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长沙地区8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21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PCR检测毒力基因tdh和trh,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生素敏感性,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1株副溶血性弧菌均为O3∶K6血清型;tdh携带率为100%,未检测到trh阳性菌株;分离菌株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14.29%,对四环素、氯霉素等其他7种抗生素均敏感;分离株PFGE带型相似度高(85%)。结论长沙地区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为O3∶K6血清型,菌株都携带tdh毒力基因且相似度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溯源分析,为避免类似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采自该食物中毒事件现场的接触者肛拭子、食物样本、环境涂抹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鉴定、血清学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采集的38份样本中,有21份(19份肛拭子、2份环境涂抹样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5.3%。分离出的21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3:K6,其tlh/tdh毒力基因为阳性,PFGE分子分型显示高度同源(同源性在98.7%~100.0%之间)。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引起该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菌为携带tlh/tdh基因的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卫生监管力度,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8年中山市某公司发生的1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血清型别、耐药表型和分子特征。方法 对该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29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玻片凝集法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荧光PCR法检测tdhtlhtrh毒力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9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血清型均为O3∶K6型;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携带tdhtlh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57.17%。28株病例分离株和1株食物分离株经NotⅠ酶切后PFGE指纹图谱高度相似,仅1株病例分离株与其他28株分离株存在2个条带的差异。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体为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 携带tdhtlh毒力基因, 具有共同的耐药表型和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2021年重庆市万州区两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溯源分析,并分析其毒力基因、耐药性,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全自动微生物质谱仪鉴定病原菌,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whole genom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wgSNP)进行分子分型分析,数据库比对分析毒力和耐药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共鉴定8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7株来自患者,1株来自餐具。4株来自第1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副溶血性弧菌属于ST2156型克隆,wgSNP差异数为0,判断为同一克隆;3株来自第2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副溶血性弧菌属于ST199型克隆,wgSNP差异数为1~3 bp,判定为同一克隆。两次食物中毒事件患者的副溶血性弧菌间wgSNP差异数为50 113~50 114 bp,判定为不同克隆。7株来自患者的副溶血性弧菌携带外毒素基因tdh和tlh,来自餐具的仅携带tlh。8株副溶血性弧菌均仅携带blaCARB型耐药基因,且对氨苄西林中度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四川崇州地区2014-2017年6起23株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疫情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耐药及分子分型特征,为该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检测1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实时荧光PCR法检测(tdh、trh)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Bio Numerics软件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23株副溶血性弧菌PFGE聚类分析共分为18个型别。2起暴发的病人之间分属同一PFGE型别,其余4起暴发病人、食品、环境之间相关性均低于60%;2起暴发病人分离株存在100%相似的带型。食品和环境分离株无毒力基因检出,病人分离株毒力基因检出率88.89%(16/18)。食品环境分离株对头孢唑啉100%(5/5)耐药,对其他12种药物均敏感;临床分离株对氨苄西林27.78%(5/18)耐药、头孢唑啉100%(18/18)耐药,对其他11种药物均敏感。结论该地区近年来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存在由多种不同型别和相同型别(PFGE带型100%相似)弧菌引起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的菌株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参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 4789.7—2013)等标准对29份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血清学试验和tdh毒力基因检测,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16份样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0株,分属5个血清群:7株O1,5株O4,3株O5,4株O10,1株O11。分离自患者水样便和肛拭的6株菌株tdh均为阳性,分离自食品和加工环节的14株菌株tdh均为阴性。PFGE分子分型显示:分离自患者的同一血清群的菌株同源,不同血清群为不同克隆;分离自加工环节的与分离自患者的同一血清群的菌株为不同克隆。结论这是一起由O4和O10血清群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和分子分型的特征。