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并比较CT管腔内对比度衰减梯度(TAG)和改良校正的管腔内对比度衰减梯度(MTAG-CCO)对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7年8月来我院就诊并有意愿行CCTA及FFR检查的冠心病患者。将所有冠状动脉分为无功能性狭窄组(FFR0.80)和功能性狭窄组(FFR≤0.80);记录每支冠状动脉的TAG、MTAG-CCO及FFR值,比较两组间TAG、MTAG-CCO,并计算TAG、TAG-CCO、CCTA及TAG+CCTA及MTAG-CCO+CCTA对功能性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纳入35例患者(37支冠状动脉)。无功能性狭窄组和功能性狭窄组(-15.39±2.250 vs-19.87±2.054)HU/10mm的TAG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561),MTAG-CCO(-0.02521±0.001867 vs-0.03260±0.002369)/10mm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79)。单独CCT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17.6%,41.7%和23.1%;TAG分别为55.0%,11.8%,42.3%和18.2%;MTAG-CCO分别为15.0%,41.2%,23.1%和29.2%;TAG+CCTA分别为90.0%,5.9%,52.9%和33.3%;MTAG-CCO+CCTA分别为50.0%,52.9%,55.6%和47.4%。结论 MTAG-CCO较TAG有进一步区别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的可能性;MTAG-CCO+CCTA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2.
<正>摘要目的评估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TAG)确定钙化血管狭窄严重程度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107例行CCTA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  相似文献   

3.
<正>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测量的管腔内衰减梯度(TAG)在识别心肌桥(MB)相关动态压迫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个月内同时进行CCTA和冠状动脉导管造影(ICA)确诊的心肌桥病人。TAG定义为管腔密度与距离之间的线性回归系数。测量MB的TAG、长度和深度,并研究其与ICA上观察到动态压迫的出现和程度之间的相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估冠状动脉CTA(CCTA)腔内密度校正差(DCCO)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后再狭窄(IS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个月内相继行CCTA及ICA检查并既往已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的影像资料,测量CCTA支架近段和远段及对应同层面主动脉CT值,记为C1、C2、A1、A2,定义DCCO=C1/A1-C2/A2。以ICA为金标准,以冠状动脉支架后狭窄程度是否≥50%分为无再狭窄组和再狭窄组,评估CCTA、DCCO及二者联合分别诊断ISR的准确性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89例99支血管纳入分析,无冠状动脉ISR和发生冠状动脉ISR组的DCCO分别为0.10±0.06、0.19±0.08,无冠状动脉ISR组和发生冠状动脉ISR组DCCO联合CCTA分别为0.33±0.23、0.72±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CO单独诊断及DCCO联合CCTA诊断ISR的效能均高于CCTA,DCCO联合CCTA的AUC为0.86,均分别高于DCCO和CCTA的AUC(0.82和0.72,P均<0.05)...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是较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但手术成功率低、风险高、并发症多。术前全面评估病变特征, 对手术难易程度进行分级, 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主要方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能够提供血管走行、斑块形态和特征、钙化信息等, 有助于预测高危病变及识别病变特征, 进而制定血运重建策略和预测手术成功率等。笔者就CCTA在CTO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旨在提高对CCTA评价CTO的认识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冠状动脉疾病(CHD)诊治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患者87例,筛选符合条件血管,评估狭窄程度,并将图像导入数坤AI软件分析CT-FFR值。CT-FFR<0.75或冠状动脉CTA中度以上狭窄(狭窄程度≥50.0%)推荐血运重建手术;CT-FFR≥0.75或冠状动脉中度以下狭窄(狭窄程度<50.0%)推荐药物维持,随访患者实际接受的临床决策,比较冠状动脉CTA方法和CT-FFR方法对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指导价值。结果入选136支血管,接受血运重建手术(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共27例/48支,药物维持治疗60例/88支。CT-FFR方法灵敏度75.0%,特异度92.1%;冠状动脉CTA方法灵敏度79.2%,特异度60.2%,两者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冠状动脉CT造影血流储备分数对心肌缺血有单独预测价值,可以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7.
