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要略》治疗妇科病证的特点有:1.治血为主,重视气血、血水、肝脾相关。妇人相对处于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状况,故仲景组方多以治血为主,补血、和血、祛瘀各类治法俱备,具体有以下5种。养血温经法,代表方有胶艾汤、温经汤等;行气和血法,代表方有枳实芍药散、旋复花汤。活血利水法,代表方有大黄甘遂汤、当归芍药散等;祛瘀消瘢法,代表方有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抵当汤等;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于瘀血病证治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这一篇,比较具体论述了瘀血的脉证治法,但并没有系统集成方药章节,然而治疗瘀血病证的方剂并非没有,而是散录在其他各主题篇章中,如疟病、虚劳、肝着、黄疸、妇人癥病、阴阳毒、肺痈、肠痈等。张仲景书中杂病共22篇,加上《伤寒论》中记载的有关瘀血病证治方剂20多首,按寒热归类有温性祛瘀和凉性祛瘀,温性祛瘀如小温经汤、胶艾汤、大黄虫丸等,寒性祛瘀如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硝石汤、升麻鳖甲汤等;按虚实证有攻下逐瘀和扶正祛瘀,攻下逐瘀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扶正祛瘀如百合地黄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此外还有利水消瘀的大黄甘遂汤,理气化瘀的枳实芍药散、旋覆花汤,逐水祛瘀的大黄甘遂汤、当归芍药散、土瓜根散,润燥消瘀的猪膏发煎。为了便于对《伤寒杂病论》中的瘀血病证治的理解和研究,笔者以内科、妇科及外科临床疾病常用治疗方剂为主线分别归纳阐述。  相似文献   

3.
张友堂  王凤玲 《河南中医》2013,33(2):157-158
目的:通过探讨桃核承气汤的主证、兼证、舌象、脉象,为桃核承气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著名的中医医案书籍和1987年1月-2009年12月发行的医学期刊,选取94例以桃核承气汤为治疗方法的文献,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和总结,探讨桃核承气汤证的主证、兼证、舌象、脉象以及诊断方法.结果:94例文献中,出现的症状总数目为44个,各症状出现总次数为423次;便秘、腹胀满、癫狂、烦躁可作为桃核承气汤的主证;黄色为桃核承气汤证舌苔的主要颜色;弦脉、涩脉、数脉、沉脉及复合脉象为桃核承气汤证的主要脉象.结论:本研究使桃核承气汤的临床应用更加规范化,为探索桃核承气汤方证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金匮要略》对虚劳证治的特点,一是在脉象方面提出了“脉大为劳,极虚为劳”这是虚劳脉象的总纲,大脉和虚脉可以概括其他虚劳脉象。二是把瘀血作为虚劳的重要发病原因、瘀血停留阻碍气血运行和新血生长,日久可成为虚劳,治方便当用活血化瘀之法。三是重视用桂枝汤类方治疗虚劳,如黄芪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均是。笔者还介绍了运用这些方剂的临床体会。四是用药方面的特点善于用黄芪、附子和当归等治疗虚劳,而且和《伤寒论》比较又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本书中“水气病”篇中提出“血不利则为水”的论点,从水与血的关系阐述了水肿形成的机制,为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及水肿提供了理论依据。养血补虚、活血行水法见大黄甘遂汤证、当归芍药散证;温阳散寒、活血利水法见附子汤证、湿经汤证;益气健脾、调血利水见芪芍桂酒汤证;活血消痰、利水化饮见泽漆汤证;活血祛瘀、消痈排脓见苇茎汤证;活血祛瘀、消结散肿见大黄庶  相似文献   

