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药药对配伍机制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佳  高晓霞  田俊生  秦雪梅  杜冠华  周玉枝 《中草药》2017,48(21):4367-4374
药对作为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是沟通单味药与复方的重要桥梁,研究药对的配伍机制对揭示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研究者从药对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药动学及药理作用差异着手对药对配伍机制展开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药对配伍机制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展望,以期为药对及复方配伍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以药对为基础的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翠英  任伟光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2):2413-2419
药对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和复方来源之一,基于体内药动学研究是阐述药对配伍增效减毒机制的1个重要内容。该文全面总结整理丹参-红花(君臣配伍)和丹参-冰片(君使配伍)2类经典丹参药对的"标识成分"药动学研究报道,评价其阐释药对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今后药对配伍的药动学机制提出可行性建议。基于药对的药效组分"标识成分"的药动学比较研究,基本上考虑了中药的复杂体系存在背景、未脱离与其天然共存的化学体系,可以较好阐述药对配伍的君臣、君使增效机制,佐证了中药的"药辅共生"理论,这种药动学研究思路能较好地诠释药对配伍的增效机制。而基于单体化学成分、脱离中药复杂化学环境的"标识成分"药动学研究阐释药对配伍的增效机制尚存在一定空间,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3.
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理论的核心问题。近年来,药对配伍研究已成为继拆方试验和正交试验之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又一重点取向。从复方中特定两味药的配伍形式——药对出发,阐述药对理论的历史渊源、药对的组成方式(包括四气配对、五味配对、归经配对、引经配对、毒性配对、升降浮沉配对、七情相合配对等),以及药对在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作用。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从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临床配伍应用等方面对药对的配伍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药对配伍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药对研究(Ⅲ)——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对整体功效所依赖的物质已不是2味药物的简单加和,而是这2味药不同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共同体。因此,药对功效物质研究是药对配伍研究的基础,对揭示药对的配伍效应、作用机制与中药新药创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药对配伍体外煎煮过程发生的量变与质变、药对作用于机体或和机体相关环境后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并总结了近年来药对功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进一步推动药对现代基础与应用的系统研究,揭示药对配伍的科学实质。  相似文献   

5.
黄药子及含黄药子的制剂在临床治疗甲状腺疾病、百日咳、食道癌、胃癌等疾病中有显著的作用,疗效确切,但是黄药子长期或者大量使用会导致肝损伤,甚至肝脏衰竭。临床及研究发现将黄药子与其他中药(当归、五味子等)配伍使用,能有效减少和预防其对肝脏的损伤。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梳理总结了黄药子与其他中药配伍减毒的相关研究,以期总结黄药子与其他中药配伍减毒的作用及其减毒机制,为黄药子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草药在中国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疗效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临床验证。方剂配伍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通过合理配伍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是中药安全、有效使用的主要方法,然而其机制并不明确。因此,采用现代药理研究的技术,对中药配伍减毒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关于中药配伍减毒的机制研究主要包括降低体内毒性药物浓度,改变毒性药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及保护人体各系统功能等方面。作者拟对方剂配伍减毒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降脂中药研究勾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阶  张金生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1):1005-1008
在梳理近年国内外降脂中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降脂中药体外筛选模型、有效单体、复方和单味降脂中药以及降脂中成药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降脂中药的研究现状,提出降脂中药有效单体的开发利用和中药有效单体组分配伍的思路,强调通过借用中药筛选细胞模型发现新的降脂中药单体和降脂机制,突破以临床经验积累作为研制新药的单一模式,针对单味药固定组分的改变、不同药物有效组分配伍的加减、不同病理环节的组分配伍和有效单体性味归经等展开研究,加快中药有效单体配伍理论的创新,使中药配伍研究从饮片层次上升到组分层次,使中药药理的作用靶点、作用环节及作用机制更加清楚,促进中药新药研究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和中医药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山药和麦冬的配伍机制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索山药和麦冬配伍机制及临床意义,了解配伍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方法:山药和麦冬均为临床常用中药,基于药对配伍的原则、药对配伍组合特点及现代研究认识等,笔者通过研究历代及近现代文献,对山药和麦冬配伍组成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山药和麦冬配伍主要运用于润肺滋阴、补肺美肤、延年益寿3个方面.结论:山药和麦冬的配伍机制灵活,临床运用广泛,为临床用药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黄连-吴茱萸药对古往今来被广泛运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且效果显著。现代研究发现黄连吴茱萸配伍其主要药效物质生物碱类成分,配伍前后含量差异明显;对胃肠道的作用较强,同时还具有抗肿瘤、降压降脂等活性,相关机制也得到部分揭示。该文从功效物质、配伍效应与作用机制等方面对黄连-吴茱萸药对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具体阐述与分析,为该药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方剂有效组分配伍是近年来出现的方剂配伍研究的新模式,具有作用明确、靶位清楚、对病证针对性更强等优点;而传统的方剂全药配伍模式则是药物按照组方原则进行有序配合的有机整体,并因其成分的多样性、作用的多层次性、多靶点性使得作用方式呈现“整体综合调节”的样貌.目前诸多学者致力于用方剂的有效组分配伍来替代传统全药配伍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仍然无法说明有效组分配伍能完全替代全药配伍。  相似文献   

