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方法选取158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均行全身骨平面显像后对可疑骨转移或不明原因骨痛部位进行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然后对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58例恶性肿瘤患者最终确诊骨转移者67例,良性病变者91例。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95.5%)与全身骨显像(86.6%)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95,P=0.069),而特异性及准确性明显高于全身骨显像(χ~2=4.031,P=0.045;χ~2=7.229,P=0.007)。结论全身骨显像仍作为筛查骨转移瘤的首选检查方式,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能够同时提供代谢与解剖信息,大大提高骨转移诊断的准确性,在诊断骨转移瘤方面具有较高的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43例经病理确诊为NSCLC的患者(腺癌88例,鳞癌55例),抽取其静脉血测定血清CEA、CYFRA21-1的水平,并行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血清CEA、CYFRA21-1之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血清CEA、CYFRA21-1水平与骨转移数目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肺腺癌和肺鳞癌骨转移的发生率、骨转移灶数目、全身骨显像、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与血清CEA、CYFRA21-1单用或联合应用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68例患者证实发生骨转移,病灶共有586个。腺癌骨转移发生率(50/88)高于鳞癌(18/55)(χ2=10.56,P < 0.05);腺癌骨转移病灶数比例(526/586)大于鳞癌(χ2=19.23,P < 0.05);骨转移患者的血清CEA(Z=4.98,P < 0.05)、CYFRA21-1(Z=2.55,P < 0.05)水平高于未发生骨转移患者;NSCLC骨转移患者血清CEA与骨转移灶的数目无显著相关性(r=0.141,P>0.05),而CYFRA21-1与骨转移灶的数目具有一定相关性(r=0.502,P < 0.01)。血清CEA、CYFRA21-1水平诊断NSCLC骨转移具有一定的灵敏度(69.1%、83.8%),但特异度(47.6%、49.3%)、准确率(57.3%、65.7%)较低,而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在诊断NSCLC骨转移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83.8%)、特异度(84.0%)、准确率(83.9%),高于血清CEA(χ2=4.09、23.08、24.33,均P < 0.05),特异度和准确率高于CYFRA21-1(χ2=20.28、12.55,均P < 0.05)及全身骨显像(χ2=21.66、16.05,均P < 0.05)。而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联合血清CEA及CYFRA21-1诊断NSCLC骨转移的灵敏度(97.0%)、特异度(93.3%)、准确率(95.1%)分别高于血清CEA(χ2=18.89、38.89、24.33,均P < 0.05)、CYFRA21-1(χ2=6.89、35.50、39.17,均P < 0.05)、单独应用全身骨显像(χ2=12.55、37.17、47.45,均P < 0.05),灵敏度、准确率高于单独应用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χ2=6.89、9.53,均P < 0.05)。结论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联合血清CEA、CYFRA21-1诊断NSCLC骨转移的发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在临床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SPECT/CT融合显像对肿瘤患者骨盆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至12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且临床疑似有骨转移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7例、女性71例,年龄29~86(48.8±14.5)岁。将患者分为原发盆腔肿瘤组(63例)和非原发盆腔肿瘤组(85例)。所有患者在首次行SPECT全身平面骨显像后,对骨盆的异常浓聚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和(或)影像学检查(SPECT、CT、SPECT/CT、MRI)随访6个月至1年,通过随访结果,比较SPECT平面骨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符合率、准确率和阳性预测值。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个影像学检查的阳性预测值。 结果 SPECT平面骨显像共检出309个代谢增高病灶,其中239个与随访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77.3%(239/309),诊断骨转移的准确率为92.9%(208/224),诊断良性病变的准确率为77.3%(34/44)。SPECT/CT融合显像共检出367个代谢增高病灶,其中349个与随访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95.1%(349/367),诊断骨转移的准确率为98.4%(299/304),诊断良性病变的准确率为87.7%(50/57)。SPECT平面骨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在诊断符合率、骨转移的诊断准确率、良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595、28.795、4.546,均P<0.01)。SPECT/CT融合显像在骨盆病变中检出的病灶数多于SPECT平面骨显像,原发盆腔肿瘤组检出病灶数多于非原发盆腔肿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85,P=0.036)。