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秀芳  李燕  朱鸿  陈蕾蕾 《中国针灸》2013,33(5):395-398
目的:观察针刺十二经脉腧穴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氯硝西泮组,每组40例.针刺组予十二经脉针刺法,即快速针刺每条经脉特定穴位,如肺经列缺、大肠经合谷、心经神门等,得气后视病情虚实施以补泻手法,不留针;氯硝西泮组予氯硝西泮口服,疗程均为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2、4、6周后对两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电波基本电活动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HAMA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针刺组在治疗2、4、6周后HAMA总分改善明显优于氯硝西泮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脑电波活动均明显改善,表现为α波频率降低、α波节律增强、θ波减少(均P<0.05),两组间比较,疗效相当(均P>0.05).结论:针刺十二经脉腧穴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优于氯硝西泮,且起效速度快,其机制与改善患者脑电波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神门"穴对睡眠剥夺大鼠脑电波及其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假针刺组,每组15只。采用睡眠剥夺法制备大鼠失眠模型。针刺组取"神门"穴针刺,1次/d,20min/次,共7d;假针刺组仅刺入"神门"穴皮肤1mm,不留针,1次/d,共7d。采用六角迷宫箱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BL-420F生理记录仪于实验第1、4、7和10天对所有大鼠分别进行30min脑电图记录,分析并记录各波频次。结果:睡眠剥夺后的模型组大鼠寻找出口频率明显增加,寻找时间缩短,寻找错误次数明显增加,认知率降低(P0.01);与模型组和假针刺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寻找频率明显降低,寻找时间较长,寻找错误次数减少,认知率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脑电图δ波显著减少,β波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和假针刺组相比,针刺组δ波显著增多,β波显著减少(P0.05)。假针刺组和模型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神门"穴能有效改善睡眠剥夺后大鼠行为认知能力和脑电波。  相似文献   

4.
针刺对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腧穴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失眠症45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症,全球约有1/3的成年人曾经或正在受到失眠的折磨。目前对失眠症的治疗有心理及药物等各种方法。单纯心理治疗难以根治本病,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可产生耐受及成瘾性,甚而损害健康。笔者近几年在门诊患者中开展了针刺治疗失眠症的观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眼病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治疗眼病最早见于《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阳之脉 ,令人目痛从内眦始 ,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 ,左刺右 ,右刺左 ,如行十里顷而己”。实践表明针刺治疗眼病有较好疗效 ,个人临床体会如下。1 针刺以“神”为本《灵枢·本神》“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针刺与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医者和患者守神二个方面。医者在针刺治疗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和机体状态 ,捕捉针下气的变化 ,辨别经气虚实和是否被激发 ,进针得气后仍全神贯注于针尖 ,使针下神气不散。治疗时若漫不经心 ,轻则降低疗效 ,重则出现医疗事故。接受针刺治疗的眼病患者 ,…  相似文献   

7.
8.
马民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7):589-590
腧穴是气血灌注和转输的场所,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刺的治疗点。针刺过程中,人体内气血运行规律可因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而发生不同改变。说明腧穴作为物质的存在,其功能既受时间的影响又受空间变化的制约,从而使腧穴在不同针刺时间和不同针刺方向上产生不同的运动形式,因而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掌握腧穴在时空变化方面的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进一步认识腧穴本质。  相似文献   

9.
目前安慰针刺的方法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一种安慰针刺的方法适用于目前所有的针刺研究。对近10年国内外安慰针刺的方法及理论进行整理,从安慰针刺设立前提、目前常用的方法及优缺点、各种安慰针刺方法使用情况、安慰针刺存在的争议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完善安慰针刺对照的设计,探索安慰针刺的关键问题,统一安慰针刺方法标准,为科学研究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安慰针刺对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谈腧穴深度与针刺深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建军  解秸萍  付平 《针刺研究》2006,31(4):246-248,251
本文讨论了腧穴的深度与针刺深度之间的关系。认为腧穴的深度取决于经脉所在位置的深度;虽然腧穴的深浅决定针刺的深浅,但针刺深度不能等同于腧穴的深度,针刺的深度也不应以安全深度为准;腧穴的深度及针刺深度应以腧穴位于体表的点至最佳针感的深度为标志。  相似文献   

