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胃癌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及与其它临床参考指标的关系。方法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68枚胃癌胃周淋巴结癌胚抗原(CEA)mRNA基因表达,同时比较RT-PCR与免疫组化(IHC)方法的检测敏感性。结果 CEAmRNA RT-PCR是一种很敏感的方法,可以检测1/10^6个转移的癌细胞;检测19例胃癌患者取材的68枚胃周淋巴结,IHC阳性率28%(19/68),RT-PCR阳性率57%(39-68),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RT-PCR阳性率与胃部临床参考指标密切相关,且随着病期进展而增大。结论 CEA mRNA RT-PCR是比免疫组化更敏感的方法,可以预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能够有效地避免已有微小转移的患者被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的微转移灶。方法:患者常规行乳癌根治术,在完成皮瓣游离后,于胸骨柄处行骨穿,吸取骨髓3~4ml,所采骨髓行RT—PCR检测其细胞角蛋白19(KTl9)含量。切除标本常规送病理。结果:30例患者临床病理汇报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17例,胸骨骨髓KTl9阳性7性,占41.12%,其中3例肿块直径≥5.0cm,位于内乳内,临床未触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13例,胸骨骨髓KTl9阳性3例,占23.07%。总阳性率33.33%。结论:在术中游离皮瓣后于胸骨柄处进行骨穿获取骨髓,并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角蛋白19(KTl9)在胸骨骨髓中的表达,可以早期诊断乳腺癌的微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乳腺癌肿瘤组织中NM23-H1基因蛋白表达,探讨该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腋下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血管密度以及雌激素受体状况等多项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NM23-H1单克隆抗体以及第8因子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酶标ABC法对60例乳腺癌组织。结果 NM23-H1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以及乳腺纤维腺瘤的导管上皮中均有高水平表达,乳腺癌肿瘤组织中NM23-H1基因存在的较高  相似文献   

4.
<正> 乳腺癌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为其主要转移方式,直接与预后相关,本文对813例乳腺癌患者从临床及病理方面,分析国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临床疗及预测预后提供客观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1970~1989年乳癌各类根治标本772例及单乳切除加腋窝清扫标本41例,共计813例,其中5年以上随访资料的441例,按照1991年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进行病理分类及分期。淋巴结转移水平分三站: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EMS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合乳腺癌分子分型及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分析EMS1 mRNA表达水平在乳腺癌组织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94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EMS1 mRNA相对含量,以乳腺癌癌旁组织EMS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值为界限,乳腺癌组织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ELIVISON二步法,对乳腺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并根据基因聚类分析进行分子分型;分析EMS1基因表达与乳腺癌分子分型及各项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EMS1 mRNA平均表达水平为0.578&#177;0.105和0.397&#177;0.079,高表达率为60.6%(57/94)。Basal—like型乳腺癌中EMS1平均表达水平最高,与其他分子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MS1 mRNA高表达与患者年龄≥50岁、绝经后和腋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与肿瘤大小、肿瘤分级和TNM分期状况无关。结论:EMS1基因可能是乳腺癌的一种新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6.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人血标本中肠道病毒核糖核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别对119例心肌炎患者,37例正常人血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糖核酸(RNA)检测,检出率分别为49.6%及5.4%。患者血清柯萨奇B组病毒中和试验阳性率为21.8%。表明RT-PCR是检测肠道病毒感染的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的方法,优于中和试验。  相似文献   

