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辨证治疗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生 《河南中医》2009,29(6):563-565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由肺脏疾患迁延失治,痰瘀稽留,正虚卫外不固,外邪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反复发作。本病的证候要素以痰、阳虚、气虚、火(热)、水饮、瘀血为主,病位以肺、肾、心为主。证候大致为虚证类(心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肾阳虚证)、实证类(外寒内饮证、痰热壅肺证、痰湿壅肺证、兼血瘀证)、危重变证类(痰浊闭窍证、正虚喘脱)三证类九证候。治疗急则以清热、涤痰、活血、化饮利水、宣肺降气、开窍立法而兼固正气,缓则以补肺、养心、益肾为主并根据气虚、阳虚之偏而分别益气、温阳,兼祛痰活血。  相似文献   

2.
首届全国名中医张之文教授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疾病。本虚从寒热来看,分虚热与虚寒两类,病位在肺,主要涉及脾、胃、肾等脏腑;标实早期以肺络瘀阻为主,继续发展则表现为痰瘀阻滞证候,晚期出现瘀毒内盛证候;瘀血为患贯穿本病始终,化瘀宜早不宜迟。本病早期可见肺胃两虚兼络脉受损证型,继续发展可见肺脾气虚兼痰瘀互结证型,晚期多见肺肾虚衰兼瘀毒为患证型。文章总结张教授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证经验及用药特色,通过典型病案分析张教授的证治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痰瘀互结证的证素特征.方法:收集明确诊断为痰瘀互结证的医案并提取证素进行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痰瘀互结证病位证素主要是肝、胃、肺、肌肤、经络、心、筋骨、肾、胞宫,病性证素主要是气滞、热、气虚、风、湿、火、阴虚、毒、血虚、寒、津液亏虚等,对病位及病性证素采用因子分析,得出痰瘀互结证的兼证如:痰瘀阻络证;湿热蕴肤;风寒犯肺;肝郁脾虚;气虚津亏;火毒内蕴;心胃瘀阻;虚热内扰;血虚不荣.结论:频数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痰瘀互结证的证素特征.  相似文献   

4.
韦衮政 《北京中医药》2008,27(11):846-847
肺胀阳虚水泛证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以阳虚和水泛为主要特点,还夹杂痰、饮、热、瘀等病理因素.李国勤教授认为治疗应病证结合,攻补兼施,以温阳益气以治本,同时还应理气化痰、降逆平喘、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以治标.重治本病,兼顾标疾,既补虚,又泻实,方可邪去正复.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急性期治疗关系到病情的转化和预后,因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现就近10年中风病急性期的中医证治研究近况综述如下。1病机及治法研究近年来对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治法研究颇多。普遍认为,此期患者多为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损证候较少显现。标实为风、火、痰、瘀、滞,本虚为气虚、阴虚,但具体认识则各有侧重。许氏等犤1犦认为中风病急性期一般以风痰上扰、痰热腑实多见,其中尤以痰湿为主,故治疗宜以除痰为主。崔氏等犤2犦认为颅脑水瘀是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病理改变,气机是否逆乱是决定本病病情转化的主要环节,因此中风病急性期治疗应…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140例中医证候特点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汪再舫 《江苏中医》1996,17(11):44-45
对14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分析,发现气虚痰湿为本病基本病理。其中气虚痰浊为左心衰竭的主要证型,阳虚水瘀搏结为右心衰竭的主要证型,阳虚欲脱水湿瘀阻塞凝为全心衰竭的主要证型,阳虚欲脱寒凝内生为心力衰竭的危重证型。心力衰竭临床常见的演变顺序为气虚→气阴两虚→阳虚→阳虚欲脱,并由虚致实,心力衰竭程度除本虚外与标实所占比重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证候统计与病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证候特点、主要病机。方法:对245例患者,从症状、证候、证型几个层次进行分析归纳。结果:①虚证出现频率占57·22%,实证为4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气虚证出现频率为88·75%,占诸证之首;痰湿证次之,为本病的主要证型之一;③出现频率在10%以上合并证型为气阴两虚、阴虚内热、湿热内蕴、阴阳两虚、胆虚痰湿五型的合并证,占总例数的97·55%。结论:脾虚为本,痰(湿)瘀为标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气阴两虚、阴虚内热、湿热内蕴、阴阳两虚、脾虚痰湿为主证兼夹痰/瘀/(水)湿的证型为本病临床主要合并证型。  相似文献   

8.
从瘀论治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的病机不外乎风、火、痰、虚、瘀五端,而瘀血则穿插于眩晕各个证型之间,贯穿于眩晕的始末,即“无瘀不作眩”。  相似文献   

9.
介绍汪悦教授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汪老师认为本病病机的关键是以肾督两虚、寒湿阻络为主。本病病位在腰脊、筋骨,病理因素主要为寒湿与痰瘀,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肾督亏虚为本,寒湿、痰瘀为标,或以本虚为主,或以标实为急,临证时必须抓住其标实与本虚的主次。治疗则以温肾散寒,化湿通络为大法。辨证为主,结合辨病,提高疗效。以阳和汤为主方加减,温补营血之不足,解散阴凝之寒湿,使阴散阳回,寒消湿化。  相似文献   

