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阴疽是一类病情缓慢的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其研究范围很广,如附骨疽、脱疽、痒痈、流痰、流注、乳癖、瘤、癌等。古代医家从异病同治的思路,对阴疽进行论治,其所包含的多种疾病共性则成为阴疽治疗关键。小金丹是治疗阴疽的代表方剂,本文尝试从小金丹立方思路出发阐释小金丹治疗阴疽的对应病机,从同病异治思路比较阴疽治疗代表方剂间的特点,期望为临床小金丹治疗阴疽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王立柱 《山西中医》2012,28(4):61-62
就鹳口疽等疾病的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和命名规律进行简要分析,辨其异同,并对鹳口疽与藏毛疾病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医外科学教学和肛肠疾病临床病历书写中病名规范化问题,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疽”之称始于《内经》以后历代书籍中有“黄瘴”、“谷疽”、“酒疽”、“女劳疽”、“黑疽”、“阳黄”、“阴黄”、“瘟黄”等名称。黄疽病大致包括现代医学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疽、胆结石、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  相似文献   

4.
小金胶囊疽证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金胶囊处方源于《外科证治全生集》,用于治疗阴疽初起之证。本文通过介绍小金胶囊所包含的理论思想、方药组成、适应证及现代临床运用等方面,探析其在疽证范畴内的理论关联,以期为中医外科疾病的诊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脱疽的辨证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敏 《河北中医》2010,32(6):933-934
<正>脱疽是指四端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死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脱疽之名首见于《刘涓子鬼遗方》,又名脱骨疽、敦痈、甲疽等,多因过食肥甘厚味致使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  相似文献   

6.
王建春  白爽  蔡炳勤 《新中医》2014,46(9):210-211
<正>脱疽又名脱痈、脱骨疽、敦痈、甲疽等。中医学对脱疽论治的认识渊源流长,首见于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是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脉管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等。此类疾病普遍具有病因不明、病情复杂、病势缠绵、经久难愈、疼痛难忍、复发率高等特点。有关本病辨证论治文献许多,其中《外科正宗》是一部代表明代以前外科学成就的重要文献。笔者在学习《外科正  相似文献   

7.
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脱疽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鸿魁 《陕西中医》2002,23(3):288-288,F003
脱疽是指气血运行受阻 ,脉络痹塞不通而发生的疾病。其病好发于四肢的末端 ,初起时趾 (指 )怕冷、麻木、步履不便 ,继则疼痛剧烈 ,日久紫黑腐烂 ,趾 (指 )节坏死脱落故名脱疽。祖国医学所指“脱疽”可能包括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和糖尿病性坏疽等疾病。但近2 0年来临床和教科书上祖国医学的脱疽多指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周期性加剧的全身中小动静脉阻塞性病变 ,主要累及下肢。病变呈全血管炎 ,血栓形成 ,管腔闭塞 ,最后可导致肢端坏死。多发于青壮年男性 ,是一种疼痛剧烈 ,病程较长 ,…  相似文献   

8.
王勇奇 《环球中医药》2009,2(6):463-463
阳和汤出自《外科全生集》,是一首治疗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外科疾病的方剂。由于该方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的功能,所以当内科疾病出现阳虚寒凝病机时加减应用,效果明显,并且对机体产生的是多层次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璐  吴寅 《新疆中医药》2010,28(3):76-78
糖尿病足属中医消渴脱疽、筋疽、疮疡等的范畴。其疾病的发生一般认为其本在肝肾阴虚、气血不足,其标为瘀血、痰湿等。属本虚标实之证。笔者认为本病的发生多见于消渴日久,耗伤气血,气阴两虚,肌肤失养,复感六淫之邪、外伤所损,湿侵毒蕴,郁久化热,湿毒下注于足发为本病。治疗应以清热利湿解毒为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0.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是治疗阴证疮疡的名方,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主治阳虚寒凝痰滞之阴疽,如鹤膝风、脱疽、附骨疽、流注、痰核等病证。本文综述了现代医家临床应用阳和汤治疗寒凝痰滞所致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现状。  相似文献   

11.
中医脱疽病的形成与心主血脉功能失调有关,复因寒湿侵袭、外伤等多种诱因,致血瘀脉络,不通则痛,肢末失养而致本病。该病为慢性疾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属疑难病症。从心论治脱疽疗效满意,文章旨在探讨从心论治脱疽的可行性及具体方药。  相似文献   

12.
正脱疽是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周围血管病,又称"脱骨疽"。类似西医的以四肢动脉病变为主的慢性缺血性疾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寒邪涩滞脉道,气血凝滞,肢体失于濡养是脱疽发病的重要病机,附子类方回阳温阳,散寒除湿,在脱疽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皮肤色泽外科许多疾病,如痈、疽、疖、疗等,均发于体表。抓住皮肤表面色泽的病理变化,有助于揭示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一般规律。红赤:红为火之象。因“热毒”、“火毒”而发的急性化脓性疮疡,其局部皮肤都呈焮红之色。病灶浅显者,色红赤而鲜,如丹毒、红丝疗、缠腰火丹等;病灶深在者,红色稍淡,如流注、附骨疽等。值得注意的是,若急性化脓性疮疡患处  相似文献   

14.
脱疽是外科临床较为常见、致残率较高的周围血管疾病。中医药在治疗脱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前期相关文献研究和临床观察,对脱疽近五年的中医药治疗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阴疽作为一种外科性疮疡疾病,涉及临床病种较多、范围较广,历来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通过系统梳理阴疽的历史源流和病因病机,重点归纳和总结阴疽的辨证方法和治疗现状,为阴疽在现代临床上的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脱疽的古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祖国医学对周围血管疾病早有认识和论述,如所记载的"脱疽"、"脱骨疽"、"脱骨疔"等证候,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多种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的趾(指)脱落坏死性疾病,包括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性坏疽等疾病.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在治疗上不断有所发现、创新,为治疗外科动脉性疾病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至今一些治疗方法仍为临床所用.本文将脱疽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的中医文献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该病提供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阴疽病名最早载于南北朝伤科医书《刘涓子鬼遗方》:"阴疽发髀,若阴股始发,腰强,内不能自止,数饮不能多,五日坚痛不治,三岁死",意指发于大腿部的皮肤疮疡性疾病,属于中医外科疽病范畴。随着中医外科的发展,阴疽的概念被分为2类,一类是以虚寒证为主的外科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如阴性的流注、脱疽、贴骨疽、痰  相似文献   

18.
李秀丽 《国医论坛》2006,21(3):28-28
阳和汤出自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炭、麻黄、生甘草组成,主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常用治外科疾病.该方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对气血虚寒凝滞之疾有"阳和一转,寒凝悉解"之效,不仅可治外科阴疽,也可用于内科、妇科疾病,只要掌握"阴证"、"虚证"的特点,尽可放胆选用.近年来,笔者据其和阳通滞、温补气血的特点,用治风湿性关节炎、痛经等病,收效良好,现择验案2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之一,在中医学中属于“脱疽”范畴。《内经》、《灵柩·痈疽》中载:“发于足指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衷急斩之!不则死矣。”《千金翼方》对脱疽病主张采用“毒在内则割,毒在骨则手术治疗法”。这都指出了脱疽疾病特点及治疗方法。近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虽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对本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20.
阳和汤临床应用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功效为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属于阴寒之证。笔者引伸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