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有x线摄片,其中5例接受CT检查,2例接受MR检查。结果14例患者共检出16个病灶,其中髋臼9个,月骨3个,腕舟骨、肱骨头、股骨头、胫骨远端各1个。16个病灶的X线表现为临近关节面单房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伴薄层硬化边。5例6个病灶的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囊状骨质破坏,边界清楚,边缘有硬化,病灶中心CT值38HU左右。2例2个病灶在MR表现为长T1、长12信号,其周围可见较薄的长T1、短他信号边缘。结论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影像学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股骨颈疝窝的X线及CT表现并比较二者对本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40例骨盆、髋关节平片及髋关节CT发现的26例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0例X线平片上表现为股骨颈中轴线或其外上方的类圆形伴有硬化边的透亮区,22例(含16例平片异常者)CT均表现为股骨颈前方皮质下类圆形骨质缺损,大部分可见与病灶相通的局部皮质裂隙状缺损,内为较均匀的软组织密度灶(或)液体密度,边缘清楚伴有硬化缘,其中1例X线平片表现不明显。结论 CT能显示股骨颈疝窝的内部细节,大部分病灶具有特征性表现,比X线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及MRI表现,其中全部病例行X线平片检查,16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结果 2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骨14例,骨盆2例,额骨1例,距骨1例,跟骨1例,腰骶椎各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DR平片均表现为膨胀性骨破坏,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行囊状膨胀性骨破坏13例,皂泡状混杂密度2例,腰椎体见有溶骨型破坏1例。其中软组织肿块12例,液液平面8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6例T1WI上低信号内见混杂信号,5例在T2WI见液平面。结论综合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 ,可提高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并给临床提供更多病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内腱鞘囊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9月收治的骨内腱鞘囊肿12例,12例均行常规X线检查,部分患者行CT检查,并进一步作CT三维重建。结果:12例X线、CT均表现为囊状透亮影,境界清楚,边缘光滑,部分病灶周围有明显硬化边缘,部分病灶在X线平片上边缘硬化不明显,在CT上显示清楚;CT三维重建病灶内可见条状骨性间隔,病灶下缘经裂缝与关节面相通。结论:骨内腱鞘囊肿在X线及CT图像上的典型表现为临近关节面骨质内境界清楚、边缘有硬化的囊状低密度病灶,CT三维重建除了能更全面显示其特征表现外,还能显示病灶在关节面附近的裂缝,为病变分型提供帮助,对于指导手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分期及早期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分期及早期影像学诊断.方法 86例双侧股骨头行X线平片、CT及低场MRI检查,对其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期对照.结果 全部患者X线平片诊断早期ANFH共126个部位,其中Ⅰ期占58个,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及骨硬化,Ⅱ期68个,表现为骨硬化和囊状低落度区.CT发现早期ANFH 76例共108个部位,其中I期占44个,表现为组成骨小梁星芒结构消失,骨质疏松变和骨硬化,Ⅱ期34个.表现为囊状低密度区及骨硬化,Ⅲ期30个,以新月征为特点.低场MRI仅发现68例98个部位,Ⅰ期45个,表现为斑,T1WI低或高信号,Ⅱ期33个,表现为T1WI及长TE梯度回波(GRL)序列呈不规则低等高信号.Ⅲ期20个,在T1WI及GRL序列呈片状低信号,并可见高信号环绕.三者比较差异较大,意义显著.结论 CT及低场MRI可早期显示ANFH病变,而低场MRI对ANFH的敏感性及诊断价值高于X线平片及C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诊断骨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来本院就诊的10例骨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平片、CT检查,分析总结骨梗死的CT表现,评估CT检查诊断骨梗死的价值。结果 X线检查共发现病灶18处,8处定性诊断为骨梗死。 CT共发现病灶21处,13处定性骨梗死。 CT主要表现骨小梁稀疏破坏,髓腔内地图样改变,周围环硬化边;病变区范围大于X线平片。 CT对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结论双排螺旋CT在骨梗死的诊断上,其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潜水减压病性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19例患者23个部位均行X线、CT、MR检查,病变累及股骨颈、股骨粗隆、肱骨上端、胫骨下端。结果骨梗死早、中期X线片、CT表现为阴性和局部骨质疏松及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中央T1WI为中等或略低信号,边缘为迂曲清楚的线状低信号带,T2WI为中央等略高而边缘高信号带,边缘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反映了骨梗死内的反应性新骨形成、纤维化、出血和骨髓水肿。