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口腔科医生拔牙前常考虑用力方向即病牙应从哪个方向脱出牙槽阻力最小。本文介绍用叩击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体会。患者,南斯拉夫船员,男性,22岁,要求拔除近中斜位阻生齿8八本人先将牙挺自才近中颗侧牙根面与其齿稽之间深深楔入,然后用牙锤叩击牙挺柄头.牙锤用力方向与牙挺长轴成直线,牙锤叩击时需用弹锤,牙挺撬动时手法要活,牙挺长轴与近中阻生齿颌面成90度,与牙体长轴平行,此时牙挺柄头向近中方向转动,边转动边向远中叩击撬挺,直至牙挺转动90度或大于90度,受叩挺的近中阻生齿已被推向垂直位,此时将牙挺紧紧楔入并向远中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对成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的牙根及牙槽骨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全面了解大范围移动上前牙后,其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12例成人(18~40岁)上颌前突病例,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利用转化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通过构建治疗前后的矢状截面重叠图和三维重建图定性分析根周牙槽骨的相对变化规律,并定量测量治疗前后的牙根长度、唇腭侧不同水平牙槽骨厚度、唇腭侧及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各项指标均由同一操作者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有6例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64±1.18) mm]、腭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93±2.00) mm]、牙根少量吸收[(-0.95±0.79) mm]为特征,另6例的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12±1.46) mm]、腭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88±0.58) mm]、牙根大量吸收[(-2.12±1.43) mm]为特征;12例尖牙治疗前后根周牙槽骨变化基本一致,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27±1.86) mm],腭侧骨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6.40±6.00) mm],牙根少量吸收[(-1.12±1.19) mm];所有上前牙治疗后三维方向上牙槽骨高度均不同程度降低,腭侧最为显著。结论: 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治疗后,切牙根尖移动量越大,牙根吸收量越大,牙根唇侧牙槽骨相对厚度增加、腭侧相对厚度减少,但整体厚度降低;治疗后上前牙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并以腭侧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牙挺多点增隙法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方法下颌水平阻生第_5-磨牙低位120颗,中位阻生128颗.均随机分为A、B组,A组采用牙挺多点增隙法;B组采用传统牙挺法。分别观察拔牙用时、术中去骨、断根、术后疼痛、术后并发干槽症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患者在拔除下颌水平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时,在手术用时、去骨要求上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拔除水平中位阻生第三磨牙时,术中断根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多点增隙法比传统牙挺法手术用时少,手术创伤减少,断根发生率明显降低,符合微创原则,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根尖楔入取根术518例卜祥斌(胜利石油管理局滨海医院口腔科,东营市257200)1临床资料本组518例中,男312例,女206例。上颌前牙断根96例,后牙断根164例;下颌前牙断根127例,后牙断根105例,阻生牙断根26例。术前摄X线片作参考,在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牙槽骨高度对阻力中心(center of resistance,CRe)和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CRo)位置的影响。方法 建立上颌中切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建4个模型,牙槽骨高度分别仍次降低2mm,通过SAP91软件进行有限元计算CRe和CRo的位置。结果 CRe呈非线性移向根尖,约为牙槽骨高度的62%-65%处;CRo呈线性移向根尖。结论 CRe和CRo位置随牙槽骨高度而改变,在进行正畸治疗时,力值应做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断根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是齿槽外科中较复杂的手术之一,断根现象时常发生。本文共收集了407例患牙并就断根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07颗下颌阻生智齿在手术前均拍X线片。407例中有36例断根,占8.85%。1.2阻生形式近中斜位阻生2...  相似文献   

7.
牙折断是牙拔除术中常见的并发症。笔者对一些复杂的双尖牙低位断根采用颊侧根尖开窗取出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此法创伤小、取根迅速,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9例双尖牙低位断根颊侧根尖开窗取出术患者中,男28例,女11例。年龄27~72岁,平均49岁,其中40~60岁共31例,占79.49%。牙位以上颌双尖牙为多,共35例,下颌双尖牙仅4例。其中上颌第一双尖牙20例、第二双尖牙15例,下颌第一、第二双尖牙各2例。1.2手术方法切口:在拔除牙颊侧根尖之部位,作长约8mm的弧形…  相似文献   

8.
