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本研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其中急性脑梗死1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7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MRI、DWI及3D-ASL扫描。观察并分析所有患者的DWI及ASL全脑血流量(ASL-CBF)图有无异常。选择13例脑梗死患者的梗死最大层面,采用手动勾画法分别在DWI、ASL-CBF图上测量梗死面积和灌注异常面积,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者间的差异。结果:17例TIA在DWI图上均无阳性发现,12例在ASL-CBF图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灌注减低区。2例TIA复查时可见ASL-CBF图上血流灌注部分恢复。13例脑梗死的DWI图上见大小不等的高信号,梗死面积为(1026.54±295.50)mm2,ASL-CBF图上灌注异常面积为(2901.77±415.94)mm2,并可观察到高、低灌注状态。ASL-CBF图上灌注异常面积大于DWI图上梗死面积,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5,P=0.001)。结论:3D-ASL可全面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灌注状态,动态观察血流灌注恢复情况,有利于及时指导临床治疗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技术能否发现扩散加权成像(DWI)及MR血管成像(MRA)显示为阴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脑血流灌注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临床确诊而DWI及MRA阴性的TIA病人[男63例,女49例,平均年龄(58.41±4.92)岁]及67例健康志愿者[男35例,女32例,平均年龄(54.70±6.36)岁]的3D-ASL资料。将TIA资料依据症状分为单发作组(发作1次)与频发作组(1次)。3名医师共同观察动脉自旋标记(ASL)脑血流量(CBF)图并测量兴趣区相对CBF(r CBF值),计算r CBF比值(灌注异常区的r CBF值/镜像区r CBF值)。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资料构成有无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r CBF比值有无差异。并判断TIA病人临床症状与灌注异常区是否具有一致性。结果 112例TIA病人中发现灌注异常者69例(61.6%),灌注正常43例(38.4%);健康受试者中灌注减低7例(10.4%),灌注正常60例(89.6%),TIA病人的灌注异常者明显多于健康受试者(χ2=44.91,P0.05),平均r CBF比值(0.78±0.19)低于健康受试者(0.96±0.15)(t=56.2,P0.05)。TIA症状单发作组与频发作组的r 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05)。69例灌注异常TIA中,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临床症状与灌注异常区相匹配的5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临床症状与灌注异常区匹配为9例。结论 3D-ASL有助于发现DWI及MRA阴性的TIA的灌注异常,有利于明确TIA的早期病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 D-ASL)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8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行MR常规扫描[(T1 WI、T2 WI、T2-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3D-ASL扫描.根据扫描结果进行χ2检验并分析.结果 78例患者中,常规扫描显示信号异常0例(0%);MRA显示血管异常41例(52.6%);3 D-ASL显示灌注异常47例(60.2%);两者联合应用显示异常患者60例(76.9%),其中MRA阳性+ASL阳性29例;MRA阳性+ASL阴性12例;MRA阴性+ASL阳性19例;MRA阴性+ASL阴性18例.结论 3 D-ASL技术在TIA的诊断上优于MR常规序列,且方便易行,应该作为TIA诊断的常规扫描序列.3 D-ASL、MRA、DWI 3种检查方法各具优缺点,联合应用可以提高TIA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血管编码动脉自旋标记(VE-ASL)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通过Willis环与软脑膜动脉形成的侧支循环中的价值.方法:对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单侧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或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加的10例患者,行VE-ASL MRI检查,测量连续7个脑部层面(层厚8mm,间隔2mm),使用红绿蓝三种伪彩色分别标记来源于右侧颈内动脉、左侧颈内动脉和后循环的血流.所有患者在MRI检查前后1周内行DSA检查.将狭窄侧大脑半球侧支循环情况分为4种类型.Ⅰ型:仅来源于对侧颈内动脉;Ⅱ型:仅来源于后循环;Ⅲ型:既来源于对侧颈内动脉,也来源于后循环;Ⅳ型:既无对侧颈内动脉供血,也无后循环的侧支供血.记录患者侧支血流中软脑膜动脉侧支的数目.计算卡帕值比较两种测量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结果:比较VE-ASL和DSA方法,DSA对侧支循环的分型结果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5例,Ⅳ型2例;VE-ASL分型结果为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2例.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一致性非常好(Kappa=0.8551,Z=4.421,P<0.0001)10例中观察到6例8处软脑膜侧支血流.结论: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VE-ASL可以无创地评价脑动脉通过Willis环及软脑膜动脉形成的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5.