晚期X线及CT呈不规则状骨质硬化,MRI T1WI及T2WI示梗死区中央及边缘均为低信号,这意味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及营养不良性钙化和骨化。结论 MRI是诊断早期骨梗死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中晚期骨梗死在X线平片、CT及MRI上均有特征性表现,三者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非骨化性纤维瘤13例影像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X线平片、CT扫描在诊断非骨化纤维瘤中的作用,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0岁发病最多(占61.53%),多发生于膝关节附近、股骨及胫骨干骺区。X线表现分为两型:皮质型8例,髓腔型5例。CT特征表现为:①局部骨皮质破坏;②病灶内细而短的骨嵴;③病灶近髓腔侧有细的硬化线。结论X线平片结合CT检查可提高NOF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临床确诊率。方法:收集2005年2月~2009年3月经X线平片诊断为骨巨细胞瘤17例患者X线平片、CT片、MRI片,并与病理结果结合分析。结果:本组17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中囊性型6例,溶骨型9例,恶性2例;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2例,复发3例。X线及CT扫描均见骨端偏心膨胀性改变,无钙化,无硬化,部分病例可见粗大骨嵴,MRI在显示病灶范围、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周围结构受累情况及部分细节的表现上明显优势于其他影像手段。结论:X线平片结合CT、MRI对骨巨细胞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亮 《中国医药指南》2013,(29):320-320,433
目的了解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X线平片和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为骨化性肌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X骨化性肌炎中,发生于肩关节2例、肘关节2例、髋关节7例、胫腓骨近段1例、股骨远段2例、足跖骨周围1例,所有病例均为单发。影像学分为3期,在不同时间,X线和CT表现各有异同。急性水肿期(早期)3例,X线表现为软组织内条片状或分层状骨化影,CT表现周围软组织内片状钙化,边界不清。增殖肿块期(中期)9例:X线表现为软组织内骨性致密影,CT表现为分层状“蛋壳”样骨化。骨化修复期(晚期)3例,X线表现为周围软组织内致密影,周围软组织被推压移位,CT表现为周围软组织内大团状高度致密影,与局部骨皮质分界不清。CT增强扫描示肿胀软组织无强化,无软组织肿块。结论X线平片和C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如缺乏特征性表现,难与骨恶性肿瘤鉴别时,可做MR/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1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7例行螺旋CT检查,15例行MR检查。结果原发性ABC共20例,继发性ABC1例,均发生于长管状骨。21例X线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9例病灶内见骨性分隔,18例有硬化边;17例行CT平扫,13例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11例显示病灶内液-液平面,硬化边显示明显;15例行MRI检查,13例骨质膨胀,11例显示囊腔及液-液平面,囊腔周围间隔呈长T1、短T2信号。结论 CT及MRI、特别是MRI对ABC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CT表现特点,评价CT检查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X线平片和CT表现。结果ABC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病灶密度不均,15例可见蜂窝样低密度影或液-液平面,13例出现软组织肿块。结论CT对ABC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平片,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探讨分析球形肺炎的X线平片、CT的表现。以及与结核瘤、周围型肺癌、肺转移瘤、肺部良性肿瘤、盘状肺不张等进行鉴别。搜集16例经临床证实为球形肺炎的X线平片CT片资料进行分析。球形肺炎的主要表现为团块形致密影,团块影内见有空气支气管征.大小约为4~8 cm。6例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匀,示有小蜂窝状透亮影;6例见有支气管充气像;12例边缘部分清晰部分模糊.见有粗长毛刺影;4例边缘清晰。结论胸部X线平片CT检查观察球形肺炎,对球形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泡细胞癌的X线平片、CT表现特征。方法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泡细胞癌患者的胸部X线平片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X线平片中,3例呈单肺见斑片影及两肺多发结节影;3例呈磨玻璃影,内见多发结节,与胸膜粘连;5例呈多发结节影。结论肺泡细胞癌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CT对其诊断较X线平片敏感,最后确诊需病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54例腰椎峡部裂患者X线平片、CT检查结果,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价值。