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春德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5):54-55
目的对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间接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8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使用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联合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左心房内径缩小情况。结果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幅度明显差与观察组患者,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针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进行联合治疗,其效果明显好于仅使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的缩小患者的左心房内径,降低房颤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6)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于上海市同仁医院接受治疗的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90例,男性39例,女性51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方式加服胺碘酮;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厄贝沙坦,疗程为6个月。治疗后评价两组疗效,并检测心电图,记录心率和QT离散度。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每搏心输出量(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SV、LVEF、LVESD和LVEDD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LVESD和LVEDD降低,而SV及LVE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过6个月治疗,观察组患者QT离散度和心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效果显著,并且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机制研究。方法选取于2018年5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使用常规治疗方式的对照组和使用胺碘酮、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每组随机分配25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采用胺碘酮、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的观察组,其CO、LVEF、LVESD、LVEDD指标分别为(4.78±0.34)L/min、(53.17±1.16)%、(50.83±3.12)mm、(55.59±3.14)mm,出现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而采用常规治疗方式的对照组患者,其CO、LVEF、LVESD、LVEDD等心功能指标分别为(4.24±0.23)L/min、(46.63±0.85)%、(57.14±3.24)mm、(60.31±3.23)mm,出现1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胃肠道反应、1例QT间期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患有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采取胺碘酮、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对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有重要意义,缓解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7,(7)
目的探究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投掷硬币的方式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以及左心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患者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效果理想,安全性高,有效提高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及胺碘酮治疗,治疗组给予厄贝沙坦及胺碘酮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房颤的复发次数、复发持续时间及左心房内径大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降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房颤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左房内径比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能有效降低血压,并减少房颤复发次数以及缩短的持续时间,同时长期使用厄贝沙坦还可以抑制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对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实施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方法随机将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我院96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应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48例,应用胺碘酮及硝苯地平治疗)。均随访一年,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房颤复发率、房颤复发第一次间隔时间、房颤发作频率、房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大小。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舒张压[(82.23±0.42)mmHg]、收缩压[(126.42±0.29)mmHg]低于对照组[(86.78±2.95)mmHg、(132.30±2.36)mmHg],P0.05;观察组房颤复发率、房颤复发第一次间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左心房内径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房颤发作频率[(3.95±1.42)次/年]、房颤持续时间[(16.42±0.29)h]均少于对照组[(6.89±1.95)次/年、(26.30±2.36)h],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实施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十分可行,不仅可增强降压效果,还能减少房颤复发,缩小左心房内径。 相似文献
7.
8.
韦玉鸾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9):1282-1282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房颤虽不即刻导致生命危险,但可造成程度不同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尤其是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时可能使心脏功能恶化,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加重,为此,临床上应积极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尽可能使房颤复律或控制好心室率,我科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64例,复律成功率高,疗效确切、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P波离散度(Pd)及阵发性房颤(PAF)的影响.方法 13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基础用药相同,治疗组加用厄贝沙坦及盐酸胺碘酮治疗,观察12导联心电图Pd、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及PAF变化.结果 ①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NYHA心功能比较无差异(P>0.05).②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Pd为(52.8±6.2)ms和(53.1±7.9)ms,治疗后为(37.6±4.4)ms和(48.3±6.0) ms,治疗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LVMI为(146.8±6.1)g/m2和(147.2±7.0)g/m2,均较治疗前的(158.6±8.7)g/m2和(157.5±8.3)g/m2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无差异(P>0.05).③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PAF平均发作次数(1.3±0.5)次/月和(2.7±1.1)次/月,均较治疗前的(4.3±1.6)次/月与(4.2±1.6)次/月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2例(2.8%)发生持续性房颤,较对照组[6例(10.3%)]低(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能降低CHF合并PAF患者的Pd,逆转左心室肥厚,有效预防房颤的发生和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本院2015年3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11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被随机均分为胺碘酮组和联合治疗组(在胺碘酮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输出量(CO)、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血浆脑钠肽(BNP)、醛固酮(ALD)和血管紧张素II(AngII)水平,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435。与胺碘酮组比较,治疗后联合治疗组CO[(4.21±0.29)L/min比(4.41±0.32)L/min]、LVEF[(45.58±0.98)%比(46.12±1.16)%]均显著升高,LVESd[(55.03±3.02)mm比(53.46±3.14)mm]、LVEDd[(59.12±3.36)mm比(57.65±2.97)mm]、血清MMP-9[(163.96±17.83)μg/L比(154.69±16.72)μg/L]、血浆BNP[(821.84±216.42)pg/ml比(736.37±209.35)pg/ml]、ALD[(416.79±17.94)pg/ml比(408.96±16.87)pg/ml]和AngII[(165.72±19.81)pg/ml比(156.95±18.42)pg/m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治疗6个月,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340。结论: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心衰并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BNP、MMP-9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22)
