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水平对危重症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重症监护病房患者261例,于入院第1天测定血小板水平和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II评分),并按患者的APACHEII评分分值将患者分为3组(A组<10分,B组10-19分和C组>20分),分析3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和预后。根据出院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和APACHE评分。结果3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和死亡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B、C组(P<0.001),C组明显低于B组(P<0.05);死亡组APACHE评分较生存组高(P<0.001),血小板水平较生存组低(P<0.001)。结论血小板水平对评估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危重症患者的血小板( PL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共有131例患者入选,测定患者入院后第1天内的血小板计数,并将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患者分为A组,将血小板≥100×109/l分为B组,同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 APACHEⅡ评分),分析各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顸后。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血小板计数和APACHEⅡ评分。结果:A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于B组(P<0.05),A组死亡率显著高于B组(P<0.05)。 A组死亡风险较B组高,OR=40.6(P<0.05)。结论:低血小板组APACHE Ⅱ评分明显高于高血小板组,低血小板组死亡率明显高于于存活组,联合血小板计数与APACHE II评分有助于早期判断危重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预测危重症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重症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预后相关。CR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明显相关,预后不良组CRP值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血脂、IL-6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危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50例老年危重症患者及120例中青年危重症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抽取静脉血。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脂水平,包括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ELISA法对血清IL-6进行测定。同时对老年危重症患者组进行APACHEⅡ评分。根据入院后第1个24 h的APACHEⅡ评分进行分组:分值≥20分的危重症患者共63例为组Ⅰ;分值<20分的87例为组Ⅱ。同时选择健康老年体检者40例(年龄>60岁)作为老年正常对照组。随访2周,分为死亡组(41例)及生存组(109例)。结果组ⅠTC和HDL-C水平比组Ⅱ低(P<0.05或P<0.01),组ⅠIL-6水平比组Ⅱ高(P<0.01)。死亡组APACHEⅡ分值较生存组高(P<0.01),而HDL-C水平则较生存组低(P<0.01),IL-6水平则较生存组高(P<0.01)。老年危重症患者血脂入院第一天最低,入院后各监测点血脂均比老年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老年危重症患者入院后各监测点血脂均低于同时段的中青年危重患者(P<0.05)。150例老年危重症患者血清TC、HDL-C水平与IL-6、APACHEⅡ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IL-6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老年危重症患者更易出现血脂紊乱,其可能与体内炎症反应有关。血脂水平降低、IL-6水平升高对老年危重症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症患者营养变化趋势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重症患者,分别于入科当天、第4d和1周后监测其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等营养指标,3个月后据疾病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入科24h内进行APACHEⅡ评分,据分值分为I组(APACHEⅡ〈20分)、Ⅱ组(APACHEⅡ≥20分)。结果 50例患者中,存活43例,死亡7例,存活组在3个时点的血清前白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动态变化曲线均呈下降的趋势,但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各营养指标值下降幅度更大(P〈0.05)。存活组APACHEⅡ分值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危重病患的营养状态是影响患者预后一个重要因素,动态监测其各项营养指标,积极进行营养干预治疗可有望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7.
胡浩  张胜利  邵敏△ 《广东医学》2023,44(2):182-187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iR-147b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46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和50例普通感染患者(普通感染组)作为研究对象。查阅患者病历,记录年龄、性别、感染部位等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的浓度。计算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score, SOFA)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Ⅱ,APACHEⅡ)。观察或随访脓毒症患者的28 d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中miR-147b的表达水平。结果 脓毒症组和普通感染组的年龄、性别、感染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患者的TNF-α、CRP水平、SOFA评分和A...  相似文献   

8.