正摘要目的以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为标准,探索前瞻性心电门控联合70 k V大螺距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影像质量、辐射剂量以及诊断准确性。方法 43例病人接受前瞻性心电门控联合CCTA检查,对比剂剂量为30 m L(11 g碘对比剂),管电压为70 k V,并接受ICA检查。对每例CCTA检查均行主观及客观的影像质量评价。评估CCTA狭窄程度≥50%的诊断性能。根据心率(HR)、体质量指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A测量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6年9月73例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血管完全闭塞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别测量闭塞血管段长度。结果造影示闭塞段血管平均长度(22.4±18.7)mm,CTA测量闭塞段血管平均长度(21.3±14.0)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630)。CCTA检查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冠状动脉造影(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与冠状动脉造影在CTO病变长度测量上无差异,可准确测量闭塞段长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3.0TMR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成像(CE-CMR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21例已行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病例,行3.0TMRCE-CMRA,以CCTA为对照,按照AHA9段法评价冠状动脉显示情况。结果 21例患者顺利完成MRI检查,平均扫描时间为(10.6±2.3)min,CE-CMRA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164个。冠状动脉近段及中段显示良好,与CC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有意义狭窄(狭窄程度(50%),CE-CMRA显示10例。在狭窄段长度比较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比较,CE-CMRA较CCTA偏高。结论 CE-CMRA对冠状动脉近、中段显示良好,对狭窄的评估可靠,可作为冠状动脉近、中段有意义狭窄的一种筛选手段。对不适于CCTA检查的病例,CE-CMAR可作为一种好的替代方法。但对冠状动脉远段及小分支狭窄的评估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0.
对于疑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 当肌钙蛋白和/或心电图不能明确诊断且患者有中低度可能为冠心病时, 欧洲指南推荐(Ⅰ类)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来排除ACS。CCTA除了可以显示病变的狭窄、位置等解剖信息, 还可定量分析斑块信息和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密度, 提供血流储备分数等功能学信息, 在ACS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本文综述CCTA在优化可疑ACS的诊疗路径、诊断ACS、预测ACS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 并展望未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ACS中应用的科研方向。  相似文献   

11.
复杂冠状动脉疾病(CAD)心肌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的选择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基于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的SYNTAX评分是当前重要的临床指导依据。随着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普及,基于CCTA的SYNTAX评分(CT-SYNTAX)成为研究热点。基于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FFRCT)可提供CAD的功能学信息,实现了CT-SYNTAX评分从解剖学向功能学的提升。就CT-SYNTAX评分在复杂CAD病人治疗策略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是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CCTA数据进行图像重组、斑块评估和血管分析, 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临床机构提供了全新的影像后处理和诊断方式。影像人工智能产品的生产研发、验证确认、临床质控等活动均需要依托图像数据的高质量标注结果。为了规范CCTA的数据标注, 本共识对CCTA的标注提出统一的共识和指导意见, 从数据集适用范围和定义、数据要求、标注流程及标注规则等各个方面阐述专家组就该问题达成的共识, 旨在帮助业内形成统一认知, 提高CCTA数据的标注质量, 推动相关数据集的建设, 促进CCTA相关的人工智能研究规范化发展, 提升冠状动脉疾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CT冠状动脉成像(CCTA)联合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CA)作为强化的参考标准,前瞻性比较CCTA和CCA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113例病人进行了CCTA和CCA检查。比较CCTA与初始CCA对于每例病人和冠状动脉每个节段的诊断准确性。随后血管造影医生非盲法获知病人CCTA的结果,重新评估CCA的结果,以此作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并比较CT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TAG)、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及两者联合对心肌缺血性损伤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来本院就诊同时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临床资料完整的73例患者,共114支病变血管(心肌缺血性损伤组49支,无心肌缺血性损伤组65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与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包括基线资料、病变血管数量、病变血管位置、CT-FFR值、TAG值,并建立TAG、CT-FFR及两者联合诊断心肌缺血性损伤模型。结果 心肌缺血性损伤组累及单支血管数量明显低于无心肌缺血损伤组,而同时累及三支血管数量明显高于后者(P<0.05)。在血管水平上,心肌缺血性损伤组不论是单支还是总体血管的CT-FFR和TAG值均明显小于无心肌缺血性损伤组(P<0.01)。在诊断效能上,CT-FFR诊断特异度明显优于TAG(87.7%vs.67.7%,P<0.017),TAG联合CT-FFR诊断特异度高于TAG(86.2%vs.67.7%,P<0.017);重要的是,两者联合诊断心肌缺血性损伤曲线下面积...  相似文献   

15.