目的研究胺碘酮+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取常规疗法和胺碘酮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再联合厄贝沙坦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低血压、心律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前和用药12周患者心功能分级、QTC和QTD的差异。结果 B组相较于A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相较于A组低血压、心律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两组心功能分级、QTC和QTD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2周B组相较于A组心功能分级、QTC和QTD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胺碘酮 (A)作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AAD) ,对顽固性心律失常以及对心功能不良者心律失常的治疗有着无以伦比的效能 ,亦是 类 AAD中唯一无逆频率依赖现象的药物 ,其药理作用复杂可表现出所有 4类AAD的全部电生理特性 ,而其发挥作用并非简单地模拟几种离子通道作用的结合 ,急性静脉给药与慢性长期口服发挥作用的时间、消除半衰期不同 ,电生理学、药代动力学机制不尽相同 ,对心脏的急性与慢性效应有着本质的不同 [1、2 ] ,以及对缺血性心肌病 (ICM)、非缺血性心肌病 (NICM)的效应亦不同 (STAT-CHF) [3 ] ,尽管其应用过程中可致明显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2)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清涧县人民医院内科接受治疗的9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强心剂、利尿剂、扩血管药物及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比较治疗后的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室性心律失常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后壁厚度(LVWP)、心率(HR)及QT间期离散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值为[(58.37±5.86)mm vs.(61.54±6.08)mm]、[(10.31±3.28)mm vs.(12.52±4.51)mm]、[(40.70±8.73)%vs.(36.28±5.14)%]、[(93.99±13.64)次/min vs.(102.53±12.51)次/min],[(41.22±3.48)ms vs.(31.21±3.35)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将211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为胺碘酮治疗组(A组)105例和厄贝沙坦 胺碘酮治疗组(B组)106例,治疗随访3 a,研究的-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12、24和36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为(37.01±1.56)mm,明显大于B组的(35.32±1.62)mm,P<0.05.实验终点时,A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9.05%,明显低于B组的83.52%(P<0.05).认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在维持窦性心律和抑制左心房扩大方面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伴心力衰竭在老年患者中常见,长期的高血压加之老年人血管异常,患者常出现心肌肥大、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等;在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的发生过程中常伴细胞因子的改变。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血浆中的一种C反应蛋白,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是心血管事件危险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1〕。脑利钠肽(BNP)是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2)
目的探讨胺碘酮结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行心律平结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60例,行胺碘酮结合厄贝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心功能比较,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检测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结合厄贝沙坦治疗效果理想,可促使患者心功能改善且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总体预后差,病死率与肿瘤相仿,5年病死率约50%[1].环磷腺苷葡胺(MCA)是新型类正性肌力药,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对CHF治疗效果很好[2].国外相关试验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改善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方面有效[3].氨基末端B型钠利尿肽前体(NT-proBNP)是心室肌细胞分泌B型钠利尿肽(BNP)时等摩尔产生的一种神经激素,其释放与心室扩张和压力超负荷成正比[4].本文旨在探讨MCA联合ARB对老年CHF患者心功能、血浆NT-proBNP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观察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运用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的作用。12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A组64例,B组64例。A组单独给予胺碘酮治疗,B组联合给予胺碘酮和厄贝沙坦治疗。结果:B组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76.56%vs54.60%,P<0.01,),至6个月时仍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亦高于B组(91.94%vs74.29%,P<0.05)。结论:联合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5,(7)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60例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其利尿、强心以及扩血管等治疗,给予对照组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加厄贝沙坦治疗,对比其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与VA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主动脉瓣峰值流速(AVm/s)高于对照组。两组间主动脉内径、主肺动脉内径、左房径、左室径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心功能分级Ⅰ、Ⅱ级多于对照组,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小时平均心率(90.2±2.3)BPM、24小时单发室性早搏次数(680.2±16.5)个、成对室性早搏次数(17.2±4.3)对、室速(6.3±2.1)阵均少于对照组(98.2±6.5)BPM、(882.3±23.5)个、(22.3±2.8)对、室速(9.8±2.5)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缓解室性心率失常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7)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房颤,A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3年4月四川省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25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其中男性193例,女性132例,年龄34~86岁。按照其是否发生AF分为AF组(117例)及窦性心律组(208例)。按照AF患者疾病类型进行再次分组,分为A组(65例)及B组(52例),分别为阵发性房颤及持续性房颤。检测所有入选者血浆BNP水平以及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后壁厚度(LVPWT)。结果三组患者随着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的升高,其血浆BNP水平也随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窦性心律组比较,A组和B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同时B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患者LVEDD、LAD显著高于A组和窦性心律组,A组和B组患者LVPWT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BNP水平与LVEDD、LVPWT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7、0.585(P均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AF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心功能越差其水平升高越明显,且血浆BNP水平越高左室结构改变越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