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3月我院临床拟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冠脉CTA、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CTA结果,分析颈动脉病变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探讨冠状动脉斑块类型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结果两组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斑块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冠状动脉钙化斑块计数与颈动脉软斑之间无相关性外,其余所有类型冠脉斑块计数均与颈动脉病变有相关性,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与颈动脉混合斑块、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与颈动脉硬斑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在评价颈动脉斑块等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是否进行冠脉CTA检查,既可以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CT心脑血管一体化成像不同类型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进一步为临床提供预警价值。 方法: 分析第一部分前瞻性收集临床同时进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CT动脉成像连续性300例患者,根据斑块类型分为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和无斑块。构建多因素Logistic模型对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冠状动脉总斑块和头颈部动脉的总斑块发生率构成比有相关性(χ2=14.22,P=0.001)。血糖(OR=3.20;95%CI:1.57~6.51;P = 0.001)是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是头颈部动脉非钙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OR=2.27;95%CI:1.08~4.76;P= 0.030)、年龄(OR=1.04;95%CI:1.01~1.08;P= 0.007)和甘油三酯(OR=1.19;95%CI:1.02~1.38;P=0.021)是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 = 1.10;95%CI:1.05~1.15;P=0.001)是头颈部动脉钙化斑块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结论: 冠状动脉总斑块和头颈部动脉的总斑块的发生有相关性,不同部位的各类型斑块的危险因素不同。血糖是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是头颈部动脉非钙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老年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血清Wnt(wingless type protein)-1水平,探讨Wnt-1与炫速双源CT造影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形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且年龄大于60岁的疑似冠心病患者371例,行炫速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术,按管腔狭窄程度分组,≤50%为非严重冠状动脉病变,50%为严重狭窄病变,根据冠状动脉斑块钙化情况分为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Wnt-1水平。结果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组血清Wnt-1水平明显高于非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组(132.52±40.48)vs.(98.39±28.23)ng/m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Wnt-1水平是预测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OR=1.56,95%CI:1.24~2.03,P=0.003)。并且冠状动脉钙化组血清Wnt-1水平(135.56±38.82)ng/ml显著高于非冠状动脉钙化组(96.75±29.13)ng/ml和混合斑块组(102.62±34.64)ng/m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Wnt-1水平是预测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预测因子(OR=2.07,95%CI:1.53~2.85,P0.001)。结论血清Wnt-1水平显著与冠状动脉CT造影老年血管斑块严重程度和钙化密切相关。Wnt在老年冠状动脉疾病中的病理生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分布及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 263例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糖尿病病史,分为糖尿病组(92例)和非糖尿病组(171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A),对冠状动脉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和非钙化斑)进行计数。结果 糖尿病组左前降支(LAD)(P0.007)、右冠状动脉(RCA)(P0.041)钙化积分和总钙化积分(T scores)(P0.027)明显大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冠状动脉斑块(P<0.001)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以混合斑块(P<0.001)和非钙化斑块(P0.045)为主;糖尿病组病变的冠状动脉支数(P<0.001)及阻塞性斑块(P<0.001)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有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阻塞性斑块的发生率更高,冠状动脉钙化程度更重,冠状动脉斑块负荷更重,以混合斑块和非钙化斑块为主,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此研究结果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对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4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二科住院并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35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及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并接受选择性CAG检查的56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将所有患者分为钙化斑块组(n=14)、非钙化斑块组(n=34)和混合斑块组(n=42)。比较三组人口学资料、入院时心率、入院时血压、既往史、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指标、CT-FFR及血流储备分数(FFR)。以FFR≤0.80作为诊断病变特异性缺血的“金标准”,绘制ROC曲线以评价CT-FFR对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的诊断价值;采用相关系数分析FFR与CT-FFR诊断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结果的一致性,绘制Bland-Altman图以分析CTFFR与FFR诊断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结果的差异性。结果三组年龄、入院时舒张压、有糖尿病史者占比、有高血压史者占比及入院时血肌酐(S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T-FFR≤0.80诊断为病变特异性缺血。