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腹膜后囊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起源于腹膜后间隙内且在该区域主要脏器之外的腹膜后囊性肿块并不常见,但是随着CT在评价腹部及腹膜后病变方面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腹膜后囊性病变的检出率.由于腹膜后囊性肿块发生的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也各异,故对肿块之间显示出来的不同特征进行区分非常重要.由于在各种不同腹膜后囊性肿块间可显示出某些相似的征象,导致在鉴别诊断中涉及一系列不同疾病.这些病变分为肿瘤性(囊性淋巴血管瘤、黏液囊腺瘤、囊性畸胎瘤、囊性间质瘤、mullerian囊肿、表皮样囊肿、尾肠囊肿、支气管源性囊肿、实性肿瘤的囊性变、腹膜后假黏液瘤、肛周黏液癌)及非肿瘤性病变(胰腺假囊肿、非胰腺假囊肿、囊性淋巴管瘤、尿性囊肿及血肿).若熟悉某些特征性的放射学表现,结合临床信息,就能对病变作出正确诊断.本文就腹膜后囊性肿块的CT表现、临床特征及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目的 分析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CT影像表现 ,以期得出各种弥漫性甲状腺病变的CT鉴别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5 0例甲状腺弥漫性疾病的CT资料 ,5 0例均作平扫 ,45例加作增强。采用薄层靶扫描多窗位、多窗宽观察。结果  ( 1) 12例桥本病 ,10例Graves病甲状腺双叶呈弥漫对称性或基本对称性肿大 ,密度均匀减低 ,无腺内更低密度结节。 4例桥本病有腺内高密度结节 ;( 2 )结节性甲状腺肿双叶甲状腺肿大、腺内多发更低密度结节 ,大小及分布较甲状腺癌均匀 ;( 3 )甲状腺癌腺体边缘连线中断、腺外结构破坏、囊变区壁结节血管样强化及颈淋巴结肿大。结论 同病种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CT表现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而不同病种间亦存在着不同的CT特点 ,掌握各病种CT特点 ,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CT扫描及图像处理技术的灵活运用 ,对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良恶性病变胃壁增厚的CT表现特征,提高良恶性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诊断明确的42例胃壁增厚的CT表现,并以胃壁增厚的程度、对称性、强化特点和分布等以鉴别良恶性病变的特征性CT表现。结果:肿块型增厚19例;条状或带状增厚5例;溃疡型增厚5例;蒂型增厚1例;结节型增厚6例;不规则型增厚6例。其中,恶性15例,良性26例,未定型1例。结论:胃壁增厚在CT上表现直观、清晰,结合胃壁增厚的程度、类型、强化等特点可以鉴别其良恶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身不同部位Castleman病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Castleman病的增强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男性7例,女性13例。20例病灶均边界清楚,25%的病灶存在钙化,75%的病灶密度均匀,CT增强表现为2种不同的强化方式,分别为渐进性强化10例,持续性强化10例。结论 Castleman病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实性肿块,增强CT中渐进性强化和持续性强化对Castleman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显示不同脑内疾病可表现为相似的脑内弥漫性CT改变,材料与方法:对15例患者脑CT平扫与增强扫描,其中包括4种病变,脑囊虫病,脑转移瘤和脑胶质细胞增生,结果:CT主要改变为脑水肿,脑内弥漫型小强化结节,小囊状低密度灶及阻塞性脑积水,结论:脑内弥漫性系变由多种疾病所致,有时缺乏特征性,为达到正确诊断,重要的是应紧密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其他影像检查所见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并发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切除的胃间质瘤并发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MSCT表现特点。结果6例胃间质瘤并发腺癌均经病理证实为原发肿瘤,免疫组化示CD34及CD117阳性。间质瘤低危3例,极低危3例。间质瘤的平均大小为(1.73±1.37)cm。间质瘤腔内型3例,腔外型3例。平扫病灶呈等密度,动脉期、门静脉期间质瘤病灶呈渐进性强化。并发胃腺癌的平均大小为(2.73±0.76)cm,所有胃腺癌病例均见黏膜中断、溃疡形成;2例浆膜受累及,3例伴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胃间质瘤并发腺癌多数为偶然发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特别是免疫组化。术前影像检查易漏诊,胃粘膜异常改变具有一定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8.
