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去甲基斑蝥酸钠脂质微球体内外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去甲基斑蝥酸钠脂质微球并对其体外各项性质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分别采用动态光散射法、HPLC法和反向透析技术考察了制剂的粒径、 ζ-电位、含量、包封率、体外不同介质中的释放特性及以不同介质稀释后样品的性质变化等对制剂做出较全面的体外质量评价。以去甲基斑蝥酸钠注射液为参比制剂,HPLC-MS法测定了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结果制剂各项理化性质较好,平均粒径约为200 nm, ζ-电位为-38 mV,含量约100%,包封率约85%。在pH 7.8的PBS中药物1 h释放约50%,4 h释放约85%以上。以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样品的粒径、 ζ-电位值变化较小,以5倍量稀释时制剂在2 h内的包封率可保持在80%以上。单剂量股静脉注射脂质微球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为111.28 μg·mL-1·h-1,血药浓度数据符合双隔室模型。实验表明本制剂与注射液体内各项血浆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结论脂质微球各项性质较理想且并未改变药物体内血浆药代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去甲斑蝥酸钠白蛋白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去甲斑蝥酸钠为模型药物,对含药白蛋白微球的制备、载药性能、形态、表面状态、大小及分布、体外释药、冷冻干燥、60Co辐照灭菌和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去甲斑蝥酸钠微球的平均大小为0.43±0.12μm,药物含量为20.34~26.75μg/ml,包入率21.9~26.4%,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冷冻干燥和60Co辐照对微球无影响且能达到无菌要求,放置3个月后微球的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陈永顺  吴珍  杜士明  董永成 《中国药师》2011,14(8):1090-1093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情况。方法:以市售去甲斑蝥素注射液为参比,测定NCTD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血浆中的药动学模型及药动学参数,用靶向效率来评价其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靶向性。结果:NCTD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模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_(1/2α)=(0.57±0.11)h,t1/2β=(20.69±1.06)h,CL=(0.016±0.002 4)ml·h·kg^-1,AUC0~∞=(63.41±9.08)mg·h·L^-1,其在肝脏,脾脏,心脏及肾脏的靶向效率分别为为2.36,1.78,0.43和0.35。结论:与去甲斑蝥素注射液相比,NCTD白蛋白微球能提高对肝脏,脾脏的趋向性,减少对肾脏及心脏的分布,有利于提高其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水飞蓟宾脂质微球并对其理化性质及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特征进行考察,为水飞蓟宾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水飞蓟宾脂质微球;分别采用动态光散射法、超速离心法考察制剂的粒径、zeta电位及药物的相分布;以自制水飞蓟宾溶液剂作为参比制剂,采用HPLC法考察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结果制剂平均粒径约为192.4 nm,zeta电位为-24.56 mV,约77.5%的药物分布在油水界面膜上;40℃加速实验10 d,药物的相分布无变化;4℃留样观察6个月内稳定;水飞蓟宾脂质微球和溶液剂的药时过程均符合双隔室模型;非隔室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脂质微球和溶液剂的AUC0-t分别为(1.90±0.29)、(2.07±0.44)mg.h.L-1,两制剂药-时曲线相似。结论所制备的水飞蓟宾脂质微球性质稳定,大部分药物分布在油水界面膜上;脂质微球未改变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半乳糖衍生物修饰去甲斑蝥酸钠脂质体的主动靶向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半乳糖衍生物修饰的去甲斑蝥酸钠脂质体(GNL),探讨并比较其与去甲斑蝥酸钠脂质体(CNL)的肝靶向作用。以半乳糖为起始物,经乙酰化、溴代、缩合、置换后得化合物Galβ1-(CH2-CH2-O)2-C14-H29作为修饰靶向材料,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CNL和GNL;RP-HPLC测定小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小鼠肝脏中的药物浓度。实验表明脂质体表面经化合物Galβ1-(CH2-CH2-O)2-C14-H29修饰后,GNL肝脏靶向效率是CNL的1.8倍,是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的2.9倍。  相似文献   

6.