各种影像学检查的阳性预测值以SPECT/CT最高(84%,52/62),其余依次为SPECT(79%,48/61)、MRI(76%,47/62)和 CT(65%,39/60),其阳性预测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92,P=0.003)。 结论 与SPECT平面骨显像相比,99Tcm-MDP SPECT/CT可以提高肿瘤患者骨盆转移灶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和原发性盆腔肿瘤骨转移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18)F标记的氟化钠(~(18)F-Fluoride,~(18)F-NaF) PET/CT骨显像与~(99m)Tc标记的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骨显像(bone scintigraphy, BS)对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且临床怀疑骨转移的48例女性患者,在1周内分别行~(18)F-NaF PET/CT骨显像与BS检查,以病理学或临床随访结果为诊断依据,分别在病例和病灶水平上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48例乳腺癌患者经证实38例、147个病灶为骨转移瘤。在病例水平上,~(18)F-NaF PET/CT与BS显示骨转移瘤的检出率及特异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P=0.582),~(18)F-NaF PET/CT显示骨转移瘤的灵敏度高于BS(P0.01),~(18)F-NaF PET/CT发现乳腺癌骨转移瘤的效能与标准组高度一致(Kappa=0.934,μ=14.369,P0.01),而BS发现乳腺癌骨转移瘤的效能与标准组中等一致(Kappa=0.413,μ=2.888,P0.05)。在病灶水平上,~(18)F-NaF PET/CT发现骨转移灶的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均高于BS(χ~2=9.892,χ~2=23.263,χ~2=9.028,χ~2=30.897,P0.01),~(18)F-NaF PET/CT发现乳腺癌骨转移灶的效能与标准组高度一致(Kappa=0.881,μ=16.942,P0.01),而BS发现乳腺癌骨转移灶的效能与标准组一致性差(Kappa=0.238,μ=2.674,P0.05)。结论 ~(18)F-NaF PET/CT骨显像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总体优于BS,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景矩阵成像(TIM)技术对全身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5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进行全身骨扫描与TIM技术全身MRI扫描,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25例中,MRI-TIM及SPECT共检出23例63个病灶,其中恶性54个、良性9个,TIM正确诊断50个转移瘤病灶,敏感度为93%(50/54),特异度为67%(6/9),阳性预测值为94%(50/53),阴性预测值为60%(6/10).SPECT正确诊断47个病灶,敏感度为87%(47/54),特异度为56%(5/9),阳性预测值为92%(47/51),阴性预测值为42%(5/12).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77和0.643).全身MRI的诊断准确率为89%(56/63),SPECT的诊断准确率为83%(52/63),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SPECT与TIM能有效地检出全身骨转移癌灶,但TIM对骨髓病变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比SPECT的诊断正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盆腔MRI和全身骨扫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收集183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的资料,包括盆腔MRI和全身骨扫描检查结果。根据临床综合诊断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83例患者中,37例确诊临床骨转移,146例无临床骨转移。37例骨转移患者的转移灶位置,5例位于盆腔内,3例位于盆腔外,29例位于盆腔内外。②盆腔MRI检查诊断24例骨转移,均经临床综合评价确诊为骨转移(100%,24/24)。全身骨扫描诊断27例骨转移,96.4%(27/28)经临床综合评价确诊为骨转移。其它骨转移的确诊均经临床综合诊断。③将盆腔MRI和同位素骨扫描的结果进行比较,盆腔MRI检查未见明确骨转移灶的患者共159例,其中仅有4例患者(4/159,2.52%)全身骨扫描可明确诊断骨转移。④评价2种影像检查方法对全身骨转移的预测和诊断效果,盆腔MRI对全身骨转移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8.38%、87.0%和85.25%;全身骨扫描对骨转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59%、62.33%和68.85%。MRI的特异性和准确性高于同位素骨扫描(χ2=23.458,P=0.000;χ2=13.906,P=0.000),同位素骨扫描的敏感性高于MRI(χ2=4.163,P=0.041)。结论盆腔MRI也可用作前列腺癌全身骨转移的诊断。当盆腔MRI检查未见骨转移灶时,发生全身骨转移的机会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检查在宫颈癌FIGO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40例行多模态MRI检查的宫颈癌患者术前MRI及临床资料,以最终临床分期为参照,分别由2名低年资全科影像医师(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及2名研究方向为泌尿生殖系统的高年资影像医师(副主任及主任医师)进行分期诊断,评估常规平扫及多模态MRI检查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准确性并比较两组医师之间分期诊断的准确率。结果低年资医师常规平扫及多模态MRI检查宫颈癌的分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2.9%及80.1%,高年资组常规平扫及多模态MRI检查诊断宫颈癌的准确率分别为73.3%及92.5%,低年资及高年资两组多模态检查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平扫MRI检查(P 0.05),高年资医师无论在平扫MRI及多模态MRI评估宫颈癌的分期上准确率均高于低年资医师(P值均0.05)。