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肠肿瘤中细胞核形态参数和p53、PCNA定量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对40例腺瘤、80例腺癌及15例正常粘膜细胞核形态参数和p53、PCNA含量进行研究。结果 腺瘤及腺癌中核面积、核周长、核平均直径均大于正常粘膜(P〈0.05,P〈0.01),腺癌组p53及PCNA相对含量均高于腺瘤组(P〈0.05)。PCNA表达与大肠癌的差分化有关(P〈0.05)。核面积及核平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肠镜活检标本中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检检测110例肠知检组织P53及PCNA表达,其中20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再行P53及PCNA染色。结果 正常粘膜P53表达阴性。腺及腺癌中P53表达率分别为10%和51.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腺癌中PCNA强阳性率高于腺瘤组(P〈0.05)。腺癌中PCNA强阳性率高于腺瘤组(PC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大肠腺瘤Cyclin D1、P16和PCNA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蛋白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预后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对113例大肠癌、14例大肠腺瘤、11例腺瘤癌变化组织中CyclinD1,P16和PCNA进行了检测。结果大肠癌、腺癌和癌变CyclinD1,P16以PCNA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粘膜相比均相差异显著(P〈0.05)腺瘤癌变ChClinD1表达明显增高,大肠癌P16表达明显降低,大肠癌、腺癌癌变的PCN较腺癌组显著增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克隆抗体结合蛋白及PCNA,对38例胃肠道平滑肌肉瘤进行免疫线化表达研究,并以10例胃肠道平滑肌瘤作对照。结果发现10例平滑肌瘤及21例平滑肌肉瘤Ⅰ级、13例平滑肌肉瘤Ⅱ级、4例平滑肌肉瘤Ⅲ级,结合蛋白及PCNA染色的阳性率依次分别为100%及0%,76.2%及42.9%,61.5%及76.9%,25%及100%。结合蛋白的阳性率依次渐减,而PCNA的阳性率依次递增,两种染色在平滑肌肉瘤之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及内膜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9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及内膜腺癌进行Bcl-2、PCNA检测。结果增生过长的上皮细胞PCNA染色强度明显低于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但病例间染色强度的交叉性提示此指标不具有诊断价值。Bcl-2表达:增生中期及腺囊型增生过长患者表达为100%,腺瘤型增生过长表达为75%,子宫内膜腺癌为52%。结论PCNA及Bcl-2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王照明  张建民 《铁道医学》1998,26(4):217-219
目的 探讨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子宫内膜良性及内膜腺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9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及内膜腺癌进行Bcl-2、PCNA检测。结果 增生过长的上皮细胞PNCA染色强度明显低于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但病例阐染色强度的交叉性提示此指标不具有诊断价值。Bcl-2表达;增生中期及腺囊型增生过长患者表达为100%,腺瘤型增生过长表达为75%,子宫内膜腺瘤为52%。结论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动情周期和妊娠期BDF_1雌性小鼠子宫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染色反应。根据对不同时期子宫内膜各部位细胞增殖情况的观察,发现在动情期PCNA标记细胞数量最多,约占子宫内膜细胞总数的21.8%,并主要分布在子宫表面上皮中,约占表面上皮总数的60%。动情间期可见PCNA标记细胞的再次轻度增高,约占子宫内膜总数的9.4%,也主要分布在子宫表面上皮中,约占26%。妊娠期PCNA标记细胞主要以蜕膜上部为多,同时发现妊娠第9dPCNA标记细胞数量最多,约占细胞总数的14%。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在甲状腺肿瘤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14例甲状腺腺癌,10例不典型腺瘤,15例乳头状腺癌,10例滤泡性腺癌,10例髓样癌,10例未分化癌。结果 PCNA增殖指数在甲状腺腺瘤为12.8,不典型腺瘤为19.8,乳头状癌为19.2,滤泡性腺癌为26.4,髓样癌为27.9,未分化癌为44.3。各组间比较:不典型腺瘤与乳头状癌之间无差异;腺瘤与不典型腺瘤和乳头状癌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余各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CNA增殖指数可作为判断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指标,并可反映其临床生物学行为,为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在甲状腺肿瘤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 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14例甲状腺腺瘤,10例不典型腺瘤,15例乳头状腺癌,10例滤泡性腺癌,10例髓样癌,10例未 分化癌。结果 PCNA增殖指数在甲状腺腺瘤为 12.8,不典型腺瘤为 19.8,乳头状癌为 19.2,滤泡性腺癌为 26.4,髓样癌 为27.9,未分化癌为44.3。各组间比较:不典型腺瘤与乳头状癌之间无差异;腺瘤与不典型腺瘤和乳头状癌间有显著性 差异(P<0.05),与其余各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CNA增殖指数可作为判断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指标,并 可反映其临床生物学行为,为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垂体腺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对预测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了21例复发组和33例非复发组垂体腺瘤石蜡标本中PCNA的表达。结果PCNA阳性细胞率:复发组第1次手术标本为38.04%±5.30%,第2次手术标本为36.42%±4.30%,非复发组标本为22.94%±3.53%,两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检测PCNA可作为预测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SSH 14 0A ,LOGIQ2 0 0型超声诊断仪 ,对 6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5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3例漏诊或误诊 ,超声检出率为95 16% ;其中良性病变 5 7例 ,恶性病变 5例 ,3 6例为胆固醇性息肉 ;12例为炎性息肉 ;9例为腺瘤 ;腺瘤恶变2例 ;腺癌 3例。结论 :超声对胆囊息肉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1001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01例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性息肉222例,占21.3%,非肿瘤性胆囊息肉样病变779例,占78.7%。其中胆固醇息肉754例。4例为恶性息肉,单发,直径≥0.8cm,均为B超检查确诊。术后证实为早期腺癌。结论:B超是诊断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良好方法,胆囊息肉样病变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胆囊息肉样病变6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手术指征 .[病例报告 ]对 6 4例手术切除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非肿瘤性息肉 6 0例 ,肿瘤性息肉 4例 ;肿瘤性息肉均为单发 ,直径大于 10mm .[讨论 ]单发、直径大于 10mm、合并结石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应予以治疗 ,而无症状的非肿瘤性息肉可定期动态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手术指征。方法: 对病理诊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10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囊息肉样病变好发于中青年,临床上无特异性症状。胆固醇息肉为最常见的胆囊息肉样病变,表现为多发,平均直径<5 mm;腺瘤性息肉倾向于单发,直径>10 mm。结论: 单发、年龄>50岁、直径>10 mm或合并结石的P LG,应行外科手术治疗;直径<10 mm但有明显临床症状、影响工作生活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对无症状者可定期B超随访。  相似文献   

