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孤立肺结节多层螺旋CT容积灌注成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灌注成像在孤立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85例孤立肺结节(直径≤4cm,57例恶性,15活动性炎性,13例良性)患者,在增强(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前、后采用ToshibaAquilionMarconi16层螺旋CT(采用4×i模式,i代表扫描层厚)及GELightspeed64层螺旋CT(采用8×i或16×i模式,i代表扫描层厚)进行同层动态扫描.11~41s,每1s扫描1次;90s扫描1次.16层螺旋CT:病灶直径3~4cm时,扫描层厚8mm;2~3cm时,扫描层厚6mm;1.5~2cm时,扫描层厚4mm;1~1.5cm时,扫描层厚3mm;<1cm时,扫描层厚2mm.64层螺旋CT:病灶直径3~4cm时,扫描层厚5mm;<3cm时,扫描层厚2.5mm.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分别计算肺结节有效层面的强化值、灌注值、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有效层面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肺结节的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结果 恶性(36.52±11.07)HU与炎性(37.69±7.10)HU结节强化值明显高于良性(7.02±5.85)HU结节(P<0.001;P<0.001).恶性与炎性结节强化值无显著差异(P=0.686>0.05).炎性结节与大动脉增强峰值比(17.49±3.78)%明显高于良性(2.78±2.23)%与恶性(14.73±4.28)%结节(P<0.001;P=0.019<0.05).恶性结节与大动脉增强峰值比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47.83±31.29)mlmin-1100g-1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3.03±3.01)mlmin-1100g-1与恶性(31.15±9.66)mlmin-1100g-1结节(P<0.001;P<0.001).恶性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33.00±8.87)HU与恶性(40.45±7.03)HU结节平扫的CT值明显低于良性(50.51±10.87)HU结节(P<0.001;P<0.001).炎性低于恶性结节平扫的CT值(P=0.002<0.01).结论 多层螺旋CT容积灌注成像有助于结节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34例孤立性肺结节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进行分析.结果 34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恶性结节25例,其中腺癌20例,鳞癌4例,小细胞肺癌1例;9例良性病变患者,其中结核瘤7例,错构瘤2例.良、恶性结节患者的平扫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t =0.69,P>0.05);但是在增强后CT值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节不均匀强化且增强后密度混杂分布和点条状异常强化征象强烈提示恶性病变可能,良性结节增强模式表现多样,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3.
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进一步认识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 ,提高CT诊断正确率。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直径≤ 3cm周围型小肺癌 63例 ,术前均行螺旋平扫。其中 2 8例加做了高分辨扫描 ,41例做了增强扫描。重点对病灶的形态、边缘征象、内部结构及增强程度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63例小肺癌中 ,具有深、浅分叶征 57例 ,毛刺征 56例 ,胸膜凹陷征 48例 ,血管束征 36例 ,小泡征 1 5例 ,空气支气管征 6例。 41例增强病例中 34例CT值增幅 >30HU。结论 CT显示有 3种边缘征象以上的肺部外围型结节应高度怀疑周围型肺癌 ;增强扫描对鉴别结节的良恶性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螺旋CT薄层扫描对肺内孤立小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螺旋CT薄层扫描诊断肺内孤立小结节(sSPN)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8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2cmsSPN,其中恶性肿瘤31例,炎性结节及结核结节各20例,良性肿瘤9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及薄层平扫加增强扫描,分析sSPN的CT征象。结果:螺旋CT薄层扫描能显示常规扫描不能显示的部分细小钙化、毛刺征、空泡征、棘状突起及脂肪等,对sSPN有较大鉴别诊断价值的CT征象是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钙化及胸膜凹陷征。增强扫描,恶性sSPN强化明显,多呈均匀强化,增强前后CT净增值大于20Hu;良性sSPN多数强化不明显,增强前后CT净增值小于20Hu(除炎性假瘤及血管瘤外),结核结节及肺囊肿呈环状强化,其余良性结节多呈均匀强化。结论:对于sSPN,螺旋CT薄层扫描比常规扫描能显示更多细微CT征象,是目前最有效的检查方法,有助于sSPN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PPL)的螺旋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淋巴瘤的临床及胸部CT资料。结果 CT平扫表现为单发肺结节4例,肿块8例,实变3例,多发片状模糊影及网格影3例,伴随征象主要有充气支气管征12例,病变周围晕征(肺间质浸润)16例,伴有胸腔积液4例;12例行CT增强检查,10例均匀强化,CT值平均增加40HU,2例不均匀强化。结论 PPL的CT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常见的征象为结节或肿块内伴有充气支气管征及病灶周围晕征;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不成比例,抗炎治疗随访病灶无缩小趋势,提示PPL的诊断;疾病最终确诊需依赖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上腺区副脾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肾上腺区副脾术前CT资料.