10.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氏病,属于祖国医学颤证、内风等范畴。本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脑病,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病理尚未完全清楚,治疗上亦无较好方法。近年来,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拟就其现状与展望作一综述。1 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与风、寒、虚、痰、瘀、火等...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临床证型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为中医规范化诊治本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了154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的人口学、中医症状及证候学资料,探索CKD3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CKD3期患者以肾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为基本中医证候,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存在肾气阴(血)虚证;辨证分型以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最多(29.8%),其次为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22.7%)、气阴(血)虚+肾络瘀痹+湿热内蕴(16.2%)和气阴(血)虚+风湿内扰+湿热内蕴(11%)。结论:肾气阴(血)虚证、肾络瘀痹证、风湿内扰证、湿热内蕴证在CKD3期患者整个病程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附100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对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资料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呈现虚实夹杂、痰瘀互结的临床特征,具体表现为虚证以气血亏虚、脾胃虚弱为主;实证之痰湿壅盛在风寒湿邪证候中占主要成分:瘀血痹阻关节经络贯穿于疾病的始末。淡红、胖大、瘀点瘀斑舌,白腻、黄腻苔,细滑脉是本病的主要舌脉象。除关节疼痛以外,关节晨僵、肿胀也占较大比例。提示气血亏虚、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胃癌中医证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提取对胃癌基本证素认识,并结合古今临证经验,应用证候要素概念分析胃癌中医发病特点,总结胃癌基本证候要素与疾病的动态演变规律,提出了"胃内寒、脾气虚为胃癌本虚证素;食、痰、瘀、毒、气滞、内湿、内火为胃癌标实证素;胃阴亏虚、气血俱虚、脾肾阳虚为胃癌病理结局证素"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分析岭南地区COPD稳定期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对岭南地区9所医院进行了前瞻性临床证候信息横断面调研.通过聚类分析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证候规律探讨.结果 聚类证候可聚为最合理且较符合临床的四分类:肺脾气虚、痰淤阻肺(36.2%),肺肾两虚、痰瘀阻肺(35.9%),肺脾气虚、肝郁化火、痰瘀阻肺(14.5%),肺脾肾虚、痰浊阻肺(13.4%).结论 岭南地区COPD稳定期证候均为复合兼夹证型,虚证中以肺虚和脾虚最多,其次为肾虚,实证以痰淤为主,部分还可见肝郁化火.  相似文献   

15.
潘光明  邹旭  姚耿圳 《新中医》2018,50(8):43-4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3 3 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诊断、中医证型、合并症等的分布规律。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各项合并症所占比例,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心脏瓣膜病高脂血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性证素先后顺序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血虚气滞。慢性心力衰竭病位心脾=肺肾肝。中医证型最多为气虚痰瘀证,占19.82%,而后依次为气阴两虚痰瘀(占13.81%),气虚血瘀(占11.4 1%),气阴两虚血瘀(占10.21%),阳虚水泛兼瘀血阻络(8.11%),其他证候较为分散。证候虚实中,单纯性虚证占6.9 1%,单纯实证占6.3 1%,本虚标实证占86.7 9%。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性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水饮为主,本病病位主要涉及心、脾、肾,中医证型以气虚痰瘀、气阴两虚痰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风、火、痰、瘀、虚五个方面探讨眩晕的证治。因风致眩,有肝阳化风、阴虚生风之别;因火致眩,有肝郁化火、痰火上扰之分;因痰致眩,有风痰、痰饮、热痰、湿痰之异;因瘀致眩,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阻络之差;因虚致眩,有气虚清阳不升、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肾精不足之不同。治疗应把握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分清标本,权衡缓急;动态观察,圆机活法:病证结合,随证治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即气阴两虚挟痰瘀、气阴两虚挟瘀、阳虚挟痰瘀、气虚挟痰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心肾阴虚挟痰瘀7个证型.探讨各证型与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中医证型由多到少排列为气阴两虚夹痰瘀型>气阴两虚夹瘀>心肾阴虚夹痰瘀>气虚血瘀>阳虚夹痰瘀>气虚挟痰瘀、痰瘀互结,气阴两虚夹痰瘀型患者合并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居多,气虚血瘀夹瘀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居多.结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可以为中医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提供诊断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重视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湿热瘀毒证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阴阳两虚证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2例西医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为阴阳两虚型患者,再按照是否兼湿证和兼瘀证而分为单纯型、兼湿型、兼瘀型、兼湿兼瘀型4组,检测血尿酸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阴阳两虚组,血尿酸水平高于阴阳两虚兼湿、阴阳两虚兼瘀、阴阳两虚兼湿兼瘀证型组。阴阳两虚兼瘀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兼湿、兼湿兼瘀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兼湿与兼湿兼瘀两组比较,尿酸检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单纯阴阳两虚(既不兼湿证、又不兼瘀证)证,可能是阴阳两虚证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瘀有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证型中,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一个因素。湿有可能不是导致血尿酸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