目的合成标题化合物,并进行工艺改进。方法由斑蝥素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制得。结果总收率为62.4%。所得产物经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及质谱等确证了结构。结论该合成工艺具有收率高、成本低、易于工业化生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注射用去甲斑蝥酸钠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方法利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原理对注射用去甲斑蝥酸钠中细菌内毒素进行测定。结果注射用去甲斑蝥酸钠稀释浓度1g.L-1为不干扰测定浓度,限值确定为每1mg注射用去甲斑蝥酸钠中细菌内毒素含量应小于3.3EU。结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可用于控制注射用去甲斑蝥酸钠中内毒素的含量,方法灵敏、可靠、经济。  相似文献   

8.
新型药物载体:脂质微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脂南微球(LM)在组织分布上与脂质体相似,可以选择性地在肿瘤及炎症部位蓄积,改变了药物的体内生物分布。研究表明,与抗肿瘤药1,3-双(2-氯乙基)-1-亚硝基脲(BCNU)溶液剂相比,BCNU-LM制剂体外被肿瘤细胞摄取明显增加,体内抗肿瘤活性显著增强,毒性降低。非甾体抗炎药氟比洛芬易引起胃粘膜损伤等副作用,将氟比洛芬乙酸乙有药制成LM制剂,临床试验表明,与药物口服剂型相比,LM制剂起效快,可迅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去甲斑螫酸钠冻干粉针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Fusion—RP80色谱柱(250mm×4.6mm,4μm)为分离柱,以甲醇.KH2PO4缓冲液(0.1mol·L^-1KH2PO4溶液1000mL,加三乙胺1mL,用磷酸调节pH3.0)(15:8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去甲斑蝥素浓度在2.0~7.0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回收率为100.19%(n=9),RSD为0.15%。结论:该方法适用于去甲斑蝥酸钠冻干粉针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含量及有关物质。方法:色谱柱为 YWG-C_(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0.02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甲醇(75:25,磷酸调 pH 3.0),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含量测定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100.2%(n=9),线性范围为0.10~1.60 mg·mL~(-1)(r=0.9999);有关物质的检测限为0.16 ng(S/N=3),线性范围2.03~16.24μg·mL~(-1)(r=0.9986)。结论:该方法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去甲斑蝥酸钠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葛根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葛根素-NLCs),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特性。方法:采用热熔乳化超声-低温固化法制备葛根素-NLCs,考察了葛根素-NLCs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形态学性质;研究了葛根素-NLCs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与组织分布特征。结果:葛根素-NLCs平均粒径为(116.2±34.5)nm,多聚分散系数为0.217±0.024,Zeta电位为(-37.2±3.6)mV,包封率为(87.4±4.3)%。葛根素-NLCs在大鼠体内的AUC0-t和MRT0-t分别为葛根素注射剂的3.69和2.13倍;组织分布结果表明葛根素-NLCs在大鼠肝、脾、脑内的相对摄取率分别为葛根素注射液的3.95,3.41和2.30倍。结论:葛根素-NLCs延长了药物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在体内具有良好的肝、脾和脑靶向性,可提高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2.
酮洛芬异丙酯脂质微球的镇痛作用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酮洛芬异丙酯脂质微球的镇痛作用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考察酮洛芬异丙酯脂质微球的镇痛作用。大鼠静脉给药后,分别于0,0.083,0.25,0.5,1,1.5,2,4,6,8,12和24 h取血。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的酮洛芬浓度。结果:酮洛芬异丙酯脂质微球(6.5,13.0,26.0 mg·kg-1)可剂量依赖性延长小鼠热板痛阈时间,且效果好于等剂量酮洛芬溶液剂组。酮洛芬异丙酯脂质微球及酮洛芬溶液剂静脉注射后的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8.40±1.15)和(5.91±1.27)h,清除率(CL)分别为(0.062±0.008)和(0.030±0.008)L·h-1,稳态表观分布容积(Vss)分别为(0.539±0.299)和(0.219±0.097)L。结论:酮洛芬异丙酯脂质微球较酮洛芬溶液剂镇痛作用增强,静脉注射后在体内消除较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冬凌草甲素固态类脂纳米粒在动物体内的组织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建立生物样品中冬凌草甲素的HPLC测定法,比较冬凌草甲素普通注射液和固态类脂纳米粒注射液的体内分布特点与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冬凌草甲素固态类脂纳米粒在肝、脾、肺、心及肾中的相对摄取率分别为4.25%,3.44%,1.19%,0.52%和0.60%。静脉注射后的药-时曲线表明体内过程符合三室模型,其各相半衰期分别为T1/2π=0.087 h,T1/2α=1.65 h,T1/2β=32.36 h,中心分布容积VC=0.66 mL·kg-1。结论冬凌草甲素固态类脂纳米粒能够增强药物的肝脾靶向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循环时间。固态类脂纳米粒可能成为冬凌草甲素的一种新型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4.