结果 病灶均位于左侧肾上腺区,单发,边界清晰,4例呈类圆形,1例椭圆形,最大径1.1 ~3.0 cm之间,平均(2.1±0.7)cm.CT平扫5例病灶密度均匀,与同层面的脾脏密度相近,均无囊变、坏死、出血及钙化,CT值41.9~55.3 HU,平均(47.7±5.4)HU;增强动脉期均明显不均匀或斑马纹样强化,CT值78.6~141.1 HU,平均(102.6±25.8) HU,静脉期2例进一步强化,3例强化程度略减低,强化程度均趋于均匀,CT值68.7 ~ 129.7 HU,平均(104.6±22.9) HU.5例病灶3期CT值与同层面脾脏的CT值相仿,5例中,病灶由脾动脉分支供血4例,合并其他部位的副脾2例.结论 肾上腺区副脾CT特征为平扫密度及强化程度均相近,多由脾动脉分支供血,易合并其他部位的副脾,这些特征有助于肾上腺区副脾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张刚  孙昌进 《放射学实践》2008,23(9):999-100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首过动态增强CT在确定肺孤立结节(SPN)良恶性中的价值并与SPN微血管密度对照分析,阐述首过动态增强CT评价SPN良恶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75例SPN行首过动态增强CT扫描,61例进入研究范围。记录肺SPN首过强化峰值(PH),其中40例SPN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微血管密度(MVD),评价首过PH值与MVD的相关性。结果:良性结节MVD(14.333±10.577条/0.723mm2)、首过PH值(10.912±5.452)HU,均小于恶性结节MVD(32.821±19.459条/0.723mm2)、首过PH值(22.864±13.514)HU。40例良恶性结节首过PH值与MVD呈正相关(r=0.821),首过PH值诊断结节良恶性的最佳界值点为15HU,对孤立结节良恶性的诊断,首过PH值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72.41%、77.78%、84.00%、80.33%。结论:胸部首过动态增强CT可有效评价SPN良恶性。首过PH值准确反映SPN微血管密度是首过动态增强CT有效评价SPN良恶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腹膜后(包括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CT影像资料,包括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钙化、囊变及坏死、病灶强化幅度、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征象。结果 6例肿瘤均单发,3例位于腹膜后,3例位于肾上腺区,肿瘤大小平均为(7.7±5.1)cm。6例病灶CT平扫相对肌肉呈均匀低密度,CT值为(36±8)HU,1例合并细粒样钙化。所有病灶未见囊变或坏死。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轻度强化,5例未见明显强化,实质期6例病灶呈不同程度的轻、中度强化,增强幅度相对于平扫CT,CT值增加(23±9)HU。结论儿童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边界清晰、密度较低、轻至中度渐进性强化的良性肿瘤,把握其影像特点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增强螺旋CT扫描.结果:13例GIST发生在胃10例,十二指肠1例,肠系膜2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8例;多为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良性GIST多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PSH患者的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0例PSH中,位于右肺6例、位于左肺4例,全部为单发结节灶。CT平扫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滑锐利6个,边界不光滑4个;密度均匀8个,不均匀2个。其中空气新月征2例,瘤周磨玻璃样影3例,贴边血管征3例,邻近的右肺动脉扩张增粗1例。增强扫描病灶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3例。结论境界清晰、密度均匀、明显强化为PSH的主要表现,综合分析其他征象有益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何茜  韩丹  宋光义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12):1072-107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恶性与炎性结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S)(≤4cm)进行研究,分别于注射对比剂1.5ml/kg前后,对病灶进行薄层扫描,测量CT值,分析结节的增强值、强化模式、时间-密度曲线。经病理证实14例恶性结节、2例炎性结节及经临床抗炎治疗后完全吸收的炎性结节6例,共22例纳入本课题研究。结果:动态增强:①增强值:强化峰值为20~60HU的病例中,肺恶性结节14例,炎性结节8例;②强化模式:恶性结节以完全强化型为主,炎性结节以周围强化型为主;③时间-密度曲线:恶性及炎性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有一定差异,恶性组于达峰值后略下降,炎性组达峰值后下降较明显。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恶性与炎性结节的强化模式,时间-密度曲线有一定的差异,而强化峰值无明显差异。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对鉴别肺恶性及炎性结节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洪平  彭峰  刘永桥  姚海泉   《放射学实践》2010,25(8):864-867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诊断能力。方法:本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共18例,其中女16例,男2例,年龄19~60岁,平均43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6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8例均为孤立肿物,长径1.9~4.2cm,平均长径(2.7±1.3)cm。