拔牙后出血154例(172只牙)的急诊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宁放  王钟慧 《重庆医学》1999,28(3):197-197
拔牙后出血为口腔科常见急诊之一。本文对我院1990年1月~1998年6月口腔急诊就诊的拔牙后出血病例进行分析。1.一般情况:上述期间我院口腔急诊共计6146例,其中拔牙后出血154例(172只牙),男性83例(93只);女性71例(79只)。前牙2只,前磨牙51只,磨牙119只。2.出血的原因:拔牙后出血多系局部因素引起,少数缘由全身疾患。2.1牙龈撕裂83只,多发生于牙拔除时,因牙钳夹伤;远中牙龈分离不彻底;牙挺插入位置不当引起,特别是下颌第三磨牙倾斜或低位阻生时,在牙周韧带附着处将牙龈撕裂而…  相似文献   

9.
目的:定性定量研究多用唇弓作用下牙周组织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正确应用多用唇弓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通过建立包括牙周膜、牙槽骨的左下颌中切牙和左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多用唇弓作用下牙体与牙周组织的应力分布以及牙体的位移情况,明确牙齿移动的机制。结果:左下中切牙受力-0.34 N,左下第一磨牙受力0.65 N(负为压力,正为拉力);左下颌第一磨牙牙根表面、牙周膜、牙槽骨所受的最大拉应力均位于近中侧牙颈部,最大压应力位于远中侧牙颈部;下中切牙牙根表面、牙周膜、牙槽骨所受的最大拉应力位于牙颈部舌侧,最大压应力均位于根尖区;运动趋势:左下颌第一磨牙有近中冠向、远中根向及向远中和舌侧运动的趋势;左下颌中切牙有向舌侧压低和近中移动的趋势。结论:应用多用唇弓时必须在支抗磨牙区增加额外支抗,以防止不利的牙齿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上颌第一磨牙种植相关数据,为临床牙种植术等口腔外科手术及口腔解剖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32例新鲜成人上颌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各根根尖到上颌窦底的距离,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距离,根分叉到上颌窦底的距离,近中颊根颊面、远中颊根颊面、腭根腭面根颈、根中和根尖牙槽骨的厚度。结果上颌第一磨牙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距离为(12.57±3.19)mm,根分叉到上颌窦底的距离为(9.18±0.79)mm;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根尖到上颌窦底的距离最远,为(3.11±0.71)mm,腭根次之,近中颊根最近,为(2.27±0.43)mm。各根牙槽骨的厚度从根颈到根中,再到根尖逐渐增厚,其中以腭根表面牙槽骨厚度最厚,近中颊根次之,远中颊根最薄。结论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后行即刻种植是可行的,种植钉可向腭侧牙槽骨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正> 参考文献认为:下颌切牙及尖牙的根尖位于下颌舌骨线以上;下颌磨牙的根尖位于下颌舌骨线以下,因此,当下颌牙根尖感染且穿破舌侧骨板时,前者可侵及舌下间隙,后者可导致颌下间隙感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为上述解剖描述并不完全合乎实际情况,为此,对下颌牙根尖与下颌舌骨线的位置关系进行了观测。  相似文献   

12.