腮腺炎性病变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腮腺炎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腮腺炎性病变的CT表现,并与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2例腮腺,7例双侧腮腺呈弥漫性增大,密度增高;5例单侧腮腺内见软组织肿块影,其中3例肿块较弥漫,密度不均。边界模糊,2例肿块较局限,密度较均匀,边缘模糊;1例腮腺体积缩小,手术均未发现腮腺内肿块。结论 CT对大部分腮腺炎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化性肺炎伴脓肿的病理及螺旋CT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对26例机化性肺炎伴脓肿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病变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及增强表现等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特征。结果:26例中14例(54%)病灶位于胸膜下,呈团块、结节、不规则及楔形等多种形态,边缘多毛糙、模糊,18例(70%)边缘可见长、短毛刺,11例(42%)出现胸膜增厚或牵拉,14例CT(54%)显示平扫病灶内出现单发或多发类圆形透亮区,3例(12%)出现形态不规则空洞。增强后平扫上显示为类圆形透亮区者均无强化,13例(50%)出现单发、多发类圆形无强化低密度区或蜂窝状改变,仅2例病灶呈环形强化;实变区域强化明显且有延迟强化趋势。病理上病灶内以局部肺实变、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长入肺泡腔内、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及局部或多灶性脓肿为特点。结论:多发小圆形透亮区或多发小圆形无强化区是机化性肺炎伴脓肿的特征性CT表现,当病变边缘不规则且出现空洞改变时,应考虑到机化性肺炎伴脓肿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肉瘤样肝细胞癌(SHC)临床CT表现和病理特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6例SHC的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有上腹部胀痛及发热,但血常规提示WBC计数正常,HBsAg均为阳性,血清AFP不高,无肝硬化基础。全部患者均表现为肝内直径3-11cm的囊实质性肿块,其中右肝4例,左肝1例,4例边缘清楚,2例边界不清。饥平扫见2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内有液化坏死或纤维化及钙化;增强CT上1例呈均匀强化,4例呈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1例不强化,〉6cm的肿瘤呈肿瘤内条片状强化。2例可见门脉癌栓形成。结论:SHC因具有肝细胞癌及肉瘤的双重成分在临床病理与CT特征而具一定特征性,对本病定性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胃癌及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病理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胃癌及胃淋巴瘤患者3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CT表现和病理表现。结果 15例(83.3%)胃癌出现白线征,所有胃淋巴瘤患者均未见白线征;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胃淋巴瘤患者动静脉期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呈现均匀强化;7例胃癌患者出现胃周淋巴结肿大,2例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37.8%)胃淋巴瘤患者6例出现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和胃淋巴瘤CT表现和病理检查各有特点,有无胃黏膜白线征、有无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等,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着重要的CT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CT动态增强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肝脓肿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2例不典型肝脓肿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具有多样性:CT平扫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区,形态呈类圆形,边缘模糊或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呈小环状、蜂窝状、花瓣状、网格状、簇状表现,夹杂不明显强化的低密度区,延时期病灶仍有强化表现。其多样的CT征象与肝脓肿所处时期密切相关。结论:螺旋CT动态多期增强扫描有助于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对判断脓肿的病理过程和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CT可清晰显示泪腺及周围组织结构,对泪腺肿瘤性病变能确切定位、定性.本文总结我院经手术病理和经临床治愈的18例泪腺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盆腔炎性肌纤维细胞瘤(IMT)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IMT,分析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9例IMT患者中CT平扫4例密度均匀,呈等密度影;3例呈等低混杂密度影,伴有囊变坏死,1例病灶边缘伴线样钙化影。