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控制膏滋浓缩收膏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膏滋收膏工艺的控制参数.方法 结合膏滋收膏工艺的传统技术,检测处方中不同药味数的膏滋在浓缩收膏时相对密度、动力粘度、含水量等参数,规范膏滋制备的浓缩收膏过程.结果 4类不同药味数膏滋的相对密度,动力粘度和含水量3项指标稳定可靠,动力粘度与相对密度、含水量少有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相对密度、动力粘度和含水量3项可作为膏滋浓缩收膏工艺的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药剂学的角度,对中药膏滋制备的几个关键环节:原料质量、药物浸泡、科学煎熬、浓缩收膏、基质预处理、包装贮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问题,旨在提高中药膏滋制备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寻求不加附加剂而能使膏滋不析出结晶的方法,我们经研究摸索,对膏滋的工艺进行了改进,取得满意的效果。主要的方法是:1.稀药液直接加糖(药液约为蔗糖量的2~3倍)。2.采用传统的“先武后文”的火候延长浓缩收膏时间。以含糖量较高易析出结晶的当归养血膏为例,每批成品膏100kg,其浓缩收膏时间应不少于5hr。即先用“武火”浓缩至药液比重约为1.23(95℃测)时改用“文火”收膏。采用上法收膏,不仅可不加催化剂制转化糖,而能控制膏滋  相似文献   

4.
膏滋也叫中药大补膏,是一种煎膏剂,它是经配伍的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加饴糖、蜂蜜或动物胶煎熬成的稠厚半流体制剂。中药膏滋制作要经过审方、核价、登记、排单、配料、校对、浸泡、煎煮、浓缩、收膏、装入容器、凉膏的一套复杂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中药膏滋的制备工艺的更新.方法:不宜提前浸泡(润)的部分的药材(饮片)均可“即下”法.结果:新法制备的膏滋里,充分提取和保护、浓缩中药有效成分,体现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结论:中药膏滋制作方法的新进展,针对不同组方(处方)内容,处理过程也不相同,收得的膏滋更加合理,且具有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煎膏剂(膏滋)的质量控制指标。方法:在传统浓缩、收膏经验指导下,测定清膏、膏滋成品的相对密度、含水量、动力黏度等参数,并对以上指标间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相对密度、含水量、动力黏度3项指标易测且稳定可靠,相对密度与含水量存在负相关性。结论:相对密度、含水量、动力黏度3项可作为膏滋浓缩、收膏工艺的质量控制指标,为膏滋剂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煎膏剂(膏滋)质量控制的相关指标。方法 测定在传统的浓缩、收膏经验指导下清膏、膏滋成品的相对密度、含水量、动力粘度等参数,并进行以上指标间相关性研究。结果 相对密度、含水量、动力粘度三项指标易测且稳定可靠,相对密度与含水量之间存在负相关性。结论 相对密度、含水量、动力粘度3项可以作为膏滋浓缩、收膏工艺的质量控制指标,为膏滋剂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含水量对膏滋成品质量的影响.方法:按传统浓缩、收膏工艺加工生产膏滋成品,测定含水量,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XⅢC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考察不同含水量对膏方微生物学的影响.结果:含水量对膏滋成品的微生物学影响显著,随含水量的增加,产生菌落,膏滋的稳定性降低.结论:通过严格控制膏滋的含水量,可有效地避免膏滋变硬、霉变等现象,保证膏滋成品质量同时延长保存期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判定膏滋收膏终点的控制方法,确定科学、便捷、实用的控制方法,以求指导运用于膏滋制剂的生产。方法:采用振荡型密度计法、比重瓶热测法、黏度法、水分法、温度对比法、折光率法分别测定不同品种膏滋在不同的相对密度下对应参数,对不同测量方法下对应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便捷性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简便、快速、准确的控制方法。结果:膏滋的相对密度与温度和水分含量有着密切关系,与传统相对密度测定方法相比较,振荡型密度计法和折光率法可以快速测定膏滋的相对密度,操作便捷、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膏滋收膏工艺,指导膏滋制剂生产。结论:结合实际生产情况,从经济、便捷、准确等方面综合考虑,相比振荡型密度计法,折光率法投入的经济成本更低,普通生产型企业更易购置,有利于大规模普及应用,最终确定折光率法更适宜用于判定中药膏滋收膏终点,有利于完善膏滋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准确地对膏滋收膏终点实现精准判断,为中药膏滋制剂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中国药典中对中药膏滋制备过程中的清膏以及辅料的用量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本文通过继承周长峰老师膏滋制备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和膏滋清膏得量以及辅料用量等工艺参数,为操作人员正确掌握膏滋的制备工艺要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继承周长峰老师中药膏滋传统制备方法经验并通过实践工作中记录的数据结合参考其他文献中传统膏滋的制备工艺。结果:总结出了中药膏滋在制备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并对膏滋清膏得得率情况以及糖类、胶类等辅料常用量的使用情况。结论:中药膏滋在制备过程中复方膏滋可按药材总量的33.58%预计清膏得量,糖、蜜类辅料用量一般为清膏量的1.2倍。单方膏滋的清膏平均得率为25.16%,糖、蜜类辅料用量一般为清膏量的2.1倍。  相似文献   

