁腺腺瘤的效果。方法 :1 8例经临床、生化和甲状旁腺激素测定诊断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病人 ,在手术前用核素显像和超声方法作诊断检查 ,以后在两周内做颈部双侧探查和腺瘤切除术。改进的显像方法如下 :1静脉注射 99Tcm-Tc O-4 1 50 MBq,2 2 0 min后口服高氯酸钾 4 0 0 mg,3固定病人颈部 ,4作 5min99Tcm -甲状腺显像 ,5静脉注射 50 0 MBq99Tcm -MIBI,6做 7次 99Tcm-MIBI显像 ,每次采集计数 5min。然后作数据处理 ,9…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6岁.右侧颈前肿块1年余入院.甲状腺触诊:右叶甲状腺可触及4cm×3cm大小的质地较硬的肿块,边界欠清,无压痛,可随吞咽上下活动,左叶(一),双侧颈部扪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43l. 40IU/ml(正常值:0~34 IU/ml);余各项检查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瘤中寻找原发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且病理确诊颈部淋巴结转移瘤的患者87例。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瘤的病理类型及原发灶组织器官来源,~(18)F-FDG PET/CT诊断原发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颈部淋巴结转移瘤病理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49例(56. 3%)、腺癌23例(26. 4%)、小细胞癌6例(6. 9%)、其他9例(10. 3%)。经病理确诊原发灶71例(81. 6%):其中咽部肿瘤32例(喉咽15例、鼻咽14例、口咽3例)(44. 4%)、肺癌16例(22. 5%)、食管癌6例(8. 5%)、子宫癌3例(4. 2%)、扁桃体癌3例(4. 2%)、其他恶性肿瘤11例(15. 5%)。原发灶病理构成:鳞状细胞癌43例(60. 6%)、腺癌19例(26. 8%)、小细胞癌6例(8. 5%)、其他3例(4. 2%)。~(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正确诊断63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 7%(63/71)、31. 3%(5/16)、85. 1%(63/74)、38. 5%(5/13)、78. 2%(68/87)。结论颈部淋巴结转移瘤的原发灶主要集中在咽部、肺、食道等,以鳞癌、腺癌为主,~(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寻找原发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确诊或可疑颈部淋巴结转移瘤时寻找原发灶可首选~(18)F-FDG PET/CT全身显像。  相似文献   

10.
恶性淋巴瘤7年后转变为霍奇金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患儿男 ,12岁 ,1993年 8月因右颈部肿块进行性增大 2个月首次入院。无发热、盗汗及体重减轻。体检 :右颈部 4枚淋巴结 ,最大的约 2 5× 3 0cm ,质中 ,其他部位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肝脾不大。血红蛋白 10 2 g/L ,白细胞 3 4× 10 9/L ,血小板 80× 10 9/L ,血乳酸脱氢酶 4 5 0U/L ,取右颈部肿块活检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弥漫性小裂细胞型”(浙江省肿瘤医院报告 )。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Ⅰ期A。予以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 )方案治疗 2个疗程 ,右颈部淋巴结完全消失。随后半年内巩固治疗 4疗程…  相似文献   

11.
