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翠芬 《光明中医》2006,21(12):25-26
<灵枢·营卫生会篇>叙述了老年失眠的病因,认为:"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清<冯氏锦囊·杂证·方脉不寐合参>认为:"壮年人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人阴气衰弱,则睡轻微易知.  相似文献   

2.
张新渝 《吉林中医药》2008,28(5):383-384
<灵枢·营卫生会>中的"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太阴指手太阴,内指营气;太阳指手太阳,外指卫气;全句意指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复会于手太阴,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复会于足太阳,但与原意有所出入.<内经>论卫气运行虽有此说,但乃他篇所论,<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论只是偕行,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皆始于手太阴,相随而行,昼夜五十度后复会于手太阴;太阴、太阳此处非经脉名词,阴、阳指营卫,太乃修饰词;内、外指脉内外.  相似文献   

3.
《内经》不寐病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寐一类病证,在医学文献中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并始将本证称为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但其中并无理论性描述.<内经>称此类病证为"目不瞑"、"不得卧"、"卧不安"和"不能眠"等,相关认识较为丰富,散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灵枢·邪客>、<灵枢·大惑论>、<素问·逆调论篇>、<素问·病能论篇>和<素问·刺热篇>等20余篇文献之中.  相似文献   

4.
营卫理论始于<内经>,仲景加以发挥并创调和营卫之主方--桂枝汤.下文是笔者结合营卫理论对<伤寒论>中营卫不和证及桂枝汤作用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医临床辨证模式演绎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而辨证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是立法处方、治疗疾病的依据. 早在<内经>中就有丰富的辨证学内容.<素问·五脏生成>中指出:"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并以病机十九条为例,阐发了审查病机的具体方法.辨证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形成的各种辨证方法都是源于<内经>的理论."辨证"一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序>,自东汉·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以来,逐渐形成了六经、脏腑、卫气营血、三焦、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经络等辨证方法,构建了辨证体系和模式.八纲辨证作为将哲学范畴应用于中医理论构建的成功典范,是中医辨证的基本纲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总体上反映了证候的部位和性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对病位辨别的具体深化,其中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的重点是在"空间"位置上辨别病位;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则主要是从"时间"上区分病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而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则是以辨别病变现阶段的具体病因、病性为主.  相似文献   

6.
“脾”与“血”在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爱英  闫慧荣  步爱榴 《光明中医》2009,24(10):1980-1981
祖国医学的"脾"与"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中焦之气,化生营气,营气是血中之气.<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沁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指出了脾与生血有关.  相似文献   

7.
麦舒桃 《陕西中医》2008,29(2):245-246
数脉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脉象.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文中言: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日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数脉是根据脉象速率判断病性的脉象."迟冷数热"之脉从<难经>开始,但诸医家也不尽然同意此说,历代医家各有所见,寒热参半,无一定论.清·吴谦在<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中论数脉有其特色,试探而析之.  相似文献   

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篇>日:"气味辛甘发散为阳."而甘草干姜汤中甘草味甘平,干姜味辛热,正是<内经>这一理论的体现.由于该方药味精炼,配伍严谨,成为温中复阳的基本方.笔者就甘草干姜汤的配伍运用特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肺痹证治新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肺痹病名肇始于<内经>.<内经>中共有五篇论及本病,有病因病机研究,有诊断探讨,有脉证罗列,侧重各有不同.<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又云:"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淫气喘息,痹聚在肺."<素问·玉机真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素问·五脏生成>:"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不足,病肺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见日光."纵观上述,肺痹为脏腑痹之一,为痹证中重症,其发病之因有二:皮痹为秋感邪气,其"逆荣卫之气而病".继而"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素问·痹论>)"表现为皮肤不仁,肿痛,隐疹,肺主皮毛,皮痹不已,重感于风寒湿三气,内舍于肺,发为肺痹,也可以因本脏自虚及少阴不足为内伤致病.其证候为:烦满喘而呕,喘息,发喘上气,引胸背,起恶见日光,其脉浮、微大.其病机则强调为积气在胸中,其病性为虚,除本脏自病外,与少阴肾脏虚损有关.  相似文献   