结果54例患者中,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项圈征"椎弓峡部裂边缘硬化,腰骶关节间隙变窄;椎弓骨环连续性中断,椎弓根下缘层面、椎体上下关节突之间低密度裂隙影,骨质断面呈不规则锯齿状,骨块影以及椎体滑脱等特征性征象。结论CT扫描比X线平片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更具优势,但X线平片投照技术和CT合理的扫描计划是发现椎体峡部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PBMFH)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原发性BMFH的X线片、CT、MRI表现,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7例BMFH中,位于长骨4例,扁骨及不规则骨3例,X线、CT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其中5例呈地图样、虫蚀样,2例呈无结构的溶骨性破坏,5例骨皮质中断,4例骨髓内软组织肿块,纵径大于横径,密度与周围肌肉相仿,髓外软组织肿块,范围大于溶骨病变,软组织块内均未见钙化,2例骨鞘完整,5例不完整。MRI表现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骨质破坏区,其软组织肿块T1呈稍低信号,T2呈不均匀高信号影,压脂序列呈高信号影,周围大片状软组织水肿。结论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CT和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若中年人出现单发长骨骨内不规则骨质破坏且软组织肿块大于骨质破坏区,骨膜反应不明显但大范围水肿时应考虑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可能。  相似文献   

17.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骨和关节X线平片及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收集我院稳定性维持血液透析且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42例,行X线平片及CT检查,部位包括颅骨、肩关节、腕关节、双手、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腰椎,观察其影像学改变。42例患者X线平片显示骨质疏松38例,骨质破坏12例,骨质吸收17例,骨质硬化10例,关节肿胀18例,软组织内转移性钙化18例;CT检查显示骨质疏松42例,骨质破坏14例,骨质吸收19例,骨质硬化10例,关节肿胀20例,软组织内转移性钙化18例,关节囊积液10例。X线平片检查是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骨、关节病变的首选方法,CT是发现早期病变及鉴别诊断的重要补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肺栓塞的X线平片、CT平扫及CT肺血管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表现,探讨三者在P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综合诊断的480例PE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探讨PE的X线平片、CT平扫及CT肺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480例PE中,65例X线有轻微异常,表现为肺浸润影、少量胸腔积液、肺不张、心脏增大、肺动脉高压;215例CT平扫可见异常,表现为栓塞区的肺血流的低灌注、肺血流的不均匀灌注(马赛克灌注)以及栓塞肺动脉血管内局部直径及密度异常,栓塞较严重者可见肺体积的减小、右心影增大、肺动脉高压、腔静脉增粗;480例CTPA均显示异常,表现为栓塞肺动脉的充盈缺损、栓塞远端肺动脉变细、肺血流的低灌注及不均匀灌注、侧枝循环形成以及近心端肺动脉高压、心影增大。结论肺栓塞的X线平片、CT平扫及CT肺血管造影均可出现异常表现,在三种影像诊断方法中以CTPA最为确切,X线平片及CT平扫出现异常几率较小且其征象无明确的特异性,但一旦出现这些征象可提示疑诊,为进一步进行CTPA检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尤其是早期坏死的诊断价值及本病的新征象。方法:分析比较40例53侧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及CT的表现及诊断结果。结果:星状征变形,骨质增生,硬化,囊变,碎裂,塌陷,变形,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CT表现。X线平片确诊其中的46侧(86.8%)。CT可显示X线平片股骨头阴性的缺血坏死。结论:股骨头内单纯高密度硬化是本病的早期征象,股骨头内气体也是该病的征象,CT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尤其在早期比X线平片敏感。  相似文献   

20.
代丽茹 《河北医药》2014,(5):746-747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合并肝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及强化特征。方法对5例结节性硬化症伴肝脏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表现及强化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CT检查均无肝硬化表现,强化扫描动脉期病变非脂肪成分也均呈明显强化,而门脉期及延迟期呈中度强化,脂肪成分无强化;肿瘤内可见明显强化点和线状血管影,周围示粗大引流血管影,经螺旋CT薄层扫描能清晰显示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脂肪成分。结论采用CT对结节性硬化症合并肝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进行诊断,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的瘤体,并为临床提供科学治疗依据可做为该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