7.
黄耀  李岩松  谢谦 《广东医学》1999,20(1):27-28
目的 探讨乳腺癌nm2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52例不同进展期乳腺癌手术标本中nm23的表达。结果 nm23高表达的乳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nm23低表达者(P〈0.05);组织学分型中非浸润乳腺癌nm2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浸润癌(P〈0.05);nm23表达与原发肿瘤的大小无显著性关系;随着临床病理分期的进展,乳腺癌原发灶中nm23的表达水平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乳腺癌骨髓微小转移方法的可能性及其意义,寻找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技术检测骨髓微转移灶。方法:采用巢式PCR,通过扩增乳腺组织特异性基因hM-AM mRNA,对43例乳腺癌患者骨髓hMAM mRNA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双侧髂前上嵴或髂后上嵴多点穿刺的方法,hMAM mRNA阳性率达55.81%(24/43)。结论:骨髓检测微转移相对于传统的组织学方法有明显进步,将对乳腺癌早期转移的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微转移是指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播散于血液循环、淋巴系统、骨髓以及肝、肺等各组织器官中的肿瘤细胞,但尚未形成转移结节,常无任何临床表现,常规检测方法如X线、CT、MRI、ECT及常规的病理检查均难以发现的微小病灶。淋巴结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微转移的存在提示肿瘤不再局限于原发病灶,有发展成为远处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任国胜 《重庆医学》2005,34(12):1761-1763
乳腺癌的淋巴道与血道转移是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淋巴转移又是乳腺癌的主要转移途径。尽管目前临床淋巴转移程度是指导乳腺癌诊断、分期、外科治疗和放化疗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仍有许多患者,即使淋巴结阴性的早期患者,也可以出现复发和转移。因此,在分子生物学水平寻找和分析乳腺癌转移的机制非常重要。乳腺癌的转移是一个多基因参与通过多步骤完成的复杂过程,以往研究较多的乳腺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有表皮生长因子(EGF)、E-钙黏蛋白(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CD44、nm23等等。它们在乳腺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已经比…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nm^23基因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关系,应用LSAB免疫组化染色方染,研究nm^23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NDPK/nm^23在乳腺癌中有较高表达,阳性率为64%,其中有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2.5%,无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88.2%,有显性差异(P<0.01),NDPK情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分级越高,阳性率越低,有显性差异(P<0.05);与组织学分型无显差异(P>0.05)。结论:nm^23基因在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构转移过程中发挥负性调控作用。测定乳腺癌组织中nm^23基因产物/NDPK的表达状况,有助于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进一步了解及对患参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尽管乳腺癌在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肿瘤远处转移仍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临床诊断淋巴结转移阴性的乳腺癌病人约25%在手术后10 a内出现转移。乳腺癌的转移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完成的复杂过程,所以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寻找和分析乳腺癌转移的机制非常重要。因此,有关转移的发生机制成为肿瘤研究热点之一,以期能从分子学水平上更早、更准确地判断肿瘤转移的潜能,筛选抗转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蛋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CT、病理和MAGE-1、-2、-3、-4基因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CT、病理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黑色素瘤抗原(MAGE)基因3种方法对53例患者的111组淋巴结分别进行癌转移的检测。结果:80组常规病理检查阴性淋巴结中4种MAGE基因至少有一种表达的淋巴结有19组,几率是23.8%(19/80)。31组常规病理检查阳性淋巴结标本中4种MAGE基因至少有一种表达的几率是87.1%(27/31)。非肺癌患者淋巴结4种MAGE基因表达均为0。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应用RT-PCR技术检测MAGE基因在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分别为27.9%(31/111)和41.4%(46/111),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31组CT阳性淋巴结标本中4种MAGE基因至少有一种表达的几率是80.6%(25/31),80组CT阴性淋巴结中4种MAGE基因至少有一种表达的淋巴结有21组,几率是26.3%(21/80)。结论:应用RT-PCR检测MAGE基因可检出常规病理方法和CT未能检出的淋巴结微转移。  相似文献   

14.
江涛 《当代医学》2014,(24):46-47
目的 探讨临床上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微转移的检测方法,并分析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体检均无腋窝淋巴结肿大,术中对患者进行美蓝染料的注射,注射部位在原发肿块周围,将染色的淋巴结分离出送去活检,分析分离出的SLN和原发肿块的位置关系,将SLN与腋窝淋巴结(ALN)活检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92例患者中检查出SLN的病例有81例,检出率达到88.0%(81/92),准确性90.1%(73/81),假阴性率9.9%(8/81)。结论 对所有乳腺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检出率和准确性均较高,能够准确的反应腋窝淋巴结的转移和受侵润的情况,所以美蓝染色SLN活检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体外DNA扩增技术,将PCR技术引入HFRSV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作者目的是把PCR技术与反转录相结合,为HFRS的实验诊断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微转移更为有效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对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前哨淋巴结活检,进行常规的病理切片检查和SLN中CK-19的RT-PCR检查,然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50例乳腺癌患者成功进行了前哨淋巴结活检,共检出了SLN 96枚。常规的病理切片检查和RT-PCR检查两者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假阴性率分别为29.4%(10/34),56%(28/50),64.7%(22/34),94.1%(32/34),96%(48/50),5.9%(2/34)。结论 SLN中CK-19的RT-PCR检查可以提高SLN微转移的检出率,而且可以减少假阴性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18.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或称为体外基因倍增,是1985年由Saiki等创建的。催化反应进行的酶现多使用Taq DNA聚合酶,该酶具有热稳定性。核酸杂交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HIV的检测,能早期准确地检测出患者所携带的病毒。制备核酸探针的关键是  相似文献   

19.
疟疾的大规模调查和监测手段已从镜检血中原虫,血清学试验检测抗体,免疫学试验检测抗原,发展到核酸分子杂交。核酸分子检测的特异性强,重演性好,可同时检测大量样本,但国外学者应用恶性疟原虫DNA探针现场研究表明其敏感度中等,低原虫血症者假阴性率高。间日疟原虫是我国最常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