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食管静脉曲张侧支循环的CT门静脉成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应用CT门静脉成像(CTPV)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的形态学及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胃镜证实的食管静脉曲张的CTPV表现,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的部位、程度,与胃镜进行对比;分析食管静脉曲张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结果①食管静脉曲张在CTPV上的范围及程度与胃镜有很好的相关性。②食管静脉曲张CTPV的部位分型与其侧支循环的血供特点关系密切。结论CTPV对食管静脉曲张的特点有较好的显示,同时可显示其血供特点,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融合技术评价胃周静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及融合技术对胃周静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患者行腹部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VR技术分别重建胃周静脉、动脉和胃,并将其融合,观察胃周静脉的汇入点、走行及其与胃周动脉、胃的空间关系。将26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前CTA资料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A显示胃周静脉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胃网膜右静脉的显示率为100%(53/53),胃左静脉为90.57%(48/53),胃右静脉为73.58%(39/53)、胃后静脉为50.94%(27/53)、胃短静脉为94.34%(50/53)、胃网膜左静脉为92.45%(49/53)及胃结肠干为71.70%(38/53);术前CTA预测胃周静脉的准确率为92.31%~100%、敏感度为90.91%~100%,特异度为100%。结论 64层螺旋CTA可清晰显示胃周静脉,采用融合技术能将胃周静脉、胃周动脉及胃相融合,显示活体胃及胃周血管解剖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和超声内镜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患者的腹部CT及上消化道超声内镜资料。结果 8例胃神经鞘瘤中,1例位于胃底,5例位于胃体,2例位于胃窦。CT表现为起源于胃壁的外生性界清均质的实质性肿块,局灶性结节或肿块型7例、巨块型1例;肿块边缘细点状钙化1例,肿块内见小片状、细条状低密度囊变区4例,增强后8例病灶均见轻中度较均匀强化。7例胃神经鞘瘤超声内镜表现为胃壁肌层起源低回声团块。结论 CT和超声内镜检查可明确肿瘤所在部位、大小、边界及肿瘤内部有无坏死、囊变或钙化,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4.
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可靠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可靠性.方法 31例患者共62支颈动脉行MSCTA检查,两位研究者独立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进行重组,采用NASCET标准测量与评估血管狭窄程度.计算不同后处理方式研究者本身及研究者间的诊断相关性(r值)及一致性(K值).并对可能影响颈动脉CTA可靠性的因素做进一步分析.结果 ①不同后处理方式均有较高的可靠性(P均<0.01),观察者本身的可靠性优于观察者间;②狭窄处血管腔形态(L/S)对VR观察者间的可靠性有显著影响(P<0.05);测量干扰因子对AVA观察者间的可靠性有显著影响(P<0.01);狭窄处直径测量差值对MIP及MPR观察者本身及观察者间、VR观察者间的可靠性有显著影响(P<0.05);参考点直径测量差值对AVA观察者本身及观察者间、MIP及VR观察者间的可靠性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 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可靠性较高.狭窄处直径测量、L/S、测量干扰因子及参考点的选择是影响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膀胱造影膀胱CT扫描方法,提高膀胱CT仿真内镜图像质量。方法将94例膀胱检查患者分为三组:A组30例,盆腔增强扫描后,将尿液排完,再口服300 ml水,上检查床翻转两次后行膀胱扫描;B组32例,扫描同A组相同,但喝水量则根据扫描时所测膀胱充盈后的体积口服等量的水;C组32例,盆腔增强扫描后,不排尿,等候30 min,上检查床后反转两次后行膀胱扫描。测定膀胱腔内不同区域液体密度的CT值;对膀胱仿真内镜图像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结果 A组和B组膀胱腔内不同区域所测CT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膀胱内对比剂均匀性较好。C组膀胱腔内不同区域所测CT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显示膀胱内对比剂均匀性差。三组CT仿真内镜图像评分之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及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和B组图像明显优于C组。结论盆腔增强扫描后,将尿液排完,再口服300ml水,上检查床反转两次后行膀胱扫描,可获得良好的CT仿真内镜图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能谱CT双低技术(低浓度对比剂、低管电压)对门脉期肝静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3年3—12月因怀疑腹部疾病来我院行全腹部能谱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BMI≤22 kg/m2的患者119例。随机分为高浓度对比剂常规扫描方案组(350 mgI/m L、120 kVp)即A组(41例),和低浓度对比剂低管电压加50%ASi R重建扫描方案组(270mgI/m L、80kVp)即B组(78例)。于门脉期由两名观察者独立测量肝静脉左、中、右支起始部及肝右后叶肝实质CT值、肝实质噪声值,组内一致性检验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检验。记录每组图像的CTDIvol,计算CNR及FOM。对其分支血管进行MIP及VR重建,由两名分别具有8年和6年腹部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采用双盲法对两组重建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主观评分。两名医师对重建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两组图像质量评分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门脉肝静脉左、中、右支CT值、肝实质CT值及噪声值、CNR值、CTDIvol值及FOM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所有患者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两名观察者对两组图像评分一致性良好,A组分别为0.808、0.852、0.851;B组肝静脉左、中、右支Kappa值分别为0.923、0.937、0.899,取年资高者评分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肝静脉左支Z值为-0.402,P=0.6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静脉中支Z值为-1.240,P=0.