15.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指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及其对判断手术指征的意义。方法对244例经手术切除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性息肉235例(96.31%);恶性息肉9例(3.69%),恶性息肉直径多大于1.0 cm且多为单发。结论单发、直径>1.0 cm、年龄>50岁、合并胆囊结石等为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宜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指征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polypoid lesion of the gallbladder (PLG) for making decisions for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S: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and imaging data of 244 cases of PLG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235 benign polyps (96.31%) and 9 malignant polyps (3.69%) in all these cases, and most of the malignant polyps had a diameter greater than 1.0 cm, which often appeared as a single lesion in the cases. CONCLUSION: Surgical removal is indicated when the polyp appears as a single lesion with a diameter over 1.0 cm in patients older than 50 years, who may also have complications such as cholecysolithiasis or are exposed to other high-risk factors.  相似文献   

17.
胆囊息肉样病变3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临床特点,息肉特征及手术指征。方法:对398例B超诊断PLG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结果,手术方式,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性别、年龄与PLG的临床病理因素无关,临床上无特异症状;胆固醇性息肉表现为多发,平均直径<5 mm,而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及息肉型早期胆囊癌患者息肉平均直径>10 mm,单发息肉,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显著高于胆固醇性息肉。结论:直径>10 mm,单发,有明显临床症状,合并结石,短期增长明显增快应行外科手术治疗;直径5~10 mm有明显临床症状者首先经正规的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直径<5 mm无临床症状者可定期B超随访,注意调节和控制胆固醇代谢。  相似文献   

18.
刘天鹰 《吉林医学》2010,31(11):1443-1444
目的:探讨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对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进行检查,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诊断符合率100%,其中胆固醇性息肉76.7%(46/60),腺瘤13.3%(8/60),炎性息肉6.7%(4/60),腺肌增生症3.3%(2/60)。结论:超声检查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有极为实际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普查胆囊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10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B超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PLG)与手术、病理的关系 ,分析超声诊断对手术指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0 4例B超诊断PLG病人的影像学 ,手术、病理学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0 4例PLG占同期胆囊切除数的 9.7% ,非肿瘤性息肉为 91例 (87.5 % ) ;肿瘤性息肉为 10例 (9.6 % ) ,肿瘤性息肉倾向于大于 10mm并多为单发病灶。 6例胆囊癌中有 1例为腺瘤癌变者 ;非肿瘤性息肉实际大小明显小于超声检测的大小 ,肿瘤性恰巧相反。结论 :部分胆囊隆起性病变有癌变倾向 :年龄和超声检测的大小可以作为肿瘤危险指标 ;凡单发性病变 ,尤其伴结石宜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胆囊癌中hMLH1和hMSH2的表达,研究两者与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0例胆囊癌组织、20例胆囊息肉、20例胆囊炎组织中hMLH1和hMSH2表达。结果 50例胆囊癌组织中24例hMLH1蛋白表达阳性,22例hMSH2蛋白表达阳性,二者表达呈正相关系;hMLH1在20例胆囊息肉和胆囊炎标本中分别有17例和19例表达阳性,hMSH2在20例胆囊息肉和胆囊炎标本中分别有16例和17例表达阳性;hMLH1和hMSH2在胆囊癌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Nevin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hMLH1和hMSH2表达异常可能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二者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相互作用;hMLH1和hMSH2在胆囊癌中的低表达提示其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hMLH1和hMSH2有可能成为判断胆囊癌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