结论多模态MRI检查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上优于常规MRI平扫检查,且研究方向为泌尿生殖系统的高年资医师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低年资医师,结合FIGO临床分期中需由2名副高以上职称妇科医师查体并取得一致的要求,因此宫颈癌的MRI分期亦应由2名研究方向为泌尿生殖系统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在多模态MRI检查基础上进行独立诊断并协商一致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与鉴别乳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放射性异常浓聚灶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25例乳腺癌患者的99Tcm-MDP全身骨显像显示的骨异常放射性浓聚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4~8个月后再次行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融合显像复查。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独立分析, 部分CT图像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析指导。 结果 在25例乳腺癌患者的37个异常放射性浓聚灶中, 确定29(29/37, 78. 38%)个病灶为骨转移灶, 其中有2个椎体病灶在初次检查中判读为良性病灶; 8(8/37, 21. 62%)个病灶为良性病灶, 其中1个肋骨病灶在初次检查中判读为骨转移灶, 比较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 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5, P < 0.05)。骨转移灶主要分布于椎骨及肋骨。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2.76%、75.00%、92.31%、54.55%、81.08%和93.10%、87.50%、96.43%、77.78%、91.89%。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进行分析, 结果:全身骨显像曲线下面积为0. 860±0. 056, SPECT/CT融合显像曲线下面积为0. 974±0. 020。SPECT/CT融合显像曲线下面积大于全身骨显像曲线下面积, 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 924, P < 0.001)。 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较全身骨显像能更好地鉴别出乳腺癌骨病灶的性质, 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必要时应在4~8个月后复查SPECT/CT。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在诊断骨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核医学科进行肺癌术前查体的患者资料,其中376例为全身骨显像(whole-body bone scintigraphy,WBBS),172例为局部SPECT/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融合图像检查,对两种检查能够提供有效诊断的比例进行统计学比较.以临床诊断或随访结果为最终判定标准,对两组显像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进行比较.结果 SPECT/CT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WBBS(Z=2.769,P =0.006).SPECT/CT显像的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89.0%、阳性预测值为86.1%、阴性预测值为95.7%、准确度为91.5%,明显高于SPECT的82.4%(χ^2 =4.281,P=0.039)、80.1%(χ^2=4.085,P=0.043)、54.7%(χ^2=21.658,P =0.000)、94.0%(χ^2 =0.392,P=0.531)、80.6%(χ^2=10.012,P=0.002).结论 SPECT/CT图像融合较WBBS能够提高骨转移瘤患者的诊断符合率,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检查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经临床证实的宫颈癌患者的术前MRI资料,按照MRI平扫、平扫联合DWI、平扫联合DCE-MRI、多模态组(平扫+DWI+DCE-MRI)进行分组,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独立阅片并进行影像学诊断及分期,所有分期结果与最终临床分期进行对照。结果平扫准确判断分期112例,错误分期44例,诊断准确率为71.8%;平扫结合DWI准确判断分期135例,错误分期21例,诊断准确率为86.5%;平扫结合DCE-MRI准确判断分期132例,错误分期24例,诊断准确率为84.6%;多模态组准确判断分期149例,错误分期7例,诊断准确率为95.5%。四组之间的诊断准确率不全相等(P0.05);组间比较揭示平扫联合DWI、平扫联合DCE-MRI二者之间在宫颈癌分期诊断准确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二者分期诊断价值高于单一平扫(P0.05)而低于多模态组(P0.05)。结论多模态MRI检查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较单一或者二者联合检查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可明显提高宫颈癌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可以作为宫颈癌分期诊断的常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PACS系统对99mTc-MDP全身骨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的增益价值。方法:搜集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并且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发现有阳性病灶的患者240例,两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共同以核医学影像处理系统及PACS系统对全身骨显像的骨骼病灶做出诊断,诊断结果分为良性、可能良性、难以确定、可能骨转移、骨转移5个等级,分别用评分1~5表示。最终诊断以病理、影像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为依据。