形状呈圆形5例(27.8%),卵圆形9例(50%),边缘浅分叶4例(22.2%),边缘光滑14例(77.8%),2例(5.6%)有空气新月征,3例(16.7%)有晕征。2例(11.1%)病灶内有散在小结节状钙化,余病变密度均匀,CT值为28~47HU,平均35HU,16例增强扫描,8例有贴边血管征,1例轻度强化,5例呈明显均匀强化,10例强化不均匀。增强后CT值为60~110HU,平均72HU,最大强化净值为80HU,平均55HU。结论:CT发现中年女性单发圆形或卵圆形肺结节,边缘光滑,可伴有空气半月征及晕影,增强呈明显强化,应考虑到PSH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对比增强评价孤立性肺结节(SPN)血流特点,探讨该方法在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63例无钙化的SPN(直径≤4.0cm)的患者进行同层动态增强CT扫描,其中恶性结节48例,炎性结节6例,良性结节9例,记录SPN增强前后密度、强化峰值(PH)、SPN与主动脉强化峰值的比值(SPH/APH)以及SPN的强化模式,分析SPN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模式。结果恶性、良性和炎性结节显示了不同的TDC模式。恶性和炎性结节的PH、SPH/APH显著高于良性结节(P〈0.01),而恶性和炎性结节的PH和SpH/A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与良性结节平扫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炎性结节平扫密度低于恶性结节(P〈0.01)。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可反映结节的血流动态变化过程及强化特征,可无创性评价和诊断SP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对乳腺肿块的显示及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病理证实乳腺肿块48例,GElightspeed16层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容积重建法(VR)。结果48例乳腺肿块中纤维腺瘤,乳腺增生病变和恶性组平扫CT平均值分别为18.23±5.2HU,21.24±7.24HU和25.65±9.43HU(P>0.05),增强后△CT值分别为23.22±8.7HU,22.33±5.5HU和35.36±15.07HU(P<0.01);良性病灶△CT值均<35HU,乳腺癌△CT值>35HU。三维重建28例乳腺癌病例。48例乳腺肿块中,28例乳腺癌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肿块14例,10例显示肿块周围水肿环,肿块邻近皮肤水肿6例,乳头内陷、导管增粗6例,8例肿块胸肌相连,腋下恶性淋巴结显示12例,6例同时显示胸小肌后淋巴结,1例显示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二维、三维重建不仅对乳腺肿块增强前后CT值变化鉴别良恶性,而且对其内部结构、周围组织之间关系显示更为直接,可全方位对乳腺周围淋巴及其组织结构进行影像学观察。  相似文献   

15.
孤立性肺结节病灶CT动态增强扫描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病灶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与动态强化曲线及其机理。资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病患者40例,行前瞻性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分析最大强化值及时间密度曲线。并对20例手术标本行CD34染色。结果恶性结节的强化(范围16~76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范围-6~46HU,P<0.01)。以强化值15HU为阈值,敏感性100%(27/27例恶性结节),特异性46.2%(6/13例良性结节),准确性82.5%(33/40例肺结节)。结节的强化程度与结节中央微血管数呈正相关(P=0.006)。结论强化值≤15HU,提示为良性结节;恶性结节较良性结节更富血管,其强化程度也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炎性假瘤是产生假阳性的主要原因,动态曲线分析对其与恶性结节的鉴别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三维重组在胰岛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患者的64层螺旋CT表现,重点分析动脉期及静脉期强化特点.结果 12例胰岛细胞瘤均为单发,全部位于胰头,平扫8例与胰腺呈等密度,4例可见钙化,部分可见局限性隆起,但与正常胰腺分界不清.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CT值较正常胰腺平均高75~85 HU,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略下降,CT值较正常胰腺平均高47~57 HU.增强后瘤体边界与正常胰腺分界清晰.结论 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64层CT灌注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微血管结构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结构[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肺内孤立结节CT灌注成像的基础。资料与方法对38例SPN行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以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记录SPN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PHSPN)、灌注量(P)、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PHSPN/PHAA)。灌注量等于时间-密度曲线(TDC)最大斜率除以主动脉强化值。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MVD评价SPNCT灌注参数(PHSPN、P、PHSPN/PHAA)与MVD的相关性。结果恶性结节[PHSPN:(96.15±11.55)HU]和炎症性结节[PHSPN:(101.15±8.41)HU]较良性结节[PHSPN:(47.24±9.15)HU]有更高的强化峰值[PHSPN(F=72.73,P<0.001;F=9.728,P<0.001)和PHSPN/PHAA(F=87.51,P<0.001;F=8.20,P<0.001)]。而恶性结节与炎症性结节的PHSPN和PHSPN/PH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炎症性SPN增强前密度明显低于恶性(χ2=8.49,P<0.05)。