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静脉右支Z值为-0.094,P=0.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相关系数检验一致性良好,ICC值均〉0.75。B组肝静脉左、中、右支CT值、肝实质CT值及标准差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肝静脉左支CNR均值(4.708±2.118)小于A组(3.924±1.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肝静脉中支、右支CNR均值小于A组,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CTDIvol均值(5.509±1.346)小于A?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的CT征象,评估其首次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方法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40例为出血组,未出血患者40例为未出血组。检测食管曲张静脉直径,血管截面数量及总面积,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并算出约登指数,并选择约登指数最高的临界点。结果出血组直径为(7.65±2.85)mm,未出血组(6.65±3.35)mm,约登指数为0.32,临界点为5.55mm,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出血组静脉血管数量为(4.5±2.5)支,未出血组为(4±2)支,约登指数为0.35,临界点为4支,AUC为0.68;出血组血管面积为(1.64±1.26)cm^2,未出血为(1.64±1.26)cm^2,约登指数为0.48;临界点为1.03cm^2,AUC为0.82。结论食管曲张静脉血管截面总面积、直径、截面数量三个指标中,食管曲张静脉血管截面总面积作为一种新的预测出血的检测指标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间接法CT静脉成像(CTV)在下肢静脉曲张中的可行性和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因下肢静脉曲张而准备行介入或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7例(F/M,21/16,年龄29~65岁)行下肢CTV成像,所有原始图像均进行血管重建。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轴位、VR和MPR图像进行综合评价,其中量化参数指标为血管强化程度,包括大隐静脉(GSV)和VV的CT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记录两者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将直径>2 mm的穿支静脉标记,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7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患肢为单侧者23例,双侧者14例。所有患者的GSV显示均达到诊断要求,且GSV近端与静脉曲张的客观评价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平均SI,SNR和CNR分别为(121.7±15.9)vs.(124.6±20.3),(8.97±2.16)vs.(9.01±3.02),(3.98±1.99)vs.(4.06±2.17)。主观评价指标中,图像质量好为27例(73.4%),一般为9例(24.3%),1例(2.3%)图像质量差。共14支交通静脉被检出,平均直径为(2.97±0.92)mm,并在后续手术中证实。结论:间接法下肢CTV成像可以显示曲张静脉的回流路径,对穿支静脉的显示具有可行性,具有术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系统血管径线变化及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关系,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SCTP)在肝硬化分级及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多层螺旋CT对200例对照组及63例肝硬化患者(出血组31例、非出血组32例)的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及门静脉长度的测定,比较门静脉诸血管参数在对照组与肝硬化组、不同肝硬化分级间及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间有无差异。结果肝硬化组门静脉上述参数均大于对照组(P〈0.01),但在肝硬化分级中除肠系膜上静脉Child—Pugh C级较A与B级增宽外,其他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的门静脉参数较非出血组除门静脉长度外均有增大(P〈0.05)。结论MSCTP能够反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程度,并对预测食管静脉出血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不同部位CT静脉血管造影21例,颈静脉及门静脉系统血管造影由上肢静脉注入对比剂,下腔静脉及下肢造影由小隐静脉注入对比剂,行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血管成像技术及诊断价值.结果静脉血管CT造影表现不同于动脉CT造影,不同部位的静脉血管表现不同.21例中发现颈鼻咽癌侵犯血管1例,血管走行纡曲1例;下腔静脉瘤1例,肿瘤压迫下腔静脉1例;门静脉高压1例,疑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1例;11例下肢静脉血栓.结论不同部位的静脉影像表现存在差异,不同的重建技术对血管的显示有影响.下腔静脉造影应注意假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SCTP)在诊断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以及评价EGV程度和范围中的价值。方法以2009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8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MSCTP与消化内镜在判断肝硬化患者有无EGV,以及EGV分型和分级中的一致性。结果消化内镜诊断EGV阳性者55例,Satin分型为GOV1型、GOV2型和IGV1型的患者分别为35、16和4例,EGV分级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的患者分别为2、15和37例,1例患者为阴性未计入分级。MSCTP检测EGV阳性58例,其中Satin分型为GOV1型、GOV2型、IGV1型和IGV2型的患者分别为36、17、4和1例,Kim分级为Ⅰ、Ⅱ和Ⅲ级的患者分别为5、16和37例。