6.
东汉张仲景 ,是我国著名医学家 ,被后世奉为医圣 ,其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则被奉为经方 ,其所列方药 ,备受后世尊崇 ,习用常取捷效。在经方所用药物中 ,其用酒者计 2 2方 ,用酒之法分为 5种 ,有酒煎药 (方有下瘀血汤、红蓝药酒、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 ) ,酒水合煎 (方有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芎归胶艾汤 )、酒送服 (方有薯蓣丸、肾气丸、九痛丸、赤丸、大黄虫丸、天雄散、侯氏黑散、土瓜根散、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白术散 )酒浸药 (方有防己地黄汤 )、酒洗药 (方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经方用…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对于结胸证的论述,可分为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小陷胸汤证的热实结胸以及白散方的寒实结胸两大类.在此,笔者想着重讨论一下关于大陷胸汤证的机理、脉象以及大陷胸汤证与大承气汤证的鉴别等3个方面的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瘀血致病理论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法基础 ,使瘀血致病理论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兹就仲景瘀血致病的理论浅探如下。1 瘀血病位的广泛性仲景所论瘀血致病 ,常不局限于身体的某个部位 ,全身上下内外皆可致瘀。如苇茎汤治疗肺痈 ,瘀结在肺 ;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 ,瘀结在肠 ;旋覆花汤治疗肝着 ,瘀在肝络 ;桂枝茯苓丸治疗疒征 瘕 ,瘀在胞宫 ;鳖甲煎丸治疗疟母 ,瘀在胁下 ;蒲灰散和滑石白鱼散治疗小便不利 ,瘀在尿窍等。这些瘀血致病部位虽然不同 ,但都属局部之瘀血。大黄虫丸治疗虚劳日久之干血劳 ,从其主症全身羸瘦、肌肤甲错、面…  相似文献   

9.
紫斑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证。它是以皮肤上出现一些散在的、大小不等的青紫色斑块,且其斑块常此退彼出为其主要临床特点,病在血分,为血溢于脉外而停留于皮下所致。根据我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所见,紫斑的辨证有心脾两虚者、有冲任不固者、有肺虚气燥者、有阴虚血少者、有瘀血阻滞者、还有风寒外侵者等数种,当随其不同情况分别处方用药以治之。  相似文献   

10.
从临床角度研究经方辨治不孕症,发现仅用一个经方辨治不孕症尚有一定局限性,若能将2个或3个经方合方应用,常常能取得预期最佳治疗效果,如茵陈蒿汤与当归四逆汤合方辨治肝经湿热,血虚阳虚证不孕症;天雄散、薏苡附子败酱散与桂枝人参汤合方辨治阳虚夹热,寒湿浸淫证不孕症;小半夏加茯苓汤与右归丸合方阳虚夹痰湿证不孕症;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与四妙丸合方辨治湿热瘀阻血虚证不孕症;四逆散与二仙戟蚣汤合方辨治阳虚肝郁证不孕症,温经汤与栀子豉汤合方辨治寒瘀血虚夹热证不孕症。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中,当归的主要功用为补阴血、温通发散、活血止痛,其中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用当归补血养血、行气止血、濡养胎元;麻黄升麻汤用当归宣肃肺气、降逆止咳;薯蓣丸用当归补益阴血,与山药配伍发挥补五脏、生肌肉、补虚劳诸不足的作用;乌梅丸、奔豚汤用当归调养厥阴、少阳血气,疏木润燥;当归贝母苦参丸用当归和血润燥;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当归润内寒、助心散寒;续命汤、侯氏黑散用当归滋润滑泽、养血行气,缓解中风痉证;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建中汤、温经汤用当归活血行气、温中止痛;赤小豆当归散用当归充养血脉,降过旺之心火;升麻鳖甲汤用当归行气止痛、排脓除恶疮。当归滋润滑泽,其体为阴,气升味甘,其用为阳,故既能养血熄风、温通发散,使血畅脉通,又能养阴血而充五脏,回逆冷而起细微,缓急痛而安胎产,凡血虚络瘀风动之证,均可用之。  相似文献   

12.
<正>张仲景《金匮要略》首开"瘀血"证名,首创用虫类药治疗瘀血病证,如土鳖虫、水蛭、虻虫、蜣螂、蛴螬、鼠妇等,散在于抵当汤、抵当丸、鳖甲煎丸、大黄(?)虫丸、下瘀血汤等活血化瘀方剂中,主要用治蓄血证,瘀血内闭的经闭、腹痛、癥积、疟母,寒气凝结肝脉之阴狐疝气等,以达破血逐瘀、活血通经止痛、消积化癥、破结通利除疝等多重治疗目的,显示了虫类药独特的功效和应用,现探析如下。1土鳖虫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雌虫的干燥体,又名(?)虫、土元。药性咸寒,有小毒,归肝经。具  相似文献   