方法采集患者肛拭子、剩余食物和水样样本进行致病菌检测,对分离的可疑致病菌进行鉴定、PCR毒力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从27份样本中分离出16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8个血清型;经PFGE分型,16株菌共产生11种带型,相似度为51.45%;12株菌携带tdh基因,所有菌株均不带有trh基因。结论此次食物中毒由多型别的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建议在处理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过程中,每一个样本均需挑取多个可疑菌落,留待后续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分型溯源,并调查其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方法 采用全自动微生物质谱仪鉴定病原菌,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whole genom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wgSNP)进行溯源分析,数据库比对分析毒力和耐药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共分离鉴定5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4株来自患者,1株来自龙虾开背刀。来自患者的均属于ST2156亚型,其wgSNP差异数为0,来自龙虾开背刀的为ST1880*型,其与来自患者的wgSNP差异数为36 649。4株ST2156型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外毒素基因tdh和tlh,ST1880*型副溶血性弧菌只携带tlh。5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只携带氨苄西林耐药基因blaCARB-35,且仅对氨苄西林中度敏感。结论 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菌为ST2156型副溶血性弧菌,未出现多重耐药现象,但均对抗生素氨苄西林中度敏感,建议临床治疗时尽量避免使用此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锡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分子分型情况。方法对5份食品样品、8份环境涂抹样品、7份患者肛拭子、1份厨师肛拭子分别进行致病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图谱分析。结果分离自患者肛拭子的6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为O3∶K6型,毒力基因检测跨膜转录激活蛋白基因(tox R)阳性,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阳性,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阴性,PFGE分型图谱一致;分离自食品和环境的2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为O4∶K42型,毒力基因检测tox R阳性,tdh阴性,trh阴性,PFGE分型图谱一致;两者之间的同源性50%。8株副溶血性弧菌对临床常用的8种抗生素均敏感。结论该起食物中毒由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引起,排除了所采集食品和环境样品被污染作为传染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从食物中毒患者粪便标本以及可疑食物中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表型和毒力基因的鉴定以及同源性分析。方法参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GB/T4789.7—2008),分离鉴定副溶血性弧菌。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做血清分型、耐药性、毒力基因(toxR、trh、tdh、tlh)的测定,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测定菌株的同源性。结果从3份食物标本和5份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8株,8株菌分属于不同的血清型。8株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一致。8株菌的toxR和tlh均阳性,trh均阴性,tdh为粪便标本均阳性,食物标本均阴性。8株菌共产生6种PFGE带型。结论此次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但分离于粪便标本和分离于可疑食物标本的菌株之间,其PFGE带型比较分散,可能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多种O抗原群混合污染引起。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VP)分离株的同源性。方法:按国标方法进行VP的分离与鉴定;对分离出的VP做血清分型及tdh、trh毒力基因检测;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结果:从10例患者肛拭子和1份砧板涂抹物中分离到的11株VP,血清型均为O3:K6,tdh毒力基因均为阳性,PFGE分型图谱也完全相同。结论:这是一起因VP污染了食品加工环节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食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之间及其与病人分离菌株的关系,了解食品中分离菌株的毒素基因携带情况。方法:对食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并应用PCR法进行3种毒力基因(tdht、rh和tlh)测定。结果:55株O1~O4群副溶血弧菌的PFGE图谱分为50型别;三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12株菌tdh检测阳性、55株菌trh检测均为阴性5、5株菌tlh检测均为阳性。结论:食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弧菌PFGE型别多,且相互之间关系分散;所有被检测副溶血弧菌均携带tlh基因,没有检测到携带trh基因的菌株,不同来源的菌株TDH基因携带情况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和腹泻患者监测分离株的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分子特征.方法 对95株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和15株腹泻患者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PCR检测以及选取不同血清型副溶血弧菌81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从监测腹泻患者分离的15株副溶血弧菌,血清型以O3:K6(46.67%)和O4:K8(33.33%)为主;从11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的95株菌,血清型以O3:K6(44.21%)和O4:K8(28.42%)居多;7株食品分离株都不是O3:K6血清型;93株(84.54%)为tdh+ trh-菌株,13株(11.81%)为tdh-trh菌株,3株(3.65%)为tdh+ trh+菌株.81株副溶血弧菌的PFGE相似值为57.7%~100.0%,被分为36种不同的PFGE型别,PFGE001型和029型为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优势PFGE型别.结论 2009年广东省引起感染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的副溶血弧菌以O3:K6和O4:K8型为主要血清型,多数菌株携带tdh基因,存在优势PFGE型别菌株不断引起各地区的散发和暴发.  相似文献   

14.