黄健宇 《广西医学》2015,(1):117-119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与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评分系统对急诊内科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急诊内科危重症患者184例,入院时即使用APACHEⅡ和SAPSⅡ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计算死亡危险度、分辨度,比较预测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的差异。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C)评价分辨度。结果死亡患者APACHEⅡ、SAPSⅡ评分和死亡危险度均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5);APACHEⅡ预计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SⅡ预计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SAPSⅡ的AUROCC分别为0.900、0.88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ACHEⅡ和SAPSⅡ都能用于对急诊内科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估,其分辨度相近,但APACHEⅡ预计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更接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在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老年正常对照组(40例)、老年单器官衰竭组(36例)和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组(MOF,60例),并将后者按预后分为生存组(28例)和死亡组(32例),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同时计算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多脏器功能不全评分(MODS),并将APACHEⅡ评分与各氧化应激参数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老年单器官衰竭组和老年MOF组SOD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老年MOF组SOD和GSH-Px活性低于老年单器官衰竭组,MDA水平高于老年单器官衰竭组(P〈0.01)。②老年MOF死亡组SOD和GSH-Px活性低于生存组,MDA水平高于生存组(P〈0.01)。③老年MOF组APACHEⅡ和多脏器功能不全评分高于老年单器官衰竭组,老年MOF死亡组APACHEⅡ和多脏器功能不全评分高于生存组。④老年MOF组的APACHEⅡ评分与MDA呈正相关,与SOD和GSH-Px活性呈负相关。结论随着老年器官衰竭数目的增多,病情的加重,SOD和GSH-Px活性越低,MDA水平越高,测定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氧自由基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及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在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判断及死亡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52例脓毒症患者入院24h内及第3、5、7、10、14d的相关指标,比较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结果 52例中有16例死亡,病死率30.8%。脓毒症(Sepsis)、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及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组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2.0±6.9、16.8±6.8、23.1±5.6(P=0.002),SOFA评分分别为2.9±2.1、5.9±3.1、11.6±2.9(P〈0.001)。以28d生存期分为生存组(≥28d)和死亡组(〈28d)。死亡组(n=16)第1天的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高于生存组(n=36)(分别为14.9±7.1 vs 19.7±7.3,P=0.03;4.6±3.2 vs 8.8±4.0,P〈0.001),且随病程时间推移,生存组SOFA评分渐降,死亡组呈增高趋势。SOFA评分评估脓毒症者死亡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795(95%CI,0.662-0.929),高于APACHEⅡ评分的0.670(95%CI,0.514-0.826)。结论 SOFA评分及其动态变化能更好地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死亡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危重病三重酸碱失衡(TABD)发生率及预后。方法:选择392例危重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动脉血气分析值和血电解质,计算阴离子间隙、潜在HC03 -,根据酸碱失衡诊断标准,了解TABD的发生率,并分析其预后情况。结果:392例危重患者中TABD 42例(10.7%),≥60岁TABD发生率较高,TABD组年龄...  相似文献   

12.
高莹  李秀珍  张玥  谭晓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858-1859
目的探讨低T3综合征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既往无甲状腺疾病史的危重住院患者进行血清T3、T4、FT3、FT4及TSH检测,对收集的27例低13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原发病因、治疗及转归。结果低T3综合征在危重症患者中多见,其主要的原发病因为重症感染、各类严重的心肺疾病、脑梗塞及糖尿病等。生存组患者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为(0.94±0.25)nmol/L、死亡组为(0.66±0.20)nmol/L,两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生存组血清甲状腺素(T4)为(75.7±18.8)nmol/L,死亡组为(59.4±13.2)nmol/L,死亡组的T4浓度低于正常参考值。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的T3、T4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T3综合征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高,血清13和T4水平与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对临床重症疾病的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分析其预后。方法通过对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神经内、外科就诊收治的62例脑出血患者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是否长期服用ASA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1例),通过GCS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所有患者的进行分析、评估,比较观察有无再发出血,血肿有无继续增大并计算扩大的面积,及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死亡率进行评估,且检测并比较PLT、aPTT、TT、PT等主要凝血指标。