MRA评估TIA患者脑血流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联合应用电影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cine PC MRA)、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 MRA)和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 CE -MRA)评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全脑血流量和供血动脉病变对血流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采用MRA对41例TIA患者、30例正常人和30例脑梗死者的全脑血流量和脑供血动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30例无脑动脉严重狭窄的TIA患者与30例正常人之间的全脑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有颈内动脉(ICA)/椎-基底动脉(V-BA)严重狭窄的11例TIA患者与18例脑梗死患者的全脑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但脑梗死患者合并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狭窄或闭塞的概率较大(P=0.018).结论 无脑动脉严重狭窄的TIA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全脑血流量无明显差异,而有脑动脉严重狭窄的TIA脑梗死患者的全脑血流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始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 PTA)的分型和血供特点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CTA和MRA检查出的PTA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分型、血供特点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92例PTA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9.6±17.5)岁,其中,男性38例(41.3%),女性54例(58.7%),女性高于男性。CTA发现36例(39.1%),MRA发现56例(60.9%)。41例位于右侧(44.6%),51例位于左侧(55.4%),未发现双侧型。按Weon分型,Ⅰ型29例(31.5%),Ⅱ型18例(19.6%),Ⅲ型20例(21.7%),Ⅳ型13例(14.1%),Ⅴ型5例(5.4%),特殊类型7例(7.6%)。按Salas分型,外侧型69例(75%),中间型23例(25%)。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54例(58.7%)(含双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47例),Ⅰ型14例(48.3%),Ⅱ型15例(83.3%),Ⅲ型12例(60.0%),Ⅳ型8例(61.5%),Ⅴ型3例(60.0%),特殊类型2例(28.6%),以Ⅱ型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的比例最大。伴有脑梗死35例(38.0%),Ⅰ型8例(27.6%),Ⅱ型11例(61.1%),Ⅲ型7例(35.0%),Ⅳ型6例(46.2%),Ⅴ型2例(40.0%),特殊类型1例(14.3%),以Ⅱ型伴发脑梗死的比例最高。结论 CTA和MRA可较好的显示PTA的解剖特点及其分型,辅以椎-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的情况,能更为全面的诠释各型PTA的血液循环特点,评估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颈动脉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脑实质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40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与随机选择的同期34例正常成人及3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颅颈部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及其分布、血管发育状态、脑实质的DWI表现与TIA的关系.结果 3组间在颅颈动脉狭窄支数及狭窄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6);TIA组及脑梗死组颅颈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性病变明显增多(P=0.004、0.015),但TIA组与脑梗死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48).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单侧椎动脉(VA)发育不良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P=0.039).颈内动脉(ICA)系统TIA患者更容易出现DWI高信号灶(4/8,50.00%).结论 TIA患者颅颈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及不规则充盈缺损可能是发生严重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之一.VA发育不良是TIA的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成像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脑血管闭塞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0例患者均为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nance angiography,MRA)显示一支或多支脑血管闭塞,其中脑梗死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例。所有患者均行MRA、T1WI、T2WI、DWI及3D-ASL扫描。分别测量ASL灌注异常面积和DWI信号异常面积,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再根据ASL灌注异常面积与DWI信号异常面积将患者分为ASLDWI组、ASL≈DWI组、ASLDWI组,观察并分析患者ASL及DWI图像。