章秀丽  马月琴  李刚 《药学实践杂志》2014,32(6):409-411,459
脂微球递药系统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从脂微球载药系统的形成机制、构建方法及关键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介绍该领域研究的进展和一些新发现,以促进脂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卡铂白蛋白微球犬肝动脉栓塞后药物的体内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了卡铂白蛋白微球经肝动脉栓塞后的体内动力学过程、组织分布情况及微球在肝脏动脉栓塞的效果,观察对正常肝脏的病理改变。方法:栓塞实验以肝动脉灌注卡铂注射剂为对照组。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外周静脉血及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结果:卡铂注射剂和微球剂的体内过程呈二室模型,微球剂分布相半衰期(T1/2α)和消除相半衰期(T1/2β)分别为1.3h和32.2h,均明显长于注射剂(T1/2α和T1/2β分别为1.1h和16.1h)。肝脏中的药物浓度远远高于脾、心、肺等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注射后6d亦高于其蓄积器官肾脏的药物浓度。电子显微镜下肝脏病理切片可见微球栓塞在肝动脉末端。栓塞作用于灌注3周后仍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制重酒石酸长春瑞滨脂质微球注射液。方法通过高压均质使乳粒产生高速碰撞和空穴作用,降低乳粒直径,并控制高压均质的压力和次数来提高稳定性。结果重酒石酸长春瑞滨脂质微球注射液的平均粒径为200 nm,包封率为85%,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结论经过制剂稳定性实验及动物安全性实验,表明采用上述制备工艺制备的脂质微球注射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熔融乳化-高压均质法制备了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羟基喜树碱(HCPT)纳米脂质载体(HCPT-PEG-NLC)及非修饰的羟基喜树碱纳米脂质载体(HCPT-NLC),并考察了其形态、粒径及包封率。测定了HCPT注射液、HCPT-PEG-NLC及HCPT-NLC 3种制剂经小鼠尾静脉注射后在血浆、心、肝、脾、肺、肾及卵巢等主要组织的浓度,评价了HCPT-PEG-NLC及HCPT-NLC在各组织的靶向性效果。透射电镜下观察,HCPT-PEG-NLC及HCPT-NLC呈球形;测得平均粒径分别为(88.6±22.5)和(127.2±43.4)nm;包封率分别为(90.51±3.29)%和(84.37±2.81)%。经小鼠尾静脉注射后,HCPT-PEG-NLC及HCPT-NLC在多数取样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较HCPT注射液有所提高,HCPT在各组织中的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HCPT-NLC蓄集于网状内皮系统(RES),在肝、脾的相对摄取率(Re)和峰浓度比(Ce)明显高于HCPT-PEG-NLC。HCPT-PEG-NLC延长了药物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提高了生物利用度,MRT及AUC0-24 h分别为注射液的19.80和17.02倍,并且与HCPT-NLC比较显著降低了RES的吞噬作用,在肺部表现出明显的靶向作用(ReCe分别为14.51,41.35)。综上,HCPT-PEG-NLC可延长HCPT的体内循环时间,呈现明显的肺靶向性,有望作为HCPT肺癌治疗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毛兰素固体脂质纳米粒(eriani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ER-SLN)在大鼠中的药动学行为以及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制备ER-SLN,大鼠静脉注射毛兰素混悬液(free ER)及ER-SLN,小鼠静脉注射free ER及ER-SLN,HPLC法测定各组织(血浆、心、肝、脾、肺、肾、脑)中的毛兰素含量,对测得的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注射后ER-SLN在大鼠体内的AUC0-t、MRT0-tt1/2分别是free ER组的2.14,1.85,1.46倍;组织分布学考察表明ER-SLN在肝脏中的相对摄取率(Re)最高(1.37),同时ER-SLN在各组织中的靶向效率(Te)均大于1,对肝脏的选择性明显强于free ER。结论:毛兰素制备成纳米粒后能明显延长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平均驻留时间(MRT),增大AUC和Cmax值,提高生物利用度,同时在小鼠肝脏中能有效富集,减慢在肝脏中的清除速率,具有较明显的肝被动靶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