11.
黄连与牛黄是临床常见的清热泻火中药,二者配伍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是治疗火热病证的经典药对。自《华佗神方》一书首次记载黄连与牛黄药对以来,后世医家不断补充和完善,妇、儿内外各科均能找到应用痕迹,其中以治疗心肝经火热证最为精湛,涌现了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牛黄丸和黄连丸等经典名方。从药对配伍的历史源流、机制和特征分析这3个角度,系统考察了黄连与牛黄药对的创制年代、临床应用主治、配伍剂量比例、中药基原、炮制方法、方剂剂型,勾画出黄连与牛黄药对配伍应用的全景图,为拓宽该药对的临床范围、新药开发和有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药物配伍禁忌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本质的具体体现,关乎到临床用药安全,是社会民众与医药卫生领域高度关注的焦点和重大科学问题。配伍用药是中医遣药组方、辨证施治的主要形式和应用特点。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临床用药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以"十八反"、"十九畏"等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经验轮廓,它体现了中药配伍禁忌的基本特征。提出科学假说:中药配伍禁忌是药性相反或相制的代表性组合;反药组合的构成-剂量-物质变化具有特定的毒效表征;妨害治疗与宜忌转化是反药配伍规律的辩证体现。构建技术体系:构建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构建中药配伍毒性发现与评价方法技术;构建中药配伍致毒增毒减效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反药组合的毒效物质代谢过程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同方配伍的反药组合妨害治疗作用机制研究技术;构建基于特定病理环境的反药配伍组合宜忌转化研究技术。为中药配伍禁忌研究和丰富中医药配伍理论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任务与目标:以古今文献信息数据挖掘为支撑,以药物安全性评价、毒理毒代、毒效物质、药物相互作用等研究方法为手段,揭示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的毒效表征及其变化规律;基于药物配伍环境及特定病理条件,从妨害治疗和宜忌转化的角度探讨反药配伍临床应用宜忌条件。最终目标是通过对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禁、忌、宜的科学界定和系统性示范研究,形成特色鲜明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框架,创建客观适宜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模式,丰富和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指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配伍禁忌内容的修订提供依据,为构建我国中药及其临床配伍用药安全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陈家琪  包丹丹  张悦  岳天祥  张钶  李范珠  朴寄纲 《中草药》2022,53(11):3518-3530
附子-大黄为典型的寒热药对,首见于《金匮要略》之大黄附子汤,二药配伍可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基于中药配伍理论阐释了附子-大黄药对配伍关系,通过综述近年来关于其配伍的研究,从其配伍后毒性及有效成分体外含量、体内代谢变化,药效变化和治疗阳虚类疾病的应用等方面具体阐释了附子-大黄药对减毒增效的内在配伍机制,以期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总结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临床更安全有效地应用附子-大黄药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安替可胶囊由蟾皮和当归配伍组成,临床上大量用于食管癌、胃癌、肝癌和肠癌等癌症。近年来,蟾皮的抗肿瘤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目前多为化学成分研究,体内药代及药效机制研究甚少;当归在方中常用,各方面研究较为清楚,现阶段研究多为配伍后的组方原理。综述了安替可胶囊及其组方中单味药蟾皮、当归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体内药代等情况,籍此对比配伍前后成分变化的研究,探讨其物质基础及药效机制,阐明组方原理,对创制分子中药、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对是中医临证方剂配伍中画龙点睛之所在,目前关于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研究较多,但主要聚焦在疗效观察和处方总结等方面,缺乏对中药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中药药对与方剂相比化学成分少、组方形式单一、作用机制简单、干扰因素较少等。近年来中医在应用药对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不少研究者十分注重组方配伍时药对的应用及其作用规律,通过药对配伍实现多方面的优化组合,进一步提高中药复方的治疗效果。为了明确中药药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途径及靶点,本文通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拟对近10年来经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证实对糖尿病肾病确有疗效的,以中医临证分型具有"调补脾肾""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和"收敛固涩"功效的四类药对的组成规律及现代实验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配伍原则与药物的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变化及药对各中药不同配伍比例时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上述药对进一步的应用、研究及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药对为古代医家的经验总结,药对已成为现代临床中常用的相对固定的配伍组合。对中药药对的理论包括经方药对、药对配伍原则,单味药配伍他药、不同配比剂量的临床应用,以及药对配伍的现代医学研究、药对用量比例的有效成分研究等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药对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丹参和三七在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冠心病如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与冠心病等危的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因此,丹参-三七药对及其组分配伍治疗冠心病的潜在机制受到广泛关注。大量文献表明丹参-三七及其组分配伍在治疗冠心病中具有调节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作用。总结了丹参-三七药对及其组分配伍在治疗冠心病中的药效和机制,以期为其后续研究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当归川芎药对的组方原理和历史沿革,对近几年有关当归川芎药对的配伍比例、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研究进行了综述。揭示了二者配伍的规律和作用机制。参考文献19篇。  相似文献   

19.
四逆汤化学物质基础及配伍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四逆汤研究的文献回顾,针对四逆汤组方药物的化学成分,整理了其与强心、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的关系,并从吸收与代谢角度阐明复方的配伍机制,揭示了四逆汤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四逆汤是一首组方简单、疗效确切的经典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国内外对四逆汤的主要研究方向多集中在3味药中主要活性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但对于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从药物吸收、代谢层面阐释配伍机制的系统研究则较为有限。建议将四逆汤复方药物的有效组分与药理作用结合进行综合分析(PK/PD联接),借鉴现代先进分析技术(如HPLC、LC-MS/MS等),寻找复方体内药效物质基础,诠释减毒增效机制,解析复方配伍规律的科学性,对临床上安全、有效用药和四逆汤方剂的二次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山药与茯苓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山药和茯苓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机制,突出配伍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方法:山药和茯苓均为临床常用中药,基于药对配伍的原则、药对配伍组合特点及现代研究认识等,对《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所收载的含山药方剂进行收载记录于Excel,对山药和茯苓配伍组成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与山药配伍频率最高的中药是补益药类,与山药配伍频率最高的中药是茯苓.结论:山药与茯苓配伍补泻结合,适宜病症较为广泛,对临床和保健养生运用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