11.
膏滋药具有疗疾、强身、延年抗衰老的功用。中医对膏滋很重视,对煎熬膏滋药的工艺操作过程很有讲究。 首先,服用膏滋药者须经中医师诊断后处方,做到对症下药,才可配制煎熬服用。煎熬的主要程序是: 一、浸透 一般要将药物先浸泡12~24小时,如用粉末、药丸、子类的药物要用纱布包煎,用时浸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中药内服膏剂时常出现回生现象,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如何将蔗糖转化收膏是控制膏滋“结晶”的关键,同时介绍了三种不同的收膏方法,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OPD煎膏剂浓缩、收膏工艺的控制参数。方法结合传统浓缩、收膏经验技术,测定COPD煎膏剂在制备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相对密度和含水量两个参数,运用综合评分的方法优选出最佳制成品的相对密度和含水量,规范COPD煎膏剂制备的浓缩、收膏过程。结果 COPD煎膏剂的相对密度和含水量两个参数稳定可靠,二者呈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相对密度和含水量可作为COPD煎膏剂浓缩、收膏工艺的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量化指标,优化养心膏的收膏成型工艺,控制膏方质量。方法采用Box-Benhn 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以膏方的得膏率、膏滋含水量、膏滋动力黏度以及主成分转移率为评价指标,运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养心膏制备工艺。结果养心膏最佳收膏成型工艺为:清膏相对密度1.21,清膏与蜂蜜量比例为1∶1.51,膏滋相对密度1.40,在此条件下进行工艺验证试验,所得实际成型性值为95.28,与模型拟合值基本吻合。结论上述工艺合理可行,所选各项工艺指标稳定可靠,能够对养心膏的收膏成型工艺进行准确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中药内服膏剂时常出现回生现象,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如何将蔗糖转化收膏是控制膏滋“结晶”的关键,同时介绍了三种不同的收膏方法,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16.
介绍湖南省名老中医蒋孟良教授膏滋应用与熬制的独特经验与技艺.蒋教授应用膏药的学术特色为未病先防,调治亚健康;扶正祛邪,调治慢性疾病;补益虚损,延缓衰老;扶正安神,调理情绪及睡眠;肝脾肾同调,调节免疫、激素水平;调理脾胃,防膏方滋腻碍胃.蒋教授结合传统与现代科技,在膏滋制作上总结出了精选药材、临方炮制、抢水洗药、浸泡透彻、分类煎煮、精细炼蜜、科学收膏、注重细节的独特经验,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提升膏滋疗效有显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药膏方,又称膏滋,即传统意义上的煎膏剂,系指将处方药材加水煎煮2-3次,去渣取汁,过滤,浓缩后,加入炼蜜或蔗糖制成的稠厚半流体制剂.药汁直接浓缩不加任何赋形剂的称为清膏(或素膏),加入胶类的称为荤膏.目前,我院生产的膏滋均为荤膏,即加入了溶化好的胶剂,目的是为了增加膏滋的稠度.膏方在人们的防病治病及强身健体方面起着越来越多的作用.故此,笔者就中药膏方的制备与服用探讨如下: 1膏方的成分分析 传统的中药膏方多用炼蜜或蔗糖,因其既能矫味,又起滋补作用治疗慢性病.但对于糖尿病人就不适合;对一些需要减肥的人群也不适合.若确需矫味,可以选用甜菊糖来代替.对于一些"三高"患者,胶类药也不适合,应制成清膏或素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不同配比制备成糖液的析晶实验观察,讨论了转化糖的转化率与析出糖结晶的问题,提出了测定和控制转化糖中葡萄糖、蔗糖的含量作为生产膏滋的监控指标的观点以及防止膏滋“翻砂”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9.
膏方,又称膏滋、煎膏,是一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细贵、阿胶、蜂蜜等制成的半流体状或固体状物称为膏剂[1]。《膏方大全》中指出:“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2]。  相似文献   

20.
正膏方因其具有疗疾补虚,口感较好,方便服用的特性,广泛运用于临床。传统膏方的制作方法已有悠久历史,一般需经过配料、浸泡、煎汁、过滤、浓缩、收膏等工序。1中药膏方的制备辅料处理:常用的辅料有红糖、白糖、冰糖、蜂蜜等。膏方中常需对辅料进行炼制。将糖放入锅内加热炒之,用锅铲不断搅拌,以防滞底焦糊,待糖全部融化呈老黄色时直接用来收膏。有统计显示,膏方中的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