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引起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 回顺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27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其中男69例,女58例,年龄32.6±13.3岁,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畸形血管团直径、深静脉引流、单支静脉引流、伴...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较少见,由于其缺乏特有的临床表现,使得早期诊断困难,常导致不良后果,如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就近十年来收治的3例外伤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情况,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儿童颅内动脉瘤较少见,约占病例总数的1%~2%。作者对3所医院20年内诊断的21例(男12例,女9例)共25个颅内动脉瘤的神经影像学等进行了研究。患者年龄从1个月到18岁,11例小于5岁。回顾所有的神经影像学资料发现,21例中19例经行CT,11例经MR检查,其中6例做了MRA。MRA检查范围含Willis环区,包括大脑中动脉近端和远端分支,大脑前动脉近端以及大脑后动脉的远端。这6例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IVADA)影像和临床效果,探讨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5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的24例IVADA患者资料、治疗经过及临床疗效,探讨不同动脉瘤介入治疗时须考虑的个体化因素.结果 24例IVADA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闭塞5例,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例,支架辅助弹栓塞动脉瘤16例,覆膜支架植入2例.术后临床随访平均11个月(5~29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新发出血.12例获脑血管造影随访,11例夹层动脉瘤不显影,1例复发,再次介入治疗.结论 介入栓塞术治疗IVADA安全有效,须结合夹层动脉瘤是否破裂及相关临床症状、是否位于优势侧椎动脉及对侧椎动脉情况、动脉瘤形态及是否累及小脑后下动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05-08-01至2008-07-31连续3年共1337例出院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www.clinicaltrias.gov注册ID号:NCT00966316),收集可能与患者病情相关的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初步筛选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急性脑梗死1个月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337例患者中,好转1023人,未好转314人,共收集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指标34个(涉及人口学特征、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既往病史和并发症),经单因素分析初步提取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共7个,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筛选出2个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进展性卒中(OR=0.20,95%CI 0.12~0.33)和泌尿系感染(OR=0.38,95%CI 0.22~0.66)。结论积极防治进展性卒中和泌尿系统感染可能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瘤被检测出来,如何从中鉴别出高破裂风险的动脉瘤成为治疗的关键,本文就近年来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7.
三维数字减影(3D-DSA)技术可立体、直观、完整地显示脑动脉瘤的解剖关系,比常规DSA提供更丰富的影像资料,有助于分析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为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最佳投照角度,对指导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1].但在三维数据的采集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三维重建的结果,进而影响医师对检查结果和手术方式的确定,因此,大家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加以重视.笔者对2011-01-2012-11共431例患者进行了三维数据重建,其中共有49次血管经旋转DSA采集后,三维重建图像出现了问题,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与瘤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行全脑血管造影并经手术证实有动脉瘤的患者264例,分别研究〈5nm和≥5mm的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动脉瘤的位置、患者的血压、年龄、性别、血糖以及瘤体长径/宽径比值与瘤体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264例患者共发生动脉瘤302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73个,未破裂动脉瘤29个,9例患者同时患有2个破裂动脉瘤,〈5mm的动脉瘤87个,≥5mm的动脉瘤186个。动脉瘤的部位、患者的血压、年龄、性别以及血糖与破裂动脉瘤的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瘤体长径/宽径比值与动脉瘤大小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2)。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起始处以及50~60岁年龄段的患者,其破裂的颅内小动脉瘤分别为33个(37.93%)、27个(31.03%)和38个(43.68%),要多于其它部位及其它年龄段。结论:动脉瘤的部位、患者的血压、年龄、性别以及血糖对动脉瘤的大小无明显影响;最大径〈5mm的颅内动脉瘤也有一定的破裂风险,其数目也达到一定的比例;瘤体长径与宽径比值或许可用来预测颅内不同大小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121例已知有颅内动脉瘤的病人行132次IVDSA检查,其中术后者85例,造影剂用非离子型的碘苯六醇,经肘静脉注入,检查时所有病人均神清,未使用镇静剂。结果表明,经CT偶然发现的颅内动脉瘤6例均由IVDSA证实;发现动脉痉  相似文献   

10.