结果研究组的GCS评分、PLT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NIHSS评分、血肿面积、血肿扩大后的面积、持续出血的人数、死亡率、PT、aPTT、TT水平均高于(或多于)对照组,以上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ASA的脑出血患者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且易出现再次出血,及血肿面积持续增大等现象进而引起其GCS评分低、NIHSS评分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预后差等并发症的发生,故临床上应严格监测阿司匹林的用药,优化用药方案,可降低脑出血的危险性,且可有效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6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结果 治疗后,除对照组体温无明显变化外,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白细胞(WBC)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PLT)计数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28 d及90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减少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因子的过度消耗,抑制纤溶亢进,从而减轻凝血系统活化状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2015年期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以恢复良好和轻度残疾者作为预后良好组46例,以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作为预后不良组33例,检测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血凝血酶时间(a 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差异;并采用Glasgow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进一步评估两组预后昏迷及神经受损情况和再发梗塞情况。结果预后不良组Fbg(5.49±1.82)ng/ml、D-D(5.37±1.21)g/L、MPV(17.11±1.60)fl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LT(145.66±14.31)×109/L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预后不良组GCS评分(10.22±2.32)分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11.02±3.13)分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2);预后不良组再发梗塞为36.36%,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的8.70%(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病情、预后发展密切相关,预后不良患者多呈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对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 ITP)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r ITP患者78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利妥昔单抗375 mg/m~2,观察组患者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 mg/m~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变化情况,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和淋巴细胞CD3~+、CD4~+的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64.10%、复发率为5.13%与对照组比较53.85%、7.69%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L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较高(P0.05),PT、a PT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Ig M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Ig A、Ig G、CD3~+、CD4~+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较对照组28.21%显著较低(P0.05)。结论常规剂量和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r ITP患者均有显著疗效,复发率低,有利于凝血功能的恢复,小剂量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多发伤患者128例,根据有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78例,非MODS组50例。根据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80例,死亡组48例。观察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Ⅲ(APACHEⅢ)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异常的病例百分比比较,MODS组>非MODS组,死亡组>存活组(P<0.01)。血小板计数(PLT)与APACHEⅢ评分呈负相关(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异常、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异常、凝血酶时间(TT)异常、D-二聚体水平与APACHEⅢ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PLT、D-二聚体、APTT、PT、TT对多发伤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较大的预测价值。因此,在诊治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的改变情况,及时给予针对性处理,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期抑郁症的预后。方法:对1992年1月~1999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9倒老年期抑郁症患者进行了2~10年的随访观察。结果:痊愈47例(68.12%),迁延3例(4.34%);复发12例(17.39%);死亡7例(10.15%)。性别、职业对预后无影响,并存躯体疾病和脑部异常者复发率高。结论老年期抑郁症预后良好,心理社会因素不仅是老年期抑郁症的发病诱因之一,且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凝血功能检测在评估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ICU收治的125例重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28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95例)与死亡组(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APACHEII评分、凝血功能、乳酸水平等相关资料,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重症休克患者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为APACHEII评分,乳酸、D-D水平。结论凝血功能四项检测对ICU重症休克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乳酸水平、D-D水平可作为重症休克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实时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评价慢重症(chronic critical illness,CCI)患者血糖变异性与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CCI患者共34例,分为存活组(n=14)和死亡组(n=20).通过CGMS对CCI患者连续72 h血糖监测,记录约288个血糖值,作出血糖值图,并计算平均血糖(MBG)、动态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等血糖波动评价指数.结果 存活组CCI患者SDBG、MAGE和MODD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 CCI患者(P< 0.05).ROC曲线分析提示,SDBG(AUC=0.828;95% CI:0.759,0.867;cut-off值为3.92 mmol/L;敏感性为83.1%;特异性为86.6%)和MAGE(AUC=0.804;95% CI:0.716,0.839;cut-off值为6.14 mmol/L;敏感性为81.5%;特异性为79.8%)诊断价值最高.相关性分析提示,SDBG(r= 0.664,P< 0.05)和 M AGE(r= 0.623,P< 0.05)水平与 CCI患者死亡事件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DBG(>3.92 mmol/L)(P<0.05)和M AGE(>6.14 mmol/L)(P<0.05)为CCI患者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糖波动指数(SDBG和M AGE)有助于预判CCI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