结果 ASL灌注异常面积与DWI信号异常面积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脑血管闭塞患者中:ASLDWI组中患者29例(29/30,96.7%),ASL≈DWI组中患者1例(1/30,3.3%),ASLDWI组中患者0例(0/30,0%)。在脑梗死患者中:ASLDWI组中患者19例(19/20,95%),ASL≈DWI组中患者1例(1/20,5%),ASLDWI组中患者0例(0/20,0%)。在TIA患者中:均为ASLDWI且DWI上无异常信号。结论 ASL在脑血管闭塞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结合DWI扫描,能够确定半暗带的范围ASL有利于TIA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血管编码动脉自旋标记(VE-ASL)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通过Willis环与软脑膜动脉形成的侧支循环中的价值。方法:对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单侧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或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加的10例患者,行VE-ASL MRI检查,测量连续7个脑部层面(层厚8mm,间隔2mm),使用红绿蓝三种伪彩色分别标记来源于右侧颈内动脉、左侧颈内动脉和后循环的血流。所有患者在MRI检查前后1周内行DSA检查。将狭窄侧大脑半球侧支循环情况分为4种类型。Ⅰ型:仅来源于对侧颈内动脉;Ⅱ型:仅来源于后循环;Ⅲ型:既来源于对侧颈内动脉,也来源于后循环;Ⅳ型:既无对侧颈内动脉供血,也无后循环的侧支供血。记录患者侧支血流中软脑膜动脉侧支的数目。计算卡帕值比较两种测量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结果:比较VE-ASL和DSA方法,DSA对侧支循环的分型结果为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5例,Ⅳ型2例;VE-ASL分型结果为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2例。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一致性非常好(Kappa=0.8551,Z=4.421,P<0.0001)10例中观察到6例8处软脑膜侧支血流。结论: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VE-ASL可以无创地评价脑动脉通过Willis环及软脑膜动脉形成的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引流静脉早显(EVF)与脑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经机械取栓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影像及人口统计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及其他临床资料。参照欧洲协作急性卒中研究Ⅱ(ECASSⅡ),对机械取栓术后HT进行改良分型(HT阴性、HT-Ⅰ型和HT-Ⅱ型),并对其EVF发生率、基线特征及临床预后进行比较。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HT和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EVF预测HT-Ⅱ型的效能。结果98例接受机械取栓患者纳入分析,其中HT阴性48例(49.0%,48/98)、HT-Ⅰ型40例(40.8%,40/98)、HT-Ⅱ型10例(10.2%,10/98)。3组患者的年龄及心房颤动、EVF、预后不良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F[优势比(OR)5.962,95%CI 1.750~8.964,P=0.001]和心房颤动(OR 3.485,95%CI 1.962~18.986,P=0.028)是发生HT-Ⅱ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HT-Ⅰ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 1.162,95%CI 1.021~1.345,P=0.038)、EVF(OR 5.358,95%CI 1.665~13.653,P=0.006)和HT-Ⅱ(OR 1.326,95%CI 1.226~2.038,P=0.03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EVF预测HT-Ⅱ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86.4%,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结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血管造影出现EVF预示再通后HT-Ⅱ型出血转化风险增加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分型与临床预后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分型,评价CT分型对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结合临床进行CT分型,并与临床预后作对比分析。结果将外伤性脑梗死分为5型:Ⅰ型,腔隙性梗死型(n=44);Ⅱ型,单脑叶型(n=20);Ⅲ型,多脑叶型(n=15);Ⅳ型,挫伤出血型(n=15);Ⅴ型,小脑与脑干型(n=8)。其中Ⅰ~Ⅱ型疗效较好,Ⅲ-Ⅴ型病情严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结论外伤性脑梗死CT分型有助于判断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肝动脉加门静脉灌注化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肝动脉加门静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4 8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随机分成 3组 :肝动脉加门静脉灌注化疗 (Ⅰ组 ) 17例 ,肝动脉灌注化疗 (Ⅱ组 ) 16例 ,门静脉灌注化疗 (Ⅲ组 ) 15例。术后 2周开始化疗 ,化疗方案为氟尿嘧啶 (5 FU) 5 0 0mg/m2 丝裂霉素 (MMC) 4mg/m2 表阿霉素 (EPI) 6 0mg/m2 ,每周 1次 ,2~ 3次为 1个疗程。 3组化疗方案的剂量、频次均相同。