10.
饮食养生法源于<内经>,又在明代医家李时珍著作<本草纲目>中有详细记载.例如<内经>书中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再如<本草纲目>中谓:"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  相似文献   

11.
营卫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对营卫的阐发内容极为丰富,笔者拟从营卫的生理、病理、治则及临床应用方面略述管见。1 营卫的生理1.1 营卫的含义 营卫在《内经》不同的篇章有着不同的含义,如《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本神》篇曰:“脾藏营”,说明营是水谷化生的精气。《灵枢·营气》篇曰:“精专者,行于经遂,常营无已”,即水谷化生的精气中,精纯的部分,行于经脉之中,经常运转不止。《灵枢·脉度》曰:“脉为营”,指脉是血气运行的管道。《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冬脉如营”即冬脉营居于内。《素问·痹论》又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即卫气是水谷所化生的  相似文献   

12.
正《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详细论述了"中风历节"病,其指导思想和方剂至今仍在痹证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以"营卫俱微""太阳中湿"理论指导临床应用针灸治疗痹证,收获颇丰,兹介绍如下。1"营卫俱微"理论对针灸治疗痹证的指导作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本条指出,因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  相似文献   

13.
<难经·五十七难>云:"大瘕泄,名日后重……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同而不能便,茎中病."大瘕泄,即今之痢疾样病变,如清·莫枚士<研经言·下利解>云:"今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隋唐时或称滞下,或称重下."  相似文献   

14.
<内经>云:"凡将用针,必先持脉,视气之剧易,乃可治也."可见脉诊在针灸实施中的重要性.然而现代针灸师很少有人重视脉诊,实乃大误.兹将<内经>所述,结合个人体会浅谈如下,以示脉诊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体的血脉经络,流通全身各处,内贯五脏六腑,外濡肌肤腠理,运行气血津液,滋润灌溉全身.<灵枢·决气>:"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视其外应,以察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经>:"魂、魄、谷、神,皆见寸口".从以上经典论述可治,脉象已成为反映机体综合信息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6.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淑全 《新中医》2007,39(7):89-90
心脏受损治以“调其营卫”,如《难经·第十四难》云:“治损之法奈何?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心主血脉,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皆与心主血脉有关,故调其营卫可使受损心脏得以恢复。但经文中有脉可辨却无症以验,有法可依却无方药可寻,笔者临证凡见心脏功能虚损病证,均以桂枝汤为主方调和营卫,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7.
汗乃津液所化,<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液随卫气而散布,循经脉营血而周流.因此,体内的阴阳偏盛或偏衰,营卫失和或五脏受损,功能失调,或外邪侵袭,蒸液外泄,是产生自汗、盗汗的主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阿是穴是针灸学科中一类特殊的腧穴.早在<内经>时代即记载有该类穴位的性质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痛点.<灵枢·经筋>:"以痛为腧".临床以痛点为穴进行治疗.2)舒适感.<灵枢·癫狂>:"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俞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临床以可以减缓症状的点为穴进行治疗.3)热感.<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临床以出现特殊热感的点为穴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络病证治体系,继承发展中医血脉理论,吴以岭院士系统构建中医脉络学说,提出其核心理论为营卫理论,即"营在脉中,卫在脉外"(《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营卫不通,血凝不流"(《伤寒论·辨脉法》),"血脉相传,壅塞不通"(《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基于中医脉络作为血液运行的通道...  相似文献   

20.
1喎 "口歪"之义 <说文解字>用"咼"表示.<说文>:"咼 口戾不正也."但在先秦两汉文献中未能找到书证."咼"字又是"和"的古字.<正字通·口部>:"咼 <转注古音·歌韵>有‘咼' <淮南子>‘咼氏璧' 即卞和之和."<淮南子·说山>:"咼氏之璧 夏后之璜 揖让而进之以合欢."高诱注:"咼 古和字."为了区分"咼"字的两个义项 <内经>首创"喁"字 在口歪的义项上 与"咼"构成古今字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