周春飞  冯坤 《上海医学》2012,35(1):69-71,3
目的了解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的类型,为提高根管治疗的效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682例离体下颌第二恒磨牙,进行牙体测量,透明牙标本制作,分别对牙根及根管系统进行研究。结果 682例离体牙中双根牙最多,占55.13%(376/682),其中97例为C形根管,占14.22%。除外97例C形根管,585例离体牙的7种不同类型根管中,1-1型、2-1型、2-2型最多,近中根为85.64%(501/585),远中根为96.75%(566/585);近中根中双根管或单双根管混合型占72.14%(422/585),远中根中占18.29%(107/585);近中根的双根管口率为60.00%(351/585),远中根为15.73%(92/585);近中根的双根尖孔率为35.21%(206/585),远中根为13.50%(79/585)。根管侧支、管间侧支、根尖分叉的出现率分别为24.19%(165/682)、22.14%(151/682)和8.21%(56/682)。55.76%(416/746)的近中根根尖孔位于根尖顶,57.85%(383/662)的远中根根尖孔位于根尖顶。结论下颌第二恒磨牙根管的类型复杂,充分了解其根管解剖对提高根管治疗效果、减少根管遗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戴用与未戴用压膜保持器患者的种植单冠邻接触丧失率,探讨压膜保持器对预防或减缓种植修复体邻接触丧失的作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从临床收集46例(共92个邻接触位点)下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患者,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25~66岁(平均49.0岁),分别在种植单冠戴用即刻和1、3、6、12个月时进行复查。将以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2例)自种植单冠戴入当日起,每天夜间佩戴压膜保持器;对照组(24例)仅定期复查,不佩戴压膜保持器。每次复查时均检测种植单冠与邻牙的接触松紧度。以金属咬合膜和测力计作为邻接触检查工具,分别在种植单冠近远中面与天然邻牙之间牙合向插入金属咬合膜,用测力计沿颊舌向缓慢水平拉出金属咬合膜,逐张增加金属咬合膜,直到拉力值F>0,并记录此时金属膜的张数(N)。复查时,若插入与戴牙即刻检测时同样张数的金属膜,而拉力值F降为0,则表示该位点的邻接触丧失。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病例近远中的邻接触丧失率,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记录患者每次复查时的种植体与天然牙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牙龈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松动度(mobility, M)及有无食物嵌塞主诉等。 结果:种植单冠戴用1、3、6个月时,试验组近中邻接触丧失率分别为18.2%、22.7%和27.3%,对照组近中邻接触丧失率分别为20.8%、37.5%和45.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 χ2 =0.000,P =1.000;3个月:χ2=1.183,P =0.277;6个月: χ2=1.697,P =0.193)。在种植单冠戴用12个月时,试验组的近中邻接触丧失率为31.8%,显著低于对照组近中邻接触丧失率(62.5%, χ2=4.330,P=0.037)。在种植单冠的远中邻面,整个随访周期内(1、3、6、12个月)两组间均未观察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00,P =1.000)。 结论:对于下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病例,佩戴压膜保持器1年时,可以观察到近中邻接触丧失率明显降低,研究未观察到佩戴压膜保持器对种植单冠远中邻接触丧失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维吾尔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解剖特点。方法采集维吾尔族人离体下颌第一恒磨牙105颗,锥形束 CT(cone-beam,CT)法观测牙根变异及根管分类(Weine 分类);挑选出牙体完整的离体牙标本63颗,游标卡尺法测量8项牙体形态参数。结果维吾尔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牙齿总长度均值为18.9 mm,近中根长度均值为13.9 mm,远中根长度均值为12.8 mm;以双根型最多见(94.3%),三根型发生率较少(5.7%),未检出单根型;近中根根管多为2-2型(83.8%),远中根多为1-1型(84.8%)。