在冠状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患者中,CT-FFR诊断病变特异性缺血的灵敏度分别为55.55%、72.22%、75.00%,特异度分别为20.00%、81.25%、55.55%,正确率分别为42.86%、76.47%、66.67%。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FFR诊断冠状动脉钙化、非钙化、混合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的AUC分别为0.40〔95%CI(0.07,0.73),P=0.549〕、0.75〔95%CI(0.58,0.93),P=0.011〕、0.66〔95%CI(0.48,0.84),P=0.08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FR与CT-FFR诊断冠状动脉钙化、混合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结果均无线性关系(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患者:R^(2)<0.01,P=0.926;冠状动脉混合斑块患者:R^(2)=0.07,P=0.102),FFR与CT-FFR诊断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结果的一致性良好(R^(2)=0.19,P=0.011)。Bland-Altman图分析结果显示,CT-FFR与FFR诊断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的所有散点基本在平均差值的95%CI内,说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性小。结论CT-FAR对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对冠状动脉钙化、混合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的诊断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内钙化分布特征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49例,且术前通过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观察颈动脉斑块回声类型及斑块内造影剂分布情况,记录斑块回声类型、钙化部位、形态、数量及钙化旁有无新生血管,并进行分组,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各组内不同钙化特征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不同部位各钙化组、不同形态各钙化组及钙化旁有无新生血管的斑块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415,P=0. 813;χ~2=2. 164,P=0. 339;χ~2=3. 352,P=0. 095);不同数量各钙化组的斑块稳定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555,P=0. 029)。结论钙化数量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多发钙化可导致斑块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对73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结果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者之间比较,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01、P<0.005、P<0.0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有明显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68(P<0.001).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69和0.66(P<0.001).结论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显著的正相相关性,这类患者通过了解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CAS的患者423例(434枚支架)。术后1周内行CDFI检查。根据术后DSA影像及CDFI的结果判定残余狭窄率。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声波特征、形态学的变化及支架的类型(开环式和闭环式)对CAS术后残余狭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①术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31.1%(135/434),其中98.5%(133/135)的残余狭窄率﹤50%,1.5%(2/135)残余狭窄率≥50%。②不均质回声斑块患者的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34.1%,高于均质回声斑块的24.8%,P<0.05。在均质回声斑块患者中,强回声斑块者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48.6%,高于等回声和低回声斑块组的17.9%、14.6%,P=0.002、P=0.001;不均质回声斑块患者中,斑块基底部钙化者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51.3%,高于无基底部斑块钙化者的28.1%,P=0.000。不规则形态斑块的患者,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35.7%,高于规则形态斑块者的26.1%,P=0.031。③置入开环式支架和闭环式支架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30.6%(110/360)、33.8%(25/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部钙化斑块(OR=2.658,95%CI:1.598~4.560)、强回声斑块(OR=4.609,95%CI:1.994~10.657)是影响残余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底部钙化的不均质回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单纯强回声斑块是造成CAS术后残余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各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性质与各种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57例,对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吸烟、饮酒、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进行记录,使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结果 分析后发现,不同年龄阶段,IMT存在差异,各年龄段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IMT值与LDL之间:R=23.328、标准化系数=0.810(t=13.415、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LDL的相关系数为:Sig=0.009,Exp(B)=4.758;与Fg的相关系数为:Sig=0.028,Exp(B)=0.999.