头孢美唑钠光敏性皮炎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7岁,两周前曾因外耳道炎在某医院门诊予头孢美唑钠2g及生理盐水100ml静滴,每天1次,持续7d,1周后外耳道炎性症状消失.但2周后(2008-09-08)突然出现面、颈及双前臂背外侧红色斑丘疹,奇痒难忍,来门诊就诊.门诊查体:一般情况可,体温36.3℃.脉搏72/min,律齐,呼吸12/min,咽部不红,双侧扁桃腺不大,外耳道炎症消失,颈部及耳后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哕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甲状腺淋巴瘤CT表现与其病理的相关性,以提高术前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甲状腺淋巴瘤CT图像进行观察,对其病变的位置分布、形态、边缘、密度、强化及周围侵犯的情况进行统计并探讨与其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现为:双侧叶弥漫性肿大3例、单侧叶弥漫性肿大型2例、局灶结节型2例;密度均匀减低4例、不均匀减低3例;界不清6例、界清1例;7例均强化不明显或轻微强化;颈部淋巴结受累4例、累及颈部周围软组织1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表现为:甲状腺弥漫肿大1例、局灶结节3例;界清与界不清各2例;4例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且均未见颈部淋巴结或周围软组织受侵。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大细胞转化型表现为:双侧叶、单侧叶各1例均呈弥漫性肿大,界不清;密度均匀减低1例、不均匀减低1例;1例颈部淋巴结受累,2例强化均不明显,未累及周围软组织。结论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常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界清、平扫呈稍低密度、强化不明显、颈部淋巴结受累等,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淋巴瘤CT表现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临床资料:患者女,69岁.因消瘦、双下肢浮肿、麻木、疼痛半年,伴胸闷、腹胀2个月就诊.体检:神清,贫血貌,双眼睑浮肿,右颈部及双侧腹股沟触及蚕豆大淋巴结,右下肺叩诊呈实音,右下肺呼吸音消失;心率82次/min,室性早搏4次/min,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凹性水肿,浅感觉过敏,肌力3级,腱反射消失.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4.06×109/L、GRAN 62.4%、RBC 4.39×1012/L、HGB 129 g/L、PLT 240×109/L;血生化检查:蛋白质0.25 g/L,CRP<3.17 mg/L;其中,免疫球蛋白:IgG 10.7 g/L,IgA 3.01 g/L,IgM 0.78 g/L,补体C3 1.07 g/L,补体C4 0.23 g/L;抗核抗体阳性,抗ENA抗体、抗ds-DNA和类风湿因子阴性;胸片示右侧胸腔中量积液;腹部超声示肝、脾肿大,腹腔大量积液,双肾皮质回声增强,子宫肥厚.心脏超声示肺动脉中度高压.骨髓细胞学检查示,浆细胞占2.5%;肌电图示双侧腓总、胫神经MCV明显减慢,潜伏期明显延长,SCV减慢;尿轻链λ35.8 mg/L(<3.9 mg/L),尿轻链(k)7.44 mg/L(<7.1 mg/L);内分泌检验:TT30.19 nmol/L(1.5~3.1),rT3 2.34 nmol/L(0.45~1.25),TSH 4.02 mU/L,E 284 pmol/L,LH 9.4 U/L,FSH 10.02 U/L,皮质醇 54 mmol/L ACTH 67 mg/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 1 8F- FDG(1 8F-氟代脱氧葡萄糖 ) PET前瞻性监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初期化疗反应。方法 :2 2例 (共 2 4个肿瘤 ,其中 2例为双侧乳腺癌 )组织的效果。方法 :18例经临床、生化和甲状旁腺激素测定诊断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病人 ,在手术前用核素显像和超声方法作诊断检查 ,以后在两周内做颈部双侧探查和腺瘤切除术。改进的显像方法如下 :1静脉注射 99Tcm- Tc O- 4 15 0 MBq,2 2 0 min后口服高氯酸钾 40 0 m g,3固定病人颈部 ,4作 5m in99Tcm-甲状腺显像 ,5静脉注射 5 0 0 MBq99Tcm- MIBI,6做 7次 99Tcm- MIBI显像 ,…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66岁。主因反复颈部淋巴结肿大3年余,加重半年,于2006-10-30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颈部、右颌下淋巴结无痛性肿大,2004-03、2005-06两次做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示: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未进行治疗。2006-03再次出现双侧颈部、右颌下淋巴结肿大,不伴发热,出汗及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60岁,体格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后3个月入院.自述近1年吞咽有异物感,无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外院检查TSH 0.63(正常参考值0.35~4.94) mU/L、FT3 3.33(正常参考值1.71~3.71) ng/L、FT4 10.1(正常参考值7.0~14.8) ng/L、TPOAb186.07(正常参考值0~5.61)×103 U/L,TgAb 712.74(正常参考值0~4.11)×103 U/L.生化指标正常.本院体格检查:眼突(-),手抖(-),双侧甲状腺Ⅲ度肿大,轻微压痛,右叶可扪及约3 cm×2 cm结节,质稍硬,边界清晰,随吞咽上下活动.