结论维吾尔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变异度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下颌末端游离缺失修复中近中与远中(牙合)支托设计对加载时基牙及支持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将初始模型导入HyperMesh 7.0 软件建立下颌双侧末端游离缺失模型(765-567缺失),模型导入UG 5.0软件设计近中支托与远中支托修复方案,导入HyperMesh 7.0软件进行修复方案的有限元网格划分,分别建立近中(牙合)支托(M模型)与远中(D模型)(牙合)支托修复有限元模型。分析和比较两种模型在双侧垂直加载时基牙及支持组织最大应力及其分布情况。结果 在基牙及其牙周膜,D模型基牙牙冠、牙根及牙周膜的最大应力均显著大于M模型; D模型应力分布主要集中于4-4牙根,M模型43-34牙根应力分布较为均匀。在缺牙区黏膜,M模型最大应力显著大于D模型, 两种修复方案模型应力分布分别位于4-4远中位置和76-67位置。两种修复方案模型缺牙区牙槽骨最大应力接近,其中M模型应力分布更广泛。结论 采用常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末端游离缺失时,应优先选择近中(牙合)支托设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超声器械与金刚砂车针预备所形成的肩台表面粗糙度的差异,为超声肩台预备的临床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1)6颗离体前磨牙颊舌侧的不同区域分别使用不同粗糙度的金刚砂车针进行预备,聚醚橡胶制取肩台区印模,三维形貌测量激光显微镜(three-dimensional topography measurement laser microscope, 3-D TMLM)扫描印模并比较表面粗糙度。(2)6颗离体前磨牙颊侧的近、远中分别使用金刚砂车针和超声器械进行预备,聚醚橡胶制取肩台区印模,3-D TMLM扫描印模并比较表面粗糙度,牙科显微镜(×25)观察肩台表面形态。(3)上颌对称同名离体前牙20颗,灌注标准模型后随机分为超声器械组和金刚砂车针组,于仿头模上牙体预备后聚醚橡胶制取肩台印模;扫描并对比肩台印模近中、中央、远中区域表面粗糙度。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不同区域内预备体肩台和印模肩台的Ra和Rz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超声器械预备后肩台印模表面粗糙度[Ra:(6.59±2.33) μm,Rz:(34.69±7.29) μm]明显小于金刚砂车针[Ra:(21.79±4.89) μm,Rz:(91.69±14.82) μm](P<0.05);牙科显微镜下可见超声预备的肩台形态清晰连续。(3)超声器械预备后肩台印模各区域的表面粗糙度Ra均小于金刚砂车针,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超声器械预备后肩台印模各区域表面粗糙度R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金刚砂车针预备后肩台印模在近中及远中区域的表面粗糙度Ra均大于中央区域,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超声器械可获得更光滑的肩台表面,尤其可以显著改善肩台近邻面处的预备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牙本质肩领不同厚度和高度对纤维桩核冠修复后前磨牙抗折性的影响.方法 72颗下颌前磨牙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24颗,预备牙本质肩领高度分别为1、2、3 mm;每一高度组再随机分为3亚组,各8颗,预备牙本质肩领厚度颊舌、近远中分别为1.O、0.5 mm,1.5、1.0 mm,2.0、1.5 mm.所有样本牙行纤维桩核冠修复后于万能实验机上加载,记录牙体折裂时载荷值及折裂模式.结果 折裂载荷均值显示:高度1 mm,厚度颊舌1.0 mm、近远中0.5 mm组最小,高度3 mm,厚度颊舌2.0 mm、近远中1.5mm组最大;单因素方差分析,高度一致时随厚度增加载荷均值提高,高度1 mm时厚度颊舌1.0 mm、近远中0.5 mm组与厚度颊舌1.5 mm、近远中1.0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厚度一致时随高度增加载荷均值提高,厚度颊舌1.Omm、近远中0.5 mm时,高度2 mm组与高度3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纤维桩核冠修复后的前磨牙牙本质肩领高1 mm、颊舌向厚1.0 mm、近远中厚0.5 mm即可行使正常咀嚼功能.