随着CT技术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应用越来越普遍,CCTA诊断报告的影像学术语和评价内容的标准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国际心血管CT协会的冠状动脉病变报告和数据系统(CAD-RADS)进行深入解读,学习其标准化的影像学术语和评价内容,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明确的信息,指导医生制定下一步诊疗计划,甚至更好地评估治疗方案对病人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技术日臻成熟,高性能的成像设备使得冠状动脉清晰成像成为可能,CCTA正在成为无创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对比常规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CTA能无创提供冠状动脉病变与否的证据,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然而,现阶段CCTA具有阴性预测值高、阳性预测值低、时间分辨率低以及辐射性损害四大特征,因此对医患双方又是一把"双刃剑".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CCTA的优势,尽可能避免其不足,从而保证CCTA在我国规范化开展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可以明确病人是否需要进入导管室检查或治疗,可视化斑块特征及预测PCI术后风险;术中可以提供精确的冠状动脉解剖特征和病变特征,协助选择PCI器材和手术方式;PCI术后利用CCTA可以检测支架内再狭窄。就CCTA在PCI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 SPECT 心肌灌注显像(MPI)为参考,评价 CT 血管造影检测功能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FRCS)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2005-11~2011-03在天津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临床学院同期(30d 内)行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CCTA)和 MPI 的504例可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以 CCTA冠状动脉狭窄≥50%并伴有相应血管支配区域 MPI 灌注缺损作为诊断 FRCS的参考标准.以病例或血管为观察对象,分别计算 CCTA 冠状动脉狭窄≥50%或≥75%时检测 FRCS 的诊断效能.结果以病例为观察对象,CCTA 冠状动脉狭窄≥50%或≥75%检测 FRCS 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2%和35.8%、84.7%和97.3%、40.2%和66.7%、94.4%和9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管为观察对象,CCTA 冠状动脉狭窄≥50%或≥75%检测 FRCS 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2%和33.7%、95.4%和99.0%、42.9%和60.0%、98.5%和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TA 具有较佳的排除 FRCS 的能力.当冠脉狭窄≥50%时,CCTA 虽然对 FRCS 检测灵敏度较高,但其阳性预测值相对较差.当冠脉狭窄≥75%时,CCTA 检测 FRCS 的阳性预测值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A(CCTA)诊断的狭窄程度与斑块特征联合应用对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在全国5家临床试验中心纳入疑诊或已知冠心病并拟行冠状动脉造影(ICA)的患者,所有患者于1周内依次行CCTA、ICA及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测量并收集所有病变血管的斑块特征,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CT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从心脏CT中获得的信息量,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能够提供冠状动脉解剖和斑块特征信息, 其识别、描述和量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可以对患者进行准确的风险分层并监测治疗效果。与此同时, CT功能成像新技术在心血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兴CT技术, 如基于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CT心肌灌注成像、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心肌应变、基于碘对比剂延迟增强等可评估心肌缺血程度、心肌组织学特征及预后, 为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的诊疗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心血管CT新技术在IHD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