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电生理细胞内记录方法和脑功能定位技术,观察刺激猫后肢神经对大脑皮层体感一区(SⅠ)神经元的影响。结果发现:皮层中存有对外周伤害性刺激呈现反应的痛相关神经元和不呈现反应的非相关神经元。本课题研究了相关神经元的EPSP和锋电位的性质如对外周反应的潜伏期、反应性质、类型等。为皮层内伤害感受神经元微环路和皮层及丘脑间伤害感受神经元环路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及 V P L核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方法: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细胞内电位及对刺激 V P L的反应。结果:9036% 的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对刺激 V P L产生反应。电刺激隐神经和刺激 V P L在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的诱发反应有相似与不同两种形式。结论:躯体伤害信息到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可能有中间神经元参与,在 V P L与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间或 SⅠ区内神经元间形成环路。 V P L核可能调制躯体伤害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以刺激猫后肢腓总神经的方法,观察对皮层体感一区(SⅠ)中伤害感受神经元细胞内电位的影响。共观察SⅠ中20个相关单位,17个不相关单位。研究其细胞内电位幅值、反应类型、反应潜伏期、反应持续时间和细胞内电流注入的影响。结果:相关神经元的反应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s)为主。有些抑制神经元(6/14)具有两个成分(即两个IPSPs),第一个成分潜伏期为(8.75±1.9)ms,第二个成分潜伏期为(60.33±6.62)ms,少数神经元呈现EPSP-IPSP序列。作者认为,刺激后产生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伤害神经元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4.
以刺激猫后肢腓总神经的方法,观察对皮层体感一区中伤害感受神经元细胞内电位的影响,共观察了S1中20个相关单位,17个不相关单位。研究其细胞内电位幅值,反应类型,反应潜伏期,反应持续时间和细胞内电流注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I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及VPL核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方法: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SI区伤害感受神经元细胞内电位及对刺激VPL的反应。结果:90.36%的SI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对刺激VPL产生反应。电刺激隐神经和刺激VPL在SI区伤害感受神经元的诱发反应有相似与不同两种形式。结论:躯体伤害信息到SI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可能有中间神经元参与,在VPL与SI区伤害感受神经元间或SI区内神经元间形成环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大脑皮层体感Ⅰ区与痛觉以及针刺镇痛作用的关系,以钾离子透入下肢皮肤作为痛刺激,以操作式条件反射作为痛指标,用钨丝微电极记录顶叶皮层体感Ⅰ区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对10只清醒、可以活动的猴子进行了实验观察。在下肢的皮层代表区分离和记录了能对各种传入刺激起反应的神经元215个。有28个神经元可以对皮肤伤害性刺激起反应,其中有25个神经元出现兴奋反应(兴奋型神经元),3个神经元出现抑制反应(抑制型神经元)。对12个伤害性神经元进行了针刺效应的观察。在针刺过程中有6个神经元(4个兴奋型,2个抑制型)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受到抑制。其中有些神经元的抑制可伴有痛阈的升高,但两者并未呈现严格的平行关系。皮层体感Ⅰ区中亦可记录到会聚性神经元,即同一神经元既可接受皮肤机械刺激,亦可接受皮肤伤害性刺激。这种神经元可以对不同感觉类型的刺激出现不同型式的反应。在针刺时,往往只有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而机械刺激引起的反应没有明显变化。以上实验表明,皮层体感Ⅰ区内存在着可以接受皮肤伤害性刺激的神经元。针刺可以使某些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减弱。但是这种效应可能不是发生在皮层本身,而是续发于皮层下结构活动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猫左侧扣带回前部内脏伤害与非伤害感受神经元的自发生物电活动,从神经元水平进一步了解大脑皮质内脏伤害感受的特性及机制。方法: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作为内脏痛的实验动物模型,应用在体玻璃微电极细胞内电位记录技术。结果:根据神经元对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产生诱发反应的特性,将其分为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89.13%)和内脏非伤害感受神经元(10.87%)。两种神经元的自发生物电活动形式、自发放电频率和幅值、以及两者的静息电位无明显差异。但是,有自发放电活动的内脏感受伤害神经元的例数明显高于内脏非伤害感受神经元中有自发放电活动的神经元的例数。结论:左侧扣带回前部存有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和内脏非伤害感受神经元,前者的兴奋性高于后者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8.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电刺激和微注射吗啡均能显著抑制广动力型(WDR)和特殊伤害感受(NS)神经元的伤害感受性放电。但是对NS神经元放电的抑制明显地大于对WDR神经元。电刺激PAG能完全抑制NS神经元的伤害感受性放电。于PAG微注射吗啡后,NS神经元和WDR神经元的伤害感受性放电均显著减少。但NS神经元受抑制的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9.
文献资料已证实,大鼠丘脑后核群(以下简称PO)中存有感受躯体伤害性刺激的神经元。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大鼠PO中是否也存有感受内脏伤害性刺激的神经元及此等神经元的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0.
用4%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在下丘脑室旁核(PVN)、中缝大核(NRM)埋藏双极刺激电极或不锈钢管,以便刺激、电解损毁或微电泳兴奋剂或激动剂。并暴露脊髓背角,利用玻璃微电极记录脊髓背角神经元对伤害刺激坐骨神经的反应,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电刺激PVN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其作用时间持续15~25min,刺激PVN后3min抑制作用最强(P<0.01)。电解损毁NRM后,刺激PVN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仍然存在,并符合PVN抑制伤害反应的林点,实验结果提示:PVN参与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的调制过程,其作用可通过内源性镇痛系统(PAG-NRM)途径,但也可通过PVN-脊髓背角间的直接神经投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晏平  王健本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6,25(1):35-36,81,T000
采用抗氟酸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技术对大鼠心内神经七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10只大鼠中有3只在心房后壁及心房大血管旁有少数神经节细胞呈FRAP反应阳性,该类神经元属小型神经元。其形态类似假单极神经元。对心内这类神经元性质进行了讨论,提示心内该酶阳性的神经元可能为感觉性质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抗氟酸性磷酸酶(Fluoride-resistantacidphosphatase,FRAP)组织化学技术对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10只大鼠中有3只在心房后壁及心房大血管旁有少数神经节细胞呈FRAP反应阳性,该类神经元属小型神经元。其形态类似假单极神经元。对心内这类神经元性质进行了讨论,提示心内该酶阳性的神经元可能为感觉性质的。  相似文献   