结果 肝转移灶治疗有效率 (CR PR) :Ⅰ组为 76 5 % ,Ⅱ组为 6 2 5 % ,Ⅲ组为 4 6 7% ,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患者 0 5、1、2年生存率Ⅰ组为 10 0 %、82 4 %和 5 2 9% ,Ⅱ组为 87 5 %、6 2 5 %和 4 3 7% ,Ⅲ组为93 3%、6 0 %和 33 3% ,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3组患者均无严重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出现。结论 肝动脉加门静脉灌注化疗可使局部药物达较高浓度 ,分布更均匀 ,是治疗和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方法 ,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或门静脉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合并新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放射及超声等影像学特征,探讨梗死部位、体积与影像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连续收集Stanford A型AAD合并新发脑梗死患者45例,分别根据CTA及超声检查主动脉弓分支是否累及(累及组32例、未累及组13例)及患者生存状况(存活19例、死亡18例、8例放弃治疗)进行分组,分析其基本资料及影像学特征,统计新发脑梗死的好发部位、梗死体积及与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 AAD合并脑梗死者男性占77.8%(35/45),71.1%(32/45)的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最常见于无名动脉(66.7%,30例)和右颈总动脉(53.3%,24例)。合并脑梗死者以多发病灶占73.3%(33/45),病灶体积(0.7±0.1)cm^3,最好发于基底节区(P<0.01)。主动脉弓分支累及组病死率高于未累及组[60.0%(15/25)比25.0%(3/12),P=0.046]。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梗死灶范围较大[(1.18±0.25)cm^3比(0.54±0.12)cm^3,P=0.014],梗死灶数目较多(4.40±0.53比3.00±0.33,P=0.025),额叶及基底节区梗死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 AAD合并脑梗死者夹层主动脉弓部分支累及率高,脑梗死好发于基底节区,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患者围术期病死率高于未累及患者。梗死范围越大,病灶数目越多,死亡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在预防肝细胞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09年6月60例接受肝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术前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水平和术后是否接受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分为4组(n=15):组Ⅰ(HBV-DNA≥1.0×105拷贝/ml),组Ⅱ(HBV-DNA1.0×105拷贝/ml),两组患者均未接受术后抗病毒治疗;组Ⅲ(HBV-DNA≥1.0×105拷贝/ml),组Ⅳ(HBV-DNA1.0×105拷贝/ml),两组患者均接受术后抗病毒治疗。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异,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最长随访时间38个月,随访期间共复发31例(51.7%),死亡25例(41.7%)。组Ⅰ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28.3%)与组Ⅱ(50.9%)、组Ⅳ(5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06),但组Ⅰ与组Ⅲ(49.1%),组Ⅱ与组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72,P=0.495)。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高HBV-DNA水平、术后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癌根治术后抗病毒治疗能降低肿瘤复发率,对术前HBV-DNA高水平复制者,宜尽早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2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进行连续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DWI及头颈联合CTA检查,分析头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7 d内发生脑梗死患者的ABCD2评分明显高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z=-2.083,P=0.037).高ABCD2评分组及7 d内发生脑梗死患者的头颈部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血管段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DWI检查、头颈CTA检查及ABCD2评分有助于对TIA患者早期脑梗死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敏感性。方法伴有高血压病的大脑中动脉区域脑梗死患者79例,病灶大小相似,其中男39例,女40例,年龄67±7岁。高血压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分级:I级140~159/90~99mmHg(27例),Ⅱ级160~179/100~109mmHg(29例),Ⅲ级>180/110mmHg(23例)。采用酶比色法测定LDL脂质水平,铜氧化共轭双烯法测定血LDL体外氧化延迟时间。结果高血压Ⅰ、Ⅱ、Ⅲ级患者中LDL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6.1±0.4、5.7±0.6、5.6±0.7mol/L,LDL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0.87±0.08、0.86±0.05、0.87±0.10mol/L,LDL游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1.6±0.7、1.8±0.9、1.7±0.8mmol/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分级与LDL体外氧化延迟时间呈负相关,Ⅰ、Ⅱ、Ⅲ级患者血LDL的氧化延迟时间分别为84.26±8.49、69.84±7.75、61.95±8.48min(r=0.6733,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LDL的氧化敏感性随血压的增高而升高。