CT增强6例动脉期呈轻至中度强化,静脉期呈现持续性强化,2例动脉期可见小血管强化影;1例动脉期呈中度以上强化,静脉期持续性强化。4例病灶内实性部分呈结节、片絮状强化伴不同程度的黏液变性区,2例呈环形强化。5例肿瘤边界清晰,4例肿瘤边缘不规则,可见范围不等的小片状或晕状渗出模糊影。4例病灶周边脏器不同程度受压、移位;2例肝脏转移、腹盆腔转移及腹壁侵犯。随访9例均无瘤生存,2例复发均手术切除。结论 腹盆腔IMT的CT表现具有多样性,其影像学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病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astleman 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Castleman病的CT及MRI征象.结果 局限型5例,弥漫型3例,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7例,浆细胞型1例;共检出72个肿大淋巴结,所有病灶均边缘清晰、锐利,71个病灶密度均匀,1个病灶内钙化.所有病灶均显著强化,其中3个病灶内局部强化不均.MRI检查2例,病灶T1WI均呈均匀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信号均匀,1例信号混杂.透明血管型较浆细胞型强化更为显著.术前CT、MRI明确诊断5例(67.5%),误诊2例,诊断不明1例.结论 Castleman病具有特征性CT及MRI表现,CT及MRI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对胃部占位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二年来44例病历进行X线、CT图像分析,对照手术结果,评价CT在胃部占位性疾病的准确性。结果:CT对胃癌、胃平滑肌瘤、胃底静脉曲张、胃琳巴瘤以及胃外压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远高于X线诊断准确率。结论:CT对胃部占位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CT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并行CT检查的24例CD患者的CT资料和临床资料,并将CT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24例中透明血管型15例,浆细胞型8例,混合型1例。15例透明血管型CD临床分型均为单中心型,包括胸部7例、颈部4例、腹膜后2例、盆腔及腹股沟2例,8例浆细胞型CD均为多中心型。透明血管型CD 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可见斑点状、分叉状钙化及灶状或条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即明显强化,延迟期仍有强化。3例肿瘤周围见丰富的强化血管影。浆细胞型CD CT表现多发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增强后亦明显强化,但较透明血管型强化程度低。透明血管型CD术后均无复发,而浆细胞型CD预后多种多样。结论:CD的CT表现与临床类型、病理分型密切相关。CT对透明血管型C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肿瘤内部的钙化及增强CT表现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手术治疗效果好,预后佳;而浆细胞型CD缺乏特征性,确诊需要结合病理学,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肺弥漫病变(DLD)74例,对16种DLD的X线、CT及1.2mm薄层HRCT表现进行详细分析。X线平片影像重叠,对DL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限度。普通CT克服了平片的缺点,可发现平片不能显示的轻微改变、隐避部位病变及早期病变。HRCT可显示肺小叶及其微细结构,显示叶间胸膜,可对粟粒点及网状结构进行详细分析获得更多信息,为DL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结核的增强CT表现特征与临床病程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肾上腺结核的增强CT表现特征与临床病程的相关性,以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经临床证实的肾上腺结核30例,在CT强化图像上观察肾上腺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强化特征,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加以分析,采用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肾上腺结核累及双侧共27例(90.0%),单侧3例(10.0%)。肾上腺肿块样增大13例,轻度或中度增大17例,轮廓仍保持完整。肾上腺增大密度均匀2例(6.7%),不均匀增大28例(93.3%)。周边强化16例(53.3%),钙化17例(56.7%)。经抗结核治疗后的6例复查CT示,5例双侧增大的肾上腺体积缩小或恢复正常,其内低密度消失,新出现点状钙化2例。钙化多见于临床后期,17例钙化中,病程〉12个月者10例,存在随病程增长而递增的分布趋势(x^2=7.47,P〈0.05),而周边强化则多见于临床早期,16例中有11例临床病程≤12个月,存在随病程增长而递减的分布趋势(x^2=6.60,P〈0.05)。结论肾上腺结核CT具有特征性表现,与临床病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