李涛  黎明  苗艳芳  杨洋 《现代预防医学》2015,(18):3376-3379
摘要:目的 了解成都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疫情分离菌株和生鲜冻水产品分离菌株血清型分布、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为成都市副溶血弧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检出的91株副溶血性弧菌采用血清凝结实验血清分型;采用E-test药敏试验进行耐药性检测;用荧光PCR检测菌株的tdh、trh、tlh毒力基因。结果 91株菌分属于8个群26个血清型,主要为O1群(36.26%),其次是O4群(23.07%)和O2群(16.48%);46株疫情患者肛拭分离株O4群(48.71%)、O1群(35.89%)为主;22株鲜冻海产品分离株O1群(45.45%)为主;18株生鲜淡水产品分离株O2群(55.55%)为主。91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检出tlh,检出tdh基因均为食物中毒患者肛拭菌株,仅有1株食物中毒患者肛拭菌株检出trh基因。E-test实验结果显示,除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外的其他12种试验抗生素均敏感。结论 成都市引起食物中毒疫情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为携带tdh基因的O4、O1群菌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一起两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研究。方法:参照WS271-2007等标准对10名病人的肛拭进行致病菌的检测,对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试验;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10份样本均检出O4:K8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其中5份样本同时检出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两种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均为tdh阳性、trh阴性。PFGE分型显示,同一血清型的菌株为高度相似克隆,相似度在92.9%~100%之间,同一样本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为不同克隆。结论:这是一起由O4:K8和O3:K6两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食源性副溶血弧菌表型特征与分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广东省食源性副溶血弧菌的表型特征,并对其分型进行综合比较.方法 对分离自广东省水产品和食物中毒的74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trh)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并对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分型、核糖体基因分型(Ribotyping)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应用BioNumerics软件对不同来源、时间和地点的分离株进行比对,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副溶血弧菌除对氯霉素100.00%敏感外,对其余13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tdh阳性率为24.32%、trh阳性率为4.05%.74株副溶血弧菌分为26种血清型,O5:K17和O2:K28型为水产品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O3:K6型为食物中毒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74株副溶血弧菌分为62个核糖体型、67个PFGE型,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结论 广东省大部分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分离株携带tdh毒力基因.3种分型方法中,PFGE的分辨率最高,Ribotyping居中,血清分型最低,3种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分辨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综合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分布、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PFGE分型结果,并找出其相关性,从而掌握海淀区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特征。方法 对2016—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检出的63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和PFGE分型试验。结果 海淀区副溶血性弧菌最优势流行株的血清型为O3:K6,毒力基因组合为tlh+tdh+,占比69.8%(44/63);63株副溶血性弧菌经PFGE聚类分析得到37种带型,各带型之间相似度为84.8%~100.0%,其中,61株副溶血性弧菌聚集形成5个簇(带型相似度≥90%);4年间共出现了8次一定时间内(发病日期间隔≤90 d)分离得到的菌株血清型、毒力基因和PFGE带型均一致的情况。结论 海淀区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来源相对固定且单一。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和PFGE之间无特殊相关性;毒力基因相同的菌株,PFGE带型相似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绘制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DNA指纹图谱,分析各菌株间的同源性关系。方法 55株食物中毒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NotI酶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获得电泳图谱,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实验得到55株副溶血性弧菌的DNA指纹图谱,可大致分为30种PF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在大约90%的相似性水平上,有38株菌的PFGE图谱属于同一个克隆群,为2007-2008年引起闵行区食物中毒的优势流行菌型。结论闵行地区存在遗传谱系密切相关的副溶血性弧菌流行克隆。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是分析副溶血性弧菌同源性的有效方法 ,有助于追溯传染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分子分型及耐药特征,为防控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肠道腹泻病及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2017年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分离的6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药敏试验,PFGE分型。结果65株副溶血性弧菌,tdh携带率为100%,trh基因全部菌株阴性。65株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敏感率为43.1%,对磺胺异恶唑敏感率为36.9%,对阿奇霉素和头孢西丁敏感率分别为95.4%和98.5%,对其他13种抗菌药敏感率达到100.0%。65株副溶血性弧菌的PFGE图谱分为51个PFGE型别,不同PFGE型别的相似系数介于7.08%~94.87%,同一带型2株菌以上的带型有10个。结论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主要携带tdh基因,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磺胺异恶唑、阿奇霉素头孢西丁这4类抗生素有耐药性。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PFGE型别呈多态性,同时存在2株以上的聚集簇,对于患者相关PFGE图谱成簇的菌株应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