采用SPSS18.0软件,以ROC曲线及χ2检验比较两种报告系统的诊断效益,对比两种报告系统的特异度、敏感度、总的符合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从定性诊断方面评价PACS系统对全身骨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的增益价值。结果:240例患者中男127例,女113例,年龄21~85(45.2±20.6)岁。PACS系统及核医学影像处理系统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8及0.890,两者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2.66,P<0.01)。PACS系统及核医学影像处理系统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7.7%(93/106)和76.4%(81/106,χ2=4.617,P=0.032<0.05),特异度分别为88.1%(118/134)和71.6%(96/134,χ2=11.255,P=0.001<0.01),总的符合率分别为87.9%(211/240)和77.1%(185/240,χ2=9.755,P=0.002<0.0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2%(93/102)和81.0%(81/100,χ2=4.380,P=0.036<0.0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2%(118/1124)和87.3%(96/110,χ2=4.641,P=0.031<0.05)。结论:相对于核医学影像处理系统,PACS系统明显提高了99mTc-MDP全身骨显像对肿瘤骨转移诊断的准确性,具有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脑部CT检查应用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86例为观察对象。患儿入院后均行常规检查,并接受脑部CT、MRI检查。将临床病原学及脑脊液检查确诊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脑部CT检查的应用价值。结果 CT、MRI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脑囊虫病、病毒性脑膜炎的确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确诊率CT检查(79.07%)低于MRI检查(9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1,P0.05)。对病毒性感染的确诊率CT检查(92.68%)高于MRI(82.9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22,P0.05);对细菌性感染的确诊率CT检查(66.67%)低于MRI(9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99,P0.05)。结论脑部CT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检查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临床可根据需要借助MRI检查,优化疾病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99m)Tc-MDP全身骨显像(BS)及BS联合CT这三种方法对肺癌骨转移诊断价值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8月间行~(18)F-FDG PET/CT及BS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56例肺癌患者,将BS与~(18)F-FDG PET/CT同机CT图像进行联合诊断,以病理及临床随访为诊断依据,比较BS、BS联合CT及~(18)F-FDG PET/CT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56例患者中骨转移28例共138处骨转移灶。基于患者,~(18)F-FDG PET/CT(96.4%及94.6%)与BS联合CT(89.3%及91.1%)诊断肺癌骨转移的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BS(60.7%及75.0%)(均P0.01与均P0.05),~(18)F-FDG PET/CT(92.9%)与BS(89.3%)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F-FDG PET/CT与BS联合CT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于骨转移灶,~(18)F-FDG PET/CT对骨转移灶的检出率(92.0%)高于BS联合CT(79.0%)(X~2=9.473,P0.01),BS联合CT高于BS(68.1%)(X~2=4.191,P0.05)。~(18)F-FDG PET/CT对CT无形态异常(骨髓转移)及溶骨性转移灶的检出率高于BS联合CT(X~2=16.261及15.300,均P0.01),BS联合CT对溶骨性转移灶的检出率高于BS(X~2=6.711,P0.01),BS对成骨性转移灶的检出率高于~(18)F-FDG PET/CT(X~2=8.892,P0.01)。~(18)F-FDG PET/CT更容易发现位于胸椎、骶椎、骨盆及股骨的转移灶。结论~(18)F-FDG PET/CT与BS联合CT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价值优于BS,~(18)F-FDG PET/CT能更早发现BS联合CT无法检出的骨髓及小的溶骨性转移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99Tcm-3PRGD2整合素受体显像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及与超声检查的对比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因乳腺结节或肿块拟行穿刺或手术治疗的女性患者,行乳腺超声检查,选取超声提示病灶直径>1 cm的45例患者经肘静脉注射99Tcm-3PRGD2(740~925 MBq)后行早期15 min SPECT静态显像及2 h SPECT/CT俯卧位显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半定量分析指标T/NT值建立诊断阈值并进行诊断效能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方法;诊断效能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45例患者经病理学检查共发现56个病灶,其中,35个病灶为乳腺癌,21个病灶为良性病变。