13.
神经干细胞向胆碱能神经元定向分化的探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 通过促分化因子的调节作用对神经干细胞向胆碱能神经元的定向分化进行探讨研究。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干细胞向胆碱能神经元定向分化的时空变化。结果 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干细胞去除丝裂原后在促分化因子的作用下开始进行分化,至第7天可分化为成熟的胆碱能神经元,AchE反应明显阳性。在胆碱能神经元逐渐成熟的分化过程中AchE在细胞内的的阳性反应部位发生了变化,由开始时的核膜极其周围分布变化为成熟时的细胞质内分布。结论 皮层神经干细胞在促分化因子的作用下可定向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且AchE阳性反应具有时空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4.
对28只猫丘脑后核群(Po)中的23个内脏伤害相关感受神经元和17个不相关感受神经元做细胞内电位观察。相关感受神经元兴奋性诱发反应为复合局部电位上双峰或多峰动作电位;抑制性诱发反应为超极化局部电位和超极—除极复合电位。自发性电活动有紧张性、节律性和中时程爆发三种。并对紧张性放电的离子基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恐惧是危险刺激诱发的一种负性情绪,过度恐惧会诱发精神障碍类疾病。对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进行解析有助于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关于先天性恐惧的研究主要基于嗅觉、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信号刺激的应答反应机制,而不同类型恐惧信号输入由不同的神经环路调控。主嗅系统和副嗅系统神经回路接收并处理嗅觉刺激信息从而介导冻结等防御反应,视觉刺激信号诱发的逃跑行为主要通过上丘和下丘脑投射回路调控,而听觉刺激信息引发的逃跑等反应主要由听觉皮层投射回路介导。本文综述了视觉、听觉、嗅觉等系统危险刺激投射的神经回路变化,以期为相关精神疾病的诊治提供靶点信息。  相似文献   

16.
SI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对刺激腹后外侧核的反应张日辉滕国玺(中国医科大学脑研究所神经生理研究室110001)利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和脑立体定位技术,在16只成年健康猫,观察躯体感觉I区(Pri-marySensoryCortexArea,SI)隐神经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上的表达。方法在体外培养鼠的皮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培养第6、10、12d时收获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传代后培养待细胞密度约为每毫升5×105时和6×105时收获细胞,然后进行免疫染色以观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上COX-2的表达。同时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对COX-2阳性的细胞类型进行了鉴定。结果体外培养6、10和12d时的胚鼠皮层神经元细胞均呈现OX-2免疫阳性,但不同时间点免疫染色强度不同,10d时免疫染色最强;而体外培养的新生鼠的皮层神经胶质细胞只有极个别细胞呈现COX-2免疫阳性;双标记结果表明这些胶质细胞既有星形胶质细胞,又有小胶质细胞。结论离体条件下COX-2主要在神经元上表达,而神经胶质细胞则很少表达,与在体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细胞外记录痛反应神经元放电的方法观察了丘脑束旁核痛抑制-兴奋神经元对外周伤害性剌激的反应及其电活动的特征。结果表明,丘脑束旁核痛抑制-兴奋神经元的性质明显不同于痛兴奋神经元和痛抑制神经元,但具备痛反应神经元的一般特征。这表明,束旁核痛抑制-兴奋神经元很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另一种痛反应神经元。  相似文献   

19.
绿色荧光蛋白 (GFP)基因重组病素标记技术是神经解剖解研究的新方法 .此方法可以用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学特点、神经活性物质及其受体的化学构筑、神经元形态与投射终止部位和功能的关系以及有关的局部神经环路 .该法弥补了以往形态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缺陷、能为机能学研究担供直接的形态学证据GFP基因重组病毒在神经解剖研究中的应用@李云庆  相似文献   

20.
近十几年来丘脑后核群(简称PO)在痛觉感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室自1979年以来工作证明,PO中除有文献报道的躯体伤害感受神经元外也存有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对此神经元放电特性及电刺激躯体感觉神经对其影响开展了研究。在此工作基础上为了阐明脑中与镇痛有关的核团对PO内脏痛伤害感受神经元的影响,进一步研究针刺抑制内脏痛的机制,开展了本项工作。利用电生理细胞外记录方法与立体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