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IMT逐渐增厚,成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浆纤维蛋白原(Fg)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其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脂联素(APN)、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8例,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分为钙化斑块组50例、混合斑块组36例、软斑块组42例;另选取同期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APN、VCAM-1和Hcy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 4组受试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及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块组患者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及空腹血糖(F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块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APN水平低于对照组,V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混合斑块组、软斑块组患者HDL、APN水平低于钙化斑块组,VCAM-1水平高于钙化斑块组(P0.05);软斑块组患者HDL、APN水平低于混合斑块组,VCAM-1水平高于混合斑块组(P0.05);混合斑块组、软斑块组患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钙化斑块组(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PN、VCAM-1和Hcy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有关(rs值分别为0.798、0.862、0.306,P0.05)。结论 ANP、VCAM-1和Hcy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冠状动脉钙化是否与斑块回缩相关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冠状动脉钙化和斑块回缩(PS)之间的关系。方法:15例患者,16支血管纳入本研究,术后即刻和术后5年联合应用OCT和IVUS评估钙化斑块面积变化和斑块回缩,及二者之间的关系。IVUS检测管腔面积(LA)、血管面积(VA)和斑块/中膜面积(PA)。将斑块/中层回缩(PS)定义为PA相对减少5%。OCT检测钙化面积、钙化弧度和钙化长度。结果:术后即刻和5年随访时,共有72个OCT和IVUS完全匹配的横断面(共432个图)纳入该研究。72个横截面中,35个横截面在5年随访时显示为PS,37个横截面为非PS。斑块面积的变化分别与OCT测量的钙化面积变化呈负相关(r=-0.29,P=0.004),与OCT钙化弧度变化(r=-0.42,P0.001),OCT钙化长度变化(r=-0.5,P0.001)呈负相关,与IVUS测量的钙化弧度变化呈负相关(r=-0.31,P=0.024),而与管腔面积变化呈正相关(r=0.24,P=0.044)。结论:冠状动脉钙化斑块进展使得斑块回缩和管腔扩大。应用IVUS/OCT杂交技术能更好的评估钙化斑块进展和斑块回缩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32例糖尿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和30例无糖尿病的心绞痛患者的CT成像差异。结果观察组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累及段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多支受累情况较对照组更为严重(P0.05),观察组斑块总数、混合斑块均多于对照组(P0.05),非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常为多支受累,其中斑块类型以混合斑块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采用64排CT检查的高血压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计算各患者对应的EATV,依据检查结果确定高血压患者的冠状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及斑块类型,斑块患者共148例为观察组,其中混合斑块患者56例,钙化斑块患者39例,非钙化斑块患者53例;无斑块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估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比较高血压患者EATV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比较不同斑块类型的高血压患者EATV情况及斑块组中高血压患者EATV大小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EATV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Gensini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混合型斑块高血压患者EATV钙化斑块高血压患者EATV非钙化斑块高血压患者EATV(P0.05)。斑块组中EATV≥85 mL高血压患者斑块不稳定发生率大于EATV85 mL者(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EATV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关,患者EATV越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斑块不稳定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斑块钙化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24例,共375处明显狭窄病变,其中234处为钙化病变。比较斑块不同钙化程度、钙化斑块血管直径、钙化斑块长度和钙化斑块血管分布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对轻中度钙化斑块和重度钙化斑块,双源CT分别高估管腔狭窄6.8%(P=0.0028)和18.8%(P0.0001),且高估狭窄在重度钙化斑块中更明显(P=0.002)。对血管直径较小和血管直径较大的钙化斑块,双源CT分别高估管腔狭窄7.2%(P=0.0026)和17.1%(P0.0001),且高估狭窄在血管直径较大时更明显(P=0.001)。对不同长度的钙化斑块,双源CT的诊断准确性未见差异(P=0.792)。结论斑块钙化使双源CT高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且钙化程度重和血管直径较大时更易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hy,UE)评估脂肪肝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硬度情况,及其与血脂水平相关性。方法选取存在颈动脉单一斑块的126例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斑块稳定性分为两组,稳定性斑块组(斑块呈强回声,52例);不稳定性斑块组(斑块呈低回声或混合回声,74例)。运用UE评估斑块弹性硬度,并记录UE评分,同时检测患者的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稳定性斑块组UE评分、HDL-C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性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稳定性斑块组TC、TG、LDL-C水平明显低于不稳定性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颈动脉斑块UE评分与LDL-C(r=-0. 71,P 0. 05)、TC(r=-0. 67,P 0. 05)、TG(r=-0. 74,P 0. 05)呈负相关,与HDL-C(r=0. 78,P 0. 05)呈正相关。结论 UE能客观反映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的弹性硬度,有助于临床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成像(CEUS)联合灰阶中位数(GSM)技术,感兴趣区(ROI)定位跟踪,分析斑块的超声造影视觉评分、造影参数、GSM值,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为无创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常规超声上获得64个斑块的GSM值并将斑块分成均质低回声、不均质低回声、不均质高回声、均质高回声四组。超声造影获得斑块的造影增强强度视觉评分、造影参数,比较组间差异,并分析造影参数与GSM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四组斑块的GSM值之间(F=29.365,P0.001)、超声造影视觉评分增强分级中的增强强度值之间(χ~2=17.95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的回声越低超声造影视觉评分增强越明显。