99Tcm-3PRGD2 2 h SPECT/CT显像的乳腺恶性病灶T/NT值(3.92±1.67)高于良性病灶T/NT值(2.04±0.4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P=0.00)。取约登指数最大时的临界值2.9,99Tcm-3PRGD2 SPECT/CT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2.9%、71.4%、78.6%,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7;超声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ROC曲线下面积为0.76,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5.7%、66.7%、78.6%。99Tcm-3PRGD2 SPECT/CT与超声诊断效能相近(χ2=0.05,P>0.05)。超声+99Tcm-3PRGD2 SPECT/CT联合检查可提高乳腺良恶性诊断的准确率(92.9%),分别与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17、74.87,均P < 0.05)。结论99Tcm-3PRGD2整合素受体显像可以从肿瘤血管生成角度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提供解剖及功能信息,尤其对于超声声像图表现不典型时,可进一步鉴别良恶性,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穿刺等有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PECT/CT骨显像在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髓炎(SAPHO)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SAPHO综合征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SPECT/CT骨显像结果,所有患者均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局部断层显像及同机或异机CT扫描,获得SPECT全身骨显像和局部SPECT骨显像、CT显像、SPECT/CT融合显像图像。分析比较SPECT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对SAPHO综合征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组间准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1例临床怀疑SAPHO综合征患者中,9例经穿刺组织病理或随访病情最终转归而确诊,另外2例为转移瘤。其中,SPECT诊断6例,共发现41个病灶出现放射性浓聚;SPECT/CT诊断9例,共发现44个病灶。SPECT骨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6.7%(6/9)、50.0%(1/2)和63.6%(7/11);SPECT/CT融合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9/9)、50.0%(1/2)和90.9%(10/11),SPECT/CT融合显像对SAPHO综合症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的SPECT显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P < 0.05)。结论SPECT/CT的联合应用提高了对病灶解剖定位的准确率及骨显像特异度,可用于SAPHO综合征患者的病灶精准定位、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更多隐匿病灶检出以及病灶代谢活性评价等,对SAPHO综合征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PECT/低剂量CT融合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9例肺癌疑似骨转移患者行99m Tc-MDP全身骨显像及SPECT/低剂量CT融合显像,以随访结果或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阳性预测值,并分析肺癌骨转移影像学表现。结果1)59例肺癌患者疑似骨转移病灶146处,经随访确诊肺癌骨转移病灶115处,其中发生于脊椎51处,占44.35%,胸廓30处,26.09%,骨盆16处,占13.91%,四肢11处,占9.56%,颅骨7处,占6.09%;2)SPECT/低剂量CT融合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9.13%、93.55%、98.28%、93.55%、97.95%,均高于SPECT全身显像的97.39%、67.74%、91.80%、87.5%、91.10%,其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10.144、5.688、7.101,P<0.05);3)鳞癌:脊椎、胸廓、骨盆、四肢、颅骨转移率分别为42.86%、28.57%、14.29%、7.14%、7.14%;溶骨性、成骨性骨破坏分别为75.00%、25.00%;腺癌:脊椎、胸廓、骨盆、四肢、颅骨转移率分别为46.34%、26.83%、13.41%、7.32%、6.10%;溶骨性、成骨性骨破坏分别为68.29%、30.49%,鳞癌、腺癌骨转移部位及骨破坏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低剂量CT融合显像在鉴别诊断肺癌骨转移方面具有良好临床价值,肺腺癌骨转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SPECT/CT超级骨显像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年龄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21年7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99Tcm-MDP SPECT/CT显像的47 671例患者中呈超级骨显像的97例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3例,年龄25~85(62.4±14.3)岁,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资料、影像学资料、年龄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病因不同,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瘤组(71例)与代谢性骨病组(26例,包括甲状旁腺瘤9例、肾性骨病6例、骨质疏松症11例)。根据原发肿瘤不同,将71例骨转移瘤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前列腺癌组(40例)、乳腺癌组(15例)、肺癌组(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8例,包括胃癌4例、直肠癌2例、食管癌1例、原发性肝癌1例)]。