Kappa检测提示MSCTP与消化内镜在EGV诊断(Kappa=0.712,P=0.000)、分型(Kappa=0.732,P=0.000)和分级(Kappa=0.863,P=0.000)中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MSCTP在诊断和评价EGV严重程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蒋慧 《上海护理》2022,22(1):50-52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超声内镜在食管胃静脉曲张诊疗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文章从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等方面总结了98例超声微探头辅助现配泡沫硬化剂注射术、医用胶注射术及内镜下套扎术等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护理体会,以期为临床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经腹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脉冲多普勒(PD)诊断胃静脉曲线(GV)的实用价值。方法 对155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胃二维超声造影检查,发现疑有GV者再行CDFI和PD检查。GV按国内传统的食管静脉曲张分级标准分级,检查结果经胃镜等方法比较。结果 经腹超声诊断GV20例,与其他方法比较,超漏诊3例,为轻度GV。GV的经腹超声率为87%(20/23)。结论 经腹超声诊断GV对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严重并发症的防范、治疗方案的以及疗效的观察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对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患者应常规作胃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4.
超声在食管静脉曲张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在食管静脉曲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超声检查104例肝硬化患者,其中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者48例,不伴食管静脉曲张者56例。结果: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和89%。声像图上,曲张静脉表现为无回声区。曲张组食管下段前后径,左右径及管壁厚度均较非张组增大(P<0.01)。结论:超声对诊断食管静脉曲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的疗效。方法对31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每例平均结扎4次左右,每次平均结扎5个点左右。结果显效80.7%,有效12.9%,总有效率为93.5%。近期疗效是明显的,远期疗效不太理想。结论EVL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为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胃癌的CT与内镜对照研究(附89例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 探讨螺旋CT(SCT)及内镜在胃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价值 ,并就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89例胃癌患者在术前行SCT及内镜检查。CT扫描采取患者口服水及低张处理 ,增强扫描时相分别设置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结果 ① 9例早期胃癌 (EGC)均为内镜所诊断 ,而仅 2例为CT检出。② 80例进展期胃癌 (AGC)内镜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95 %、90 % ;而CT的检出率及诊断率为 90 %、87.5 %。③SCT对于AGC的分期 :单相 (平扫 )扫描准确率为 70 % ,多相 (平扫 三期增强 )扫描为 91.8%。结论 内镜在EGC的诊断方面优于SCT ,而在AGC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方面与SCT相当 ,判断术前分期是CT的独到优势 ,故对于胃癌的术前检查应重视二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提高CT对胃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纤维胃镜、病理证实的84例胃癌CT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局部或广泛胃壁增厚,其中1例早期胃癌,4例皮革胃。周围组织脏器侵犯9例,后腹膜及远处转移4例。结论:CT对中晚期胃癌定位和定位的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早期胃癌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见性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以回顾性研究方式分析了2003—2005年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接受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A组:抢救及护理+饮食护理;B组:抢救及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C组:抢救及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预见性护理等综合护理。比较各组再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12组患者病死率及再出血率明显低于A、B两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辅以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及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再出血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胃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及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116例胃癌(早期8例,进展期108例),把116例胃癌分为手术组(68例)和非手术组(48例),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对照。结果:116例胃癌中,早期胃癌8例CT均未见阳性表现;进展期胃癌手术组60例中有5例CT未发现异常,检出率为91.7%。胃癌的主要CT表现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和转移。结论:CT对进展期胃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对胃癌手术切除可能性判断具有重要价值。但CT在胃癌诊断中也存在一些限度。因此,对胃癌的诊断,作者主张采取临床、X线钡餐、胃镜和镜下活检及CT的“四结合”  相似文献   

20.
胃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胃双重对比造影、内镜及活检在胃癌临床定位定性诊断中起了主导作用,但它们对诊断粘膜下病变有局限性,近几年我院开展了CT诊断胃癌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