作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可促使体内抗氧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老年下肢动脉硬化症(LEASD)患者肱动脉及股浅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 ,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NMD) ,并评价二者的相关性及特点。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系统检测 33例老年LEASD患者 (Ⅰ组 )肱动脉及股浅动脉的FMD及NMD ,并分别与 4 0例健康老人 (Ⅱ组 )及 30例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非LEASD患者(Ⅲ组 )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老年LEASD患者肱动脉的FMD(3 5 6 %±1 92 % )及NMD(8 5 4 %± 4 72 % )与股浅动脉的FMD(2 16 %±1 2 2 % )和NMD(5 2 7%± 3 6 9% )均显著低于Ⅱ组和Ⅲ组 (P <0 0 5 )。老年LEASD患者股浅动脉的FMD显著低于肱动脉的FMD(P =0 0 0 0 8) ;股浅动脉的NMD亦显著低于肱动脉的NMD(P =0 0 0 2 6 ) ;而股浅动脉的FMD与肱动脉的FMD相关性好 (r=0 9314 ,P <0 0 1) ,两者的NMD亦有较好的相关性(r=0 9191,P<0 0 1)。结论 老年LEASD患者肱动脉及股浅动脉的FMD及NMD均受损 ;对于老年LEASD患者FMD及NMD的检测 ,股浅动脉与肱动脉相关性好 ,股浅动脉的FMD及NMD能更敏感、更直接地反映老年LEASD患者的血管反应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时相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 D-ASL)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经临床确诊为TIA的患者72例,另选取对照组48例.行MRI常规序列、扩散加权成像(DWI)、3D-ASL及MRA检查,图像传输工作站后处理得到脑血流量(CBF)伪彩图,比较2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临床Ch ild-pug h分级为标准,应用256层CT全肝灌注扫描对肝硬化患者行段性功能储备评估。方法:20例无明显肝脏疾患的患者及23例肝硬化患者均行全肝灌注检查,得到肝脏灌注图像,分别测量肝脏各段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肝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以及门静脉灌注指数(HPPI)。对正常组及肝硬化组行肝段性灌注测量,对肝脏各段血流灌注参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肝脏各段间HAP、HPP、TLP、HAPI、HPPI均无统计学差异,HAP:HPP=1/3~1/4;Ch ild-pug h A级H A P、T LP存在段间差异(P<0.05),H A P:H PP=1/2~1/3;Ch ild-pug h B级H A P存在段间差异(P<0.05),HAP:HPP=1/2~1/3;Child-pugh C级各灌注参数均存在段间差异(P<0.05),HAP:HPP=2/1~2/3。正常组与肝硬化各组间比较:除Ⅱ、Ⅲ段HAP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外,Ⅰ-Ⅷ段各灌注参数均存在部分组间差异(P<0.05),Ⅰ-Ⅷ段HPP肝硬化各组与正常组均有统计学差异,随着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肝脏各段HAP、HAPI值呈上升趋势,HPP、TLP、HPPI值呈下降趋势,肝动脉与门静脉系统血供比例逐渐增大。结论:256层CT全肝灌注模式可用于直观定量反映肝硬化肝脏各段血流灌注特征,对肝脏储备功能分段评估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CT动态增强表现的强化类型与瘤内MVD及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瘤内MVD及VEGF的表达,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病理分级、MVD及VEGF间的关系:Ⅰ、Ⅱ、Ⅲ级和Ⅳ级的MVD分别为22.9±12.6、36.7±16.2、51.1±17.3和67.8±21.4,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6%(2/7)、53.3%(8/15)、90.9%(10/11)和100.0%(12/12),Ⅰ级与Ⅲ/Ⅳ级和Ⅱ级与Ⅳ级之间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和Ⅲ级与Ⅳ级之间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肝细胞癌的MVD分别为70.6±22.9、65.7±21.6和25.1±13.5,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23/27)、63.6%(7/11)和28.6%(2/7).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和少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或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合并组与少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的肝细胞癌,其MVD计数均高于少血供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动脉供血型与双重供血型MVD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 MVD及VEGF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CC的分化程度及血供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