统计分析骨转移瘤组与代谢性骨病组以及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之间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的特征、SPECT/CT融合显像的特征、临床表现、年龄和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结果的差异。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及Kruskal-Wallis H检验;分类变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骨转移瘤(73.2%,71/97)是导致超级骨显像的最常见病因[在其原发肿瘤中,前列腺癌较常见(56.3%,40/71)],其次为代谢性骨病(26.8%,26/97)。骨转移瘤组以灶性散在分布型(Ⅱ型)为主(85.9%,61/71),代谢性骨病组主要呈均匀对称型( Ⅰ型)(61.5%,16/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4,P<0.001)。骨转移瘤组以成骨型(74.6%,53/71)和混合型(19.7%、14/71)骨质破坏为主,而代谢性骨病组以溶骨型(73.1%,19/26)骨质破坏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76、15.95,均P<0.001)。所有患者均以骨痛为初发症状,局部骨痛为主要临床表现(56.7%,55/97)。骨转移瘤组以腰痛最常见(60.0%,24/40),代谢性骨病组多为肋骨痛(40.0%,6/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P<0.05)。骨转移瘤组患者的年龄和ALP、LDH水平均高于代谢性骨病组,而血钙水平则低于代谢性骨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9,Z=?2.28、?3.65,t=?5.96,均P<0.05);而2组患者在血磷水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在SPECT全身骨显像的显像模式、SPECT/CT融合显像中的骨质破坏类型、临床表现、局部骨痛部位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71~13.07,均P>0.05) 。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间进行比较,乳腺癌组患者年龄最小、前列腺癌组患者年龄最大,乳腺癌组患者血钙水平最高,肺癌组患者LDH水平最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43、5.13,H=13.47,均P<0.05);血磷和AL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41,H=6.28,均 P>0.05)。 结论 超级骨显像病因中以骨转移瘤最常见,其次为代谢性骨病。2种病因超级骨显像患者在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病灶处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临床表现、年龄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均有差异,99Tcm-MDP SPECT/CT在2种病因超级骨显像的鉴别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和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3月间我院收治给予治疗的骨转移瘤患者80例,通过骨显像扫描和MRI局部扫描,对两种检查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比较骨显像和MRI对患者病灶的检查率。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骨显像检查阳性70例,阳性率为87.5%,而MRI检查阳性58例,阳性率为72.5%,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一致性为81.25%(65/80)。结论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弥补核素骨显像技术特异性差这一弊端,二者的结合使用可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同机CT平扫及断层融合显像对全身骨显像中出现的单发、定位不明或难以确诊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31例肿瘤患者全身骨显像中出现的单发、定位不明或难以确诊病灶进行同机CT平扫或断层融合显像,由2名高年资核医学医师和1名CT诊断医师双盲阅片,分别计算SPECT、SPECT/CT、SPECT+CT的诊断准确率,并对上述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对单发、定位不明和难以确诊病灶,SPECT、SPECT/CT、SPECT+CT对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9.4%(34/49)、95.8%(23/24)和93.9%(46/49),63.0%(17/27)、100%(23/23)和100%(27/27),76.53%(75/98)、91.9%(34/37)和90.8%(89/98),SPECT/CT和SPECT+CT对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均优于SPECT平面显像,但SPECT/CT和SPECT+CT对不同类型病灶的诊断准确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PECT+CT平扫或SPECT/CT明显提高了对肿瘤患者骨显像中不同类型病灶诊断的准确性,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X线、CT、MRI及SPECT对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比分析X线、CT、MRI及SPECT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影像学诊断、手术治疗或骨穿最后病理证实的180例ANFH患者,对其X线平片、CT、MRI及SPE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其影像特点.结果 X线、CT、MRI及SPECT对诊断早期ANFH的阳性率及准确率分别是25%、75%、95%、100%和20%、65%、85%、85%,以上4种检查手段综合应用对病变检出的阳性率为100%,诊断准确率为98%.结论 4种影像检查方法综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