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QT间期离散度与持续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吉林省人民医院林萍,崔爱光,邢力吉林省公安厅技术处费青1临床资料选择1993~1995年间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AMI)伴有持续室性心律失常者30例(室颤9例,室速21例)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AMI不伴有...  相似文献   

2.
杨平 《中原医刊》1999,26(6):18-19
本文对1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理,以便更早的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死亡率。1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130例AMI系1994年至1996年间发病后12小时就诊的住院病人。室性心律失常统计以AMI后96小...  相似文献   

3.
硫酸镁和氨酰心安防治AMI室性心律失常效果的观察Ⅰ.急性心肌梗塞血清镁浓度变化及镁盐防治心律失常的价值朱兴雷邵建华王克平张兴华(山东省立医院内科)内容提要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常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为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QT离散度(QTd)是指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d较正常人明显增加,且与室性心律失常、泵衰竭及死亡率等密切相关〔1〕。笔者分析AMI46例心电图的QTd,旨在探讨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常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为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降低病死率,测定了84例AMI患者的血清镁浓度,结果表明,AMI患者血清镁浓度明显降低,静脉点滴硫酸镁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2.2%,而非硫酸镁组为90%,差异有显著性(P〈0.01)。硫酸镁组病死率为0,非硫酸镁组为10%,提示硫酸镁可防治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AMI)心律失常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是导致死亡的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82例老年人AMI心律失常及70例中年人AMI心律失常情况作探索,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是根据1...  相似文献   

7.
吴非  沈小玲 《九江医学》2000,15(2):79-80
目的:探讨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给治疗后判断梗桦相关血管再通及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分析AMI患者46例(全经溶栓治疗及冠脉造影),分再通组及未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组(MVA)和恶性室心律失常未发生组(NMVA);并对入院时及入院后24h的QTcd进行分析对比,县在入院后行心电监护一周,观察MVA的发生情况。结果:再通组和未通组  相似文献   

8.
对3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恢复期病人进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结果表明,38例均出现晚发心律失常,其中房性早搏24例,占63.1%;室性心律失常27例,占71.1%;多源性室性早搏8例,占21.1%;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占5.3%。Holter表现为心肌缺血7例,全部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其中频发室性早搏5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经治疗心肌缺血有改善、早搏减少,表现为偶发室性早搏5例,频发室性早搏2例。提示Holter监测AMI病人晚发心律失常,对指导临床用药、降低心原性猝死、改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3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血钾浓度,结果提示:AMI早期低钾血症常见,多伴有不同程度室性心律失常,与前壁梗塞关系密切,及时补钾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在抢救严重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及经验。方法:因严重心律失常在我科接受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者18例,包括病窦综合征,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速等,在床旁由右颈内静脉插入起搏电极(仅1例经右股静脉)。结果: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用VVI(或AAI)方式起搏,在室速者用VOO方式起搏,起搏时间平均8.1±5.4(1~18)d。除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因心源性休克死亡外,均救治成功,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我院近10年来冠心病监护病房住院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合并的心律失常。结果提示,心律失常仍然是AMI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但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却明显减少,而窦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相应增多。前壁心肌梗塞最易合并窦性心动过速,下壁心肌梗塞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不仅室上性心律失常与泵衰竭有关,室性心律失常同样也与泵衰竭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利多卡因防治急性心肌梗塞(AMI)室性心律失常的用药方法和剂量结合46例AMI进行了临床观察和探讨。认为常规静脉冲击50mg继以1mg/min静脉滴人的剂量偏小,用利多卡因前、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30/46(65.2%)和39/46(84.7%),利多卡因未能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作者认为,冲击量以1mg/kg继以2~3mg/min静脉滴入的剂量似较妥。本文对利多卡因的给药方法、剂量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前瞻性对8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患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研究无闰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规律及1年随访结果。结果表明:AMI后无症状室性心人常检出率高达86.2%。心肌梗塞范围较大,梗塞年龄60岁以上、梗塞后心功能降低及心肌缺血等是均是并发严重无症状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有其昼夜变化规律,经针对性抗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组第一年内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提示:预防和积极控制无症状  相似文献   

14.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4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后24小时之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QTd或QTcd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显示,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值(80.19±13.83ms)、QTcd值(88.59±13.51ms)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65±6.87ms、52.29±8.89ms);大面积梗塞组的QTd值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大于小面积梗塞组。提示: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d、梗塞范围有密切关系。QTd或QTcd可作为判断AMI患者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AMI)非墓碑样(对照组)和墓碑样(观察组)ST段抬高临床与心电特点的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在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例数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组间比较。观察AMI三大并发症,心电图∑ST、∑Q、∑QRSⅠ、Ⅱ、Ⅲ、RV5、NQ及EPI的变化。结果:在临床方面,三大并发症中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率和室颤发生率无产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室早和室速发生率显著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临床分析黄良生赵若华(武警医学院天津市300162)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老年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仍是危及患者生命的首要因素。为此,应积极加以监测,预防及治疗心律失常是降低AMI...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我院内二科自1995年5月~1998年4月对44例AMI患者进行了心电监护,旨在探讨AMI后不同时期心律失常的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44例AMI患者中,男36例(81...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死(MI)伴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与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我院1993~1998年住院及门诊就医的52例MI的资料,探讨MI患者心室晚电位(VLP)与QT间期离散度(QTd)的相关性及与心律失常、心功能的关系。1...  相似文献   

19.
覃绍明  卢军 《医学文选》1999,18(3):356-356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急性心肌梗塞(AMI)较常见的临床表现。笔者对178例AMI中合并AVB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AMI合并AVB的发生率和转归,并比较AMI合并AVB与否的住院病死率、休克和心衰发生率,了解AVB对AMI预后影响。1 资料与方法  收集1995年1月至1998年11月收住院,符合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包括再次心肌梗塞患者共178人为对象。其中男149例,女29例,平均年龄(65±92)岁。2 结 果21 不同类型AMI并发AVB情况见表1。表1 178例不同类型AM…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李建华,张德慈急性心肌梗塞(简称AMI)并发心律失常,是临床所遇AMI中常见并发症。也是在AMI时诱发猝死的重要原因。如能正确认识,及时妥当处理,则有可能化险为夷,提高抢救成功率,故将现代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