牙本质肩领高度和厚度对前磨牙的抗折性交互作用,若牙本质肩领过薄/过低可通过保留更高的肩领高度/更厚的肩领厚度获得更大的抗折性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华东地区下颌第一恒磨牙不同根管形态及其发生率,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检查的患者图像资料,参照Vertucci分类法统计分析健康?未经治疗?发育完全的下颌第一恒磨牙的根管形态?结果:共获取766例患者(137例患者单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缺失)的1 395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CBCT图像数据?下颌第一恒磨牙双根的发生率大约为68.5%,3根的发生率为31.4%;3根管的发生率为57.9%,4根管的发生率为38.5%?近中根大多拥有2个根管?大部分的远中根均为Vertucci I型,近中牙根的根管形态比较复杂,下颌第一磨牙拥有6种不同的根管形态?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个体发生率为35.3%?男女性别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双侧对称性的发生率为60%,且右侧大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形态及数目具有多样性,CBCT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来辨别分析下颌磨牙的根管形态,为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数字化印模中全冠预备体终止线扫描正确度的因素。方法: 在树脂牙列模型上制备右上第一磨牙标准全冠预备体,分别进行牙列内全冠预备体和孤立全冠预备体终止线的扫描正确度检测。牙列内全冠预备体终止线的扫描正确度检测:(1)应用Imetric扫描仪扫描全冠预备体,获得STL格式数据作为参考真值;(2)应用 CERE...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已有的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加力运算,分析个体化舌侧矫治滑动法关闭上颌拔牙间隙阶段,在颊、腭侧不同力值、不同加力组合方式加力时,上前牙的牙周膜应力分布规律,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建立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NSYS 11.0软件中分别模拟:(1)上颌第二磨牙作为支抗牙进行单独颊侧加力(力值0.75 N、1.00 N、1.50 N);(2)单独腭侧加力(力值0.75 N、1.00 N、1.50 N);(3)颊、腭侧同时加力(颊侧加力1.00 N+腭侧加力0.50 N、颊侧加力0.75 N+腭侧加力 0.75 N、颊侧加力0.50 N+腭侧加力1.00 N),分析3种加力方式下上前牙牙周膜的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的峰值及分布。结果:(1)单纯颊侧加力时(0.75 N、1.00 N、1.50 N)最大主应力:初始,在侧切牙牙周膜唇侧颈部及尖牙牙周膜腭侧及远中颈部均受压应力,随着加力增大,压应力值及牙周膜受压应力范围增大。最小主应力:初始,在侧切牙牙周膜腭侧颈部及尖牙近中颈部受拉应力,随着加力增大,拉应力值及牙周膜受拉应力范围增大,在中切牙的近、远中颈部牙周膜也出现拉应力区。von Mises应力:初始,牙周膜受应力区集中体现的部位为侧切牙唇、腭侧颈部及尖牙远中颈部,随着加力增大,应力值及牙周膜受力范围向根方扩大,最终,尖牙近中颈部牙周膜也出现应力集中区。(2)单纯腭侧加力(0.75 N、1.00 N、1.50 N)最大主应力:初始,尖牙牙周膜远中偏腭侧颈部,及侧切牙远中偏颊侧和腭侧颈部的牙周膜受压应力,随着加力增大,压应力值及牙周膜受压应力范围增大。最小主应力:初始,侧切牙远中邻面颈部及尖牙近中邻面颈部受拉应力,随着加力增大,拉应力值及牙周膜受拉应力范围增大。von Mises应力:初始,牙周膜受应力区集中于尖牙腭侧及近远中邻面偏腭侧的颈部,随着加力增大,应力值及牙周膜受力范围增大,最终在尖牙牙周膜颈部腭侧远中处出现了应力集中区。(3)颊腭侧同时加力时:最大主应力:压应力一直应力集中于尖牙远中偏腭侧颈部牙周膜。最小主应力:拉应力的应力集中区在颊侧加力大于腭侧加力时为侧切牙腭侧颈部牙周膜,随腭侧加力的增大,拉应力应力集中区转移到尖牙牙周膜的近中颈部。von Mises应力:颊腭侧同时加力,牙周膜所受的综合应力较单纯颊(腭)侧加力小。结论:单纯颊侧加力关闭拔牙间隙时,侧切牙及尖牙牙周膜为主要应力集中区,应力大小和范围随施力增大而增大;单纯腭侧加力关闭拔牙间隙时,尖牙牙周膜为主要应力集中区,当力值增大过程中,应力大小和范围增大;采用颊、腭侧不同加力方式组合,压应力的应力集中点均在尖牙远中牙周膜区域,拉应力的应力集中区颊侧加力大于腭侧加力时出现在侧切牙腭侧颈部,随腭侧加力力值增大转移到尖牙近中;综合应力分布情况下颊侧加力1.00 N+腭侧加力0.50 N时,牙周膜应力分布更为均匀,同时应力水平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