探讨颅内动脉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110例动脉瘤患者,根据部位、年龄、大小、性别及单发或多发分别进行分组来探讨动脉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结果:(1)发生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容易出血。(2)年龄越大,动脉瘤越容易出血。(3)多发性动脉瘤比单发性动脉瘤容易出血。(4)动脉瘤的大小与动脉瘤出血也有一定的关系。(5)动脉瘤出血与性别的关系不大。结论:对于发生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对于发生于老年人的动脉瘤、及多发性动脉瘤要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四肢战创伤并发急性肾衰竭(AR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68-2002年收治的352例四肢战创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RF将患者分为ARF组(9例)和非ARF组(343例)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可能影响患者死亡的10个因素(致伤物、伤后是否休克、伤后入院时间、受伤部位、有无合并伤、手术次数、有否异物存留、骨折性质、是否截肢、止血带时间)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导致ARF的危险因素。结果 352例患者中共死亡15例,死亡原因包括ARF 7例(46.7%)、肺栓塞3例(20.0%)、气性坏疽3例(20.0%)、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13.3%)。单因素分析显示,伤后是否休克、伤后入院时间、是否截肢、止血带时间为四肢战创伤后ARF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F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截肢(P<0.05)。结论四肢战创伤的主要死亡原因为ARF。对肢体严重毁损、缺血坏死的患者,及时正确的处理及选择合适的截肢时机有利于降低ARF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为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干预与否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3年接受介入治疗、有详细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的单发性颅内小动脉瘤(≤5 mm)患者180例,其中破裂出血149例,未破裂31例.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之入射角、动脉瘤瘤体高度与瘤颈长度之比值(AR)、瘤体最大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之比值(SR)、动脉瘤形状、位置和子囊,以及临床危险因素之年龄、性别、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采用单因素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以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两组差异的显著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的小动脉瘤多位于前交通动脉(OR=0.166,P=0.023)及基底动脉末端(OR-0.006,P<0.001),表明前交通部位与基底动脉末端的动脉瘤更易破裂.180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中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部位、子囊、AR值(1.76±0.72对1.35±0.48)、SR值(1.90±0.81对1.31±0.67)、入射夹角(123.9°±23.21°对95.96°±20.2°)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动脉瘤形态、动脉瘤最大直径以及临床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部位(OR=1.347,P=0.002)、入射夹角(OR=1.057,P<0.001)、SR值(OR=2.726,P=0.047)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末端部位、SR值>1.90±0.81、入射角度> 123.9°±23.21°为颅内≤5 mm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干预与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颅内动脉瘤进入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可脱怀球囊栓塞术,微弹簧圈栓寨主,血管内金属支架术等,介绍了这些技术的优点和缺陷,并对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以及存在的问题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近年,颅内动脉瘤直接手术死亡率已显著下降,国内一组38例死亡率7.9%,另一组36例1~3级病人无手术死亡,国外大宗病例手术死亡率为4.5%。我科从1972~1982年,对22例1~4级颅内动脉瘤进行直接手术,无手术死亡及住院死亡。本文报告22例直接手术的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的技术方法 ,分析不全栓塞的原因。方法 对 5 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 ,应用GDC ,分别对窄颈动脉瘤和宽颈动脉采用多种栓塞技术 ,明显提高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结果 致密栓塞 5 0例 (86 .2 % ) ,95 %栓塞 3例 (5 .2 % ) ,90 %栓塞 3例 (5 .2 % ) ,80 %栓塞 2例 (3.4 % ) ,术后无一例发生再出血。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要尽可能致密。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1年 ,苏联学者Serbinaerkio发明了可脱性球囊导管 ,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逐渐得到应用。 1 983年Guglielmi等报道了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在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GDC以及稍后开始应用的MDS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标志着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技术的成熟。材料与方法1 998年 1 1月至 2 0 0 0年 7月 ,共经股动脉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2 3例 ,男 1 0例 ,女 1 3例 ,年龄为42~ 65岁 ,平均 56岁。 2 3例中 ,前交通动脉瘤 6例 ,后交通动脉瘤 1 7例。动脉瘤直径 3~ 7mm ,平均 4.7mm。动脉瘤颈宽 1~ 4mm ,平…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的MSCTA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DSA和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18例,所有的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法进行图像重组。13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DSA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7个,其中大脑中动脉7个,大脑前动脉6个,大脑后动脉2个,颈内动脉2个。1例左侧颈内动脉瘤MSCTA漏诊,经DSA检查发现。MSCTA上动脉瘤显示直径3~20mm。MSCTA所发现的17个动脉瘤与手术及DSA所见的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基本一致。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20.
颅内动脉瘤的MR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提高颅内动脉瘤MR及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MR及临床表现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2.5~70岁,平均48.1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或DSA证实。突发头痛、呕吐4例,双眼视力障碍2例,间歇性头痛、头晕2例。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8例患者共发现动脉瘤8处,均为单发,位于鞍上池附近,圆形或类圆形,大小约0.7cm×0.5cm×0.6cm~2.2cm×2.4cm×2.5cm不等;信号混杂,T1WI以等、高信号为主,T2WI为低、等或高信号,7例可见附壁血栓;增强扫描病灶信号从内到外表现一定层次感:内部血流强化呈明显高信号,新月形附壁血栓强化不明显或轻度强化,最外层瘤壁成环形强化。结论:作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手段,MR对颅内动脉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