双侧颈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甲状腺B超示:甲状腺左叶中下部见混合回声,大小1.2 cm×0.9 cm,周边条状血流内部穿入.右叶内见多个混合回声,较大者低回声,大小3.0 cm×1.5 cm,边界清,血流丰富;右叶另见1.5 cm×1.0 cm的低回声,内见强回声0.3 cm.颈部淋巴结未见异常.患者幼年患地方性甲状腺肿,补碘后好转;否认明确颈部辐射史,否认明确甲状腺肿瘤家族史(其母亲及妹妹均为肺癌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经病理证实的145例PTC患者202组侧颈部淋巴结的CT资料,观察最小径/最大径≥1/2、高强化、最小径/最大径≥1/2+高强化、囊变和微钙化在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分布。结果 202组侧颈部淋巴结中,73组淋巴结转移阳性和129组淋巴结转移阴性,最小径/最大径≥1/2、高强化、最小径/最大径≥1/2+高强化及囊变更常见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中(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88.9%、57.8%、68.6%;85.2%、58.8%、67.9%;81.5%、88.2%、85.9%;13.7%、100%、68.8%,微钙化仅见于4组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结论最小径/最大径≥1/2和高强化在单独诊断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时价值有限,二者联合可明显提高PTC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度;尽管囊变的敏感性较低,但对PTC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炼  柳熙  徐海波  焉国平  韩萍   《放射学实践》2009,24(9):971-975
目的:经组织间隙注射Dextran Gd-DTPA行兔腘窝淋巴结MR成像,探讨该新型淋巴靶向对比剂在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2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Dextran Gd-DTPA增强组和Gd-DTPA对照组,其中增强组18只,对照组4只.增强组分为3个小组:①反应正常组6只;②反应增生组6只,于双侧兔腓肠肌注射蛋黄乳胶;③肿瘤转移组6只,于双侧兔腓肠肌注射VX2肉瘤细胞混悬液.增强组行MRI平扫后,再经双侧趾蹼间隙注射10μmolGd/kg Dextran Gd-DTPA后30min及1、3、6、12和24h行腘窝淋巴结脂肪抑制T1WI扫描,测量标准化信号强度(SI)及增强率(En%),描绘浓度-信号强度曲线及时间-增强相应曲线.Gd-DTPA对照组4只,平扫后再经双侧趾蹼间隙注射50μmol Gd/kg Gd-DTPA后5、10和20min行腘窝淋巴结脂肪抑制T1WI扫描.同时在体外检测Dextran Gd-DTPA溶液中质子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并计算R1值.结果:Dextran Gd-DTPA的T1值约0.03556s,R1值约33.37l/(mmol·s),Dextran Gd-DTPA经趾蹼间隙行腘窝淋巴结成像的达峰时间约1h,正常组及反应增生组淋巴结均表现为明显强化,信号可均匀,亦可不均匀;VX2肉瘤转移性淋巴结表现为强化不明显,信号可为环状、不规则偏心缺损等不均匀的强化模式,类似邻近肿瘤的强化特征.定量分析发现,VX2肉瘤转移性淋巴结在脂肪抑制T1WI上的标准化SI和强化率(E%)2个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反应性增生组.在最佳达峰点,正常组Dextran Gd-DTPA的增强率远高于Gd-DTPA对照组.结论:Dextran Gd-DTPA作为组织间隙淋巴靶向对比剂,用量小,强化效应明显,可以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病变.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2岁,于2006年7月无诱因出现轻度胸闷、气短,偶有咳嗽,症状持续加重,伴活动时呼吸困难.吸烟15年余,1~2支/d.查体:体温36.8℃,脉搏80/min,血压115/80mmHg,体表面积2.12m2;左颈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约4cm×4cm×3cm,质硬,表面尚光滑,活动性差,无明显压痛; 双肺呼吸音粗,左肺偶可闻及湿啰音及哨鸣音.  相似文献   

20.
背景信号抑制扩散加权像在肿瘤性淋巴结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背景信号抑制扩散加权像(DWIBS)在肿瘤性淋巴结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淋巴瘤3例,鼻咽癌9例,直肠癌6例,乙状结肠癌5例,肺癌3例,乳腺癌、宫颈癌各2例,食管癌、贲门癌各1例.采用DWIBS行颈部、胸腹部扫描,所得图像经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并反相显示.结果 所有病变在DWIBS上呈明显"浓聚",病变短径均>8/0 mm.2例原发淋巴瘤位于双侧颈部、纵隔内,1例原发淋巴瘤位于腹腔、腹膜后、盆腔及腹股沟.7例鼻咽癌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直肠癌及2例乙状结肠癌伴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肺癌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乳腺癌伴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例宫颈癌分别伴腹股沟、盆壁淋巴结转移.1例食管癌及贲门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 DWIBS对肿瘤性淋巴结具有高度敏感性,对肿瘤分期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