13.
肠痈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属“内痈”范畴。张仲景对肠痈的认识,源于《灵枢·痈疽》篇之说。他根据脓已成与脓未成之证候特点,在《金匮要略》一书的“疮痈肠痈浸淫病”篇中,对本病的脉证,提出了较早的论述。首创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至今仍为临床医师所习用。肠...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妇科血瘀学说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志春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088-1090
张仲景《金匮要略》对妇科血瘀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其方药治疗进行了较为完备的论述,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风邪致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热灼血瘀、水与血结、出血成瘀、经产留瘀、瘀血留着积久成癥8个方面,其临床表现可有腹痛、经水不利、经候不匀、闭经、阴道出血、发热、癥瘕积聚、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唇口干燥、舌质紫黯有瘀点,脉涩不利、虚、迟、实、弦、紧等脉。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分别采用活血化瘀、活血消癥、破血逐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清热活血、行水活血等诸法,并创立了红蓝花酒、土瓜根散、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抵当汤、枳实芍药散、温经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小柴胡汤、大承气汤、大黄甘遂汤、当归散、白术散等一批着有疗效的方药,从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医妇科血瘀学说。  相似文献   

15.
<正>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在全书中见两处:其一《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二十》:“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1];其二《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二十二》:“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1]当归芍药散原方由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和川芎6味中药组成,全方肝脾同调、养血调肝、健脾利湿、缓急止痛,原为治疗肝郁血虚、脾虚湿滞之妇人腹痛而设。  相似文献   

16.
数脉为临床常见病脉之一,多见于热证,但其主证却不只限于热证。本文探讨了数脉在不同虚实证型中的意义与机理。虚热证中数脉多由阴液耗损、阳气偏亢所致;虚寒证中数脉则常见于久病元阳耗损,危证病人亦可由于虚阳上浮或阳气外跃导致数脉。实热证阳热亢盛最易见到数脉,实寒证中的某些情况如风寒束表、邪正交争剧烈时也可见数脉。此外,疟疾疟邪出于阳位、痈疡肉腐成脓时均可见数脉。数脉主证主病繁杂,故临床诊脉辨证时需整体把握和分析病人的脉象特点,结合更多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痰浊、瘀血作为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继发性病理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影响了脉管的通利、气血的盈亏,进而导致脉象在"位、数、形、势"等属性方面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脉象既往研究和专家共识的解析,总结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基本脉象为弦脉、滑脉、涩脉,兼脉则以弦滑脉、弦涩脉为多,可因疾病的病期、痰瘀的多寡、合并疾病不同而变化,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诊断、治疗、判断预后中具有重要的辨识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冬慈  付正英 《河南中医》2012,32(2):133-134
《金匮要略》中妇人产后血虚里寒腹痛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气血瘀滞腹痛用枳实芍药汤;产后瘀血内结腹痛用下瘀血汤;产后瘀血内阻、兼阳明里实腹痛用大承气汤,涵盖了妇人产后腹痛虚实寒热的不同证型,临证时当本着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灵活使用这四首方剂,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19.
《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曰 :“肠痈者 ,少腹肿痞 ,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调 ,时时发热 ,自汗出 ,复恶寒。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 ,可下之 ,当有血。脉洪数者 ,脓已成 ,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中医肠痈 ,主要是指阑尾炎 ,另外也包括阑尾周围脓肿、腹部脓疡、腹膜炎等的部分证侯。《外科大成》有“大肠痈之发 ,必先天枢穴隐痛不已 ,右边痛甚 ,脉则右寸洪数”,《外科正宗》有大肠痈者 ,皆湿热瘀血流入小肠而成也”的记载。本人以为《金匮》“肠痈者……脓已成 ,不可下也”此句经文 ,说法不妥 ,根据实际临床情况 ,应将“不可下…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对妊娠腹痛的论述中提出了3种证型的治法:阳虚寒盛,治以温阳祛寒,用附子汤;冲任虚寒,治以温经暖宫,用胶艾汤;肝脾失调,治以调和肝脾,用当归芍药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