恶性SPN与炎症性SPN的灌注量明显高于良性(F=103.15,P<0.01;F=16.88,P<0.01)。MVD计数恶性[(36.88±6.76)条/视野]SPN明显高于良性[(4.51±0.60)条/视野]和炎性[(26.11±5.43)条/视野]SPN(F=91.31,P<0.01;F=9.39,P<0.001)。CT灌注各参数(PHSPN、PHSPN、PHAA、P)与恶性和良性MVD呈正相关,其中以恶性结节PHSPN与MVD相关性最强(r=0.657,P<0.05)。结论SPN的MVD是其在CT灌注上不同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SPNCT灌注特点与其血管生成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评价18F-FDG PET/CT联合诊断性CT对周围型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包括经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病例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63.3±14.0)岁。所有患者均进行了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及病灶层面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内容包括SUVmax、部位、直径、形态、边缘、密度、强化方式及峰值、对邻近骨的侵犯。结果 20例病例中有16例是偶然发现的;20例病例均是单发病灶,病灶形态为椭圆形(15例)或圆形(5例)。7例位于脊柱旁,3例位于锁骨上窝,4例位于胸膜,4例位于颈部,右侧股部、背部各1例。4例有邻近骨侵犯。肿瘤的平均直径为(2.84±1.04)cm(范围,1.5~5.8cm),平均CT值约为(24.2±10.5)HU(范围,-2.2~39.2HU),肿瘤直径与CT平扫密度值之间无相关性(P=0.199)。CT平扫密度值15例为低于肌肉密度,5例等于肌肉密度。病灶层面三期增强扫描,14例表现为均匀强化,6例为不均匀强化;中度强化14例,高度强化6例;均未发现邻近血管侵犯,但1例病灶内见钙化灶。PET/CT显像病灶呈轻度到高度18F-FDG摄取,平均SUVmax为2.88±1.06(范围为1.0~5.3)。SUVmax与肿瘤直径及CT密度值之间均无相关性(P=0.028,P=0.045)。结论尽管神经鞘瘤可以表现为18F-FDG高摄取,但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神经鞘瘤的术前诊断及治疗计划非常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对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评价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在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定量评价中的作用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7例孤立性肺结节(直径≤4cm,24例恶性,6例良性,7例炎性)患者,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以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90ml).记录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及灌注值,孤立性肺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灌注值=时间-密度曲线最大斜率/大动脉强化值.结果恶性(37.98±17.97HU)与炎性(43.86±14.20HU)结节强化值明显高于良性(5.65±6.43HU)结节(P<0.001;P<0.001).恶性与炎性结节强化值无显著差异(P=0.647>0.01).炎性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20.78%±4.14%)明显高于良性(2.00%±2.26%)与恶性(14.63%±6.22%)结节(P<0.001;P=0.021<0.05).恶性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78.39±55.18ml/min/100g)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2.13±2.84ml/min/100g)与恶性(33.91±15.58ml/min/100g)结节(P<0.001;P=0.001<0.01).恶性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39.36±9.57HU)与良性(37.73±8.39HU )结节增强前的CT值明显低于恶性(45.73±4.21HU)结节(P=0.04<0.05;P=0.014<0.05).炎性与良性结节增强前的CT值无显著差异(P=0.836>0.01).结论 MSCT动态增强能提供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有助于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CT及PET-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CT及PET-CT的影像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其中20例行增强扫描,1例平扫.病灶密度均匀,除1例可见钙化外,其余病变均未见钙化,未见明显低密度区,平扫平均CT值为(47±11)HU,增强后平均CT值为(77±13) HU.发病部位以跨叶分布为主,19例有右中叶或左舌叶病变;CT征象:多发实变15例,多发结节3例,单发肿块2例,单发结节1例(合并结节病,多发小粟粒病灶).其中病灶内支气管气相征16例,增强后病灶中出现血管造影征16例,病灶紧贴纵隔呈三角型灌注征13例.合并支气管扩张6例,有3例结节合并晕征,小叶间隔增厚9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9例,CT均显示为直径<1.5 cm小淋巴结;胸腔积液7例,2例胸膜增厚,1例侵犯胸壁.6例行PET-CT检查,均显示病灶明显放射性浓聚,SUV值均>2.5,为3.5~11.7,平均6.7±3.6;4例显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有放射性浓聚,SUV值为2.7 ~3.4,平均3.0±0.3.结论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部分病灶在CT上有较具特征性的表现,对于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PET-CT对于病灶活性的判断有一定优越性,最终确诊需要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