四组斑块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值(χ~2=29.025,P0.001)、增强密度值(χ~2=30.871,P0.001)、不同分值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值(χ~2=23.709,P0.001)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的增强强度(r=-0.376,P=0.000)、增强密度(r=-0.252,P=0.000)均与斑块的GSM值呈负相关,相关性显著。斑块的回声越低,GSM值越低,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值及增强密度值则越高,间接提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越多,斑块稳定性就越差,可能越容易发生脑血管事件。结论 CEUS联合GSM技术能更加客观地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为无创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影像学依据,进而有助于临床的诊治和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冠状动脉0钙化积分人群非钙化性斑块的发生率及管腔狭窄程度,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968例冠状动脉0钙化积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及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非钙化性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968例患者中,203例(21.0%)检出非钙化性斑块,斑块导致轻度狭窄124例(61.1%)、中度狭窄53例(26.1%)、重度狭窄26例(12.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OR=3.994,P=0.010)、男性(OR=2.663,P=0.000)、吸烟史(OR=1.376,P=0.001)、甘油三酯增高(OR=3.536,P=0.00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OR=0.653,P=0.008)为冠状动脉非钙化性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史、血清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与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有关.结论 冠状动脉0钙化积分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存在非钙化性斑块,高血压、高脂血症为非钙化性斑块形成的两大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CTA)结合颈动脉超声、血清学标志物分析T2DM合并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为评估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两家医院心内科和内分泌科住院诊断为CHD患者95例,根据有无T2DM病分为单纯CHD组(n=45)和T2DM合并CHD组(n=50),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颈动脉病变程度,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FFA的差异。结果 CCTA显示,T2DM合并CHD组以双支和3支冠脉病变为主,与单纯C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vs 24.5%,50.0%vs 31.0%,P0.05),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斑块更多出现在T2DM合并CHD组,冠脉双支和3支病变组颈动脉斑块数较单支病变组多(P0.05)。T2DM合并CHD组冠状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软斑块所占比例均高于单纯CHD组(P0.05)。T2DM合并CHD组hsC-RP、FFA均高于单纯CHD组(P0.01)。非钙化斑块组hsC-RP、FFA较钙化斑块组高(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分支增加,hsC-RP、FFA逐渐升高。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hsC-RP与FFA呈正相关(r=0.733,P0.01),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均呈正相关(CHD组r=0.835,T2DM合并CHD组r=0.892;P0.01)。结论CCTA显示,T2DM合并CHD冠脉斑块以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为主,冠状动脉病变广泛,颈动脉超声提示外周血管斑块数越多,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病变越严重。临床上联合CCTA、颈动脉超声及hsC-RP、FFA水平检测可提高T2DM合并CHD确诊率,降低假阳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测定,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测定来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9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别检测血浆CRP值、颈动脉超声和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CRP关系;不同级别颈动脉斑块与CRP的关系;以及颈动脉不同级别斑块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关系。结果血清CRP随着IMT的增加而升高(P〈0.05),血清CRP随着颈内动脉斑块级别的增加而升高(p〈0.05)。颈动脉内膜中斑块级别越高,检出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值越高(p〈0.05)。结论CRP不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成正比,与颈内动脉斑块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也成正比。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通过64排双源CT测定心周脂肪组织(PAT)体积,分析PAT体积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部位、病变狭窄程度以及斑块类型之间的关系,以期探讨PAT体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同期行64排双源CT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10例患者入选,进行腰围、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生化测定。使用64排双源CT测定PAT体积、钙化积分和斑块类型。通过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心病诊断、病变支数、病变部位,并采用Gensini积分量化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结果 (1)冠心病患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非冠心病患者(P=0.004);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0.009)。(2)双支和三支病变患者PAT体积与单支病变患者相比,PAT体积明显增加(P〈0.001)。(3)Gensini积分随着PAT体积增大而增加。(4)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AT体积、BMI、空腹血糖是影响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5)PAT体积与钙化积分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31,P〈0.001)。(6)混合型斑块的PAT体积最大,其病变节段积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P〈0.01)。结论 PAT体积与冠心病的发生、冠心病分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钙化积分存在强的相关性,是影响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