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出血诱因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出血诱因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出血诱因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方法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静脉注射尼莫地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给予尼莫地平静脉注射,对照组采用浅静脉置管,观察组采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观察2组导管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率和患者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86%(P0.01),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13.13±4.58)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2.10±0.92)d(P0.01)。观察组无痛19例、轻度疼痛9例、中度疼痛2例,对照组轻度疼痛5例、中度疼痛15例、重度疼痛8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静脉注射尼莫地平时采用PICC置管,可延长置管时间、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前收治的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腰大池术后常规围术期护理;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患者设为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采用输液泵进行流速及量匀速控制等。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头痛持续时间、血性脑脊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患者应用输液泵匀速控制脑脊液简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缩短患者头痛持续时间、血性脑脊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我院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选取64例,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32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为(5.12±1.15)d、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为(10.52±1.27)d、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9.38%,同对照组患者的(17.03±3.21)d、(21.14±4.16)d和37.50%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临床上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方法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我院6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临床传统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方案,并将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SAS、SD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7.50%(P0.05);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42.79±2.68分、43.60±3.05分,对照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50.76±2.73分、50.62±3.67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49.37±5.7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82±4.35分(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方案对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消除不良心理,保障手术效果,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具备临床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规范化早期活动流程在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外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6月宣武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实施规范化早期活动流程;选取2018年7-12月收治的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外引流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脑室外引流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活动前、后患者心率逐渐加快(P<0.05)。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8.50±7.58)dvs(13.57±8.51)d]、脑室外引流时间[(5.77±3.48)dvs(9.00±5.60)d]、ICU住院时间[(14.23±10.87)dvs(20.47±10.83)d]、整体住院时间[(14.90±10.67)dvs(23.23±11.49)d]均缩短(P<0.05)。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3.3%vs36.7%)、下肢深静脉血栓(16.7%vs40.0%)发生率均降低(P<0.05)。结论:规范化早期活动流程能够促进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外引流患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节化护理干预对蛛网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个医院神经中心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各14例。对照组患者行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细节化护理干预,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头痛次数和疼痛分级程度。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前1天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平均头痛次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在细节化护理干预后平均头痛次数(8.92±3.15)次、疼痛程度(2.91±0.9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9.26±6.03)次、(5.97±1.23)分(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细节化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干预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康复情况等的影响。方法选取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基于常规干预给予医护一体化干预。比较2组的康复情况、氧化应激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1个月时,2组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及日常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7 d时,2组的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GSH)水平均较干预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和GS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1个月时,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7 d时,2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比干预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干预可改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氧化应激水平,提高其护理满意度,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护合作"式疼痛管理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将2013年3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医护合作"式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伤后3、7、10、15 d的疼痛评分和住院期间疼痛控制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伤后3、7、10、15 d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控制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合作"式疼痛管理能够有效减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2009年在本院神经内科监护病房的急性期(发病72 h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建立前的患者123例,建立后的患者146例,分别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Hunt-Hess、Fisher分级等基线信息,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时间和结果,如发现责任动脉瘤给予动脉瘤处理的时间、发病前和出院时患者改良的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预后及平均住院日等。结果两组患者再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及死亡率、临床预后、平均住院日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的建立使早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自发性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发性气胸患者64例,依照入院时间分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引流中疼痛分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效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引流中疼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 25%(2/32)低于对照组34. 38%(11/32),护理效果满意度96. 88%(31/32)高于对照组71. 88%(2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自发性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术中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Ⅲ级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镇痛镇静药物,观察组静脉应用镇痛镇静药物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对疼痛干预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VAS评分以及对疼痛干预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可缩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前患者的疼痛时间,降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转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转归的影响.方法:将16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80例,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病死率及平均住院天数.结果:两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护理干预,能减少SAH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胃十二指肠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消化内镜下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消化内镜下APC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住院时间、输血量、出血量、止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 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 00%(P 0. 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5. 45±0. 64) d、止血时间(1. 77±0. 20) 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8. 95±0. 82) d、止血时间(3. 20±0. 46) d(P 0. 05);观察组的输血量(423. 16±45. 61) mL、出血量(388. 68±42. 44) 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输血量(804. 28±86. 90) mL、出血量(521. 52±57. 14) mL(P 0. 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 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 71%(P 0. 05)。结论消化内镜下APC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疗效显著,能迅速有效止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罗文科 《当代护士》2014,(6):99-101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降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焦虑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进行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20例进行预防术前焦虑、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焦虑水平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通过实施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焦虑水平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能降低并发症,并且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忧郁等心理指数明显减轻,使造影术成功率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和睡眠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比较2组患者缓解头痛以及改善睡眠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VAS疼痛评分(2. 57±0. 55)分低于对照组(3. 82±0. 85)分,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睡眠质量评分(9. 08±1. 14)分低于对照组(11. 36±1. 28)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果:心理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缓解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头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将 4 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2 8例 )应用腰池置管脑脊液外引流术 ;2 0例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术者为对照组。结果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头痛缓解时间、意识障碍时间、CSF压力下降时间均较对照组短 (P <0 .0 1 ) ;明显降低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三大并发症的发生率 ;无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腰池置管脑脊液外引流术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优于腰穿脑脊液置换术。严密观察及合理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肾结石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80例PCNL患者随机分为循证组92例和对照组8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循证组住院(6.4±3.2)d,术后出血、疼痛、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44%、10.87%、4.35%;对照组住院(8.2±4.0)d,术后出血、疼痛、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7.05%、43.18%、21.59%。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干预对学龄前患儿急性阑尾炎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5例学龄前阑尾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规范化疼痛干预措施,即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术前疼痛健康教育,评估患儿的语言沟通能力及个人喜好并记录;术后用FIACC疼痛行为量表进行疼痛评估,针对不同的疼痛程度实施相应的疼痛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儿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提前、住院时间缩短(P 0. 05),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减少(P 0. 05)。结论规范化疼痛干预可提前患儿下床活动时间,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未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642-3643
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抽取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脑脊液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的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