11.
针刺不同腧穴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血压、高血压及低血压状态下,针刺"耳甲"、"曲池"、"内关"、"足三里"4穴对大鼠平均动脉血压的影响。方法:动物麻醉下分离颈静脉、颈总动脉,颈静脉插管给药造模(高、低血压),颈总动脉插管连接血压检测装置,各组依次针刺以上4穴,记录平均动脉压。结果:在高血压状态下,针刺"耳甲"、"曲池"、"足三里"均能显著降低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或P<0.01);在正常血压状态下,针刺"耳甲"、"曲池"均能显著降低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或P<0.01),针刺"内关"却能显著升高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在低血压状态下,针刺"内关"、"足三里"均能显著升高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结论:不同穴位对血压的调节效应有一定差异,部分单穴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效应,而有些穴位需配合才能发挥双向调节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神经体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传统医学和信息论的观点,重新认识腧穴和针刺的丰富内涵,明确阐述腧穴是生物信息流产生的基础,针刺是生物信息流产生的关键,中枢神经系统在针刺腧穴所产生的生物信息流中居于重要地位。在这个新的思路和模式指导下,借用现代生物学、神经科学、信息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及技术手段,最终揭示针刺机理。  相似文献   

13.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已充分证明了针刺防治胃病疗效可靠。而针灸处方在针刺防治胃病疗效的诸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历代医家对针灸临床选穴都非常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整理近10年来针灸治疗胃病的文献,从针灸治疗胃病的临床选穴角度,尤其是现代配伍研究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痹痛证与腧穴针刺顺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痛证的治疗临床多选取痹痛局部腧穴或阿是穴,针刺顺序无一定规律性。近年来我们按一定的针刺顺序施针,其临床疗效有很大提高,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治疗组 共96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54岁;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3个月;上肢肩背疼痛者36例,腰骶下肢疼痛者60例。对照组 共66例,其性别、年龄、病程、病位与治疗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治疗方法两组均辨证循经取穴,行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刺1次,12次为一疗程。治疗组根据疼痛发生的先后部位,决定针刺顺序。疼痛从上部向下扩展者先针下部腧穴,后针上部腧穴;疼痛由…  相似文献   

15.
笔者就近年来针刺心经抗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成果做一综述,并探讨手少阴心经及相关腧穴在抗心肌缺血方面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认为外感表证发热,多因六淫所致,一般多见于风寒或风热型。笔者用中医针刺治疗7例,效果显著,观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2例,女5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21岁;病程最短id最长3d其中风寒型6例,风热型1例;体温均在39t~40t间。2治疗方法根据病人的外感表证,风寒型取穴:风池、合谷、列缺(双);风热型取穴:曲地、合谷、列缺(双)、少商穴(双,点刺出血)。用75%酒精消毒所针穴位,毫外进外得气后,行提插抢转手法,采用泻法,运用手法3~5ndn后,间隔15ndn,再行第H次提插格转,以全身出汗为宜,留外30min后测体温…  相似文献   

17.
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随着针刺手法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针刺手法刺激量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刺激量进行了更加具体、深入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继承古人对针灸刺激量比较模糊的认识理论。本文拟就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的研究从理论、实验及临床三方面做一综述。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且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针刺刺激量是指在临床施治针具刺入机体时,针具或以针具为媒介对机体所产生或传递的能量。针刺刺激量对针刺效应影响的研究是当前针灸学领域最重要,也是最为热点的研究课题。针刺刺激量直接影响针灸临床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刺腧穴治疗小儿遗尿2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遗尿亦称“尿床”。笔者自2001年以来,采用针刺法治疗小儿遗尿2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利用腧穴配伍针刺治疗胃病的疗效,为临床胃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98例患有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其中针刺组68例,对照组30例;再将针刺组分为两组,第一组32例对其进行单纯针灸针刺治疗,第二组36例进行针刺腧穴配伍治疗,而对照组则用药物治疗。分别治疗2个月后进行胃镜复查。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30.0%,无效率为26.7%;针刺1组的治愈率为37.5%,无效率为12.5%;针刺2组的治愈率为50.0%,无效率为0,对照组和针刺1组对比,针灸针刺治疗胃病的疗效高于药物治疗,针刺1组和针刺2组对比,腧穴配伍治疗胃病的效果优于单纯针灸针刺治疗,三组疗效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防治胃病疗效可靠,腧穴配伍针刺治疗胃病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